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与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新闻评论多被誉为影响、引导舆论的“旗帜”和“灵魂”,受到关注与重视。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的出现与发展,每个人似乎都成了记者、成了评论员,很多触动“灵魂”的话都是从这些草根评论员的众议声中润色而出。做润色与提炼工作的有这么一群专业的评论从业者,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独立思考,集合众议,传播发表着个性化观点,这些观点反过来又引导着大家的思考与评议。

  年终岁末,我们约请数家媒体评论部评论员,谈他们的工作、他们的感悟、他们的思考,重看他们推荐的评论文章。因为每一篇评论的背后都会让我们想起一个新闻事件,每一篇评论的背后都有我们跟随思考的回忆,重看那些评论也会让我们产生新的思考。

  本期请看《重庆时报》评论部荐读的5篇文章。(点击下列图标查看更多)

  这两年,经常会面对外地朋友的关心和安慰。比如,他们会热忱又不乏同情地说,“兄弟,你在重庆不容易,多保重”。我知道,这是在透过“红与黑”的想象之光,在关心我的工作境遇。我的工作,就是在重庆时报主编评论,打理着一个叫“上游评论”的版面,并以评论员身份在上面写文章。一转眼,已整整四年。

  在我看来,评论这种工作,在全世界,也都不是容易做的事,矫情点说,也算是高危工作吧。要不然,写过《国家与市场》的赫尔曼.施瓦茨,又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座右铭定格为“我就干思想的买卖,鉴于其危险,稍微多收一点”呢?

  在中国,很多问题,在各个地方的不同标准,不过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一些同行觉得我不容易,我相信,多少也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日子不太好过。但换个思维来看,一份工作,如果没有挑战与压力,又还有多大意义?特别是在价值传递方面,在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本身就注定遭遇种种碰撞。这种碰撞,很多时候并不是坏事情。至少,它可以让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那就是最真实的存在。

  情况其实并没那么糟。在年底时,回过头来盘点这一年,还是发现评论版发了不少好文章,我和时言平、李妍等本报评论员,也还写了几篇勉强算是过得去的文字。我觉得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了。更何况,环境是在不断变化中,不是说历史是在螺旋式上升前进的吗?偶然往回倒转,大抵也是必经阶段。调整好心态,换一种思维,看到历史轮回,不就更加懂得如何去把握现在与未来吗?……

  于是,再回头面对刚做评论工作时的那些谨言——“只能做先锋,不能做先烈”,“只能领先半步,不能领先一步”,我多少会觉得有些羞惭。年岁增长,经历太多的人和事,我有时甚至会说,“只能倒退半步,不能倒退一步”。这话显得很耸,除了拿“以退为进”进行自我安慰,叩问内心,有多少人能否认,这不是我们的“活在真实中”呢?恰恰也就因为如此,很多人才会越来越觉得,评论工作“不容易,很危险”的感觉。 《全文阅读
1、婚姻法新解是对感情的重大救赎  爱情有保鲜期,婚姻有保质期。处在这个纷繁喧嚣与四处奔突的年代,要在正确的时候遇上彼此懂得的人,太难;活在这个文化多元与价值溃散的时代,要让相知相守永远不被时间打破,更难。面对感情与婚姻,现在人们越来越知道如何计算利益,懂得使用“性价比”的市场思维来衡量。理性的婚姻应该告别谋利时代,当然,要真正回归到情感交融的本质,最后还是需要一种让这个时代拥有普通认同的文化价值来救赎。(刊于2011年8月15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婚姻法新解”是本年度极受关注的话题,如何更好解读这个“新解”,从中梳理出更大意义,是相关新闻能否具有影响力的关键。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让人们懂得放弃有房有车的“富家子弟”,转向情投意合的“潜力股”,我们认为,这对男女来说,都是普适平等的利好。理性的婚姻应该告别谋利时代,人与人要真正回归到情感交融的本质。

2、北大会商“偏激学生”的自由传统沦丧  “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北大。的确,曾经有太多思想光泽,让北大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符号。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令人内心激荡的北大传统,现在已经笼罩着沉厚暗影。这里只想向那些表示要把思想偏激的同学“送到疯人院”的师生推荐两部老电影——《飞越疯人院》与《肖申克的救赎》。(刊于2011年3月28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北大会商学生,展示的就是,今日文化是如何走进黑暗峡谷的。它不仅可以作为剖析中国文化思想动向的一个重要切口,让人能够窥探到这个时代思想背后的利益,为什么不经意间,很多人就会步入一种精神价值的迷失之中。文章后收入现已出版的杂志书《博文》创刊号

3、“弱国心态论”误解了民众殷切之心  在国内校车悲剧频发的环境下,民众对于中国捐赠马其顿校车的争论,实际上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这显然不是国民狭隘和小器,只是想借此提醒政府———解决孩子们的校车安全问题刻不容缓。不仅仅是外交援助的“阔绰”,但凡政府的“大手笔”,很可能都能够激起民众对此的焦虑情绪。看待捐赠马其顿校车一事,吴先生看到的是国家脸面,而民众看到的则是民生的迫切所需。(刊于2011年12月6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校车事故,是本年度最受关注也最具痛感的公共话题。而中国政府捐赠马其顿校车的争议不过是民众情绪爆发的诸多出口之一。外交家吴建民抛出“弱国心态论”,对外展现无私和崇高,对内却短视、浮躁、自私,这无疑是伪妄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把民众的不满和议论斥责为“弱国心态”,显然是倨傲的不接地气的论断。

4、一个男人离窝囊有几米距离  “我是世界上最窝囊和最没用的丈夫”,说这话的人,叫杨武。只要看过这个男人的命运遭际,相信很多人也会觉得这个男人既不阳刚,也不英武,而是极度软弱,太过窝囊。杨武躲在两米外不敢做声,是一种社会难以承受之重。他的窝囊姿态,更应该成为一柄尺子,丈量出来我们离窝囊有多远。当然,我们很多时候最多只是比杨武多了一点血性,如果不愿为这种血性支付代价,即便是很体面的男人,有时离窝囊的距离,也不过只有几米。(刊于2011年11月9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魔鬼与上帝进行搏斗,而搏斗的战场就是人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说过。人心面对特定的情境,何以会沦陷到无助于伦理与人性被深度踩踏,剖析杨武的心灵,就是一个重要的切口。面对杨武,一定会有更多人在想,相较于这样的“窝囊”,自己会不会只是处于五十步笑百步的尴尬境地?而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普通个体谁又不是弱者?从关注个体走向权力约束,再诉求于秩序重建,这样的小切口,大立意,是我们上游评论的选择。

5、“私奔体”蹿红与娜拉的出走  私奔,是美丽爱情故事中泛滥的桥段。在那些个婚姻封建、思想禁锢的年代,义无反顾的私奔故事让民众完成了爱情和自由的启蒙。而就在近些天,微博上“私奔”之风乍起,“私奔体”在喧嚣的尘世中引发了广泛的热捧。对于王功权的私奔,无论是为爱的名义还是炒作的私心,都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纠结。(刊于2011年5月18日)《 全文阅读

  推荐理由:知名投资人王功权在微博上发表“私奔之歌”表示“放弃一切,和王琴私奔”,怎么样看待这种引起公从狂欢的闹剧呢?本文将之和《娜拉的出走》联系起来,影射我们生活环境就是个没有自由的城堡,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的呼唤。当然,王功权的私奔,只不是作为充当评论价值的由头罢了。在这种看似热闹的小事中,关于个体人心,也是特定环境的一种评论做法。

网友留言

登录: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