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标题文字1

克朗凯特1950年加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并从1962年起,以一把沉稳的声音主持新闻节目,开始报道并评论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他在1981年退休后还是活跃于新闻界,并且撰写书籍和到各地演讲,他当之无愧是“一辈子的记者。”

主播之王

从炮火连天的二战战场到德国纽伦堡审判,从战后出任合众社驻莫斯科首席记者到主持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节目,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克朗凯特以充满激情和洞察力的报道赢得无数观众。

在美国三大电视网主导美国电视节目的时代,克朗凯特和他的《晚间新闻》成为新闻节目收视率的第一名。他在主播电视新闻节目的19年里,给观众留下自信和诚实的形象。 他被观众评为“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他获得的美国民众信赖的程度,远超过美国总统和副总统。他每天晚上的结束语“事实就是如此”(and that's the way it is)成为一个时代的流行语。

克朗凯特是首位被冠以“主持人”名称的电视新闻播报者。甚至在有些语言里,他的名字Cronkite就是“新闻主播”的意思,例如瑞典语中的Kronkiters,荷兰语中的Cronkiters。

1962-1981年,克朗凯特担任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在那段动荡的年代,美国经历了越战、肯尼迪总统遇刺,也完成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他报道过战争、自然灾害、核爆炸、社会巨变和太空飞行,并评论过美国大大小小的重要事件,他生动的新闻播报,让千千万万美国观众跟着他时而振奋、时而低荡。

从“读稿机”到“真相仲裁者”

克朗凯特入行时是一名战地记者,后受到CBS传奇新闻人爱德华默罗赏识,加盟CBS电视业。开始了他在CBS数十年的职业生涯。

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新闻才华和执著的职业热情。节目如果不请嘉宾,他会和一只博学幽默的狮子玩偶一起“说”新闻。有时候他还会出去“探险”,比如乘坐拖船去截那些豪华游艇上的名人采访。

他不仅播报消息,而且揭示真相、解释事实,将主播的角色从“读稿机”提升到“真相仲裁者”的高度。克朗特退休时,有评论员指出,“克朗凯特离开美国的电视屏幕,这就'像把乔治华盛顿的头像从一美元的钞票上撤下来'而不可思议。”

2009年克朗凯特去世,《华盛顿邮报》主笔霍华德库尔茨感叹,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在充斥博客、微博客Twitter等众多信息发布渠道的今天,“没有一个主持人,没有一个新闻记者,能再次拥有那种公信力了”。

数据标题文字1

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

芭芭拉大学毕业后便进入NBC工作,于1961年开始主持著名的《今日秀》访谈节目,后与人合作主持《今天》新闻节目。她1976年和美国ABC电视台签约,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电视新闻节目女主播。1979年芭芭拉调到ABC新闻栏目《20/20》工作。在接下来的25年中,沃特斯一直是ABC电视台《20/20》电视杂志节目的主持人。芭芭拉是美国新闻界传奇般的人物,她是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更是当了一辈子记者的人。

虽已淡出电视界,但仍然活跃在新闻第一线的芭芭拉·沃尔特斯已年逾八十,是美国新闻界祖母级的人物。芭芭拉·沃尔特斯单在电视镜头前就活跃了48年,5次获得艾美奖,做了750个对家专访。芭芭拉十分擅长人物采访,并且采访对象都极其引人瞩目,既涉足政界也兼顾娱乐界。卡扎菲、卡斯特罗、萨达姆、叶利钦、甘地、普京、江泽民、凯瑟琳·赫本、迈克尔·杰克逊、莱温斯基都曾坐在芭芭拉对面,认真回答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芭芭拉的采访被誉为是一部20世纪的编年史,而她自己则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电视新闻第一夫人。

让受访者无话不说的记者

芭芭拉的采访永远精彩,然而这却不仅因为其采访对象及其耀眼,更因她善于让采访对象开口,使其无话不说。

采访艾森豪威尔的夫人,电视新闻第一夫人直接质问第一夫人是不是“酒鬼”;采访菲利普王子,她也敢问伊丽莎白女王会不会为了查尔斯放弃王冠;采访迈克尔·杰克逊,时值戴安娜王妃之死,她也能问出流行天王对命运的担忧。

