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央领导要求开会不要念稿

最近,两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会议上不约而同要求“不准念稿子,要讲实在话”,引起媒体关注。

1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时,要求“不念稿”。

在那场工作座谈会上,上海、湖南、成都、辽宁4省市就各自试点情况进行汇报,湖南省发言不到两分钟,李克强便插话打断了他:你的汇报稿我已经看过了,稿子里谈到的对工业耗水大户实行阶梯水价、累计加价,我想问一下,加价的累进率是多少?企业承受力如何,评价怎样?

李克强还说,你们的发言稿我都已经看过,不用再念了,我们既然是座谈会,就应该多谈试点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谈谈你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的需求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000年以来,中纪委几乎每年都会邀请数十名专家参加座谈会,这也是每次党代会后中纪委的重要节点式会议。会后,接受采访的与会专家有一个共同感受,“不准念稿子,会议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王岐山说:“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详细]

官员缘何不适应开会不念稿

照本宣科,这是目前很多官员的做法,一些官员似乎脱离了准备好的稿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发言、怎么汇报了。在笔者看来,这突出说明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说明平时官员照本宣科惯了。能够参与这种高级别的座谈会,想来官员的职位不低,其平时的发言稿和汇报材料,相信也大多是有专人负责起草,甚至是有专门的写作“班子”伺候,开会时官员照着稿子念就是了。或许,不少的官员早已养成了照本宣科的习惯,无论大会小会,无论发言还是汇报,只要脱离了稿子反而表述不清楚了。

其二是说明对情况知之甚少。如今有不少的官员存在着“三少”的倾向,即调查研究少、分析问题少、谋划对策少。也就是说,由于不做调查研究、不做分析谋划,平时脑子里几乎没装多少东西,一旦被问到关键问题,而汇报稿里又没有“现成答案”,比如,相关数字、现实状态、应对策略时,这些官员便只能是一脸茫然,即使仓促应答,也显现出不在状态。特别是个别官员在照本宣科时,慷慨激昂,十分流利,而一旦脱稿汇报时,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不得要领,这只能说明他们对情况不了解、不熟悉。[详细]

不良文风会风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空话、套话,会长、会多现象的根由是什么?

其一,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这个老毛病的一个突出表现,是懒汉思想,脱离实际,“惟书惟上”,对书上的话,生吞活剥,对上边的指示,不动脑筋研究,生搬硬套。这样,他们在文章或者会议的讲话中,就必然拿不出货真价实的货色而不得不用那些又空又长的东西,来应付读者和听众。

而教条主义之所以猖獗,是由于一些领导成天忙于各种各样的会议、忙于劳神费力的交际、忙于国内外考察,而无暇读书和思考问题,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真知灼见。于是,他们就只能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空话、套话、大话来对付上级领导和下级群众。

其二,是形式主义,一个突出表现,是“重形式轻实效”。一些单位对“开会”这件事极为“重视”:为了开某个大会,事前要开一系列的准备会议,制定详细的会议计划,会议的各种报告、发言都必须事先写好并且打印成册;开会本身只不过是按计划走个“过场”而已;会议刚一结束,已经事先准备好的会议简报、会议报道稿,都同时“出笼”,于是整个开会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这个会议是要究竟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何种实效,这就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事情了。

最后,也是总根源,是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官本位。官僚主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官本位,它的实质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立,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对立。从本来意义上,写文章、开会,说到底,这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形式。但是,受官僚主义影响深、官本位思想顽固的领导者,则反是,他们写文章、开会,是为自己,也就是说是一种自我表现,而不是为人民群众。所以,从克服官僚主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官本位入手,来整治会风,根本途径是增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识。(作者:宋惠昌 来源:《北京日报》)

改革会风是改革政风的第一步

开会念讲话稿是很容易的事,地球人都知道,开会的讲话稿,那是秘书捉笔的,并不需要领导费心。某些领导可以在中午酒后,头脑迷糊之际照开会讲话不误,或者一天出席几个不同性质的会议,发表“重要讲话”,靠的就是秘书事先帮他们写好讲话稿的功夫。至于讲话稿内容究竟讲的是什么,他们未必很清楚,有的官员甚至常常闹出断句不准,专业术语念错的笑话。这样的领导,如果你指望他能多熟悉自己的工作,能在工作上有多大的冲劲和创新,能体恤民情、关心民众疾苦,基本上是白搭。

但是,如果要官员用几分钟来发言,高度概括他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思路,要求他在会上互动,讲出点有深刻内涵的话语,或者像回答李副总理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话,那恐怕他就不敢在会前先喝上二两,而是要好好地熟悉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深入思考工作要点和创新之处,深入体察民情和社情,而不敢靠着临时抱佛脚或者秘书的讲话稿来混会了。

会风本身是政风的一部分,这种会风的改革,从本质上讲是改革政风的第一步;同时,通过会风的改革,可以倒逼官员政风的改革,各级官员要把会开好,要不在会上出洋相甚至丢官,那么,他们在平时的政务工作中,就要更加熟悉情况,勤于思考,更深入体察民情,追求求真务实的作风,也就是推进了政风的改革。

而且,我坚信,目前会风的改革,不过是新一届中央领导求真务实改革新风的一小步,而对于政风改革的步伐将会从方方面面启动,最终蔚然成风,形成波澜壮阔之势。但是,还是让我们从扎扎实实地抓好会风改革开始,让每一个混会的官员再也难以维续。[详细]

改革会风文风才能离民众更近

领导人不约而同地在会风、文风上打破惯例,令人感觉耳目一新。会风、文风问题,如今是造成官民隔阂重要因素,一些官员张口满是官话、套话,各种会议搞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屡屡引起民众的反感,既不爱听,也不爱看,正是这些细节,让官员和民众之间生分、产生了距离感,导致社会话语系统的分裂。

政府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人民,官员理应和民众说着一样的话,用民众喜欢的文风表达。这个事情虽小,属于细枝末节的问题,但就是这样的细节,能够给民众留下最为直观的印象。

很多时候,民众对具体政府部门、官员的评价,都是感性的,直接打印象分。所以,继续深化改革这样的宏大命题,也需要从小事做起。因为,就是在会风、文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当中,民众直观感受到了执政者理念的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不良会风,无疑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大表现,改革会风文风不是件小事。要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社会共识,官员和民众不能生活在两个话语系统当中。以会风文风之变拉近官民距离,领导人开了个好头,接下来,公众期待,这种会风文风的改革能通过细节的改变,让政坛风气为之焕然一新。[详细]

其实,只要官员尽心尽力,一心一意谋工作,实事求是抓工作,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是不难做到的,此时任凭上级领导怎么发问,也都是会“问不倒”的。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91期:习李体制:新作风、新思路

“决策层对形势的判断准确,改革思路的把握到位。”

第190期:营养午餐不止是钱的事情

如果把3元钱不打折扣地用到孩子们身上,吃饱吃好并不难。

第189期:公积金不应成高薪者变相福利

本该给低收入者雪中送炭的政策,却成了为高薪者锦上添花之举。

第188期:中法富豪为何都热衷移民?

是什么让两个福利模式不同的国家的富豪都有了当外国人的冲动?

第187期:反腐,纪委为何总在二奶后

情妇反腐是一种靠不住的低概率事件,权力之间的制约与监督才是正途。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