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羽

80后,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12年曾获美国白宫记者协会奖学金并作为大学代表会见了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2014年创业成立光阴工作室,致力于为普通人写传记。

请不要标签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5-05-09

  大家好 我叫胡斯羽

  今天我来这里是想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故事,还有我跟我的小伙伴们正在做的一些事情,首先我想请大家先看一张照片。照片上右边这个烈焰红唇的,可能笑得面部表情都有些僵硬的姑娘就是我。左边这个人,虽然大家只能看到一点点侧影还有一点的点正脸,不过我可以向大家保证,他真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其实要讲这样一张照片,还得从这张照片拍摄的场合开始说起。每一年在4月份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会跟全美所有重要的新闻媒体一起,来举办一个晚宴,这个晚宴就叫做 白宫记者协会晚宴。这个晚宴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小小小的环节,那就是总统会接见来自全美各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并给他们颁发一个奖学金,目的是鼓励他们未来能够像台下在座的所有著名的记者一样,做出更多更棒的新闻。我非常非常地幸运,当时也是代表我们大学去参加了这样一个晚宴,见到了奥巴马,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张照片。

  后来我回到了国内,回到家的时候,我发现这张照片已经被放大了很多很多倍,放在我们家客厅最最显眼的地方。其次我去拜访我的其他的亲朋好友们,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发现在每一个人家里,这张照片都放在了客厅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地方,而且每到过年,每家每户都会有给小朋友们包红包的习惯,我们家也是。只不过那年春节发红包,很不好意思的告诉大家,我们那个红包的背面印的还是我跟奥巴马的大头像。当地的媒体、报纸也很给力,他们都对我这个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有的新闻媒体,一家报纸还花了一些心思,给这件事情起了一个标题,标题是这么起的,叫“徽姑娘终于见到了奥巴马”。但“hui”其实是安徽的徽,因为我是安徽黄山人。所以我觉得还真是花了一些心思。

  我刚才讲的所有这些例子,我只想说一点,就是所有这一切关注是当我回到国内来,所始料未及的,因为就好像我刚刚在演讲之初反复地去强调的一样,那就是这个奖学金说到底它只是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学金,它是让我未来去做更多更好的新闻。但只不过我刚下飞机,又回到国内,根本连新闻都 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给了我这样的关注。其实说到底别人给我这样关注的时候,我心里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因为总感觉是莫名其妙的,就像欺骗了别人的感情一样。

  所以后来我就跟我爸开始聊起这件事,我父亲他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老记者,然后他用一套新闻逻辑来解释了我的困惑。他说在新闻里面,有一套特别特别常用的思路,那就是大人物要讲小故事,而小人物要说大故事。我是一个从安徽黄山这样的小城市长大的姑娘,既然能够有幸见到奥巴马先生,这是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讲大故事的新闻套路,但其实说白了,它又是一个大家都能喜闻乐见的心灵鸡汤而已。有时候我觉得我爸说得挺有道理的,大人物讲小故事,小人物讲大故事。因为这两者之间好像天然的就带着某一种冲突跟矛盾,它很容易成为一个大家都爱听的好故事。

  不过我前面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我今天整个演讲想讲的一点是小人物不一定非得要讲大故事。小人物也可以讲小故事,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可能大家会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我得到这样的感悟还得从我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讲起。我在美国的时候,念的学校是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这是美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新闻学院,同时他们也非常非常注重实践,所以当我到了学校第一天的时候,学校已经把我派到了当地的一家报纸叫做密苏里人报去当记者。每一个新进的到这个报社去工作的记者,都会有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编辑带着,手把手地告诉你,在碰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样去做。

  现在图中大家看到的女士她就是当时我在密苏里人报工作时候的一个编辑,她的名字叫liz,我在报社写的第一篇正式的新闻稿件,也挺特别的,因为它是一篇讣告新闻,当地又管它叫做生命故事。我当时接到的第一天这样的任务就是写一个当地刚刚去世的中学的音乐老师,所以我拿到这个任务以后,很自然的我就想拿起电话,想给他的女儿打个电话,采访她一下。就在这个时候,liz走过来,她拦住了我,而且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下面这段话,她说:“你知道吗,讣告新闻是所有新闻里面最难写的新闻之一了,因为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在经历了各自人生起伏之后,都会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只不过那些精彩就隐藏在不为人知的细节里面,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去搜集那些细节,尽可能多的还原出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那一份精彩。但同时,这也有可能是这个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一篇报道了。”

