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10月11日23:09 新浪新闻

分享

  作者:刘洋 梁超 来源:公号“録音筆”(微信ID:recorder2016)

  10月11日,包括北京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教授、研究员在内的13位科学家实名发表意见,认为对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的一项在国际知名的基因编辑技术,有必要进行学术调查。

  在此之前,对于韩春雨的学术质疑大多是在学术圈内部,还没有如此“隆重”地公布于众。

发表论文后,媒体采访韩春雨。发表论文后,媒体采访韩春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告诉《録音筆》,这些教授并没有组织或者联名发表声明,只是同在一个有几位记者的群中,对韩春雨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实验结果。其他几位教授也认同这一说法。

  该技术为NgAgo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来编辑哺乳动物基因组。Ago是蛋白的缩写,NgAgo就是其中一种。

  5月2日韩春雨课题组以《NgAgo DNA单链引导的基因编辑工具》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gAgo被认为是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被誉为“神器”。

  但质疑的声音逐渐增多。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均称不能重复韩春雨的实验结果。《Nature》杂志也按照既定流程调查此事,并报道了围绕着韩春雨实验重复性的争议。七月初,打假专业户方舟子也质疑了这一工作的可重复性。

  目前为止,公开报道中只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科学家告诉《Nature》说他自己可以重复出韩春雨的实验结果。

  与此同时,韩春雨屡获殊荣,因“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潜心做出重大研究得到媒体和体制的极大褒奖,并得到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所在的河北科大获得了河北发改委2.24亿元的财政拨款,用于建设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面对质疑,8月份,韩春雨发布了新版的protocol(实验流程),作为回应。但并没有解决其他科学家的质疑。

  《録音筆》(recorder2016)多次联系韩春雨,都没有得到回复。

  “我们站出来质疑,是因为这件事拖得太久了,最好的当然是韩老师做一次公开的演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说。

  13位科学家中的部分科学家对《録音筆》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其中一位教授对《録音筆》说:“我们不满意的是他(韩春雨)的态度。”他表示,韩春雨说了接下来一两周就会答复,“那就等答复吧。”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中表示,“公司的技术秘密可以讳莫如深,老军医的‘祖传秘方’可以云山雾罩,但一项无法被其他同行顺利重复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也有部分参与实名发声的科学家表示“支持”发声质疑,但并不愿意回答其他问题。

  实名发声质疑韩春雨的13位科学家分别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7月2日方舟子对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7月2日方舟子对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

  · 对话VS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

  #假如是造假,那就完蛋了。假如是无意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我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録音筆》:澎湃新闻报道13位科学家实名发声,你们是自发成立了一个组织或者联名质疑这件事吗?

  黄志伟:不是什么组织,只是大家都是做这个领域的一些人。

  《録音筆》:报道的内容是13位科学家的公认的说法吗?

  黄志伟:这个事情是大家建了一个群,群里还有几个记者。别人说的我没有看,只是每个人把自己做的这一部分说出来。

  《録音筆》:对于韩春雨一事,争议持续几个月,报道中提及“全球数百家实验室,历时5个月的时间,没有一家宣布能重复成功。”具体多少科学家没能重复成功,这个数据有统计吗?

  黄志伟:具体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个数也许还要大,因为国外的有好多。

  《録音筆》:技术不可重复意味着什么?

  黄志伟:意味着这个技术不可用,没有用处。

  《録音筆》:这项技术如果是成功的,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

  黄志伟:提供一个编辑基因的初步方法、技术,但是应用还要看后面。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技术。

  《録音筆》:这样的学术争议最终应该依靠什么解决?

  黄志伟:这种事国外做得比较好,国内可能没有先例。国外的话,第一你所在的单位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第二个基金的资助方,比如这个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钱。他们有这个义务让韩春雨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者给其他科学家示意,或者再来重复这样的实验,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做出来。

  《録音筆》:科学家们呼吁韩春雨应该公布原始数据,这样的原始数据,在学术领域中是应该公开的吗?还是可以不公开?

  黄志伟:现在所有的人都投入了时间、精力,投入了上亿的经费,大家都做不出来的话,作为一个科学家你是有责任的,应该去帮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来?或者说你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做出来。

  我觉得他有这个义务,既然发表了文章,就应该要公开。发表文章就意味着你所有的细节都应该在文章里面,不应该有任何隐瞒。

  《録音筆》:这件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作为中国同行,集体发声前有没有犹豫和担忧?

  黄志伟:学术的事情应该回归学术来讨论,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学术范围内讨论,所以我没有什么担忧。大家谈论的是科学。

  《録音筆》:韩春雨曾应邀在北大生科院邓祐才报告厅做学术报告。在报告最后韩春雨强调:“该版本是初级版,需要比较高超的实验技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实验吗?

  黄志伟:这个实验本身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这是是个实验室都能做的实验,所以这个比较容易重复。

  《録音筆》:你和他接触过吗?其他几位实名质疑他的科学家和他都有过接触吗?

