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苦,里外不是人呀

2016年06月01日11:23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新浪新闻专栏作者:不是官话

  在一篇题为“基层干部为何没有尊严?”的文章里,作者这样梳基层干部尊严缺失的几大困境:不被群众理解,甚至受到群众非议;责大权小、事多钱少没尊严;维稳任务繁重受“夹板气”;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负面焦点……凡此种种,我们有深切的体会。

  在基层,的确有些鬼憎神厌的“苍蝇。但至少在我身边,也蛮多用心工作的基层干部,只是坏事的传播力比好事传强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所谓“妖魔化”“污名化”基层干部其实没那么可怕。

  我们这些身在基层的同志,不是都有一张口、一支笔嘛,也完全有能力站起来替自己辩护嘛。总之,我们敢于直面乡亲、直面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好了,咱就不再说那些大人物经常爱说的大道理了,接下来就讲讲我身边的几个小故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

  驻村干部撂狠话:“不同意给钱,就拆违章!”

  马小章年方三十又三,是一名驻村干部。马小章很忙很忙,白天忙开会,晚上还要检查出租房安全,周末还要拆猪棚鸭棚,治水拆违、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任务,简直压得人透不过气,他已经连续十几天没睡好觉了。

  没想到这样的节骨眼上,还是踩到了一个地雷。村里的垃圾河被市督查组查到了,并严令限期整改,搞不好就问责。马小章按照惯例,首先向主管领导汇报,再跟领导一起向副镇长、镇长汇报。镇长一脸严肃说:“必须坚决整治到位,绝不能拖了镇里的后腿,不然考核会出大问题。”

  镇长的指示就是冲锋号,马小章也硬着头皮谋起来。马小章在机关搞搞文字还可以,对治河却是门外汉。他往河两岸绕了一圈,发现这条河是断头河,截污纳管又是雨污合流,河道两边有各种各样建筑,有祠堂、有厂房、有老人协会,有证的没证的、公家的私家的,高高低低、参差不齐。马小章看完之后明白,这样的河,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永远是治不好的。

  但为了应付督查,治不好也要治,明知道是烂泥也要扶上墙啊。这次治河每米200左右、保守估计要花10万块,钱从哪里来呢?小小的驻村干部不仅没钱还没权,买个开水瓶都要向镇里打报告;镇里又是一大摊子事,根本没钱来搞这个。但河道整治这事急啊,市里过几天就下来复查了。治的怎么样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让市里看到有行动,不是屁放痰盂一样——没响应啊。

  初到基层的马小章没办法,跟主管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就是领导,一拍板这钱老人协会来出。为什么让村老协出呢?一个老协有钱,更重要的是老协活动中心是违章。晚上,村办公楼里灯火通明,马小章和村干部、老人协会会长、村民代表们都围在一起,会议几经僵持,几经寂静,但终究还是议论纷纷。马小章实在没办法,只好“砰”地把手拍到桌子上,给村老协狠狠地甩下一句话,“不同意给钱,就拆违章!”几个村干部和老人的嘈杂声哑然而止,老人协会最终拿出了治理经费。作为妥协,老协违建暂缓拆除,或许永远暂缓下去。

  马小章啊,马小章,本来想好好干点事,却权责不一致,这任务那任务,你说他苦不苦?花钱治这条河永远是打水漂,但为了应付督查,逼着别人把钱拿出了,你说他该不该?

  2

  副市长问拆改科长:这数据有一半真的?

  牛大崔是拆改科科长,今年四十,看上去普普通通,但他可是国土、房管等部门的名人,特别是拆改部门都离不开他。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报数据、盯数据,有些数据别人就是报不出来,但他却信手拈来。很多客官会想,报数据不是呆办公室的吗?牛大崔可不是坐在办公室里,他每天开着一辆破执法车,有事没事就在街上溜达,几乎市里所有的路上都留下了他的脚毛了。

  牛大崔转转转,转出了什么名堂呢?还是两个字,数据。他看到小巷中修排污管的,就高兴地马上打电话给园林局,你这个修多少米啊?他看到厂房电线改装的,马上打电话给电力局,你这个在哪个区域内啊?问这些干嘛呢?牛大崔有个数据库。小巷中排污管修多少米,他就在电脑里数据库中画个区域,腾的旧村改造的数据就出来了;电线改装在哪里,他打开数据库,腾的旧厂改造的数据就出来了。于是今年某市改造旧村旧厂50万平方米就出现了。

  有一次,一个乡镇拆倒了一个养鸭棚,就1000平方米。乡镇统计员就报数据给牛大崔,牛科长我们今天拆了2000平方米违章。牛大崔可不信,直接到现场一看,这怎么是2000,明明是4000平方米嘛,你看地面就1000平方米,可是有4层都拆了啊,赶紧把照片拍下来,我存到电脑里报到上级部门。那乡镇统计员不敢报啊。牛大崔拍了拍胸膛说,兄弟,有事我担责,这不是为了公事嘛,又不是贪污受贿。

  对,这就是公事。牛大崔为什么这么报数据?因为省里有考核,如果拆改数据落后了,市里领导就抬不起头来。有个分管拆改的副市长问牛大崔,大崔,你报的数据一半真的,有没有?牛大崔摸摸头,默默伸出了两根手指。大崔也是考核害的啊!

  3

  市委书发飙:这么重要的会议,怎么只来副局长?

  众所周知,会议是政治生活的一种标志。如果哪位领导好几天没有出现在重要会议上,就会有好事者猜测,他是不是出事了?

  园林局杨局长就很忙,几乎天天会议,甚至大会套小会。杨局长拿出短信数了数,才两个星期,已经开了近20个会议。他参加的有学习贯彻上级精神的会议、市里部署工作的会议、现场协调的会议;他主持的有局机关的贯彻会、部署会、协调会。不管是平安维稳、卫生环境、人口计生,还是党团建设、人大周年庆等方面,只要书记市长参加,他就必须参加。

  杨局长为什么不让下属副局长来开呢?他可是有惨痛的教训。一次开环境整治会,杨局长刚好有急事,于是向办公室请假让一个副局长待会。一般这样的会议也就听听过去了。可是那天事有凑巧,市委严书记刚好谈到一个园林局的问题。在黑压压的一片干部中,书记说园林局的老杨在哪里?没人应!书记又说,老杨呢?那名副局长颤巍巍举起了手。书记一看不是老杨,马上生气了:这么重要的会议,老杨怎么不来?我不知道他有没有请假了,但副局长一定要向他传达到,最基本的开会都不来,那你怎么把市里的精神落实下去?

  当天,杨局长魂不守舍,费尽心思编了一条500字的短信,看了好几遍没有错别字,才发给书记。短信中详细说明了原因、认真作了反思,表态今后一定会参加会议并及时向局里每个干部传达精神。书记回复:知道了。从此,杨局长就每会必到、逢会必讲,在会议中落实了会议。

  作者/金和 编辑/蔡军剑 (作者为基层公务员,“不是官话”读书群群友)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公务员基层干部维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