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亿亩耕地”红线能不能破?

2016年06月06日11:11  新闻专栏  作者:谢作诗  

  原标题:吃饭是收入问题不是土地粮食问题

  新浪新闻专栏作者:谢作诗(作者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告诉你》主编)

  众所周知,我们有个“18亿亩耕地”政策红线。支持这个政策的人认为,13亿的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必须主要依靠自己;这个政策是要保证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这种担心是有传统的。当年马尔萨斯(1798)就担心土地资源有限,粮食只能按算数级数增长,而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必然会是一个缺衣少粮的悲惨世界。可是,今天世界人口是马尔萨斯时代的几十倍,马尔萨斯的悲惨世界却并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在积累,技术在进步,生产效率以更高的速度在增长。解放初我国人口5.3亿,耕地比现在多,然而粮食一直供应不足。改革开放以后,中 国人口增加到13亿,而耕地却大大减少了,投身于种粮的劳动力减少了一半以上,可我们吃的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饱,更好。我们不但有足够的粮食吃,还储备 了数量巨大的粮食。因为今天在农业生产上,农药、化肥、良种、除草剂、机械、大棚技术等等的使用,解放初期是无法比拟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并没有按照几何级数在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是下降的,甚至是净减少。人的一切活动,包括生养孩子,都是受经济学规律支配的。

  人均收入低的时候,人们没有机会旅游、娱乐,生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低。既然成本低,那就生呗。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不生孩子干嘛呢?这个不是我讲的啊,这个 是北大的马寅初校长讲的。当年农村人口飞长,马校长调侃说:因为农村没有电,农民没有夜生活,吃了饭就上床睡觉,所以人口增长快。现在收入高了,夜生活那 么丰富,大家想想看,像广东人那样,不到晚上十二点是不会睡觉的,睡觉的时间那么少,怎么可能多生孩子呢?

  收入水平低,人们没有能力大 规模储蓄,需要养儿防老,生养孩子的收益也相对高,因此便倾向于多要孩子。收入水平低、医疗技术差,孩子成活率低,为了避免不确定性,理性的行为便是多 生,人口增长反而快。一旦人均收入高起来,生养孩子的收益就下降了,人们反而不愿意多要孩子。而医疗技术好起来,孩子成活率高了,会使出生率大幅下降的。

  这正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原因。

  然而这仍然不能打消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顾虑。事实上,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认为土地是固定的。土地收入因此被叫做租——租是其大小变化不影响供给的收入。

  但实际上,只是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土地供给才是固定不变的,土地的收入才能叫做租。首先,任何资源都会有多种用途。土地可以种粮,也可以盖房,还可以 做其他。地球的总面积虽然不会变化,但是在土地的各种用途上,价格变化足够多,其供给数量总会发生变化的。例如,房价足够高,种粮的土地就会转做盖房子 用;反之,反是。其次,从表面上看,盖房子的好位置地块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如果房价足够高,那么房子会向地上地下延伸,就像今天的大城市,高楼林立,同时 向地下延伸很多层,这相当于是增加了土地供给嘛。

  正确的经济学的看法是,一切的数量问题,本质上都是一个价格问题。离开价格,我们不知数量为何物。你问我有多少粮食,那我要问你,出得起多少价啊?假如你愿意出一百块钱买一斤大米,那么我敢保证,家家户户阳台上、睡房里种的都是水稻,粮食会多得吃不完。

  实际上,你都不用出到一百块钱,只需出到汽油的价格,就能从汽车口中抢回吃不完的粮食。随着油价的飙升,用大豆、玉米等生产的生物燃料引起人们的极大关 注,许多国家纷纷鼓励使用生物柴油,在车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并且不断加大对生物燃料生产的扶持力度。美国在大规模用粮食制造生物柴油。目前我国生物乙 醇汽油消费量已达全国汽油消费量的20%,成为继美国、巴西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消费国。东北的汽油里含20%的乙醇,所以夏天汽车开过,会滴下 一路水滴来,冬天汽车开过,排气管会一路冒蒸汽。

  千万不要说土地资源有限,用来做了别的,就没有用来种粮的土地了。如果人们出得起足够 高的价格来买粮食,那么生产粮食的土地就会生出来。且不说那些不太适合种粮的土地,过去因为粮价低无利可图而被放弃,现在因为粮价高可以用来种粮,用工厂 化的方式生产粮食都会成为可能。今天世界市场粮价上涨,就已经有人利用房顶、高楼生产粮食蔬菜了。

  更何况,今天的真实情况是,有很多土地被荒弃了。我的家乡因为有一个大水库,因而取名长湖村。因为有这个大水库,很多田地是可以直接引水灌溉的。朋友们可否知道,今天这些直接引水灌溉的水田,好些已经荒芜了。据说,像这样荒弃农地的现象全国并不少见。

  在当今技术条件下,没粮吃,挨肚子饿,其实并不是种粮的土地不够多、粮食少不够吃的缘故,根本的问题乃是收入低,人们出不起高价买粮吃。

  所以,吃饭问题不是土地问题,不是粮食问题,而是收入问题。挨饿不是因为粮食少,而是因为贫穷出不起价。我们只见过穷人挨饿的,然而见过有富人挨饿的 吗?发达国家农业不是主产业,可是发达国家的人民偏偏没有挨饿;他们的问题,恰恰是太肥胖了。发展中国家多数以农业为主产业,可是饥饿偏偏发生在这些以农 业为主产业的国家。

