九一八事变冲突双方:中国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占领沈阳。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日。

中国东北军

东北军为中华民国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南满易帜之后,编为东北边防军,纳入南京政府军系统,拥有兵力约三十万。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所统率的军队,称为奉军。1929年,奉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约30万人,由张学良统辖。

日本关东军

关东军是1919年至1945年日本驻扎在中国东北(满洲)的部队。其编制最大时有31个步兵师团,11个步兵和坦克旅团,1个敢死队旅团和2个航空军,共约85万人。其中防疫给水部本部(满洲第731部队)从事生物细菌战,并以中国人及联军战俘作人体试验。

九一八事变事件经过

柳条湖事件
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军攻陷辽宁、吉林主要城镇,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
日军攻陷辽宁、吉林主要城镇,黑龙江主要城镇沦陷: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城、安东(现为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子、二道沟、南岭等地。至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安东-奉天)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9月22日,蒋中正于南京市党部:如至国际条约信义一律无效,和平绝望,到忍耐无可忍耐,且不应忍耐之最后地步,则中央已有最后之决心与最后之准备,届时必须领导全体国民,宁为玉碎,以四万万人之力量,保卫我民族生存与国家人格。
锦州、哈尔滨沦陷,再失热河
锦州、哈尔滨沦陷,再失热河: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就设立了特种外交委员会。即过多天商讨,决议了一个《现在处理时局之根本方针》,客观评估了当时的局势条件。著名的台湾历史学家梁敬錞博士事后评论说:“……,持与今日英国日本各方面档案与其他著述资料相互印证,大抵皆能正确,允称政略之杰构。其中明知国联不足恃,而不得不仍作信赖国联之表示:明知解决事变不得不出于军事之牺牲,而仍不能不计较牺牲之真实代价,皆可鉴政府当时应付艰局之苦心。而可憾者,当时忍耐止境只限锦州,锦州有难,即当抗战。而其后锦州卒至不战而退,事变范围反之扩大了。”
满洲国成立
满洲国成立: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考虑建立傀儡政权。当时担任特务机关负责人的土肥原贤二大佐游说了已经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关东军以复兴满清为条件,说服溥仪回到东北。11月10日,溥仪从天津出发,11月13日到达营口,最后停留在驻守旅顺的日本军营内。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满洲国正式成立。溥仪担任国家元首,首都定在新京(今长春),年号定为“大同”。1932年9月15日,日本与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满洲国承认日本的既得权益,并允许关东军在满洲国内驻军。

疑问:究竟是谁下令“不抵抗”?

不支持flash
张学良:不抵抗政策是我下的,这是一个判断失误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但日本广播协会的采访录认为:“关于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极力证明并非蒋介石的责任,考虑到他现在所处的立场,不得不做如是说。”意指张学良身居台湾,出于处境,不能不这样说,上述不能代表张的真实思想。

蒋介石: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当时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为原则,以先消除共产党的反对势力分裂主张,再集结力量对抗日本军等外来势力为方针。9月22日,蒋介石向全国人民宣称:“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之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9月19日,中国国民政府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事件,请国联主持公道; 中国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9月23日,中国国民政府就此事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

探究:九一八事变起因各方看法

国民党地方军阀李宗仁:“中原大战”是一个关键因素

李宗仁将军认为“中原大战”是一个关键因素。1930年,中国国民党北伐以后,左派领导人汪精卫联合西山会议派,和地方军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联合发起,挑战蒋中正中央政府的内战。因为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势力不相上下,张学良入山海关与否,自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随后东北军入关内,东北空虚,致使日人有可乘之机。

史学家唐德刚:张学良“东北易帜”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学良何尝不可依违其间、待机而动呢?但是学良不此之图,偏要易帜归顺,促成国家统一,最后招致日俄二寇南北夹攻,终使他独力难以为继。再者,张少帅亦未尝不可效当年李鸿章以夷制夷之故伎,联俄以抗日,亦联日以抗俄,于二寇均势中自图生存。而学良亦舍此老例不顾,却(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自量力,拟收回北满权利’,挥师‘抗俄’,做了个希特勒式冒险之前例,对南北二寇两面开弓。结果力有不敌,终于弃甲曳兵而走。或问学良当年何以见不及此?答曰无他,一股青年热血沸腾而已。”

中共沈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日本在策划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政治阴谋,在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之后,开始为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进行最后的谋划。沈阳是当时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东北军司令部所在地。1930年冬,日本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策划把沈阳的柳条湖作为挑起武装侵略的地点。1931年春,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等人又制定出制造柳条湖事件的概略设想,1931年6月底,又进一步制定了在柳条湖地段炸毁铁轨的详细计划。时间预定是9月28 日,并计划同时用重炮轰击北大营,实施“闪击战”,企图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城。为制造侵占沈阳的借口,石原莞尔选择了距北大营不远的柳条湖村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为爆破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