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质疑珍品被砸

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中,主持人王刚手持一把紫金锤,如果经在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完协议后,将挥锤砸碎“赝品”。“砸赝品”一直是观众比较关注的一个看点。今年5月,《“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是首都博物馆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的深度战略合作,展品全部为瓷器,由首都博物馆提供40余件(套)瓷器真品,与北京电视台栏目组提供的30余件赝品放在一起对比展出。但近日,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等通过观展,公开质疑该栏目“所砸掉的‘赝品’不少是真品,并且不乏珍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劝慰广大观众和藏家大可不必担心“错砸”,理由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在表演的节目”。李彦君表示他曾亲身参与节目,对内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所谓的“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然后找来所谓的“持宝人”上台表演,最后理所当然地被砸掉。“这是表演,之前就是买的假的,当然不会砸错了!”[详细]

文物鉴定娱乐化

事实上,鉴宝本身是一个娱乐节目,文物仅是节目中的一个道具,而现场锤砸文物赝品,也是博取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噱头。当一件民间藏品被宣布为赝品,并被其无情地砸碎时,不仅藏品主人的心被砸碎了,现场观众的心也被提到了嗓子眼,现场嘉宾更是惊魂未定,电视屏幕前的广大观众更是扼腕痛惜。一定意义上说,现场锤砸民间藏品,带给人们的有时并非精神上的愉悦和艺术上的享受,而是砸碎人们娱乐细胞的一种文化暴力。[详细]

砸赝品是保护价值还是损害价值?

是赝品就一定要砸掉吗?我国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种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所言,无论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感情,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鉴赏的价值。[详细]

文物鉴定乱象层出不穷

赝品丑闻层出不穷

2011年初,一套“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场拍卖会上拍出2亿多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不久,江苏邳州一玉雕作坊老板出面,承认这套玉器是他和手下工人参照明代老件仿造而成,后以260万的工艺器价格卖给河北一位买主。“中嘉拍卖”于2010年10月征集到此物后,曾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南泉老先生对实物进行目鉴。周出具的鉴定证书中,认定其为汉代古物,“造型罕见,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2011年1月9日,该拍品在“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2亿元天价成交。公开资料显示,鉴定这件拍品的周南泉除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身份外,还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诸多头衔。[详细]

2010年6月,北京九歌拍卖公司以7280万元人民币价格,拍出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徐悲鸿长子徐伯阳还”出示了真迹证明书“为此画保真。但在15日,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一届研修班10位同学联名发出公开信,称此画实为同学们1983年的习作,他们同时发布了5幅与《人体蒋碧薇女士》场景、人物都相同的画作,称均是当时的习作。[详细]

2000年,商人谢根荣找来一堆玉片,请牛福忠串成了“金缕玉衣”。牛福忠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他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微博)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着“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便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人民币。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贷款,最终5.4亿元打了水漂。[详细]

专家被利益裹挟,学术自由成借口

专家将赝品鉴定为真品,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专家确实眼力不行,知识欠缺;还有一种原因涉及到专家的人品和道德操守,拍卖公司要赚取佣金,佣金又跟随拍品的拍卖价格浮动,专家鉴定同拍卖公司、委托人利益息息相关。

因谢根荣巨额贷款诈骗案的案发,公众才得以见识到这一轻松高效的“鉴宝”过程。对于这一完全不合规矩的“评估”,王文祥说:“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真没料想到,当假古董遇上假评估可以诞生“学术自由”。这要“感谢”这起巨额贷款诈骗案,否则那些尊重学术、仰慕专家的公众,哪能想到“学术”也可以如此自由?

