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是中国的更是个人的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言获奖,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中国文学界的喜事。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作家,如沈从文等作家也曾经非常接近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奖也满足了很多国人心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对莫言个人的肯定,这固然会令国人兴奋,会对中国文学起到激励作用,但是,也不妨看淡这个奖项。

当然,莫言获奖或许与中国今日之国际地位有关。近年来中国因为经济的腾飞,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引来了对中国作家的关注。如果以此而证明中国文学就怎样了,则仍然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然没有摆脱“被审视”的心理,还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无论有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中国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质量如何,就在那里。

而且,文学是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创作,不是集体的功劳,莫言的作品也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水平,代表不了其他人。

 一个人获奖,并不必然代表中国文学登上了世界文学之巅;正如无人获奖,也不必然说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园林里无一席之地。莫言获奖的最大意义或许是,引导人们重新关注文学,而对更多作家来说,要思考拿什么作品才对得起“作家”的称号。[详细]

莫言获奖难掩文坛浮躁之风

莫言凭什么能获得诺奖,人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凭借的是他的实力,可笔者要问的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可反观当下的中国作家,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踏踏实实深入中国农村体验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创作,写出那么多影响巨大而广泛的作品?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虚怀若谷、宽以待人,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始终保持低调而不愿意伤害别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纵观当今文坛能出其右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风逐日的作家,再就是借着所谓的文学作品大发横财,浑身上下沾满了铜臭的作家。[详细]

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好消息一定会让很多人由衷兴奋。但是,真正熟悉莫言甚至只是知道莫言的人又有多少?在知道莫言的人当中,通过电影《红高粱》知道莫言这个名字的,恐怕又要占去一大部分。中国文学的小众化,长期以来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阅读习惯不彰,文学阅读更加凤毛麟角的情境下,一个作家的获奖,在本质上属于“旁人的事情”。至于因为中国二字而传递开来的兴奋,那是爱国的功效,与中国文学无关。

文学早已习惯于偏居社会之一隅,或者满足于迎合世态掀动一点点喧哗与浮躁,洛阳纸贵、一书动天下早已成为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传说。这是中国文学当下的客观事实,不需要用一种主观化了的外在评价来修饰或纠正。中国文学的边缘化和弱质化,不会因为莫言获得诺奖而突然发生指向另一端的突变,这应当是韩少功所说要“继续写作”的原因所在。文学的边缘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从脱离说教工具的角度看,“去中心”未必不是回归文学本质。但是,当文学为市场和流俗所俘获,当“去中心”体现为远离心灵共鸣的时候,边缘化的文学依然是让人悲哀的。[详细]

科技类零获奖凸显体制缺陷

在我们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欢呼的时候,另一个数字显得格外扎眼,那就是在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上,我们至今一无所获,甚至我们都从来没有期待过,连想都不敢想。在代表科技前沿领域,在人类发展探索的最前列,还没有我们的身影,反观和我们隔水相望的日本,则以多次站在众多领域的前沿引领着方向。导致目前局面的因素有很多,但是体制缺陷无疑是最大的因素。

比如,在科研经费配置上,以行政力量为主导配置资源,一些在高校、科研院所中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者,可以方便地获取课题项目,而且,学术等级思想也十分严重,一些有学术头衔者,在学术资源的配置中处于强势地位;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重立项轻结果,普遍流行的说法是“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科研人员申请项目,要填写大堆表格,谈科研思路设计技术路线构思创新性成果,而一旦申请到手,往往便转给研究生们操作,甚至就放置一旁,等待课题结题时从他处搬来“成果”交差,所谓拿了经费不出活;在具体科研活动中,重利益轻尊严和声誉,科研中还有“五同”现象,即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定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最后变成“同归于尽”,整个过程,全是“资源”作怪,许多人在乎的是经费,以及经费怎样变现到自己口袋之中,却不顾学术尊严、学术声誉;在学术评价中,流行数字指标,看重经费数量、论文数量、专利数量,由此使学者普遍陷入经费焦虑、论文焦虑,成为“学术民工”,挣“学术工分”去兑换工资。所以,随着科研投入增加,国内科研氛围却每况愈下,许多学者的学术追求日益淡漠。

总的说来,以行政力量主导的学术资源配置方式,以政绩为导向的学术指标考核体系,使学术偏离了本身的规律,在这种模式之下,再多的科研投入,也难以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因此,对于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来说,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还一厢情愿地测算究竟何时可以获得诺奖,相比日本的“狂妄之言”来说,更不现实。所以,先想想如何改造当前的学术盐碱地,让学术回归学术本位,这才是教育界和学术界更应该做的事。[详细]

诺贝尔奖的意义何在?

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早已为舆论所津津乐道,它和奥运会、世博会等盛事一道,为民众所翘首以盼。而不同于后两者,诺贝尔奖情结维系了更为复杂、纠结的国民心态:崛起之中国并非简单的国力强盛所能支撑,不只是实现共同富裕之理想,更有待个体提升独立性与创造力。

实际上,对于中国来说,莫言获奖应该是一个提醒时刻。关注获奖没有错,为莫言获奖欢呼更没有错,但是更应该明白,诺贝尔奖的意义绝不在于能否获奖,而在于其所设立的奖项上所代表的知识、技艺和经验。中国文坛应该从莫言获得文学奖上找回曾被我们忽略的人文情怀和文学造诣,抛却浮躁之风,踏踏实实的创作,像莫言那样立足生活,深入社会的最底层,搭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脉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运,那中国文学才会因为此次莫言获奖而走向世界,才会迎来文学的复兴、文学的繁荣和文学的辉煌。

而科技领域,应该从诺贝尔的各个奖项中了解,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哪些知识是最前沿的,哪些领域是需要努力的,查找自己的不足,才能拉近距离缩小差距,才有可能实现超越。而行政部门,更应该为科技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充分的保障。

莫言获奖只是一个起点,我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50期:应清理门户的何止是太极

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时,应防止糟粕假借科学之名兴风作浪。

第149期:滞后的法律遏制不了恐怖信息

针对民航的虚假恐怖信息频发原因有多种,航空安全有关法律滞后、对威胁航班犯罪处罚力度低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滞后的法律遏制不了恐怖信息。

第148期:高速亏不起?就不该营利!

作为基础设施的公路本就不该收费营利,何谈“亏不起”?让公路回归公共属性,莫成打着“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幌子的暴利工具。

第147期:黄河大桥超期收费神似诈骗

这种神似诈骗的超期收费应该给公众一个彻底的交代。

第146期:火车订票网难登,问题出在哪儿?

究竟是什么原因,令一个技术问题迟迟解决不了?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