  关于这个电话,其实也很难打,因为你不希望为了去搜集那些细节而再一次刺激到他的家人、朋友跟同事,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所以这个分寸其实非常非常难把握。后来我跟liz也是就到底应该怎么打这个采访电话,足足演练了有三遍,她才放手让我去打电话给这个逝者的女儿。

  事后也证明这样的演练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放下了这个电话,我了解到这个音乐老师年轻的时候除了想当一个音乐老师,他还有哪一些疯狂或者说不着边际的梦想,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曾经养过几条狗,每一条叫什么名字。我还知道他在晚年的时候,还开着车跟自己的家人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开到东海岸。这种感觉非常非常地奇妙,因为在20分钟之前,我对于这个音乐老师还是一无所知,但是现在,我仿佛就好像是他的一个老朋友一样,拿到了这么多关于他丰富而美好的小细节。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编辑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去了解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Liz还告诉我,关于这样一类的生命故事,其实小镇上的每一个居民都会看,因为在这个人口可能只有10万人的小镇上,这个逝去的人可能就是他们的邻居,可能是他孩子的老师,也可能就是那个经常过来给他们修剪草坪或者修水管的市政工人。当然逝者的家人对于这一类的生命故事也非常非常的重视,他们会将这样的报道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装裱好,放在自己家的壁炉上,作为对这个人一生最后的纪念。

  那么之所以讲这个生命故事或者说讣告新闻,是因为这样的新闻对我的影响最大,感触也最深。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新闻不一定非得是关于那些大事件,那些政治、经济那样的事情,它同时也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温情,同样一个非常普通但又真诚的生命也可以是一段好故事。所以回到演讲刚开头我提的那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是从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在我心里仿佛就已经种下了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梦。

  回国之后,我一开始没有当记者,而是去了一家出版社当图书编辑。我发现有些时候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这一堆书不得不重新被收回库房。这个时候我心里是非常非常有一些遗憾,又有一些觉得很难受,因为有时候我会想还不如去写那些生命故事,因为至少生命故事还会有小镇上的居民以及这个逝者的家人会把他们仔仔细细地读完,并且认认真真地珍藏起来。我觉得那样的事情才更有意思。

  也就在我纠结的时候,我就碰到了成为我的两个最好的朋友的小伙伴,一个叫张锐,一个叫赵苏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他们也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想给普通人写回忆录,所以当我们三个最后遇到一起的时候,开始聊起这件事,我其实非常地兴奋。因为给普通人写回忆录仿佛就是那个曾经有的关于普通人的梦想的最完美的载体,所以我们三个一拍即合,所以也就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我们管这个工作室叫做“光阴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干别的,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给普通人写故事。

  给普通人写这样的回忆录,听起来很简单,也很美好,只不过我们在做的时候,还是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困难,因为大家想想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认识一个人,熟悉一个人既简单又直接的方式是什么?其实是贴标签,也就是说当你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的时候,你可能会关心他毕业的学校是哪个学校,他现在在哪个单位工作或者他家庭背景是怎么样的,他有没有出过国,留过学。这一系列的标签都能够帮你快速的建立起对这个人的认知,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又会想,人是一个多么多么复杂的动物,有些时候哪怕花上一辈子我们对于自己也没有很了解,甚至对于身边那些很亲近的人,我们对他们有的也只是一系列的标签而已,但是一个个的标签怎么样就能概括出这个人背后的每一次选择,他的每一次情感。当然答案是不能的。所以当我们开始要做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想首先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了解开始,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一本回忆录。

  就是这样一本回忆录,这个回忆录其实是我们工作室三个小伙伴之一张锐的父亲,我们都亲切地管 他叫做张爸爸,张爸爸他是北方人,山东人,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这里我也很想给大家读一段张爸爸回忆录中的一个故事,想看看一个普通人开始回忆的时候,他的记忆里会有哪些温情的细节:

