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上级不受限”的改革无奈

温州推出一项公务接待改革措施,明确规定,“所有人员一律吃工作餐,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这是一件好事啊,可还有下文,原来这规定“对下不对上”,接待上级不受限制。

这样一个规定委实让人气愤,怎么在接待标准上也来个三六九等呢。可细细想来,又能理解温州方面的无奈。此前甘肃省天水市接待办公室的一条“接待就是生产力”的标语,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和热议。这是一句实在话,许多地方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心照不宣地都这么做了。

这么强调接待上级的重要,只想说明一点,改革真的很难。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有的时候想法很好,可一碰到实际,常常头破血流,改革进行不下去。于是有的改革者就学会了隐忍,就学会了曲线进军,就把改革分成几个步骤分步推进。

温州的思路大概是“先管好自己人”,步步为营、徐徐图之,才能来得更持久,才能避免转弯过急而令制度夭折。从客观情况来看,如果温州贸然对全部公务招待行为一刀切,上级领导能立马接受吗、引资的客商能立马认同吗?在“宴请规格代表热情程度”的大背景下,某地横空摆出一道“60元的宴会标准”,很难说不会遭遇“体制内的围攻”。此前不是就有个别地方全裸公开三公消费而遭到挤兑吗?[详细]

不要总是主动改革者“挨骂”

网友的急切心情和挑剔眼光似可理解,但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温州或淮安的相关决策者,你可能会感到非常委屈,甚至相当窝火——原因很简单:有多少地方公款大吃大喝无节制,有多少官员挥霍纳税人钱财不心疼了,只因他们不声不吭、埋头吃喝,所以不会引起舆论关注和非议,无事一身轻。相反,下决心出台规定遏制公款吃喝风,只因规定不太完美,或者存在妥协,便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指责甚至谩骂,这公平吗?

就温州公务接待细则而言,“接待市外单位和上级机关例外”确实让人有些遗憾,但个中无奈其实也可以理解。更重要的是,公务接待禁用鲍鱼、鱼翅等高档菜肴以及茅台、五粮液等高档酒,体现了一种敢为天下先、挑战公务接待旧习惯和旧规则的勇气,而规定的细致化增强了可操作性,体现了遏制公款吃喝风的诚意。

对于各地推行的改革措施,要先看其大方向是否正确,只要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只要对积弊旧习有所触动,甚至只要是利大于弊,即使具体细节不完美、具体做法有瑕疵,我们也应持肯定、鼓励、赞扬的态度。可以提意见,可以指出其不足,可以督促其改进,但不应片面地批评、嘲笑甚至谩骂,不应无端地指责是“作秀”。

不改革者无事一身轻,改革者反而受指责甚至挨骂,这是一种不正常现象,也显失公平,这种舆论氛围只会让更多地方和官员对改革望而却步——既然改革会挨骂,何必要改呢?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诸多领域的改革裹足不前,在此情况下,地方的改革探索显得尤为可贵。像规范公务接待、官员财产公示这类改革,触动了“积非成是”的陈规陋习和官 员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阻力定然很大,改革者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当此之时,改革者尤其需要社会舆论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一概泼凉水。[详细]

厘米的推进都应该鼓励

仅针对工作餐的公务接待新政,只是基于现实的一种有度的妥协。以折中办法,寻求制度破冰与减少阻力间的平衡。无可否认,尽管还不尽如人意,离治本之策尚远,可它聊胜于无,限价消费等举措,对遏制吃喝腐败确有现实效用。

制度破冰,当容得下厘米推进。循序推进,公务接待新政的辐射面或能拓宽。温州实施新政,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参照。在约束公款吃喝,尚停留在“禁食鱼翅”的隔靴搔痒层面的境况 下,“每人每餐不超过60元”等规定,颇具积极意义。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改革,哪怕是有限的进步,也值得肯定。[详细]

改革之路道阻且长,舆论应该鼓励改革的探路中渐进式的推动。 转发到微博

往期回顾

更多>>

第83期:眼保健操“残害论”难成立

医学专家表示,近视眼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造成红眼病的原因也是手上带着细菌而非眼保健操本身。完全否定眼保健操的作用的论断着实难成立。

第82期:“北大校长跪母”为何引起如此争议?

北大校长、副部级职称,在这样的身份之下,任何一个举动都没有绝对的个人行为。而这就更需要其能够自律、自重,经得起公共价值观的考量。

第81期:中国人到底仇不仇富?

第81期:中国人到底仇不仇富?

春秋的管仲有三妇、反坫,但齐人仍不以为侈,可见中国人似乎没有仇富的传统。反观当今,中国人仇的也未必是富,而是为富不仁、为官不正和为事不公。

第80期:公民得大病只能去刻章?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解困机制,才能减少公民铤而走险的可能。

调查

你觉得本期专题质量如何?
很好,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
还行,有一点道理
一般,没什么新意
很差,以后再也不看了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