  典型的例子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吃不饱饭,可是仍然要卖粮食。国家在出口粮食,个人饿着肚子也在卖粮食。计划经济 的时候,中国饿死了几千万人,而我们的外汇收入主要是靠出口粮食获得的。我小的时候,很多人家是吃不饱饭的,但是大家要卖粮食。我的父母勤劳一些,不会直 接去买粮食,但是会养鸡、养猪然后出卖。这是间接卖粮食了。联合国规定的生存标准是年人均粮食占有250千克。印度低于这个标准,和朝鲜(年人均约130 千克)、非洲大部分地区(年人均小于200千克)一样都还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可印度是粮食出口国。

  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人不只是 需要吃饱饭,还有别的需要,要上学,要穿衣,要就医。总不能只顾吃饱饭,光着屁股也不管了,或者只顾吃饱饭,文盲也无所谓。最优的状态是钱在各个用途上的 最后一单位的效用要相等。如果收入低,那么即使吃不饱饭,也要卖粮食来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这和农民工明明知道小饭馆可能有地沟油,但是仍然要去那里吃饭 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是说,不仅吃饭是收入问题,很大程度上食品安全也是收入问题。

  既然吃饭问题不是土地问题,不是粮食问题,而是收入问题,而工商用地的收益是农业用地的数倍、数十倍,为什么一定要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呢?

  或许是担心国外对我们实行粮食控制,故即便工商用地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用地,仍然要维持农业用途。但是,且不说让别人赚钱的买卖是天下最安全的买卖,由 于交易是双边的,中国依赖国外的粮食,意味着国外一定依赖中国的制造品,如果国外对我们实施粮食控制,那么一方面其粮食销售不出去,另一方面其制造品又会 短缺。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习惯管仲利用粮食封锁搞垮敌国的传说。殊不知,那仅仅是传说,不可能真实成立。故事说:管仲鼓励 贵族穿绸缎,制造丝绸价格上涨,引诱敌国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养蚕桑。当敌国不种粮食了的时候,又下令国内不准穿绸缎,并限制粮食出口,这样敌国的丝绸卖不 出去,又没有粮食吃,便不攻自破了。问题是,你鼓励贵族穿绸缎、制造丝绸价格上涨,怎么能保证国内的人不也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养蚕桑呢?当敌国放弃种粮而养 蚕桑的人多起来以后,粮价就会上升,这又会鼓励人们留下来生产粮食。所以,要敌国大范围放弃粮食生产转而养蚕桑,齐国就必须大范围放弃蚕桑养殖转而种植粮 食。但是这样的话,齐国封锁不向敌国出口粮食的时候,齐国农民的粮食就卖不掉,而穿衣又会成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损失的绝不只是土地工商用途和农业用途的差价,还势必导致高房价,这不仅造成收入由穷人向富人转移,导致两极分化,而且会严重伤害制造业。

  房价上涨可不是简单的工业厂房、商业店铺成本上升的问题,而是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房价高企,工人的生活成本就不能低下来。我的问题是:因房价高企而导 致的工人生活成本的上升谁来承担呢?答案是,房价上升对于工人生活成本的提升要由工人和老板共同分担。这就是交易的性质。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好多企业聘 不到低成本的劳动,但是转移到中西部就能聘到低成本的劳动,为什么?因为高房价等因素阻碍了低成本劳动向沿海地区流动。

  马克思看到的是 交易双方对立的一面。其实,交易双方更多的是利益一致的一面。处在交易关系中的双方,你的成本其实也是我的成本,你的收益也是我的受益;当然,我的成本也 是你的成本,我的收益也是你的收益。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教授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道理。所以,当看到中国有几个城市已经进入世界生活成本前25位的 时候,我是忧从中来。我们远没有达到别人那样的人均收入,未来依靠什么参与国际竞争来改善民生呢?

  我们不能一方面痛恨高房价,另一方面又主张“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既要振兴制造业,又要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这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啊。日本经济长期陷入低迷状态,就与他们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商用地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出在土地国家所有上。在土地私人所有的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是无法想象的。表面看来是解决吃饭问题的“18亿亩耕地”红线,其实跟吃饭问题一点关系也没有。当然,这也并不是说“18亿亩耕地”红线就没有任何的制定依据了。

  面对高房价,有人指责政府土地垄断。高房价与政府土地垄断不无关系,不过又不是一般的垄断问题。我们一般所说的垄断,垄断者垄断的是自己的物品,他当然 有激励控制数量维持垄断高价。但是政府垄断的土地,并不是官员们自己的,至少名义上不是。其实,地方政府是有买地冲动的。在任就五年十年的,能卖的地,当 然要尽可能赶紧卖掉。于是就不能不搞一个限制农业用地转做工业用地的红线,这才是“18亿亩耕地”红线的内在逻辑。但是这个问题应该靠把土地产权界定给个 人,而不是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来解决。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高房价资源收入水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