  “我小的时候胆子小,最怕一个人走夜路,上完晚自习,学校离我们村还有一华里,那一华里简直就是我的梦魇,当时乡间的土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两边种满了庄稼,庄稼长得老高,黑咕隆咚的,总觉得藏着些什么。那个时候坟地还特别多,偶尔遇见满月,月光会把一个个坟头照得惨白,自己一个人会不住的哆嗦起来。

  “而在这条小路的另一头,父母也知道我没有伴,心里放不下,家里没有钟表,晚上只能靠天上月亮和星星的位置估摸时间,每天父亲、母亲会大体在那个时间出现在村口,冲着路的尽头,隔几分钟就喊一嗓子,六,到哪儿了。声音里充满了关切与温柔,头皮发麻的我,只要听到父母的呼唤,心就完全彻底的放松了,边扯着嗓子回应着,边夸夸地一路小跑,直到一头扎进父亲母亲的怀里,贪婪着享受他们带给我的安全感。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几十年过去了,偶尔恍神还是会想起父亲母亲布满沧桑的手还有他们怀里的味道,只是当年那个惊慌失措的少年再也找不到那个温暖的怀抱了。”

  我不知道大家在刚刚听我念这段书的时候心里什么感觉,会不会有很感动,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也是我没有念好。其实我们在采访张爸爸的时候,包括后来在写作跟编辑这本书,我们的内心都是非常非常感动的。因为我们知道张爸爸虽然跟我们很熟,也爱开玩笑,算是个风趣幽默的人,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很传统的北方男人,所以不善于或者不经常表达内心这些非常柔软的细节,我们相信如果不是做回忆录,不是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张爸爸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将这段来自童年的记忆去跟更多的人去分享。所以从张爸爸开始,后来我们开始采访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采访了十几个普通的人,想给他们写回忆录。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每个普通人背后都充满了这样感人的小细节,这让我们越发地相信每个普通人背后他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讲了这么多关于回忆录的故事,其实回忆录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纵向的去挖掘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如果能够有机会,把各种各样的普通人横向地联结在一起,那我们是不是就能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细节。所以大概是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一件事情,这个项目也非常非常有意思,它叫《北京的人》。做这个项目其实我们是想撕掉北京这个城市的标签,来去真正地挖掘这个城市里面每个生活的人的故事。

  大家也知道,北京是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所以这个城市里肯定就会有至少二千多万个好故事,只不过每一个人现在的生活都已经是局限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你很少去跟街上那些跟你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包括跟这个城市有更多的连接,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其实是2014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我们就决定要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用非常非常  原始的方式去采访大街上那些你碰到的普通人,办法也就是把他们拦下来,跟他们聊几句,然后拍一张照片。截止到昨天为止,我们是采访了大概370个北京的人,他们都是在大街上直接拦下的普通人,让我们非常非常感动,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唐突的陌生人,但是在街上采访的时候,每一个普通人,大街上的北京人,他们都跟我们分享了关于他们自己非常真诚的故事。在这里我也是选择了三个北京的人的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照片上的这个姑娘,是我们在中关村采访到的。可能光看这张照片,大家得到的印象是她非常地漂亮,她非常地时尚,她非常有个性。但也只是她的外貌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些了,但我们把她拦下来,开始跟她聊天,不到两分钟之后,这个姑娘跟我们分享了她自己的人生梦想,她的人生梦想是想当一个AV女导演,当时我们听到她说出这个话的时候,我们也非常非常地震惊,在采访的最后,这个姑娘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特别地深,她是这么说的,她说希望将来在这个国家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爱好,而不会有人因为你不一样就去打扰你。

  第二张照片,这个照片上的女士是当时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的后街上采访到的。当时是一个周末,但是这个女士的脚步却非常地快,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她。但我们也想把她拦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想采访她的邀请,她说她非常地忙,但是如果我们不介意的话,可以跟随她一块去她的工作单位看一看。我们就跟着她走街串巷,一直停到了一个幼儿园前面,原来她就是这个幼儿园的园长,她把我们请进她的幼儿园,然后我们开始聊了很多她工作上碰到的事情,她也说了很多。比如说这个幼儿园它的人数还不是特别多,级别也有限,能够从当地政府手上拿到的资金跟补助也非常非常有限。所以在每一个周末她都得去周围所有的各个大型的超市包括水果摊,蔬菜摊就这么去跑,为的呢就想是用非常非常有限的经费来给孩子们买到更多更好吃的东西。

