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出京戏叫《定军山》,听过这出戏的人挺多,但去过定军山的人却比较少,它位于四川汉中、成都一带,有一年回西安,我就顺路去了一趟定军山。
为了更好地感受历史,我特意在定军山附近吃了一顿饭,又去了马超墓和诸葛亮墓,最后去了诸葛亮的祠堂。
在这座山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蜀道上的栈道。所谓栈道,就是一条沿悬崖而建的狭长小路,建造时工匠们将木头横插进石缝,在横木上铺木板而成。过去从汉中到长安要穿过秦岭,几乎所有蜀道都是用栈道连接的,而这些栈道都是当年诸葛亮打仗时修葺的。
而且在三国时期,为了行走栈道,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那是一种精巧的木制小推车,使用起来比一般拉车方便,大大提高了战争时期运送物资的效率。
小时候只看书上说‘蜀道难’,却不知道它有多难,如今亲身走了一遍才知道栈道的艰险。对三国当时的交通和运输也有了一些概念。
只可惜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栈道已不完整,有些部分被烧毁,还有些部分由于雨雪等天气原因而自然腐败。
我过去在读历史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诸葛亮跟定军山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在定军山出兵,还每次都回到定军山?
现场一看才发现,原来定军山是一个军事基地,而且还被一条汉水环抱着,在那儿除了能操练陆军,还能操练水军。
也许正因为他的所有事业都是在定军山开始的,临死之前,诸葛亮提出他死后要葬在定军山。诸葛亮活了54岁,他死在五丈原,最后安葬在定军山,有人为他种了54颗松柏,神奇的是,这些树到现在还活着。
在他死后,皇室为他在定军山上修了一个武侯祠,以此表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几项表彰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首先表彰他对汉室的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这是对诸葛亮在政治军事能力上的肯定;其次表彰他的清廉,诸葛亮死后家中的财产都不够安葬他;接着还表彰了他的美德,传说他太太比较丑,但是他们俩一直厮守,而且诸葛亮还擅长教育孩子,我们能在《诸葛亮集》里看到很多他给孩子写的书信。
不过,看书是一回事,到实地看到与诸葛亮相关的事迹和文物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那个年代,诸葛亮能够辅佐君主出中原、夺天下,实在是不容易,从他的《出师表》中就能看出他的心理:我在干一件实际上不可能的事情。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更能体现诸葛亮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君王的忠诚。可能有人会认为诸葛亮那场仗没打好,那是你没亲身经历过当地的天气——冬天很冷,夏天有瘴气,湿气很重,打仗时士兵很容易中暑中毒。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提到,诸葛亮死后,老百姓沿路摆了很多祭祀的东西怀念他。一直到现在,在定军山还能看到很多当地人保留着祭祀的风俗。我从定军山回来之后,有一个体会,在中国,如果一个人要得到人心,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对事业足够忠诚和专注。成功不成功并不能决定你是不是能够赢得尊重,诸葛亮赢得尊重就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品德好,并且够穷。我迄今为止没有听说过一个有钱人生前被尊重,死后还有老百姓祭祀的例子。如果当时诸葛亮家里良田百顷,仆从上千,我估计他的美誉会大打折扣。你要想在中国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好是把钱都捐掉,不然是很难征服人心的。
第三,足够的智慧。除了发明木牛流马外,诸葛亮的智慧不用多做赘述了,他的足智多谋就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