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特别策划

伊拉克战争十周年

从2003年3月20日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直到2011年12月18日美军完全撤离,伊拉克战争跨度长达近十年。造成美军和伊拉克人民死伤无数,伊拉克满目疮痍。

十年之后,萨达姆早已作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仍未找到。这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在伊战爆发十年之后,再来反思。

013年1月1日,在从巴格达到什叶派“圣城”卡尔巴拉的高速公路上,伊拉克军警保护进行宗教活动的什叶派穆斯林。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周年”会使2013年显得有点特别。2011年底,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战部队后...

  • 问美国

    美国真的赢了么1?

    占位文字

    伊战8年,至少11.6万伊拉克平民和4800名联军士兵丧生。

    3月20日是伊拉克战争爆发10周年的纪念日。当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让萨达姆下台的同时,也给美国造成了数千士兵死亡和上万亿美元的巨大开销。

    如今,伊拉克战争已过去十年,而美国、英国和中东地区的人们仍生活在这一重大决定的影响之下。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周年之际,两名普通的美国民众接受连线,说出了他们对伊拉克战争的理解。

    回首过去付出高代价的十年,到底谁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对于谁赢了伊拉克这场战争的问题,来自马里兰州的Matthew Thomas Redmond例举了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曾提出过的一句话,“这真的需要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会发生什么……如何衡量这一切的标准还有待观察。”
      Matthew指出,“我们应专注于伊拉克战争的两个原因:干掉萨达姆和创立亲美国的民主。”他认为,“伊拉克战争最大的败笔在于滥用武器所带来的大规模性破坏,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并没有做错什么。虽然创立亲美国民主的意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仍在过程当中。美国在伊拉克的近代史上曾经史无前例的帮助建立过一个什叶派政府,美国武装部队则固守在叛乱战斗之中。而伊朗,却趁机扩大了其在所有伊拉克什叶派的影响力,这成为了美国一个主要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美国的影响力已经减弱,伊朗却一直在上升。也有预言说,伊朗将撤走50000正在协助伊拉克的美军用来填补奥巴马政策的真空。”
      来自弗吉尼亚州的Bryan Clark却持有不同的看法,“我不相信曾有一个战争。杀死萨达姆是美国入侵伊拉克、试图将它转换成一个民主国家的借口,这过程中加剧了伊拉克人民的恐惧以及恐怖集团的野心。所以对于美国来讲,如果你说这是一场战争,它既没赢也没输。他们只是在浪费数十亿美元,进行一场毫无价值的袭击,如同当年在越南一样。”

    伊拉克战争给美国带来了什么?

      伊拉克复兴党自20世纪60年代上台后,通过政党和石油部门国家化以及军队政党化等各种手段,牢牢控制住了伊拉克政权。尽管这种威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伊拉克国内的族群和教派矛盾,但也维持着国内不同派别的平衡。复兴党治下的伊拉克基本上属于美国学者米格代尔所说的“强国家”。然而,伊拉克战争改变了该国的发展轨迹。
      Bryan的总结则是:这场战争带给美国伊斯兰恐惧症和庞大的国家债务。

    伊拉克战争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Matthew用比喻来告诉我们:“大部分的伊拉克人相信他们在萨达姆政权垮台前的生活是病态的,如同残酷狱卒手下的囚犯。然后突然间,没有任何征兆的,监狱的大门突然被打开。伊拉克战争过后,伊拉克第纳尔货币增值;拥有精良装备和完备训练的伊拉克军队正与其它领军国家一起打击恐怖主义,并赢得反恐斗争;媒体更加多元化,公共交通提高,就业率增长,商业发展更加繁荣。”
      Bryan对比了伊拉克战争的前后并提出:“相比较伊拉克战争前,他们已经给我们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和恐惧。很多家庭害怕我们的孩子在战争中丧生.......布什政府声称在萨达姆的伊拉克政府在恐惧的状态中生存,但真正的恐惧乃是美国士兵的父亲母亲这十年以来所必须面对的生活。” 特约观察员思嘉
      声明: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写、摘录,如需转载请联系微博@微天下

  • 问中东

    伊拉克比战前好么?

    占位文字

    伊拉克十年回访:战争留下了什么?

