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暴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二号楼过道被淹,48岁的清洁员吴秀莹冒雨背多名女学生进楼上课。原本是一件好人好事,却引来了网友对于受助大学生们的质疑。随后在采访中,吴秀莹她说她是主动背的,还说:“这些孩子平时对我可好了,我是心疼孩子,其中有一个腿脚受伤,没想到会引来这么大的风波。”[详细]
对当事清洁工阿姨,有人说,阿姨很美,视如己出地在爱着这些学子们,这组照片也因此有了温度;也有人说,即使她背的是自己的女儿,同样是错的,是过度溺爱——有个女孩说:“趴在她背上有小时候被妈妈背的感觉。”网友嘲讽,你现在还是“小时候”吗?你是大学生了哎,怎么还好意思趴在“妈妈”的背上?
客观说,在阿姨眼里,这些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大的学生,依然是没长大的孩子。而且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怕踩到脏水影响上课,主动提出要背。而大部分人是自己蹚水过去的,那四五个女生开始也是死活都不同意,是被劝上来的,“而且其中有一个小孩腿脚受伤了”。这位阿姨是真情实意地爱惜这群孩子,这也源于,“这些孩子们平时都对我可好了,时不时还给我水果呢。”
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感觉,面对他人的热情,适时地接受这份善意,也是一种尊重,哪怕自己并不自在。相信这几位学生终生都不会忘记这位背过她们的阿姨。对清洁工涉水背女生进楼,不妨用善意的目光看待楼管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母女般的温情。[详细]
有图有时未必有真相,因为真相往往源于个体认知。原本普通的做好事,在经过无限放大之后,显示出“口水淹死人”的汹汹之势。这样的结局,或许连楼管阿姨都没猜到:她帮助的对象被逼到了道德洼地。
阿姨背学生趟水上课,其出发点很简单:“我也是有孩子的人……理应照顾这些学生们。”但当这事被涂抹上道德色彩后,就显得背离了事件本身。大多数人习惯占在道德制高点评价,似乎这因能证明其道德高位而具有快感。
或许,从不同角度的多元化解读,一方面能说明,现在人们思维方式在转变,已能从平等角度看待所见所闻;但另一方面,动辄就提升到某个高度批评,则可能陷入另一种执拗的牛角尖中。学生着装不方便,阿姨为其提供方便。这是当时的实情,当脱离了具体语境去考察,抡起道德大棒就是一顿乱舞,将让好事向着消极方向演变。当被背的学生因泛道德指责而背负重压,而阿姨因做好事给对方造成负担,那今后他们还敢提供方便吗?这说明在社会信用透支过后,我们还在自以为是地透支信用。
小事有时不小,因为从中可映照不同具象。阿姨做了力所能及的好事,但可能给受助者带来心理负担;而受助学生可能因为此遭遇被夸大的道德诟病,甚至被扣上超越事件的“娇气”“花瓶”式标签;而对一味批评者来说,除了满足口舌之快,还印证着大学女生“无能”的先验判断。[详细]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是我国从古至今力倡的优秀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魄,这项传统不可丢、不能丢!面对善行和善举,社会舆论应该鼓励之、彰扬之,应该给予行善诸人的掌音越来越多、越来越响。网友们对这位保洁阿姨表示了赞许,并认为她是最美的保洁阿姨。清洁工吴阿姨背女生涉水上课的事件,虽然很小,但我们可以由小见大、见微知著,为我们关照救人抢险的大事件提供蓝本——少些功利性揣测、多些肯定的赞许。
或许,事情尽管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至于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提供帮助显示着热心和质朴,接受帮助也并不至于就矮化了道德。生活是立体的,用扁平狭隘的视角去打量,能收获的只能是暧昧灰暗的“与自己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