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对食品安全听风是雨

近年来几乎每到夏季,“西瓜打针”的谣言就会开始流传,年年辟谣,可到第二年又会被拿出来传播。在今年,酸奶、苹果、杨梅纷纷中枪,传言层出不穷,亦是愈发离奇,甚至引发公共危机。早在2006年,就出现过“海南西瓜注红药水”的谣言,致使当地瓜农损失了3000万元。2011年,一则香蕉树染病的消息被讹传为“吃香蕉致癌”,导致香蕉价格跌至1毛一斤仍无人问津,蕉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香蕉烂在树上。据统计,广东、海南的蕉农因谣言而造成的损失至少达7亿元。

食品谣言为何如此泛滥?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891人参与),50.0%的人认为当下关于食品的谣言较多。食品谣言屡辟不止的原因是什么?87.6%的人指出是食品安全的社会公信力脆弱;62.8%的人认为时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发布准确信息;59.6%的人表示相关部门的辟谣缺乏说服力;28.8%的人指出一些媒体社会责任缺失,未经核实就传播谣言;19.9%的人认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何明升指出,这反映我们的社会信任出了问题。“我们最起码的信任基础有所动摇,公众对政府监管、生产商、经销商产生了不信任。这源于一些现实的基础,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长杜俊飞表示,“通常来说,谣言的背后有社会抗议,对社会秩序或者某种社会现实不满时,人们就用谣言作为一种无声的谴责。尽管有些谣言带着恶意,但有些也是一种弱者的抗议。”

他指出,食品谣言背后就是人们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社会抗议。通过造谣的方式有意无意地渲染细小的问题,以达到让社会高度重视的目的。[详细]

消费者需兼听则明

尽管这些食品谣言都被很快辟谣,但依然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问到“食品谣言会影响你的消费决策吗”时,调查中,73.3%的人选择会,表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有20.0%的人选择不会,表示“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

既然已经定性为谣言,为什么大多数人依然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呢?区区一个谣言,何以如此蛊惑人心?以至于发展成中伤一个行业的信息暴力?

根本原因是:食品安全焦虑在民间的发酵。在企业道德不彰,体制力量覆盖面有限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挑战公众的想象力。再结合以往的食品安全事件曝光轨迹,公众很容易相信一条来自于微博的食品安全说法。而这种说法所描述的过程,恶心、反胃程度越甚,也越容易引起公众基于安全焦虑的愤怒,甚至越多坚信不疑者基于焦虑而产生的愤怒,很容易冲淡本不可或缺的理性判断。再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发酵效应,从“一人传谣”发展到后来的“三人成虎”,谣言呈现出几何级数的发酵趋势。

食品安全焦虑是无辜的,因着这份焦虑去了解、接触一些真相也是合理需求。但是,不假思索地造谣、传谣就很不负责任。造成的结果是什么?给自身凭添了恶心、苦恼不说,也使原本可以列入选择项的安全食品的数目又减少一项,人为造成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庸人自扰”。更重要的,当处于有意、无意地谣言扩散过程中,做出“有害无害一概不吃”的选择时,对企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作为一名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我们有理由表达自己的焦虑与愤怒。但是,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公众应该明白社会后果,更应该基于理性做力所能及的真假之辨。否则,不假思索、一哄而上的谣言传播,于公众心态、于行业发展、于公民形象塑造都是深重的危机。[详细]

社会本身应给消费者创造可以兼听的环境

食品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论题,这是因为食品行业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行业。由于单个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有关食品质量的信息,有些食品企业就选择以次充好来牟取利益。当部分企业这样做时,它的竞争对手要是不同步跟进,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于是,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可能赢得市场,真正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反倒会被淘汰,这就是所谓“逆向选择”现象。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这种情形会经常出现,经济学中经典的“劣币驱除良币”理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市场失灵时,通常情况下,需要政府实施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迫使企业提供安全的食品。就目前正在实施的监管制度体系而论,我国政府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制度不可谓不健全,手段不可谓不严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就曾说过,“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但“监管力度全世界最强”不等于不会出问题对于食品安全。事实表明,这些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其实,来自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早就证明了,如同市场失灵一样,政府监管也可能“失灵”。一方面,是因为政府也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企业生产信息;其次,我们常常以为政府会以实现公众利益为目标,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具体的政府官员在监管过程中,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可能会和被监管者勾结起来,成为被管制者的保护者,甚至出台被监管者所要求的措施。

美国非利益攸关的第三方介入模式

食品监管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有些国家已经做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探索。就美国而言,由于政府监管机构容易失灵,美国政府于是一般不直接介入监管,而只负责有关食品安全的立法和政策制定,同时推行第三方监管体系。其中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是重要的执行者。美国建立了许多包括产业、消费者、独立专家系统与行政官员组合的监管机构,法律赋予其信息披露的权力。在美国,各级卫生机构都雇用食品检查员、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等,对食品进行持续监督。在这一体系之下,美国目前的食品行业中,企业的自我管制已经成为规范企业行为的重要方式,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则成为了彼此最自觉的监管者。

美国的监管模式其实很好理解,这就是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可能并存时,就必须引入公众全面参与监督的第三方监管模式。我国目前的食品监管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模式,虽然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很高,食品行业协会也得了到较大的发展,但他们在食品监管中的参与程度是很不够的,渠道是不畅通的。我国今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应该考虑走向政府、市场、社会、公民“四位一体”架构。在政府建立规则体系之外,重点是扶持食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监督者作用,促进食品行业自律;建立消费者、尤其是新闻媒体参与食品安全问题管制的动力机制;同时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管制机构的非行政化,彻底杜绝政府被俘虏的可能。[详细]

食品安全问题的好转,并非一日之功,除了政府监管,生产者自律,第三方介入等技术手段,还需要每个公民的理性参与。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黄色恐怖

第64期:下黄片被处罚是“黄色恐怖”

一个成年人在自己家里看黄片,都会招来公权力的干涉,这种干涉不是严格执法,而是“黄色恐怖”。

第63期:强制引产是政绩杀人

当地政府部门“依法执行”一说自欺欺人,折射出错位政绩观使计生部门的执法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

第62期:道德标杆托举不起良善社会

越来越多的好人好事似乎正在沦为对个人英雄的舆论消费,一个程式化的英雄塑造仪式是否能托举起社会的良善?

第61期:黑车悲情渲染难掩“黑色”本质

查处黑车是技术性问题,而非是否需要查处的原则性问题。黑车司机的悲情并不能掩盖其“黑色”本质。

调查

你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应该谁负责?
政府,必须是政府!
制造企业要为自己的产品负责
消费者应该理性判断传言真伪
需要有利益不相关的权威第三方
以上都需努力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