学术又不仅仅是专家的事。专家结论的影响力往往会超出学术圈,有的甚至牵连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他们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根本不是学术,也深谙自己签字的威力。

拍卖法成免罪金牌

我国现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明文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正是这样一条被所有拍卖公司搬到企业管理办法和拍品画册首页的免责条款,成为了制造和拍卖赝品者的免死金牌。

为此,国家文物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标的审核意见》)中,明确要求各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开展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经营资质的查验,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文物拍卖经营等违法活动的企业进行严肃查处。同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重申了八类不得上拍的文物艺术品标的种类。[详细]

文物鉴定为何如此混乱

相关法律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

改革开放后,我国古玩市场开禁,而相应的收藏法、鉴定法和行政法规缺失。虽有拍卖法,但法条粗糙,与现实不符甚至相悖。整个古玩界不知法、不讲法、不守法,有失控的危险。很多 人并不具备对艺术品进行鉴别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更为欠缺。在这种情况下,鉴定证书就是给艺术品验明正身的凭证。现在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民间性质的鉴定机构大 量存在,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这些鉴定机构的证书实施诈骗。受害者在上当受骗后再找有关机构时,才发现这些机构的鉴定细则中有一条:出具鉴定书仅为学术观点,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目前 ,我国法律法规中对民间收藏文物鉴定证书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规定,给一些投机者可乘之机。[详细]

文物鉴定者与商业因素捆绑,缺少独立的机构

国家有一个文物鉴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起先只有54位专家学者,后来增加到七八十位,全由国家文物局聘任。这个委员会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的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文物鉴定工作。一般省市也都有文物鉴定委员会,也不对社会服务。还有一些重要海关设有文物鉴定站,专为文物进出境把关,也不面向社会。社会上其他文物鉴定机构多数是民间自发形成的。

2000年后,收藏形成热潮,民间鉴定机构从开始出现到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国家鉴定水平或标准的并不多。而且随着人们收藏逐渐趋于理性,盲目购买古玩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到鉴定公司要求鉴定的人大为减少,许多鉴定公司无力支撑,逐渐被淘汰,目前剩下的已不多了。北京市经工商登记的鉴定公司或中心39家,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维持经营的也就十来家,全国不过几十家。而专门从事此类鉴定工作的专家数量也不多,真正直接为市场服务的更少。

一个真正的文物鉴定机构,需要有经验丰富的鉴定者,同时更需要不同类型的精密仪器。不过,最关键的还应该是这个鉴定机构的独立。在鉴定的过程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地位,不能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鉴定结果,亦不能将自己和商家捆绑在一起,用自己的旗号来为商家打广告、做噱头。这样的独立鉴定机构,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发展起来。

“不冤不乐”是收藏界的潜规则

其实,就算行家也会经常买到假古玩。所以,赝品泛滥已经成为收藏市场的一种常态。但在此种情形下,收藏界却不兴打假。一般的情况是吃亏上当自认倒霉,“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有的专家也认为,收藏毕竟是个人爱好,无关国计民生,造假买假,“周瑜打黄盖”,无碍大局。收藏界本身打假的呼声并不高,有人甚至就是要体验在买卖真假古玩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把 这些当作一种人生乐趣。业内有句名言叫做“不冤不乐”。这大概也算收藏界的一条潜规则,也反映出了目前国内古玩收藏爱好者不认为一定要打假的主要原因。[详细]

文物收藏本身就是高风险投资

很多人涉足古董市场,都是直接奔着财富去的,这个目的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太多人都想通过古董收藏实现一夜暴富的美梦,自然就容易上当了。在赝品泛滥的时代,没有一个权威的鉴定机构,也没有一个相对规范的市场监管机制,除非是行内老手,否则的话基本上在这个处处陷阱,步步阴沟的古董市场,基本上是被动挨宰的命运。投资古董风险很大,大过炒股。

随着北京文物局的回应,“天下收藏”风波似乎会很快平息,但文物鉴定行业的乱象依然存在。外行、求暴富者、心理素质差者,请谨慎入市!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109期:县长承诺可以暂且听听

官员们的种种表态可能未必都能践行,但不看实际情况就挥棒相向,对于真想恪守底线的官员来说也不公平,类似的县长承诺可以暂且听听,如果做不到再骂不迟。

第108期:行业协会为何频频语出惊人

拒食鱼翅浪费,是语出惊人真有见地,还是小团体利益作祟。

第107期:超低价公共交通为何难维系

交通补贴不仅在财政上不可持续,而且阻碍公交部门改善服务。

第106期:从残忍追问到PS保钓照片

无论怎样,在坚守新闻伦理上,不应有例外。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