    硝烟飘散,余波不止。萨达姆的名字正被人们逐渐淡忘,伊拉克土地上的伤痕却仍旧清晰。10年后,战争的阴影仍未消散,妇女地位没有改善、失业率居高不下、水资源被贫铀弹污染、教育资源遭到破坏。

    想回到萨达姆时代吗?美国人带来了什么?生活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抛开那些美国描绘的宏大图景,来看看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普通人如何作答吧。而这些回答,恐怕要揭开太多伤痛。

    改变是件易事吗?

      美国带着民主和人权的承诺推翻了萨达姆,然而10年之后,伊拉克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仍未见改善,甚至比战前更糟,家庭暴力、谋杀甚至生殖器切割陋习依然屡见不鲜。
      尽管颁布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但执行这些法律还面临障碍。伊拉克妇女权益组织负责人苏桑说:“我们必须改变社会信息,改变执法人员自身的观念。多数执法人员和法官不接受保护妇女的法律,妇女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权益。”
      妇女平等也面临诸多障碍。莎拉是PNK出租车公司的员工,这是一家专门招募女性的公司。她说:“我们这个公司从4辆车起步,但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没有好司机。很多女性会开车,但她们的家人不允许她们抛头露面干这行。”
      宗派冲突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缓和,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的冲突依旧不断,但偶尔显示出了一些理解的曙光。
      这个巴格达的家庭就是一个例子,丈夫蒙奇尔是逊尼派,妻子希尔菲是什叶派。曾经有一个逊尼派恐怖组织截停他们的车,用枪指着丈夫的头,扬言要杀了他们。妻子情急之下要求恐怖分子放过丈夫,杀掉自己。所幸最终恐怖分子放了他们。

    生活大不如前吗?

      战争导致伊拉克的水、电、石油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安全、洁净的饮用水如今也成了伊拉克人的奢侈品。有40%的伊拉克人无法获得洁净的饮用水,有些甚至含有美军用贫铀弹轰炸遗留的放射性物质。
      家住巴格达郊区的艾德-阿巴斯用塑料管从别处引水过来,这些水来源不明,水管上爬满蚊子,看起来脏闻起来臭。政府自来水管里的水即使烧开后也无法饮用,多年战乱破坏了大多数自来水管网,新的管网正在重建之中。
      为了喝上干净的水,一些有钱人会购买从沙特等国进口的瓶装水,但像艾德家这样的穷人却只能听凭不干净的饮用水伤害健康。伊拉克本是有着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水资源大国,如今却要为饮用水保障而担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高失业率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2003年萨达姆政权被美军推翻后,整个伊拉克社会一度陷入崩溃,在最混乱的2007年失业率高达25%。此后,虽然状况略有改善,失业率降至目前的17%,但在伊拉克找工作依然艰难。雪上加霜的是,食品和日用品价格却不断飙升,国民福利缩水了2/3,令失业家庭的生活更加难以为继。
      伊拉克一个NGO的工作人员哈娜说:“经济仍无起色,没有民营经济,外国投资很少,此外还有腐败问题,这是我们的大问题之一。”
      为了生活,不少人铤而走险。一名年轻男子上月被人绑架,对方要挟3万美元赎金。但他是个失业者,根本拿不出钱。“我看不到一点希望,我努力去找工作,甚至求助于亲戚,但根本没用。”最后,他被一顿痛打了事。

    美国人留下了什么?

