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公文只觉无聊?那是你不懂里面的隐秘法则

2016年09月07日12:41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新浪新闻专栏作家“不是官话”

  文/ 鲁天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很多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文,听得越多,看得越多,发现看似枯燥乏味的公文里暗含着机关运转的隐秘法则。

  很多公文里会提到这么一句话:不让老实人吃亏。实际上,在机关单位里,吃亏的往往是老实人。老实人大多没有背景和关系,不善钻营和投机。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一家省管国企在干部选拔竞聘中,提拔的4个女同志均是“领导家属”。一位女同志的老公是电视台台长,大老板想出现在新闻联播的画面里得指望台长点头;一位女同志的老公是市财政局局长长,单位很多优惠政策的争取得靠局长签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几位公认的工作能力强的老实人,在岗位上勤勤恳恳,熬夜加班写材料赶报告,至今仍是主任科员。对此,大家心知肚明,知道这样的安排于公于私都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

  一位在一家央企上班的朋友说,他们单位处在十字路口,单位为在路口执勤的交警办理了食堂饭卡,方便交警就餐。凭此,单位员工可以享受车辆停放在辅道不贴条的特权,还可以享受经由辅道左拐的福利。一个交警就可以调动这么多的资源,更别提领导家属了。

  中国是人情社会,提拔领导家属比任何套近乎的方式更有人情味儿,透着自家人的亲切和熟络,成为最佳的感情粘合剂。他们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众多的老实人则成为这个共同体的牺牲品。老实人内心会有不平,但不会不平则鸣,而会不平则怨。这或许是机关单位怨气郁结的原因所在。

  “同甘共苦”也是一个高频词汇。在公文中的表述往往是这样的:“广大干部员工同甘共苦,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甘共苦这个词怎么理解呢?得这么理解:领导同甘,员工共苦。

  在一家银行总行工作的员工告诉我,在他们行,领导和员工两级分化严重。中层以上领导在26楼吃自助餐,菜品丰富;员工在地下一层吃大锅饭,菜品单一;领导车库在地下三层,车位宽敞,员工车库在地下四层,立体车库,上下两层,车位狭窄,老司机也得倒好几把才能倒进去;中层以上领导查体在三级甲等医院,查体项目多而全,员工查体在三级乙等医院,查体项目少。

  而身处最基层的员工往往背负二十多个考核指标,完不成指标就扣工资扣奖金,身心俱疲,苦不堪言。领导深处高位,拿着员工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工资,享受各种特权带来的便利,何谈同甘共苦?

  公文里还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儿是“提高效率”。对机关单位来说,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尽可能缩短互相扯皮的时间。一份公文,经由机要秘书分发、办公室主任签阅、大领导签发、相关部门负责人签发,转到具体工作人员手中,往往一个月过去了。其实,大家都是按照程序按照规定办事,没有任何过错。

  有一个机关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为了报销出差补助,最多得一次楼上楼下跑了21趟,出差前要先备案,需要找部门负责人签字、后勤中心负责人签字,出差后填写各种单子,再找部门负责人签字、财务人员审核、后勤中心人员审核、后勤中心负责人签字,当他拿到出差补助的时候,内心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是莫名的悲哀。效率低下的背后,表面上看浪费得是时间,实际上消耗得是人的精气神儿,久而久之,人就会疲于应付,单位也显得暮气沉沉,没有活力。

  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公文作为对工作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体,在讲究用词严谨规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回归公文应有的权威和公信力,而不是舍本逐末做文字游戏。              (作者为基层员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灏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