  同样也是在采访的最后,这个女士还跟我们说了一件事,她指着幼儿园隔壁有一栋居民楼,她说其实我的家就在这,跟这个幼儿园只有一墙之隔,但是现在我却发现我已经很难去平衡我的生活、工作还有家庭跟孩子。她说就在前两天的时候,她的女儿跟她说了一句让她特别心碎的话,小姑娘是这么说的,她说我觉得你不是我的妈妈,我觉得你是他们的妈妈。

  第三个北京的人,这个北京的人,这个男生是我们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采访到的,当时上前我们问他这个问题是您这一辈子有做过什么让你遗憾的事情吗?这男生想了想,他说曾经有过这么一件。紧接着他就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初恋的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跟他关系非常非常好的同桌,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假设只有一块烧饼,他们俩也是会掰开各自分享一半的小姑娘。后来上了初中的时候,小姑娘给他写了一封情书,但是他非常地年少,非常地青涩,不知道该怎么样回复这段感情,所以他就将这个小姑娘非常冷漠地拒绝了。后来上了高中,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但是只不过那个时候又有了高考,所以这样一段感情又被重新搁置了起来。高考结束以后,他们就去了不同的大学,分在了不同的城市,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了。

  直到几年之前,这个男子给曾经的小姑娘又打了电话,就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这个小姑娘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我们就问他假设你可以从头再来,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希望去改变的,这男子又想了想,他说不希望改变了,因为这件事情可喜也可悲,可悲就在于这件事情最终没有能成全,但是可喜也在于她最后不需要成全了,不然也不一定再会有那样美好的余地。再说有时候再想起这件事情,会会心一笑,还有的时候感觉心里就像是被麦芒给轻轻刺了一下,但是就这么轻轻的一下,不痛也不痒,不悲也不喜就这么过去了。

  我想说的是在面对一个个北京的人的时候,你能看到的就是每一个北京的人跟每一本书背后都会是一段不同的选择,是一种不同的人生,甚至是一个不同的活法,就在我自己在我的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焦虑,也正是从他们的身上我可以得到了很多力量。我们在做的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有一张嘴就可以做到。我们甚至会开玩笑说,现在是一个互联网到来的时代,但是我现在有的这个工作室却正像是一个小小的原始的手工作坊,我们正在用非常原始的办法,甚至非常笨的办法去一个一个人的采访,去一本一本的写书。

  但有些时候,我们经常会进行自我反省,有些时候我们又会想,但面对像人或者像生活这样非常复杂命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只能这样很慢很慢的方式,很笨很笨的方式去了解呢?可能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我们找到的办法,但至少我们这么去做了以后,会发现眼前的这个世界开始渐渐变得有了温度,它变成一个很温情的世界。

  最后我还是想以一个北京的人的一个采访来结束我的对话,他是我自己在结婚领证的时候,排在我前面那一对新婚夫妇,因为他们已经结婚了,所以算是修成正果,所以当时我上去以后问他们的问题是那你们对这个世界上还剩下那么多剩男剩女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姑娘说绝不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就通过外貌、收入、家庭就简简单单地量化了,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找到那个合适的人非常不容易,我自己也是寻寻觅觅了很久。但是这样的工夫省不得,谢谢大家!

