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标题文字1

2003年,若不信广东出现了致命传染病,离非典就近了一步;2008年,若不信奶粉里加三聚氰胺的传言,宝宝就可能罹患肾结石;2010年,若不信疫苗出了问题,孩子就有致残致死的危险;2011年,若不信大规模密码泄露,个人信息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威胁。但若细心回忆近年来的传言,更多神乎其神的传言最终是被证伪的:“纸包子”是编导记者一手炮制的假新闻,刮遍大江南北的抢盐风潮已成人们自嘲般的笑谈,孩子角膜被盗事件直接被从学术角度论述了不可能性。[说说这些年忽悠过你的传言]

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几千年的谚语在信息时代的中国发扬光大。越是危言耸听的传言,越能更快、更广地被传播,与此相比,辟谣的言论反而显得曲高和寡。公众说,我们也委屈,面对传言,信了,顶多加一分小心;若不信,却可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损失。谁能给我一个不信的理由?

    正常情况下,这个“不信”的理由来自权威——官方表态和专家观点。

    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说,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当将公开透明作为常态,不公开作为特例,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可现在这个问题还存在瓶颈,一遇突发事件,由于缺乏透明度,公众就会质疑你的公信力,你越是不敢讲,不愿讲,就等于拱手把椅子让给别人坐,麦克风让别人说,形成一个怪圈:事发——隐瞒——瞒不住——流言四起——被迫公布真相,然后再有事发还重蹈覆辙,这种教训不少。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详细]

    政府是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它控制着社会最重要的权力资源及其他重要资源,需要对社会生活起主要的规制、协调和导引作用,并且它的权力又是最难于监督和制约。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应该和必须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和标杆,应当成为最有公信力的组织。2003年初春举国抗击“非典”是建国以来刷新公民意识、荡涤政府思维的重要里程碑。正是从那时起,中国公众审视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敏锐度被迅速激活。时至今日,虽然政府为改善管理运行、提升其诚信度以增强政府公信力作了不少努力,但仍然存在问题。[详细]

    专家,这类本该对传言有澄清能力和话语权的群体,在传言到来的时候,常常扮演越抹越黑的角色。专家为什么会变成“砖家”?有调查显示,79.6%的人觉得是因为“部分专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为利益群体代言”;72.3%的人认为“大量‘伪专家’充斥专家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一些专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应有的学术良知和社会公德,不顾群众的利益,成为某些暴利行业的代言人,群众深受其害。一些专家在权力面前丧失了独立的立场,变得唯唯诺诺。试想“吃人嘴软”,沦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言者,你还能奢望其向社会发出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言论?这样的专家已丧失了专家的 “独立人格”,沦为一些权贵和富豪为达到某种不正当目的的一种工具。[详细]

打开微博的辟谣,一长串消息被贴出来并证明是谣言,这些微博或者假得离谱,或者让人捉摸不透,但是无不吸引眼球。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在经过几千次转发后,义正言辞的传言貌似有理有据。多次重复,即使谎言也会变成真理。

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今天,希望网民们能够坚守道德底线,避免人云亦云,避免以讹传讹,中国还有另一句古话叫做谣言止于智者。一条负面新闻出来之后,很多人习惯认为是监管出了错,也有人转发求证。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网民在“求证”式围观中无形地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事实上有的时候,错不在监管而在一颗盲从的心。[详细]

    多达数亿的网民,强大的网络传播能量喷薄而出,既能进行有效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也可能使谣言像像传染病一样危害社会。网民自律是控制传言肆意传播的关键。

    面对离奇的谣言,我们需要提高鉴别的能力,通过理性思考和听取多方信息,完全有能力分辨传言。其实,仔细分析一些传言,不难发现有很明显的漏洞。大家如果冷静对待,用常识来分析,用正确途径来求证,应该可以鉴别出来真伪。如果感觉信息可疑,感觉有待求证,就不应该轻信,更不应该随意转发,要尽量避免让可疑信息扩大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网民,不仅应该自己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更要做健康话语环境的维护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