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节到底有没有举办?

2016年06月22日08:59  新闻专栏  作者:王海涛  

  原标题:尽管外交部否认了狗肉节,我还是觉得没资格关心狗类

  新浪新闻专栏作家:王海涛(媒体从业者,自媒体公号“海涛评论”出品人)

  今天,夏至,又到一年一度的广西玉林“狗肉节”。

  这个所谓的节日,不仅惊动了很多中国人,甚至还惊动了国际友人,有老外在海外对这个节日表达了抗议。对此,我的心情颇为复杂,甚至有些羡慕“狗类”。如果有一天我遭到“虐杀”,恐怕都不至于得到国际友人的声援。

  就在玉林人民迎来节日的当天,远在北京,中国外交部举行了一场例行记者会。

  会上,有记者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提问:“今天在广西玉林举行每年一次的狗肉节。国际上对此有很多看法,有些动物保护机构和个人要求停办这一活动。中国政府支持这个狗肉节吗?”

  你看,狗类的生存状况,已经到了外交部不得不关注的地步。我对狗类的羡慕,又增加了一些。

  华春莹女士是这么回答的:“首先,这不是一个外交问题。据地方政府介绍,在中国农历夏至节气食用荔枝和狗肉,是玉林市民间的一种饮食行为,属个人饮食偏好。不存在以食用狗肉为名的节庆活动。玉林市当地政府也从来没有支持、组织、举办过所谓的玉林狗肉节。”

  估计这位提问者是位爱狗人士,估计这个回答不能让他满意。但我倒是很赞赏这位发言人的回答,不卑不亢不烦,有理有据有节,既表达了对玉林人民饮食偏好的尊重,又澄清了关于狗肉节的误解。

   不过,至于这个问题是不是“外交问题”,倒是不好说——万一某天有个国家的人民特别爱狗,万一该国的人民强烈要求该国与不能保障“狗权”的中国断交,那 玉林人民吃狗肉的问题,真就会成为一个外交问题。当然,你和我都不相信会有这样的国家和人民。毕竟穆斯林不吃某类动物的肉,穆斯林国家及其人民也没有因为 其他国家的人民吃那种肉而提出断交。

  绕了这么远,你终究会问我:“在玉林人民吃狗肉这个问题上你持什么立场?”

  我的回答是,我没有立场,我也不愿意碰“支持还是反对吃狗肉”这个话题——我觉得我是没资格关心这个话题的。

  我小时候,有过与狗有关的经历,给我造成的后果是,再也不养狗——养它,就一定会产生感情,而这感情终究会以一种伤心的方式了结,无论是卖掉,走失,还是病亡,既然养狗,就一定会遭遇一场分别。我又没那么寂寞,所以坚决不养狗。

   记忆中,儿时我家养过两次狗,其中一条狗,卖了,另一条,丢了。总之,这两条狗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与他们当然是有感情的,所以也是难过的。那时候, 狗是不被当作宠物的。那个年代,人与狗的感情,还没有普遍“升华”。那时候,狗对于主人而言,就是一个“工具”,养狗与养牛类似,狗用来看家,牛用来耕 地。狗只能安慰主人的寂寞,而牛能耕地从而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进而提高主人的“人权”——人权是什么?人民日报上说,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贫穷,会让人的感情变得朴素,甚至让人没感情。权利匮乏,也会让人变得朴素,甚至让人觉得,生存,也是一种“权利”,需要通过艰苦奋斗获得,一旦获得,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就。

   如今,中国人不那么贫穷了。前两天我看到人民日报报道说,“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四年减少6633万”。我想,在大量中国人民摆 脱贫困的过程中,人与狗的感情将会进一步提升——狗作为工具的命运将会逐步改善甚至彻底改变。大城市里,不就是因为衣食无忧的人较多,才逐步把狗养成了宠 物么?如果一日三餐发愁,怎么会供养一个宠物?所以说,当看到中国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报道,我相信,中国的“狗权”事业也一定同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很多人为玉林人民吃狗肉的事情着急上火,坚决维护狗的“生存权”,也就是这近些年的事情吧。换句话说,只有“人权”有了保障的人,才会有精力有兴趣去 维护“狗权”。

  又绕了这么远,你可能又会问我,“在玉林人民吃狗肉这个问题上你难道真的没有立场?”如果我是一条狗,我会模仿外交部的口吻这样回答:“这不应该是人类关心的一个话题。”——这当然是玩笑话。

  我是一个人,尽管人类比狗类要残忍虚伪很多,我还是更关心人类。我觉得自己像一个贫困的农民,生活在一个巨大无比的贫困的村庄,关心狗类的命运,对我而言太过奢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狗肉人权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