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邱兵不再澎湃,他曾认真地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
今天听说澎湃新闻的总编辑邱兵先生离职了,我的朋友圈里出现了很多条与此有关的消息。
我看过邱兵写的激情澎湃的“澎湃”发刊词,高扬理想的《我心澎湃如昨》。总之,我的感觉澎湃当初是相当高调的,邱兵也是高调的——邱兵的文字里所表达的“理想主义”应该打动了他自己,也打动了很多人。
我认同做媒体应该谈理想,但不认同“大谈”理想。因为如果没有一点理想,在中国做媒体很快就会成为行尸走肉,而如果大谈理想,很快就会被严重地羞辱——仿佛会有一个声音说,“你也配谈理想?!”所以,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讲,媒体这个行当时注定是会失败的。
那我们不谈理想,只谈作为新闻资讯APP的澎湃,作为一个商业项目的澎湃——它是《东方早报》社长邱兵主持做的“新媒体”项目,这个项目就是雇佣一大批编辑记者制作新闻资讯,不再刊发在报纸上,而是通过这个叫澎湃的APP推送给用户。
3年前,澎湃高调上线的时候,我是不以为然的,到如今,仍不以为然。在我看来,它与它的母体《东方早报》没有什么区别,仍然是标准的“传统媒体”,与当年各家报纸所做的电子版没有区别——仍然是一群记者编辑为用户生产新闻资讯,足够多的人下载并使用这个APP之后,它才会具有商业价值——这不就是报纸吗?如果邱兵对报纸的商业模式绝望,那么对澎湃的商业模式也没有理由抱有希望。
我认为新媒体是新技术,目前中国的新媒体形态只有微博和微信。这两个产品确实通过技术创新,改变了媒体的形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出版的垄断,让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让每个人都有了“话筒”,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总编辑”。这就是新技术,这就是解放生产力,这才是新媒体。
但澎湃不是新媒体,澎湃是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化,与当年报纸的电子化一样,不是革新,而是鸡肋。澎湃不可能持续生产出海量的,足够多的好内容,它只能偶然生产出优质内容。它生产的内容有价值,但澎湃没有超出报纸的价值,没有新的商业模式。
是的,抛开邱兵所高扬的理想主义会受挫不提,我认为澎湃仅仅在商业上也是注定不可能成功的。
但是,我认为邱兵“做澎湃”这件事本身却是可以很有意义的。
即便一件事情注定不可能成功,认认真真地做这件事的过程也可以很有意义,甚至收获巨大的成功。邱兵就是把注定不可能成功的澎湃做出了意义——很多人通过他做澎湃,通过他写的发刊词,通过他写的“我心澎湃如昨”记住了他。而他在做这件注定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的过程中,探索了体制内新媒体的边界,写出了著名的“邱三篇”,高扬了理想主义,传播自己的价值观,给自己贴上了“我心澎湃”的标签,当然,还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总之,邱兵通过运作澎湃证明了自己,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才情——据说他从澎湃离职后要做短视频,据说已经有数亿元投资。
你看,即便明天澎湃死掉,邱兵做澎湃的这3年也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的。我武断地认为,对于澎湃的注定难以成功,邱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我写这些,注定会有对澎湃和邱兵的误读。不过,我写篇这些并非为了探讨新媒体的,也不是探讨邱兵离职,而是为了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面临这样一种处境: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注定会失败,那么做还是不做?相当多的人是不敢思考这个问题的,一旦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就觉得工作甚至人生都没了意义。
比如,你是一个30岁的人,按照你目前的收入水平看,未来30年里你每年平均连10万元都挣不到,也就是说在退休之前你连300万元都挣不到——这是相当多的中国人的现状。这300万元,在北京的5环内连100平方米的房子都难以买到。耗尽一生,买不起一套房子,换句话说,面对北京的一套房子,相当多的人的一生注定会“失败”。
一想到此,你是不是会觉得自己每天的工作,都是在白白低地耗费生命?是不是觉得,自己耗尽一生的时间去辛苦学习、工作,熬夜,拼搏,最后所可能挣到的钱购买不到一点“希望”?会不会由此觉得自己“命贱”?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慰自己从而鼓舞自己活下去呢?
我觉得邱兵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即便知道所做的事情注定不可能成功,也要扯着理想主义的旗帜,认认真真地把这件注定不能成功的事情做下去——重要的是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才华、能力和智慧,展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发公号“海涛评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