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者案: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曾几何时,“窃听”成为阴谋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成功者、复仇者、野心家中原逐鹿的重要武器。是什么助长了窃听的土壤,窃听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利益链条?[详细]

尼克松成为美国唯一一位因丑闻下台总统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

众多丑闻门因水门事件衍生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水门大厦通过拍卖恢复往昔光彩

因发生水门事件而最终导致尼克松总统下台的水门大厦将于2009年7月21日进行公开拍卖,而竞买者或许只需花费100万美元就可以买下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水门大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区,俯瞰波托马克河,共12层,251个房间。因为发生过水门事件,水门大厦是华盛顿的地标性建筑,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水门大厦笼罩的光环也逐渐褪去。从2007年起水门大厦被关闭,拥有水门大厦产权的一家银行也希望通过拍卖能恢复这座历史性建筑的光彩。[详细]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遭遇挑战

  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有着168年历史的老报《世界新闻报》,因窃听丑闻于7月10日最后一次发行。随着“窃听风暴”愈演愈烈。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报道称,《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警方破案。这篇报道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英国媒体、政界、警方引起巨大反响,继而带出越来越多窃听丑闻。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最终导致10名嫌犯被捕。人们把更多关注的目光转向了默多克集团与英国政界、警界的关系,有关人士指出,应该限制某些个人或集团在媒体界的作用,避免一方独大、权力滥用的情况再度出现。[详细]

窃听丑闻引发媒体伦理反思

  在默多克集团的窃听风波中,我们可以看到事件背后被揭开的黑幕,也可以看到遭窃听的受伤者。其中,既有善良的出发点,也有纯粹为制造效应的恶作心态,新闻媒体在完成引导公众趣味的任务时,渐渐开始向迎合观众口味退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默多克的窃听风波揭开了一个盖子,逼迫以“监督”为诉求的新闻机构不得不反躬自省——在有“无冕之王”美誉的新闻记者心里,是否已经出现了这样一种情绪:名人、权力掌握者乃至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潜在罪犯”?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记者会24小时眼皮不眨地盯住这些人——那么,这到底是值得提倡的监督精神,还是记者已经自大到了把自己扮演成了道德审判者?[详细]

丑闻折射英国政府管理弊端

  英国国内的窃听丑闻实际上是长期和广泛存在的,而这一次的集中爆发主要反映出其政府内部机制和管理出现了一种疲态。“一件小事能够吵得这么大,体现出英国政府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政府跟媒体之间的勾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制度所默许的,本质上是各方勾结和利用媒体的政治斗争结果。”
  事实上,默多克的权利确实巨大,几乎影响了英国的每一次选举。根据英国媒体报道,两个主要党派都讨好默多克,希望能争得他的支持——— 只要他施以援手,他们在民调中的排名就会大幅度上升。[详细]

商业间谍引出新商机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让人们感受新技术的便利之余,也在被迫分享技术发展的“副成果”。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加上商场竞争激烈,商业间谍窃取公司机密资料的手法也日益精密,使“防间保密”甚至成为岛内日渐红火的产业。商业间谍不仅引发岛内舆论痛批,也让一些“有心人”从中看到商机。据《联合报》报道,近年来岛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帮企业查核财务报表的同时,也开始和调查公司抢生意,利用先进仪器协助防堵企业资料外泄,道行高的甚至还能抓出诈骗集团派到企业的“卧底”。[详细]

法律制度缺失导致商业间谍行为难消除

  即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防间保密”,也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商业间谍行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法律制度的缺失。岛内法律规定,商业间谍行为或者以触犯“妨害秘密罪”,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以触犯“背信罪”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但由于“妨害秘密罪”属于必须有被害人控告司法机关才能追究的案件,当事人往往会考虑商场利益而私下解决,而“背信罪”虽然属于公诉罪,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程序过于繁琐导致鲜有人愿意接手,如此一来就使商业间谍的诉讼案“不多见”。[详细]

窃听加剧欧盟与英美紧张关系

  2000年7月11日,德法等欧盟大国与英美一直低调处理的“爱可龙”电子监视系统问题再次浮出水面,在十分敏感的商业间谍问题上,双方正在进行一次“正面交锋”。这次交锋必将对科索沃战争以来日趋微妙的德法—英美关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西方媒体一直盛传英美有一个庞大的针对欧盟的“爱可龙”电子监视系统。欧盟对日益得到证实的“爱可龙”传闻十分不安,并甚为恼怒。一份欧洲议会报告说,美国在亲密盟国英国的协助下一直系统地对欧盟大公司的电话、文传、电子邮件进行窃听和过滤,企图通过工业间谍战获得商业上的好处。英国政府电讯总部被怀疑直接参与了美国的活动。
  英美极力否认或者淡化“爱可龙”问题的“间谍”性质,但德法等欧盟国家却认为问题相当严重。欧盟确信,“爱可龙”是由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英国政府有关机构联合运作的。虽然这一庞大的监视网络具有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等功能,但它针对欧盟的间谍活动也是难以否认的。无论“爱可龙”事件最后以何种方式收场,都只能加深德法与英美之间的相互怀疑和不信任。[详细]

窃听背后的道德沦丧

  窃听者都以不择手段打到目的为标准,多数没有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没有悔恨,没有自责,他们毫无责任心地随心所欲,根本不把法律和人的尊严放在眼中。他们通过这种不道德行为赚得大钱,而整个社会却在不断消费着这些东西。
  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水门事件”对真相的揭露,记者就采用了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但是“水门事件”目的的正当性却压倒了一切,人们在关注重大政治丑闻的同时,就忽略了正当目的背后出格的采访手段。而《世界新闻报》窃听的目的就不太正当,比如揭露王室的花边新闻、删除被害者语音留言,这与公众利益相距较远,甚至是相背离的。[详细]

利益驱使滋生了窃听土壤

  不论是震动政界的水门事件,还是在新闻界引起轩然大波的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显然窃听背后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成为了无形的手掌助推着窃听的行为愈演愈烈。利益的驱动使政客们,记者们宁可挺身走险甚至不择手段的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窃听门”事件背后就含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分析称窃听门对未来传媒业的变革有三点启示意义:一是社会需要充足的多元的信息补给;二是媒体与政府关系要保持适度,媒体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影响社会信息结构的重要因素。三是,新闻业的变革应当引入更多的社会化力量,大学、企业媒体、民间组织力量等有必要获得应有的重视。[详细]

人的窥私欲助长了窃听现象

  我们不能否认窃听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链条,但人的窥私欲也使窃听的行为走向不可挽回的方向,我们不得不说人本身的偷窥欲对窃听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力。
  几十年以来,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娱乐界的八卦报纸一直都热衷于报道政界人物或是明星的的桃色丑闻,虽然各国有着严苛的隐私权保护法,但也无从熄灭普通人探究他人生活的渴望。正是有着这样的市场需求,各大报纸才会雇佣私家侦探或者狗仔,通过或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获取那些机密信息。这种不正当的方式被人称为“黑暗的艺术”,而欺骗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结语

  窃听在水门事件中无意间推动了历史进程,在民主历程里留下了较为精彩的一笔,不可否认,窃听目前还依然在政界、商界、反恐领域、科技领域和军事领域盛行,并且呈现多样出多样化的特点,当越来越多的窃听丑闻出现时,是否应反思我们是不是已渐渐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