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专栏:政见CNPolitics
“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美国前财长约翰 • 康纳利
在美元问题又一次成为全球市场的焦点之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康纳利的这句话。
前段时间,关于美联储可能在 6-7 月加息的消息,在发布之时几乎立刻吸引了全球金融市场关注的目光:各国市场分析师纷纷解读起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纪要,更有外媒报道中国货币当局试图通过官方 途径确认美联储加息的决定,随后被中国央行否认。而近期,耶伦宣布美国近期不会加息的消息同样引发了各国舆论界的壮阔波澜。
全世界都如此密切地关注着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那么美联储究竟在不在乎别国的感受呢?
时而 “温良”, 时而 “自私”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经济学家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在一篇论文中尝试回答这一棘手的问题。他通过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历史的回顾,发现美联储对于国际因素的考虑呈现阶段性——在美联储 成立初期非常重视国际因素,但随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时则表现得非常自我,忽视了美国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而在未来,艾肯格林教授认为,国际因素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制定将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美联储的诞生
1913 年成立的美联储的重要使命是对信贷供应进行监管,以避免此前的利率暴涨的出现并防止市场危机的发生。除此之外,一些进出口商和银行家一直希望建立一个以美 元计价的贸易信贷市场,并提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那时的美元还默默无闻。这一愿望直到 1913 年的《联邦储备法案》颁布才得以实现,美国的银行获准进军国际市场,并开始发展美元承兑汇票业务。
这背后的重要推动者正是时任纽约联邦 储备银行主席本杰明•斯特朗,他始终支持恢复金本位制,因为稳定的汇率有利于美国国际贸易扩张。斯特朗因此在 1924-1925 年一直将利率维持在低位徘徊,促使资本从充裕的美国流向匮乏的欧洲。但是这一主张在美联储内部遭遇激烈批评——过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导致了国内严重的房地产 泡沫。这也是美联储内部第一次爆发关于国际和国内政策目标孰轻孰重的争论。
随着罗斯福总统在大萧条时期将政策聚焦于国内经济,同时高关税下的国际贸易濒临崩溃、国际金融被外汇管制和主权债违约的阴影所笼罩,外部经济和金融因素对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影响已不再像 1920 年代那样重要。
国内与国际目标的权衡
虽然在美联储成立之初已经明确其独立性原则,但直到 1951 年《美联储-财政部法案》颁布,美联储才真正实现独立运行,摆脱财政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由于二战爆发带来大量财政赤字,故在二战期间,为了降低联邦政府的借款成本,美联储将利率钉在短期国债 0.375% 的利率水平长达五年——这导致了货币超发,通货膨胀高企。而在完全掌握货币政策主导权后,美联储将政策目标定为降低通胀,并应对失业状况采取措施。
但是,通过对 1950-1975 年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分析,研究者发现在 1960 年代美联储极其重视国际收支的状况,这也从侧面印证了 “特里芬难题” 对美联储的困扰。(注:经济学家罗伯特• 特里芬早在 1947 年就提出,在以 “黄金—美元本位” 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里,如果美国拒绝为其他国家提供美元,那么贸易就会陷入停滞,经济增长也会受到遏制;但如果美国无限制地提供美元,虽然可以促进贸 易发展,但各国对美国承诺美元兑换黄金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要么美国的黄金储备遭到挤兑,导致其无法维持每盎司 35 美元的黄金价格;要么美国先放弃以固定价格兑换黄金的承诺。总之,这两种方式都会使黄金-美元体系崩溃,这就是 “特里芬难题”。)研究者分析认为,在这期间美联储的政策措施大部分由国际国内因素共同驱动,少部分政策由国际因素主要驱动。
1977 年国会修订美联储法案确立两大核心任务,即控制通胀和刺激就业。1979 年上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克尔就是一个控制通胀的高手。研究者认为,1970 年代滞胀的经验使美联储意识到如果无法控制通胀问题,将缺乏公信力处理其他经济政策目标,所以美联储的核心任务中没有涉及汇率、国际收支和国际金融稳定等 问题。但是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联储也在试图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协调,比如 1985 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定和 1986 年起每年固定举行的 G7 会议。
研究者认为,2007-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又一次提醒美联储不能忽略自身政策的外溢效应,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对政策的影响,而且这种双向影响会逐渐加深。通过观察美联储最近在加 快货币政策正常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外溢效应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震荡,但是海外市场的震荡又反过来制约美联储的加息进程,这也说明美联储已经越来越无 法 “我行我素” 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