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地方政府很忙

范珲发愁的是如何种出万亩红高粱。在莫言的家乡,由于收益太少,高密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

“我估摸着一年要投入一千万”,莫言老家所在辖区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说,“钱从哪里来?”他说自己丝毫不会犹豫,“赔本也要种”。

10月16日,范珲想好了该如何劝说莫言的父亲同意修缮莫言旧居。

“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了”。

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资源,“你不同意不一定管用”。

作为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的管委会主任,范珲对说服莫言家人很有信心,这一系列设想,都与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有关。[详细]

借助名人效应别太无厘头

一些与莫言有关无关的产品也搭上了诺奖的便车。莫言获奖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淘宝还推出了不少T恤,T恤上印着莫言的头像,以及中英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更有 “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详细]

那些要种万亩红高粱、要打造影视基地的政府也好,公司也好,其出发点和那些将烧鸡冠名“莫言故乡烧鸡”的小贩没有本质区别,无非是想借着莫言的名头做一把投机买卖。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说明各方对于名人资源所蕴藏的价值有了足够的重视,都想从莫言获奖这件事上分一杯羹,此是正常现象。

但是在莫言获奖之前未考虑打文化牌,莫言获奖之后不惜亏损也要打造“万亩高粱地”,这种“趋炎附势”折射出当地在经济发展上的投机心态

而与莫言八杆子打不着的某慈善家,更是在莫言称要把奖金拿来买房后,声称要送莫言别墅。

这让人联想到女航天员刘洋飞天成功后,有机构评选“当代孟母”时,刘洋的母亲成功当选。

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有名人出现后,各界如苍蝇般扑向名人,有网友甚至预测了莫言获奖后的影响:“1)罗玉凤会宣布爱上了莫言。2)韩国会宣布莫言有韩国血统。3)方舟子会声称找到了莫言的代笔铁证。4)鲁豫会约莫言做一期访谈:<莫言的诺贝尔之路>。5)民主人士会不断追问,还有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吗?6) 作协召开座谈会: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理性看待诺贝尔。”

有媒体点评道:“这一系列的荒诞事,已经完全与莫言的文学无关,有的只是商业利益。对于此次获奖的效应,莫言仅希望能由此引起读者的文学热情,希望读者能够把更多时间用于阅读文学作品。”

莫言不是“公共资源”,不应过度消费

有媒体称莫言获奖后的行程可以预见。全国各地的新书宣传,读者见面会,研讨会,各种相关荣誉,各种褒奖。走到哪儿,都会有媒体约见,有读者围追。有评论称,宣传莫言,可以热情但不要过分,否则,只是将莫言神化、推向神坛。客观、有节制地对待莫言,其实是在保护莫言。

好在,莫言还能保持“冷静”。对于由诺奖引发的关注,他恳切地表示:“我不希望引起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的话,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赶快忘掉这个事情。”[详细]

对于自己获奖的原因,莫言说,“最重要的是我作品的文学的素质”;对于获奖的价值,莫言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对于中国文学,莫言说,“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对于文学创作,莫言说,“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对于作家的责任,莫言说,“一个作家应该立足写作,应该包含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详细]

如评论者所言,客观、有节制地对待莫言,才是在保护莫言。重拾对文学、对文化的关注才是应当发掘的莫言获奖的意义。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55期:别让人成为科技的奴隶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远比手机更值得我们在乎,比如亲情。

第154期:不守公德就能占到便宜?

那些看似占了小便宜的,实际上损害的还是自身利益。

第153期:勿将公共资源当成赚钱工具

宁夏吴忠黄河大桥辅道桥免费通行后即封路,是为安全还是利益?

第152期:误闯红灯免罚应避免人情化执法

为避免权力寻租现象,交管部门理应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辅之以信息的公开透明,“误闯红灯免罚”的良善初衷才不会异化。

第151期:拿到诺奖之后该反思什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固然可喜,但在喜悦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为何莫言及其作品成为了“非主流”,中国忽略了什么?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