  (结束)

分享
请不要标签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胡斯羽

80后,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012年曾获美国白宫记者协会奖学金并作为大学代表会见了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2014年创业成立光阴工作室,致力于为普通人写传记。

查看文字稿
请不要标签化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大家好 我叫胡斯羽

  今天我来这里是想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故事,还有我跟我的小伙伴们正在做的一些事情,首先我想请大家先看一张照片。照片上右边这个烈焰红唇的,可能笑得面部表情都有些僵硬的姑娘就是我。左边这个人,虽然大家只能看到一点点侧影还有一点的点正脸,不过我可以向大家保证,他真的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其实要讲这样一张照片,还得从这张照片拍摄的场合开始说起。每一年在4月份的时候,美国总统奥巴马都会跟全美所有重要的新闻媒体一起,来举办一个晚宴,这个晚宴就叫做 白宫记者协会晚宴。这个晚宴的中间还有一个小小小小的环节,那就是总统会接见来自全美各大新闻学院的学生,并给他们颁发一个奖学金,目的是鼓励他们未来能够像台下在座的所有著名的记者一样,做出更多更棒的新闻。我非常非常地幸运,当时也是代表我们大学去参加了这样一个晚宴,见到了奥巴马,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张照片。

  后来我回到了国内,回到家的时候,我发现这张照片已经被放大了很多很多倍,放在我们家客厅最最显眼的地方。其次我去拜访我的其他的亲朋好友们,我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发现在每一个人家里,这张照片都放在了客厅一进门就能看见的地方,而且每到过年,每家每户都会有给小朋友们包红包的习惯,我们家也是。只不过那年春节发红包,很不好意思的告诉大家,我们那个红包的背面印的还是我跟奥巴马的大头像。当地的媒体、报纸也很给力,他们都对我这个事情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有的新闻媒体,一家报纸还花了一些心思,给这件事情起了一个标题,标题是这么起的,叫“徽姑娘终于见到了奥巴马”。但“hui”其实是安徽的徽,因为我是安徽黄山人。所以我觉得还真是花了一些心思。

  我刚才讲的所有这些例子,我只想说一点,就是所有这一切关注是当我回到国内来,所始料未及的,因为就好像我刚刚在演讲之初反复地去强调的一样,那就是这个奖学金说到底它只是一个鼓励性质的奖学金,它是让我未来去做更多更好的新闻。但只不过我刚下飞机,又回到国内,根本连新闻都 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已经给了我这样的关注。其实说到底别人给我这样关注的时候,我心里还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因为总感觉是莫名其妙的,就像欺骗了别人的感情一样。

  所以后来我就跟我爸开始聊起这件事,我父亲他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老记者,然后他用一套新闻逻辑来解释了我的困惑。他说在新闻里面,有一套特别特别常用的思路,那就是大人物要讲小故事,而小人物要说大故事。我是一个从安徽黄山这样的小城市长大的姑娘,既然能够有幸见到奥巴马先生,这是个非常典型的小人物讲大故事的新闻套路,但其实说白了,它又是一个大家都能喜闻乐见的心灵鸡汤而已。有时候我觉得我爸说得挺有道理的,大人物讲小故事,小人物讲大故事。因为这两者之间好像天然的就带着某一种冲突跟矛盾,它很容易成为一个大家都爱听的好故事。

  不过我前面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我今天整个演讲想讲的一点是小人物不一定非得要讲大故事。小人物也可以讲小故事,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也可以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可能大家会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我得到这样的感悟还得从我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讲起。我在美国的时候,念的学校是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院,这是美国历史比较悠久的新闻学院,同时他们也非常非常注重实践,所以当我到了学校第一天的时候,学校已经把我派到了当地的一家报纸叫做密苏里人报去当记者。每一个新进的到这个报社去工作的记者,都会有一个经验非常丰富的老编辑带着,手把手地告诉你,在碰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怎么样去做。

  现在图中大家看到的女士她就是当时我在密苏里人报工作时候的一个编辑,她的名字叫liz,我在报社写的第一篇正式的新闻稿件,也挺特别的,因为它是一篇讣告新闻,当地又管它叫做生命故事。我当时接到的第一天这样的任务就是写一个当地刚刚去世的中学的音乐老师,所以我拿到这个任务以后,很自然的我就想拿起电话,想给他的女儿打个电话,采访她一下。就在这个时候,liz走过来,她拦住了我,而且看着我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出了下面这段话,她说:“你知道吗,讣告新闻是所有新闻里面最难写的新闻之一了,因为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在经历了各自人生起伏之后,都会是一段精彩的故事,只不过那些精彩就隐藏在不为人知的细节里面,而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多的去搜集那些细节,尽可能多的还原出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过的那一份精彩。但同时,这也有可能是这个普通人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最后一篇报道了。”

