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性外交:美国对华政策的“灵丹妙药”

2016年06月24日09:19  新闻专栏  作者:政见  

  新浪新闻专栏:政见CNPolitics(作者系机构专栏,拆掉知识的高墙,让普通人读懂社科学术研究,接触靠谱思想资源)

  刘岩川 / 政见观察员

  2013 年的数据证明,中国还是一个人均收入和厄瓜多尔看齐的发展中国家。

  不过中国毕竟是中国,较低的人均收入并不能抹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这一观点的有力论据是:美国可以从不对厄瓜多尔提出要求,但却不能不对中国抱持巨大的期待。

  例如,在气候变化领域,虽然欧美等国作为 “先富起来” 的国家依然负主要责任,但现阶段没有中国的配合,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就不会减到哪里去;还有,在经济制裁方面,如果中国决定任性地和目标国家持续进行交易,那么对其再有力的制裁也会打水漂。再想想朝鲜,再想想伊朗……简言之,中国的份量太足了。即便美国非常了解中国内部有多少纷繁复杂亟待解决的难题,也不能不 “添乱” 地要求中国在国际上付出更多。

  那么,要怎样游说中国才最有效呢?曾是美国亚太事务副助理国务卿、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关系领域知名学者柯庆生  (Thomas Christensen)  在自己的新作 《中国的挑战》 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强制性外交 (Coercive Diplomacy)” 是美国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何谓 “强制性外交”?

  所谓强制性外交,就是一种以军事实力为基础但又不以战争为手段的讨价还价。

  在面对一般的对手时,美国必须做好两件事才能让强制性外交发挥作用:一方面,美国需要展示军事实力,并且向目标国家展示:不按规矩出牌,那就等着受罚吧;另一方面,美国需要向目标国家保证——按规矩出牌就一定不会受到惩罚 (或许还有奖)。因为如果面临制裁的当权者认为配合与否都要挨罚,那没人会选择逆来顺受。

  而在中国面前,强制性外交的逻辑依然成立:美国需要通过军力部署让中国有紧迫感,但同时也需要让中国相信,美国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颠覆或分裂谁,而是引导中国用非武力手段解决一切争端。

  应对中国挑战,美国喜忧参半

  用柯庆生自己的话说,面临 “中国的挑战” 时,美国可以不那么悲观,但也不能过分乐观。

  乐观的理由是,中国的崛起不一定会挑起什么大动荡。这与米尔斯海默的看法大相径庭。

  在柯庆生眼里,新兴国家动摇世界秩序的路径只有两条:第一,新贵向既有的权威发出挑战;第二,新贵试图改变由旧权威设计的国际游戏规则。但在 21 世纪里,这两条路径都不会那么 “畅通”。

  首先,“世道” 变了:用武力扩大和占领地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而且互拥核武器的国家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再者说,中国在经济和军事方面还是落在美国之后,而世界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让战争的代价难以被承受,特别是对内部稳定毫不放松的中国。

  第二,如果有人想改变游戏规则,那么中国一定不是其中的 “带头人”。毕竟,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效果有目共睹,连中国的学者和外交官都很难否认。即使西方深度参与了国际游戏规则的形成,但受益者不限于西方。

  柯庆生也列举了不那么乐观的理由。虽然中国有许多理由不对美国或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发出挑战,但误判和冲动都是有可能的:

  首先,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本身就带有 “以弱胜强” 的基因。实力不够,并不代表不敢亮剑。抛开心理因素,中国也确实在发展打击临近美军基地和延缓美军介入亚洲冲突的能力;其次,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越发丰富的表达渠道,让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不衰;再次,因为两国的交往常常做不到 “知根知底”,所以如果一方低估了另一方的反应,也可能酿成冲突。

  另外,在具体政策问题上,中美面临各种分歧。柯庆生认为,问题的主因不是中国蒸蒸日上的硬实力,而是领导人对内部稳定愈发慎重的姿态。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美国政府要向议会负责,而中国要保增长和就业。如果中国让步有限,那么美国内部会认为协议有失公平。如果美国让步有限,中国内部也会有同样的反应。二者谁也做不到 “一拍即合”。

   “强制性外交” 如何操作?

  在防止核扩散和人道主义干预问题上,柯庆生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如果美国明确表示让目标国家的当局下台或者让存在种族冲突的地区独立,那么中国是不会奉陪的。若要中国支持,办法只有一个:只谈目标国家如何违反了国际原则,避谈其执政的去留。例如,在六方会谈时,这一策略得到了中国的积极响应。可是在叙利亚问题上,要求阿萨德下台的呼声就遭到了中国的冷落。

  同时,美国也需要多听取中国的意见,毕竟在缅甸这类中国更为熟悉的国家和地区,美国提出的方案未必比中国的方案更适用,而且还可能让该地区陷入混乱,引起中国的反对。

  台湾问题几乎完整地展现了强制性外交的逻辑。一方面,美国希望通过军售保持台湾的军力,以此推高武力统一的成本。另一方面,美国则时时向中国表示自己无意干预两岸的和平来往。柯庆生认为,鉴于陈水扁在任时不计后果的言行,小布什对陈水扁的刻意疏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亮点。那一时期的美国应该得到中国的肯定。

  美国对华政策的另一段 “辉煌”,则发生在克林顿时期。1990 年代中,鉴于朝鲜的乖张表现,克林顿当局加强了与日本的防御合作。美国在亚洲的动作让中国嗅到了被包围、孤立的危险。于是,那一段时期的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国的和平形象也在周边树立起来。强制性外交的逻辑也在此显现。

  谈起中美关系的前景,柯庆生依然认可强制性外交的合理性:过分炫耀武力,只能让中国采取更激烈的反应;而过分提供安全感,会让中国产生我盛彼衰的印象。当年希拉里一句 “重返亚洲”,便是只强调了硬实力,忘了提供保证,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弹。只有二者并用,才有可能使中国成为美国理想中的 “负责任的大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军售冲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