白宫前新闻秘书乔迪·鲍威尔说芭芭拉惯用老练的政治家的计策。“她处处表示关心你,问候你的孩子。她有一个习惯:经常打电话向你报告一些好的或坏的消息。”芭芭拉坚持不失时机地与采访对象保持联络,沟通感情,她写信,送礼品,打电话,与采访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她的一位同事说曾评价芭芭拉是自己认识的所有人中有最好的公共态度的一个,因为她懂得如何使大家忠实于她。

芭芭拉将私人谈话式的采访与挖掘式的采访几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仿佛是在和一位好朋友单独聊天一般。也因此,当他们面对芭芭拉的深入挖掘,便产生了好朋友毫不顾及情面地穷追不舍的“错觉”,心甘情愿地向这位“陌生的好朋友”倾诉。

问自己真正好奇的问题

虽然众多记者都在孜孜追求私人谈话式的采访与挖掘式的采访结合,却鲜有人能与芭芭拉比肩。因为芭芭拉这两项采访技巧都建立在其对采访对象表里如一的兴趣上,而像她一样对采访对象抱以强烈的兴趣却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芭芭拉自己评论说:“如果你问的问题是你自己的真正好奇,你往往会进展顺利。”

芭芭拉说她并不具备专项特长,但发展了一种采访的特别方式,说自己最会让人们开口,“在得体地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与有意激怒对方之间,只有很窄很窄的一条线。”

数据标题文字1

2010年在一场纪念殉职战地记者的纪念仪式上,玛丽·科尔文道出了她不顾生命危险报道战争的决心说:“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2012年2月22日,56岁玛丽·科尔文在叙利亚政府军炮击霍姆斯市时被炸身亡。“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战地记者科尔文

大多数人对科尔文的印象应该是她那海盗气质的眼罩,这是她2001年在斯里兰卡采访时留下的“战利品”。2001年,科尔文前往斯里兰卡报道战事,就在结束采访准备返回的2001年4月17日,她遭到了政府军的攻击,子弹打进了她的肩膀、胸部和眼睛,还有士兵朝她扔过来了一枚手榴弹。此后,政府军将科尔文活捉,并且没有对她的伤进行任何急救,10小时后,科尔文在美国大使馆的保护下捡回一条命。

虽然经过治疗,但科尔文左眼永久失明,还患上了严重创伤后应激后遗症。但即使这样,也没有阻止她奔赴下一个战场。在简单的整修之后,科尔文在左眼上系了一条黑色眼罩。

此后,她总是戴着她那颇有海盗气质的眼罩,她的手上总是拿着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每次她总是会第一个抵达事发现场,独眼形象成为她的招牌。

因为多年来杰出的战地报道,玛丽·科尔文得到了许多荣誉。国际妇女传媒基金会的“勇气奖”, 英国“最佳驻外记者奖”……但多年的战地记者生活让玛丽难以适应正常生活的平静,“得奖也让我焦躁不安,我始终有一种负罪感,感觉自己是从战争中受益的人。我们把那些人身上发生过的可怕故事榨取出来,然后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2012年2月22日,命运之神没有再次眷顾科尔文,她和法国《巴黎竞赛》杂志社摄影师雷米·奥奇力克在叙利亚霍姆斯的临时媒体中心遭炮击身亡。

她的老板、世界媒体巨头默多克评价道:“玛丽·科尔文是同辈人中最杰出的国际新闻记者之一。”

数据标题文字1

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

拉里·金的口才了得,和任何人都能聊得起劲,节目气氛轻松随意。他做访谈节目的特点在于:直接、有人情味以及随机性。直接体现在他那单刀直入的提问方式,从来都不拐弯抹角;虽然他的提问通常一针见血,却不会显露咄咄逼人的气势,反而是温文尔雅,注重受访者的感受;而随机性则在于他并不会在访谈之前进行过多的准备,在访谈过程中随时组织自己的问题。他认为“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我讨厌问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且我从不怕问可能很愚蠢的问题”。