  关于这个电话,其实也很难打,因为你不希望为了去搜集那些细节而再一次刺激到他的家人、朋友跟同事,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所以这个分寸其实非常非常难把握。后来我跟liz也是就到底应该怎么打这个采访电话,足足演练了有三遍,她才放手让我去打电话给这个逝者的女儿。

  事后也证明这样的演练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放下了这个电话,我了解到这个音乐老师年轻的时候除了想当一个音乐老师,他还有哪一些疯狂或者说不着边际的梦想,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曾经养过几条狗,每一条叫什么名字。我还知道他在晚年的时候,还开着车跟自己的家人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开到东海岸。这种感觉非常非常地奇妙,因为在20分钟之前,我对于这个音乐老师还是一无所知,但是现在,我仿佛就好像是他的一个老朋友一样,拿到了这么多关于他丰富而美好的小细节。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编辑给了我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去了解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Liz还告诉我,关于这样一类的生命故事,其实小镇上的每一个居民都会看,因为在这个人口可能只有10万人的小镇上,这个逝去的人可能就是他们的邻居,可能是他孩子的老师,也可能就是那个经常过来给他们修剪草坪或者修水管的市政工人。当然逝者的家人对于这一类的生命故事也非常非常的重视,他们会将这样的报道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装裱好,放在自己家的壁炉上,作为对这个人一生最后的纪念。

  那么之所以讲这个生命故事或者说讣告新闻,是因为这样的新闻对我的影响最大,感触也最深。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新闻不一定非得是关于那些大事件,那些政治、经济那样的事情,它同时也可以很平凡,也可以很温情,同样一个非常普通但又真诚的生命也可以是一段好故事。所以回到演讲刚开头我提的那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是从到美国的第一天开始,在我心里仿佛就已经种下了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梦。

  回国之后,我一开始没有当记者,而是去了一家出版社当图书编辑。我发现有些时候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这一堆书不得不重新被收回库房。这个时候我心里是非常非常有一些遗憾,又有一些觉得很难受,因为有时候我会想还不如去写那些生命故事,因为至少生命故事还会有小镇上的居民以及这个逝者的家人会把他们仔仔细细地读完,并且认认真真地珍藏起来。我觉得那样的事情才更有意思。

  也就在我纠结的时候,我就碰到了成为我的两个最好的朋友的小伙伴,一个叫张锐,一个叫赵苏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他们也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想给普通人写回忆录,所以当我们三个最后遇到一起的时候,开始聊起这件事,我其实非常地兴奋。因为给普通人写回忆录仿佛就是那个曾经有的关于普通人的梦想的最完美的载体,所以我们三个一拍即合,所以也就成立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我们管这个工作室叫做“光阴工作室”,这个工作室不干别的,只干一件事,那就是给普通人写故事。

  给普通人写这样的回忆录,听起来很简单,也很美好,只不过我们在做的时候,还是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困难,因为大家想想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认识一个人,熟悉一个人既简单又直接的方式是什么?其实是贴标签,也就是说当你认识一个新的朋友的时候,你可能会关心他毕业的学校是哪个学校,他现在在哪个单位工作或者他家庭背景是怎么样的,他有没有出过国,留过学。这一系列的标签都能够帮你快速的建立起对这个人的认知,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又会想,人是一个多么多么复杂的动物,有些时候哪怕花上一辈子我们对于自己也没有很了解,甚至对于身边那些很亲近的人,我们对他们有的也只是一系列的标签而已,但是一个个的标签怎么样就能概括出这个人背后的每一次选择,他的每一次情感。当然答案是不能的。所以当我们开始要做回忆录的时候,我们想首先先从身边最亲近的人了解开始,所以我们就做了这样一本回忆录。

  就是这样一本回忆录,这个回忆录其实是我们工作室三个小伙伴之一张锐的父亲,我们都亲切地管 他叫做张爸爸,张爸爸他是北方人,山东人,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这里我也很想给大家读一段张爸爸回忆录中的一个故事,想看看一个普通人开始回忆的时候,他的记忆里会有哪些温情的细节:

