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比尔·盖茨

2016年08月01日10:38  新闻专栏  作者:冯仑  

  新浪新闻专栏作家:冯仑(万通地产董事长,自媒体“冯仑风马牛”出品人)

  10年前,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挟着道德优势来到中国,对富人‘劝捐’,以致引发舆论‘勒捐’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在批评一件事情:中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不像他们一样捐款?

  从那时起,企业家群体中有社会责任感的一批人,就开始探讨和摸索这个问题。创业者和企业家们,不管是已经成功的,还是尚在路上的,他们都毫不吝啬地把大量的时间、金钱,还有个人的才能,都贡献到了公益当中。今天,我相信没有人会再埋怨这件事情。

  从数量上来说,中国现在差不多有7000个公益组织,三分之二是民办的,发起人都是企业家;从公益捐款上来说,全中国每年有1000亿人民币的公益捐款,80%来自于企业家和个人,都是私人捐款。

  你会惊讶地发现许多出乎你意料的人都在做公益

  前些天,我还在开‘壹基金’的理事会。中国目前救灾的机构,除了政府的民政部门以外,最大的就是‘壹基金’。这个起源于汶川地震的公募基金会,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救灾机构,以救灾为己任,专业性非常强。

  第二个是‘阿拉善’,它已经是现阶段中国民间最大的环保机构,占民间环保资金份额的60%左右。还有‘爱佑华夏’,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救助心脏病儿童的基金会,每年为1万名先天心脏病患者做手术。因为我也是这个基金的发起人,所以更明白它是怎么被组织起来的,它的效率有多高。

  经历10年之后,我们找到了中国式的公益方式:企业家不只是捐钱,还要花时间去创新产品、革新模式,进而推动整个公益行业的发展。

  100多年前,欧美这些早期市场经济的英雄们,第一代基本上是在赚钱,第二代才是捐钱;而在中国,我们第一代的民营企业家就已经达成了欧美企业家两代人才做到的事情,又挣钱又捐钱。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完全有理由骄傲。

  我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回馈社会、改变社会,使社会步入一个良性进步的轨道。今天,没有人会再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表示怀疑。

  那么,这一切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创新精神。

  首先是组织创新。这是企业家最擅长的一件事情,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

  ‘阿拉善’就体现了我们的组织创新:保证多数人参与、多数人管理,体现多数人的意志,成就多数人的事业,保证有序的领导者更替,等等。这些制度为‘阿拉善’创造了一个新的格局。

  ‘壹基金’也有组织创新:从一开始挂靠在‘红十字会’下面,到现在独立出来,由企业家发起设立全国性的第一个公募形式的公益基金。如今,它已吸收了‘三马’作为组织成员,包括马云、马化腾、马蔚华,还有柳传志等企业家。

  ‘爱佑华夏’是中国第一个民办的私募公益基金,这在当时也是创新。从15年前,王兵、李东生、朱新礼和我4个人捐200万元,发展到现在,每年募款大约有3个亿。

  第二是机制创新,这也很有意思。比如说‘爱佑华夏’,开始时打算做一个‘人工耳窝’的项目,但想找到一个有效率的方式非常难,加上我们的组织能力不够,结果只好放弃了这个项目。

  后来,我们又开始关注艾滋致孤儿童,我们把那些因父母罹患艾滋病而遭受各种心灵创伤的孩子请到城里有爱心的家庭中去,结果发现这种短暂的关怀很难消弭孩子心中的陌生和隔膜感,觉得这个项目也不大容易做,就也把它停了。

  我们觉得必须要找到一个能够标准化、流程化,而且能够快速复制的项目。最后,我们锁定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而且治疗这个疾病的成功率很高。现在,我们已经制定了一个标准的模式:

  3万元就可以做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基金会拿出1万元,病人家庭和地方政府筹集1万元,再由医院补助1万元;接受治疗的人群靠一套大数据筛选出来,医院负责排期、做手木,手术完成以后,大概两三天就可以回家了。

  这种流水线化工作模式确立之后,我们就开始找医院签约,一家医院一家医院地跑。但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发现这样还是不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发现‘平台模式’的效率更高,于是‘爱佑华夏’又从原来的‘制造业的模式’变成了现在的‘平台模式’。

  一边是患者,另一边医院,中间通过平台连接着捐款人和线下操作,实现了各个环节的高效对接,1年可以完成1万例以上的手术。

  显然,我们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机制和模式改变了公益的过程,从而使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更有效率。

  第三,我们还创造了一些产品,特别是公益产品。

  以‘壹基金’为例,它是如何依靠仅仅三五个人,就做到半年内小额募款1个亿的呢?每次‘壹基金’开会,一些理事都会反复强调:一定要产品化。现在,‘壹基金’的公益产品在腾讯、阿里和招商银行等多个平台上推送,而且有些产品是和服务绑定在一起的,这样一来,全国很多人每天都在捐款。所以,‘壹基金’用一种产品思维的方式提高了做公益的效率。

  ‘阿拉善’也采用了‘产品化’的思维。比如有一次,我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主持人和某著名导演的小范围婚宴,趁此机会,我请‘阿拉善’准备了9999棵梭梭作为贺礼送给他们。他们可以每天在网上打理这些梭梭,等他们以后有了孩子,还可以回到阿拉善去看看属于自己的那片环保绿林,去回味那份美好的记忆。

  我们还在阿拉善种‘任小米’,很多人都认购了。此外,还成立的专门经营‘任小米’的社会企业,把它变成小包装的产品,和麦当劳、中粮、旺旺合作,加工成小米食品,大规模地售卖,赚到的钱反过来再捐给‘阿拉善’。

  总之,中国的公益事业在组织、机制、模式、产品等各种方面,都可以通过企业家的思维和方法,在规模和效率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改革30年以来,企业家其实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让马云这样伟大的企业家纷纷涌现出来,让民营企业家成为令人尊敬的社会主流人群;

  第二件事情,同时花了十多年时间,让社会和我们企业家本身,随着公益领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可爱。

  目前,企业家在社会公益中已经成为一个最积极的角色,也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主力人群。十多年前的那个问题,我们总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道德公益企业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