与拉里·金本人最欣赏的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截然相反,拉里·金面对他的采访对象始终高抬贵手。和诸多咄咄逼人的美国电视记者不同,金的提问方式是温和的、非挑衅性的。他以问软性的、开放式的问题著称,偶尔会夹杂着些小小的不敬和调侃。这使得那些想表明自己立场、同时避免被挑战的名人喜欢接受他的采访。

美国媒体泰斗

25年来,《拉里金现场》已成为名人们宣布自己新动向、政治家们发表宣言的必要一站。无论是娱乐圈名人、政治家、运动员、作家还是外国首脑,他们都来到“现场”,做这个穿着背带裤的主持人的嘉宾,同时回答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问题。

他把自己的角色比作一根导管,“我个人的观点并不重要,我不用‘我’这个词,惟一重要的是受访嘉宾。”

25年来,拉里·金一直是美国的媒体泰斗,是所有明星、政治家和想上新闻头版的人必须寻觅和祈求的对象。CNN的黄金节目时刻表以他的节目为中心,CNN总裁吉姆·沃尔顿甚至称他“是我们识别率最高的一张脸,也是这个国家识别率最高的面孔之一”。

金几乎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CNN,直到经济危机对于媒体行业的冲击以及互联网视频的兴起对有线电视节目发出难以抵御的占领时,72岁的拉里·金才宣布退出,“带着爱与赞美”。

数据标题文字1

美国总统采访专业户

迈克·华莱士曾说:“采访肤浅的人别找我。我宁愿辞职也不会这么干。”在他38年的主持人生涯中,他的“非突袭式采访”成了行业的标准,接受过他采访的名人可以编成一本《20世纪名人录》,其中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美国总统。自从《60分钟》开播以来,几乎历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这个节目的采访,只有前任总统布什拒绝接受采访。华莱士来说,不能在退休前将小布什“收入”自己的采访名人榜终究是职业生涯的一大遗憾。华莱士去年秋天出版的自传《你我之间》中对布什“暗送秋波”,在书的结尾他这样写道:“总统先生,难道还不是时候为这个老人破一次例?”华莱士在去世前,还开玩笑说,自己还有一个心愿没有达成,就是采访小布什。

尼克松当政时,他曾经要求华莱士担任他的新闻秘书,但华莱士婉言谢绝说:“我还是愿意当一辈子记者。”

一辈子的记者

华莱士的确是当了一辈子记者的人。他1963年加盟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自1968年《60分钟》创办以来,华莱士就一直担任《60分钟》的记者、主播。《60分钟》的执行导演杰夫?法戈尔称华莱士是该节目的“心脏和灵魂”。节目曾经有个广告,广告中问,“哪4个单词会让骗子和流氓从心里感到害怕?”答案竟是:“迈克·华莱士在此!”

如同在他之前退出新闻主播位置的丹·拉瑟、汤姆·布罗考一样,华莱士虽然退出自己日常的节目,但并未退出新闻业。CBS为他保留了一间办公室和一个荣誉记者的头衔。观众还会有机会在某些特别采访中见到他。

华莱士在宣布退休后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王牌主持人拉里·金的访问时说,他其实不知道是否真的要“退”,而之前的退休声明只意味着“将不会像从前那样在《60分钟》节目中过多‘抛头露面’了”。后来,在拉里·金的逼问下,华莱士才谨慎地表示,“可能以后一年就上那么四五次(节目)吧”。

80岁还在追踪新闻,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历史上工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时段节目记者主持。有人说,这不仅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世界劳动史上,这也可以称之为奇迹。华莱士自己总结自己说,“是一个一个的故事让我继续干下去的,这仍是发现之旅,工作带给我无穷的乐趣。”

他享受电视,享受采访,享受挑战,享受一辈子都做记者。

数据标题文字1
  喜欢上一件事容易,难的是喜欢上了还为之努力付出一辈子,甘之如饴。他们是记者,是一辈子的记者,他们享受电视,享受采访,享受一切与这份工作相关的挑战,享受这个职业带给他们的所有幸福与泪水,从未退却。让我们向那些一辈子都做记者的人,致敬!中国传媒大学 李星佺 刘南琦 何欣珂

网友留言 更多>>

登录: 密码:

参与_COUN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