  “我小的时候胆子小,最怕一个人走夜路,上完晚自习,学校离我们村还有一华里,那一华里简直就是我的梦魇,当时乡间的土路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两边种满了庄稼,庄稼长得老高,黑咕隆咚的,总觉得藏着些什么。那个时候坟地还特别多,偶尔遇见满月,月光会把一个个坟头照得惨白,自己一个人会不住的哆嗦起来。

  “而在这条小路的另一头,父母也知道我没有伴,心里放不下,家里没有钟表,晚上只能靠天上月亮和星星的位置估摸时间,每天父亲、母亲会大体在那个时间出现在村口,冲着路的尽头,隔几分钟就喊一嗓子,六,到哪儿了。声音里充满了关切与温柔,头皮发麻的我,只要听到父母的呼唤,心就完全彻底的放松了,边扯着嗓子回应着,边夸夸地一路小跑,直到一头扎进父亲母亲的怀里,贪婪着享受他们带给我的安全感。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几十年过去了,偶尔恍神还是会想起父亲母亲布满沧桑的手还有他们怀里的味道,只是当年那个惊慌失措的少年再也找不到那个温暖的怀抱了。”

  我不知道大家在刚刚听我念这段书的时候心里什么感觉,会不会有很感动,如果没有的话,应该也是我没有念好。其实我们在采访张爸爸的时候,包括后来在写作跟编辑这本书,我们的内心都是非常非常感动的。因为我们知道张爸爸虽然跟我们很熟,也爱开玩笑,算是个风趣幽默的人,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很传统的北方男人,所以不善于或者不经常表达内心这些非常柔软的细节,我们相信如果不是做回忆录,不是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张爸爸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机会将这段来自童年的记忆去跟更多的人去分享。所以从张爸爸开始,后来我们开始采访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采访了十几个普通的人,想给他们写回忆录。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每个普通人背后都充满了这样感人的小细节,这让我们越发地相信每个普通人背后他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故事。

  讲了这么多关于回忆录的故事,其实回忆录是沿着一条时间线,纵向的去挖掘一个人的一生,有时候我们也会想如果能够有机会,把各种各样的普通人横向地联结在一起,那我们是不是就能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细节。所以大概是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一件事情,这个项目也非常非常有意思,它叫《北京的人》。做这个项目其实我们是想撕掉北京这个城市的标签,来去真正地挖掘这个城市里面每个生活的人的故事。

  大家也知道,北京是一个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所以这个城市里肯定就会有至少二千多万个好故事,只不过每一个人现在的生活都已经是局限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面,你很少去跟街上那些跟你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包括跟这个城市有更多的连接,所以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其实是2014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我们就决定要拿起相机,走上街头,用非常非常  原始的方式去采访大街上那些你碰到的普通人,办法也就是把他们拦下来,跟他们聊几句,然后拍一张照片。截止到昨天为止,我们是采访了大概370个北京的人,他们都是在大街上直接拦下的普通人,让我们非常非常感动,因为我们是一个非常唐突的陌生人,但是在街上采访的时候,每一个普通人,大街上的北京人,他们都跟我们分享了关于他们自己非常真诚的故事。在这里我也是选择了三个北京的人的故事,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照片上的这个姑娘,是我们在中关村采访到的。可能光看这张照片,大家得到的印象是她非常地漂亮,她非常地时尚,她非常有个性。但也只是她的外貌能够告诉你的也就这么些了,但我们把她拦下来,开始跟她聊天,不到两分钟之后,这个姑娘跟我们分享了她自己的人生梦想,她的人生梦想是想当一个AV女导演,当时我们听到她说出这个话的时候,我们也非常非常地震惊,在采访的最后,这个姑娘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特别地深,她是这么说的,她说希望将来在这个国家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小爱好,而不会有人因为你不一样就去打扰你。