      纳扎尔一家原本住在萨德尔市,但伊战后哪里过于危险,他们搬到了巴格达。
      妻子哈森说,这里常有爆炸和袭击,因此一家人甚至不敢去市场,大多选择留在家里。丈夫纳扎尔是一个环卫工程师,基本处于失业状态,一度找到个临时工的工作,但无力应对过去10年上涨300%的物价。
      纳扎尔算了一笔账,如果他每天工作半天,可以勉强满足家庭半数需求,他的儿子穆塔扎每2个月有90美元救济,但他本人都不够用。
      2003年穆塔扎10岁,自那时起,他开始四肢瘫痪,美国的军医没有给予什么帮助。
      妻子哈森说:“美国人带来破坏、劫持、抢劫,没有为伊拉克人带来任何好事。女儿辍学、儿子瘫痪,我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
      美军虽然走了,他们的文化影响留在了伊拉克。现在的伊拉克,近50%的人口年龄小于21岁,他们之中很多人被10年动乱和美军驻扎深深影响。
      但丁在美军基地工作时学会了纹身,美军撤离后,他开始了自己的纹身生意。顾客络绎不绝,大多是年轻男子,不过也有女性甚至是小孩。一些人想要简单的图案来纪念母亲或是女友,不过绝大多数顾客想要骷髅、蝙蝠、眼泪,纪念死去的朋友。
      但丁说:“局势很糟,我们心里有很多悲伤。我想离开伊拉克。”
      海斯是一个说唱歌手,他和亲友组成了一个乐队。萨达姆时代,他们无法听到国外的音乐,美军的到来同时带来了很多饶舌歌曲,但这并不是美国的唯一遗产。
      海斯的兄弟卡米尔说:“我失去了父亲和一个兄弟,你可以看到我牙齿上的印记,美国人当街向我们射击,我对美国所有的记忆都是不好的。”
      战争导致伊拉克教育资源严重受损。一些公办学校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于是一些条件好的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往私立学校。在首都巴格拉一所私立学校,教师们使用与公办学校不同的课程,尤其强调外语学习。一个名叫马拉克的11岁学生说:“我想要去美国,我喜欢美国。”说到这里,老师打断了采访。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逃离,学生麦尔彦说自己的计划是留在伊拉克。这些学生的共同之处是都热切的希望学习外面的世界。
      他们曾在国家剧院进行毕业演出。他们在舞台上重建了一个巴格达的古老市场,逊尼派穆斯林、什叶派穆斯林结婚,北部的摩苏尔人和南部的巴士拉人在一起唱歌。歌词包括:巴格拉是我的梦之乡,我出生在此,我成长在此,我将在这里直到生命尽头。
      对一些人来说,这个梦只会是梦。
      (综合央视英文频道伊拉克现场采访报道)
      声明: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写、摘录,如需转载请联系微博@微天下

  • 问媒体

    舆论态度改变了么?

    占位文字

    从伊战初期至战后重建,美媒报道重点也出现了很大转变。

    月初以来,很多主流美国报刊都对伊战发表了评论。《大西洋月刊》的文章称伊战是“美国二战以后最重大的战略错误”,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超过越战。评论中也不乏对美媒在伊战爆发前后报道倾向的反思。

    前《新闻周刊》驻巴格达总编约翰逊认为,从美军入侵初期到战后重建,美国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重点也出现了很大的转变。近日,约翰逊就此话题接受@微天下连线。

    你是什么时候前往伊拉克报道战争的?

      和很多伊战战地记者一样,我自9-11以后一个月就去了阿富汗,在那里工作了9个月左右。之后我去了墨西哥,在那里待了不到一年。2003年2月,我又去了中东,在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报道。战争爆发之后我就进入了伊拉克,在之后的5年内我有3年时间都待在前线。

    你在《纽约时报》文章中表示,伊拉克战争爆发前的美国媒体报道大部分缺乏批判和质疑精神,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转变的?

      战争开始前,很多媒体都欣然接受了美国政府对伊拉克局势的判断。很多普通人也相信萨达姆拥有并可能对美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但在战争开始后不久,很多事情的真相就开始快速浮出水面。比如在入侵开始1年以内,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萨达姆并没有这种武器;另外,政府也根本没有完善的占领、重建计划,这一点是导致后来一切灾难性后果的主要原因。这时候,美国主流媒体报道就出现了改变,当记者四处寻找报道内容的时候,才发现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非常糟糕。
      从那时候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向战争带来的后果转移,媒体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负面报道;因为突然之间关于战事本身已经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那接下来如何呢?美国还要占领伊拉克多久?伊拉克上百万难民如何安置?伊拉克的军队怎么办?这些问题成为了报道中心。人们也很快发现,政府根本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而这个事实本身也成为了新的报道重点。

    为什么这些关于后果的问题没有在战争之前就被提出?媒体对此类事件不是一向态度尖刻吗?

      这也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我认为也并没有一个很完善的答案。也许其中原因之一是萨达姆的确曾使用过生化武器,因此这让人们觉得美国政府的论断一定是有所根据的。也有不少人认为政府有蓄意的撒谎行为,而在政府内部,有一部分支持入侵的官员也利用这个机会极力鼓吹战争的必要性,导致一些有影响力的记者还因此收到了不客观的信息,转变了对发动战争的报道态度;后来,这些记者的名誉也因此受到了损害。
      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很多人在9-11仅两年之后仍然怀有恐惧心理,他们更容易相信政府有关恐怖主义的判断。除此之外,伊拉克战争与越南战争不同,期间没有出现强制征兵,这让大多数人失去了对战争的直观感受,他们不用担心自己的家人会被迫去前线冒险。我想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媒体在战前对政府的态度相对缓和,并且没有因此引起民众的质疑。

    如果当时媒体采取了更加尖锐的态度,或者说对战争质疑的声音很大,会对政府发动战争的行为有所影响吗?

