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顺利回归,平稳过度,繁荣在继续,今天,血脉认同超越了地理的距离。从京港两地的多彩与蓬勃,从这些“新北京人、新香港人”彼此交融的从容与自信,我们可否收获十一年前的祈祷与祝福?[详细]


    谈到香港的文化在这十年中有怎样的变化时,曹万泰沿用了他描述经济发展的词汇:他表示,因为香港文化的多元性与混杂性都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的,而这也成为香港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部分。在香港回归的这十年中,香港文化界和内地联系更为紧密,双方合作碰撞出的“火花”也更为“耀眼”。[详细]


北京地标 香港制造

最好的回归,是香港人一早醒来,除了换了一支国旗,没发觉生活有什么改变。反高潮的平静,也许正是最理想的结果。香港出生长大的陈悦明,在北京已经居住了十几年,普通话流利而标准。[全文]

一个世纪的家国情缘

素雅而硬朗的花,行走于半个地球,每一面都展现心灵的光华,因为根在传承着深厚的滋养。诗意是一种天生的情境,对于不缺乏的人来说俯拾皆成。在香港马会怀旧的氛围里,成卓讲叙起与香港久远的历史尘缘。[全文]

玩赏格调 收藏感动

魅力的承受者无需仰人鼻息而是新悦诚服,魅力有一种开颜、悦人的神秘品质。正是历史和文物的魅力,使蒋异收藏了更多的感动。因为家庭的熏陶,蒋异从很早就钟情于收藏,对于收藏,她将之评价为:品位与享受的首选。[全文]

游刃有余两地人

孙豪人生轨迹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1988年,19岁还在上大学的他第一次离开大陆来到香港,“当时,差异简直大极了。你知道,当时这座城市给于我的文化震撼是怎样的吗?”他这样试问“记者后辈”。[全文]

是行者但不是过客

陈义理,苏州人,香港出生,移民美国,又回到香港工作,随时准备定居北京。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看着很多惶惑的香港人纷纷移民,他也不知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有根脉相承的东西一直牵扯着他的内心。[全文]

20载,溢满芳泽

20多年前,也是在红桥市场,白如芳也是销售珍珠,于今天的情景相比,当时不足一平米的摊位上,不会英语的她连比划带猜地做着推销。当时只有17岁的白如芳聪明伶俐,凭借自己的诚恳和热情,打动了很多外国客人。[全文]

“道”非寻常

顺利回归,平稳过度,繁荣在继续,97之后,就连某些有偏见的港人都不得不承认“一国两制”的成效,1998 年,金融危机更让香港人感受到中央政府强大的力量,更多人在内地开始长期投资。[全文]

一切才刚刚开始

2000年1月1日,在香港、英国、美国等地学习、工作多年的朱锐,特地选择千禧年钟声敲响的日子回到阔别1 5年之久的北京。当晚,他和两个朋友去三里屯酒吧喝酒庆祝,还津津有味地吃了老北京的卤煮。[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