  第二张照片,这个照片上的女士是当时我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的后街上采访到的。当时是一个周末,但是这个女士的脚步却非常地快,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她。但我们也想把她拦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想采访她的邀请,她说她非常地忙,但是如果我们不介意的话,可以跟随她一块去她的工作单位看一看。我们就跟着她走街串巷,一直停到了一个幼儿园前面,原来她就是这个幼儿园的园长,她把我们请进她的幼儿园,然后我们开始聊了很多她工作上碰到的事情,她也说了很多。比如说这个幼儿园它的人数还不是特别多,级别也有限,能够从当地政府手上拿到的资金跟补助也非常非常有限。所以在每一个周末她都得去周围所有的各个大型的超市包括水果摊,蔬菜摊就这么去跑,为的呢就想是用非常非常有限的经费来给孩子们买到更多更好吃的东西。

  同样也是在采访的最后,这个女士还跟我们说了一件事,她指着幼儿园隔壁有一栋居民楼,她说其实我的家就在这,跟这个幼儿园只有一墙之隔,但是现在我却发现我已经很难去平衡我的生活、工作还有家庭跟孩子。她说就在前两天的时候,她的女儿跟她说了一句让她特别心碎的话,小姑娘是这么说的,她说我觉得你不是我的妈妈,我觉得你是他们的妈妈。

  第三个北京的人,这个北京的人,这个男生是我们在北京电影学院门口采访到的,当时上前我们问他这个问题是您这一辈子有做过什么让你遗憾的事情吗?这男生想了想,他说曾经有过这么一件。紧接着他就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初恋的故事,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跟他关系非常非常好的同桌,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假设只有一块烧饼,他们俩也是会掰开各自分享一半的小姑娘。后来上了初中的时候,小姑娘给他写了一封情书,但是他非常地年少,非常地青涩,不知道该怎么样回复这段感情,所以他就将这个小姑娘非常冷漠地拒绝了。后来上了高中,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也很喜欢这个小姑娘,但是只不过那个时候又有了高考,所以这样一段感情又被重新搁置了起来。高考结束以后,他们就去了不同的大学,分在了不同的城市,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了。

  直到几年之前,这个男子给曾经的小姑娘又打了电话,就像电影里面演的那样,这个小姑娘已经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所以我们就问他假设你可以从头再来,有没有什么事情是你希望去改变的,这男子又想了想,他说不希望改变了,因为这件事情可喜也可悲,可悲就在于这件事情最终没有能成全,但是可喜也在于她最后不需要成全了,不然也不一定再会有那样美好的余地。再说有时候再想起这件事情,会会心一笑,还有的时候感觉心里就像是被麦芒给轻轻刺了一下,但是就这么轻轻的一下,不痛也不痒,不悲也不喜就这么过去了。

  我想说的是在面对一个个北京的人的时候,你能看到的就是每一个北京的人跟每一本书背后都会是一段不同的选择,是一种不同的人生,甚至是一个不同的活法,就在我自己在我的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焦虑,也正是从他们的身上我可以得到了很多力量。我们在做的这个事情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平凡的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有一张嘴就可以做到。我们甚至会开玩笑说,现在是一个互联网到来的时代,但是我现在有的这个工作室却正像是一个小小的原始的手工作坊,我们正在用非常原始的办法,甚至非常笨的办法去一个一个人的采访,去一本一本的写书。

  但有些时候,我们经常会进行自我反省,有些时候我们又会想,但面对像人或者像生活这样非常复杂命题的时候,是不是也只能这样很慢很慢的方式,很笨很笨的方式去了解呢?可能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我们找到的办法,但至少我们这么去做了以后,会发现眼前的这个世界开始渐渐变得有了温度,它变成一个很温情的世界。

  最后我还是想以一个北京的人的一个采访来结束我的对话,他是我自己在结婚领证的时候,排在我前面那一对新婚夫妇,因为他们已经结婚了,所以算是修成正果,所以当时我上去以后问他们的问题是那你们对这个世界上还剩下那么多剩男剩女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这姑娘说绝不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就通过外貌、收入、家庭就简简单单地量化了,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找到那个合适的人非常不容易,我自己也是寻寻觅觅了很久。但是这样的工夫省不得,谢谢大家!

  (结束)

相关演讲
演讲摘要
绝不能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就通过外貌、收入、家庭就简简单单地量化了,你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人的性格,找到那个合适的人非常不容易,但是这样的工夫省不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