      我认为会。因为如果媒体的报道导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的出现,或者如果公众向代表他们的国会议员发出了大量反对战争的信件,那肯定会对政治产生影响。人们当时也根本没有看清楚战争可能带来的后果——伊拉克陷入一片混乱,数千美国人也因此失去了生命。如果当时媒体能帮助民众意识到这些,应该会对政府是否发动战争有所影响。

    当你刚开始在前线报道的时候,有没有一种这将是一场灾难的预感?

      会的。很多变化都发生地非常快,往往就在几周之内。比如,我刚随军的时候,有一次进入一个城镇,遇到了很多欢迎、献花的居民,人们会欢呼雀跃庆祝美国人的到来;但不久之后我们到达了另外一个城镇,却遇到了反美的暴动,那里的人们对美国人显得非常愤怒和不满。这种从友好相迎到仇恨敌视的快速转变让我意识到,这里的情况将非常复杂;这场战争也不会像预料中的那么轻松,而是将变成一个旷日持久的泥潭。北美特约观察员/田野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写、摘录,如需要请联系新浪微博@微天下

  • 评战略

    美国是得是失?

    占位文字

    美国为伊战投入超过1万亿美元,损失4000余名联军士兵。

    3月20日,是美国入侵伊拉克战争十周年纪念日。从战略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这场战争?美国在伊拉克得失几何?战略问题专家宋忠平独家接受采访,进行解读。

    伊拉克战争让美国更多涉足中东事务。但美国也因此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伊战老兵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国内反战情绪升温;从2年前开始,中东反美浪潮高涨,并引发了班加西事件。十年后,我们从伊战的后续影响来看,美国入侵伊拉克是得还是失?

      美国入侵伊拉克肯定是利大于弊,美国自然是最大的赢家,我不敢苟同中国是最大赢家的说法。时隔十年,我们在看看中东现实情况,恰恰是美国不断染指中东,尤其是染指伊拉克,才让这个地区出现了美国所希望的政治走向。
      一是美国已经彻底分裂了阿盟,这是美国的最大收获。以前阿盟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还算是“一盘棋”,但现实的阿盟已经成为亲美与反美两个团体,一个是以沙特、科威特等为主的中东亲美国家,他们支持美国在中东关于解决也门、叙利亚、伊朗等敏感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与美国能保持高度一致。美国在政治上支持这些国家,在军事上积极开拓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并卖给他们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希望他们这些国家能在未来的中东格局较量中有较大的话语权权重。一个是以叙利亚、伊朗等为首的反美国家,他们这些国家希望能在中东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尤其是将美国影响和势力赶出中东,但如今看来这些国家不仅招致到了西方国家的反对,也被自己原来的盟友围堵。此外,埃及的分裂和利比亚前政权的倒台,让中东及东盟更是少了主心骨,原来的伊拉克作为中东最强大的霸权势力被美国彻底铲除,更是符合美国的自身利益,也间接符合中东其他国家的利益。
      二是伊拉克如今的混乱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符合美国利益。尽管美国已经撤出了在伊拉克的军队,但保留在不时之需返回伊拉克美军军营的权利,包括一旦对伊朗“动武”,也不排除美军重新启动伊拉克军事基地作为保障。只要伊拉克内部不团结,昔日强大的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就不复存在,这对美国肯定是好事,至于控制了伊拉克的部分石油资源则是美军“正常”的战利品。
      三是至于撤出伊拉克,更多是出于安全和国防预算的双重考虑。前者,没有必要用自己美国大兵的生命维护伊拉克国家内部稳定,自己少参与,则可以节省大笔战争经费,美国今年的国防预算已经较少了近600亿美元的拨款,这里面就有撤军的作用。此外,要向武装伊拉克,未来还需要向美国购买大批武器装备,哪怕是二手的,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关键就在于控制伊拉克,这是美国的核心。目前来看,已经基本做到。
      四是将其他国家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存在挤出中东,如中国和俄罗斯,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至少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已经初见成效了,这也是事实。因此,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美国做得还是很值的。

