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别人的悲剧,倒自己的苦水

2016年10月08日11:06  新闻专栏  作者:敬一山  

  这两天看到朋友圈为一个人刷屏——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心梗去世。

  按照世俗的定义,他应该是这个时代的青年才俊、成功人士,而今生命止于42岁的黄金年龄,实在令人惋惜。一个志在解决国人健康问题的创业者,自己倒在了健康问题上,有人说这是讽刺,这可能对死者不敬,但事实难以回避。

  最近这两年,各种猝死、过劳死或者抑郁症等等现代病,时不时就引起一种集体焦虑。虽然每个个体悲剧的原因可能不一样,但因为个体总是群体的缩影,总是反映群体背后的某种悲情,所以特别容易引发共鸣。比如张锐的死,让很多人关注创业者的艰难,劳心劳力,拿命换钱,创业环境特别不好。但实际上,中国的打工环境、买房环境,一切的环境,哪一个有多好呢?所以很多人在哀悼、心疼张锐的时候,不过是在心疼自己。

  说一句注意身体很简单,但很多时候这句鸡汤没什么用。一个成年人,谁不知道健康的重要,谁不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呢,但是,不用说创业者,有多少为生存挣扎的人,是能严格按照养身帖去活着的呢?所以,面对个体悲剧,太多的悲情是矫情。当每个群体都需要社会善待的时候,空洞的呼吁善待,不过是正确的废话。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选择。

  张锐对于创业的命运,早有清醒的认识,他把创业比作熬夜打麻将或者抽烟,痛并快乐。那些不健康的比喻,如今似乎一语成谶。但那是他的选择,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他是不是会做不一样的选择,会不会更注重养身?可能也未必。有些人的命运是注定的,不断出发,不断应战,不断燃烧……那么,当他们倒下的时候,就没什么好太悲情的。求仁得仁,亦复何怨。

  这样说也许显得冷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但对于一个有情怀的创业者,最好的尊重,是尊重他的选择和努力,是肯定他的价值,吸取他的教训,或者哪怕仅是单纯地哀悼一个生命的逝去,而不必悲剧之后,哭哭啼啼地埋怨环境。个体悲剧和群体境遇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是可疑的。把个体悲剧当做群体诉苦的机会,很难说是给他哀荣,还是廉价的利用。

  相比于把个体当做一个群体的缩影,更愿意看到个体成为个体的镜鉴。如果你安于平淡,喜欢家庭温暖,平安是福,那就不要整天怀着“不成功毋宁死”的焦虑,人的价值的实现,不仅只有创业赚钱一种选择。但如果你选择战斗式的创业道路,就要对所有的艰难和代价有心理准备,承受可能的牺牲和悲剧。猝死是偶然悲剧,但创业者相比普通打工,要付出更多,比如牺牲更多家庭天伦之乐,是肯定的。喝惯了成功学的鸡汤,看不到创业的残酷,才会总想借着别人的遭遇,来倒自己的苦水。

  真正的创业者值得尊重,哪怕是他们失败的时候。他们在探索个人和社会的更多可能,在咱们这个社会,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这个意义说,张锐的离世,是社会的损失。但让社会善待张锐的最好途径,只能是更多人努力变成更好的张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创业张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