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难治的是心中的雾霾

2015月11日09:19  新闻专栏  作者:李思辉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李思辉

  新华网报道,进入供暖季一周后,沈阳遭遇六级重度雾霾,很多人寄希望于政府做点什么,该市环保局却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即便是随后发布的“重度污染天气一级红色预警”,也流于形式。

  雾霾 治理有它的复杂性,指望一地环保部门彻底解决问题,并不现实。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面对市民的焦灼,面对医院呼吸科床位爆满,环保部门也断不能泰然 安坐,应该而且必须做点什么。沈阳市早就出台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明确规定遇到严重雾霾天气,应该启动应急预案,多个部门应协同采取强制性 措施,包括企业和工地停工、机动车限号行驶等。

  问题 是,沈阳的“一级红色预警”仅仅停留在环保局的官方微博上,不仅没有落地,连环保局内部工作人员都不甚清楚,老百姓更是一无所知。明明有预案,却把它当成 应付媒体和上级的道具,这样的语境下,应急预案再周密、再具体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心态下,雾霾治理怎么可能见成效呢?

  有关 部门对雾霾的漫不经心绝非孤例,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吃饭喝水呼吸都成问题,GDP世界第一又有何意义?”重要的话何止说过千百遍,但一些地方还是 把环保当成应景和陪衬。一说到上项目、拉动GDP就什么都不顾,一说到停工缓解雾霾,“企业不高兴”、“政府不高兴”,种种说辞就多了起来,有的地方环保 部门也不积极。

  “一 级红色预警”仅仅停留在微博的只言片语上,部门间协同合作的应急指挥部形同虚设,这种漫不经心,不也是一种认识上的雾霾吗?它毒害的不仅是人们的身体,遮 蔽的不仅是蓝天和日光,还有发展的初衷和意义。其实真正用心去做,雾霾治理并非难于登天,难就难在驱散一些人认识上的雾霾。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标定了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是人与环境的友好共生,是对环境的重视和改善。这应该成为驱散雾霾、拨云见日的精神指南。

  雾霾不仅是一个城市能见度不高、市容不美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未来和生死的问题。当年伦敦大雾造成的悲剧就是一种无知的代价。悲剧必须避免,治霾必须实干,再也不能“说起来很激动,做起来很被动”了。否则就是贻害生民、贻害子孙。这样的骂名,谁也担不动、谁也背不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李清

文章关键词: 雾霾环境保护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