    如何从战略高度评价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是海湾战争的继续和延续,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完全控制伊拉克,并肢解原有的中东政治格局才是美国的核心意图。
      从目前来看,美国已经完成了前两步,第三步已经完成了部分内容,包括推翻卡扎菲政权等,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叙利亚和伊朗问题。现在美国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放在了这个地区,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国务卿克里首访就到欧洲和中东的主要动因。尽管2012年是“美国重返亚太元年”,但彻底处理好中东问题才能让美国腾出手来全力以赴处理亚太问题,毕竟有中东的拖累让美国还是有所顾忌的。
      当然,伊拉克问题的解决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让俄罗斯的影响力大大减少了。一旦叙利亚和伊朗问题被美国彻底解决了,并按照美国希望进行规划,这将是中东格局的重新洗牌,也是不利于其他国家参与中东事务。如果能站在这个高度看待伊拉克战争的话,就应该很清楚伊拉克问题只是美国中东战略步骤的第一步。

    从战略上,请对美国最近几年直接接入的三场战争(阿富汗、伊拉克以及利比亚)做比较。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看,美国首先解决了伊拉克问题,让这个昔日的地区霸主俯首称臣,至少不会再对美国构成实质威胁了。
      接下来,美国因为本-拉登问题发动了反恐战争,这场耗时十年多的战争尽管至今也是有些骑虎难下,但基本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如果能将阿富汗反恐的任务完全交给其政府军来办,这样一来,阿富汗又会成为另一个伊拉克,美军可以悉数撤走军队,但依旧是只要需要的时候就能重返这些基地,毕竟阿富汗地处伊朗的东部,有很好的地缘政治地位,从这里发起对伊朗的部分军事行动也会对美国有利。伊朗经常性在伊朗和阿富汗边境“看到”美军的无人机,并俘获了其中的RQ-170,恰恰说明美军十分重视阿富汗等军事基地等对伊朗的实际军事作用。
      至于卡扎菲问题,美国完全是借助于其“国内混乱”,最终实现了乱中取胜,而且形成了“利比亚模式”,就是制造内部反对派,自己提供各类援助推翻原来的政权,美国等外国势力只需要最临门一脚的工作,包括操纵联合国等国际社会和北约等军事组织强力干涉这些国家内部事务,最终推翻原来的反美政权。而利比亚在原中东国家中还是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推翻这个国家对于美国进一步直接和控制中东,瓦解阿盟,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尽管美国为此花费了巨大的军事投入,将近十年的每年1000多亿美元的战争经费,有些已经有人埋单,但更多的收益还是需要美国通过“控制中东”获取最大的实际利益,包括能源、资源和武器市场等。这一点美国不会做赔本的买卖。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写、摘录,如需要请联系新浪微博@微天下

  • 评影响

    中国是最大赢家?

    占位文字

    中国是最大赢家吗?

    一些外媒称,外媒称中国在不放一枪一炮情况之下,就获得了大量的伊拉克石油资源,是伊战的最大赢家。究竟10年前开始的、远在几千公里之外这场战争,对于中国有哪些影响?中国是否间接从中获利?新闻评论员洪琳先生独家接受连线。

    对于国外媒体的“中国是伊战最大赢家”这种看法,您认可吗?为什么呢?

      这个观点我认为有失偏颇。伊拉克战争打响以来,一直面临着重建的问题。萨达姆时期的石油潜力没有全被开发出来。战后安全形势不稳,导致开发石油的风险太高。西方有良好的条件在其他安全的地方开发,但中国不具备优质条件。但中国完全是在伊拉克公开招投标的形式下,两厢情愿达成的结果。后来美国撤走战斗部队,剩下中国开发。西方媒体这么说,是一种酸葡萄心理。

    除了石油资源外,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还有哪些?

      除了石油,还有战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人的劳动成本低,但在当地建设具有高风险。美国重建有一定的经验,所以说一旦基础设施建设走上正轨,收效巨大,对石油的开采和运输也都有好处。这种变化会对中国有利,但战后形势一直不稳定,所以远未走上正轨。

    从伊拉克撤军后,美国战略逐渐向东移。您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获得更多活动空间?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完全是因为伊拉克,它有自己的考虑,当然,此消彼长也是必然态势。在21世纪以来,美国的国力已经不足以对所有事务都进行指手划脚。中国要想获得更多合作空间,需要审时度势。虽然美国的利益在亚太上升,在中东下降,但美国传统利益的上升不会受下降趋势的影响。中国只要维持目前的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这样一个态势,同时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断主持国际公义和道义,我想中国会获得世界其他国家认可的。
      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写、摘录,如需要请联系新浪微博@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