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组图 |
|
|
|
|
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枢纽工程的静态总投资为500.9亿元;1994年1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的水库移民搬迁与安置的静态总投资为400亿元;两项合计,三峡工程静态总投资为900.9亿元。三峡工程建设,时间跨度长达17年,将每年的动态投资累加起来为2039亿元。[详细] |
★三峡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分几个阶段? |
三峡工程对于需要偿还的贷款资金的需求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93~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前,三峡工程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因此是纯投入阶段。第11年首批机组发电后,随着装机台数和发电量的增加,发电收入也逐步增加,三峡工程的资金平衡年大约在2005年至2009年之间。三峡工程到达资金平衡年后,当年的发电收入大于当年的动态投资需求,资金开始出现盈余,即可以开始偿还尚未偿还的贷款本息。 |
★三峡工程建设资金是如何筹措的? |
三峡工程投资主要来源有三块:一是国家从1993年起设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决定除西藏自治区、贫困地区排灌用电外,每千瓦时电加征3厘钱用于三峡工程建设,1994年起每千瓦时电征收4厘钱;二是葛洲坝水电站的全部利润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三是三峡水电站首批机组开始发电至2009年,工程建设期间累计可发电约2930亿千瓦时,可产生利润。另外,还需要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国内发行债券、商业借贷、利用国外出口信贷等多渠道筹集。 |
|
|
当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时,水库的水面面积为1084平方千米,水库末端位于江津市的花红堡,水库总长度为662.9千米,水库库岸总长度 5930千米。被淹没的陆地面积为632平方千米。[详细] |
★三峡地区有多少县城被淹? |
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有两个城市的一部分被淹,一个是万州区城区,被淹47%;另一个是涪陵区城区,被淹25%。被全淹或基本被全淹的县城有8个:秭归县城归州镇、兴山县城高阳镇、巴东县城信陵镇、巫山县城巫峡镇、奉节县城永安镇、云阳县城云阳镇、开县县城汉丰镇和丰都县城名山镇。部分被淹的有忠县县城忠州镇,被淹31%;少部分被淹的有长寿县城城关镇,仅被淹4%。被淹的集镇和场镇有116个,其中重庆库区101个,湖北库区15个。 |
★多少财产留在水中 |
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各类房屋3473万平方米;耕地 25.3万亩、园地(含柑桔园)10.8万亩、河滩地5.7万亩、林地4.8万亩、柴草山3.6万亩,鱼塘0.47万亩。三峡水库淹没线以下还有1599户工矿企业,其中大型6户、中型26户、小型1567户。被淹没的专业项目有:等级公路816千米,输电线路 1991千米,通讯线路 4148杆千米(其中包括沪汉成线路165杆千米,长航线路650杆千米),广播线路 5030杆千米,码头655处,中小水电站114处、装机总容量9.17万千瓦,抽水站139处、装机总容量0.99万千瓦。 |
|
|
据统计,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实有人口84.75万人。按地域分,湖北库区12.5万人,重庆库区72.25万人。三峡库区移民从开始到结束,长达17年,这期间移民人口要不断增长的,按此计算到2009年移民全部搬迁完毕时的规划搬迁人口总计为113万人。在水库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合理开发资源,由于从无先例,如何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成了世界性难题。[详细] |
★移民外迁:远走他乡异地再创业 |
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上,决定农村移民安置政策由就近后靠安置调整为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结合,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村移民外迁安置。这样,成千上万的移民走到了更远的地方,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都成为了他们的新家。从目前的情况看,各接收地都对移民给予了大力支持,生活可以暂时无忧虑,但限于自身技能、生活习惯、语言交流等问题,移民们如何落地生根,并在异地生存发展依然是个急需研究的难题。[详细] |
★工矿企业:一边搬迁一边上档次 |
与农村人员的流动相比,库区的城镇居民和工矿企业迁移情况更加复杂政策。首先要易地建城、整体迁建。这一过程中,人员住房、工作的安置,公共设施的完善,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制管理的调整都需要进行个案研究,分别解决。而且由于搬迁等于重建,如何保障新城镇的长久发展、企业尽快走上正轨、减少对迁入地环境生态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冲击都需要慎重考虑。[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