  黄志伟:参加会议的时候都有过接触,包括魏文胜,还请他在北大做过演讲。

  《録音筆》:发声之后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黄志伟:大家还是希望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到底问题是什么?到底是真是假?也为将来中国发生学术不端等的事情时,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先例,一个操作流程,知道可以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

  《録音筆》:如果一旦证明不可重复,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志伟:这应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假如是造假,那就完蛋了。假如是无意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我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布Twitter,表示NgAgo编辑“有效”。但随后有发文表示“经过更多的检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布Twitter,表示NgAgo编辑“有效”。但随后有发文表示“经过更多的检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对话vs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

  #如果一直没有公开回应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去公开这个事情,否则就没有人提这件事了。#

  《録音筆》:报道中说全球有数百家实验室都没能重复出这个实验结果,为什么你现在要实名发声呢?

  王皓毅:因为这个事情拖得比较久了,我们还是没有一个结果,所以希望能够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録音筆》:对于韩春雨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他也回应过一次。你怎么看他上一次的回应?

  王皓毅:他的回应还是讲一些细节,但是这些细节本身不足以在我们或者说其他的实验室工作,那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到底怎么回事。

  《録音筆》:想要搞清楚真相,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做法?韩春雨曾说过,“未做出来与做出来的比例是三比一,做出来的有20家。”

  王皓毅:我觉得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韩老师自己出来,做一个公开的(演示)。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东西的有效性。

  他如果说有其他实验室做出来了,那就可以协调这些实验室的老师来介绍一下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在实验室做出来了,那可以分享一下。

  就是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能做出来我做不出来,这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学术界最常见的同行之间交流自己的做法,没有必要弄到媒体上。

  《録音筆》:你是认为他现在不公开,说不清这个事情,所以才引发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王皓毅: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真正涉及到细节上的问题其实大众是没有太多讨论基础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或者看不太懂这篇文章,所以更多地会陷入到其他的讨论上,比如立场、动机的讨论。

  科学就是谈事实、谈具体实验是怎么做的,就这么简单。我不能代表其他人,但我个人就是这个看法,学术争议全世界各国都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同行间的公开交流。

  如果一直没有公开回应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去公开这个事情,否则就没有人提这件事了。

  《録音筆》:你认为不可重复的原因有几种可能?

  王皓毅:普通逻辑来讲,第一种,是我们这些重复不了的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比较差,做不出来。第二种,可能是文章中描述的方法或者某些细节没有写清楚,或者我们理解有问题。第三种,可能是数据本身的质量,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问题。

  第一种可能性不大,这些同领域的实验室应该是具有同等研究水平的。

  《録音筆》:如果结果确实是不可重复的,意味着什么?能和学术造假划等号吗?

  王皓毅:意味着没必要去沿着这个方向来做了,或者说可以寻找新的领域,研究新的问题。

  造假不好说,要判断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动机。我判断不了这个,只能判断这件事在科学层面,至少在我这儿和广大同行这而是不可重复的。

  我的两个学生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查证几次。两个学生同样在做,尽量排除是某个人的问题。重复这项实验,如果单纯是重复细胞的实验,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

  《録音筆》:NgAgo技术被称为“诺奖级”,如果有效,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很的大影响?

  王皓毅:如何应用还要看这项技术的适用性,这个目前还没有确定。我个人不认为所谓“诺奖级”。用我个人的判断,即使他的工作百分之百像他文章中发表的一样,我个人也不认为是能够得诺奖的。

  《録音筆》:他所做的这项实验结果在同领域中属于什么级别,或者说是否是比较独特、困难的研究方向?

  王皓毅: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向,2014年荷兰科学家在《Nature》发表关于TtAgo蛋白在高温下进行基因编辑的文章,大家就都看到了这个方向是有可能的。

  Ttago就是关于Ago这个蛋白的可以剪切DNA的这样一个工作。韩老师这个(NgAgo)的逻辑就是在一个常温下生长的细菌里面,同样类型的酶理论上来说应在37°工作,就更好了。那这个到底在人的细胞里能够工作多好,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了。

  所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思路,我相信很多实验室都做过类似的尝试,只不过尝试的方法不一样,选取的基因不一样。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出人意料的方向。但是能够工作得那么好,当时我们看完之后确实很激动、很兴奋。如果这个数据确实是这样的话,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马上就开始重复,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録音筆》:你希望这件事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王皓毅:希望同行讨论问题时,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也希望大众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就事论事来看这个问题。科学本身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谈太多其他的就陷入了口水仗。

  科学精神,就是大家都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结果,包括一些细节公布出来,交流、分享、判断。最终如果是我们哪个细节理解不到位,我肯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我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感谢你给我提出来这个细节,我现在可以做了。我会第一时间发表这个声明。

 

韩春雨韩春雨

  附录:

  编者按:《録音筆》联系了参与实名发声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王立铭。王立铭表示,自己的态度在他的声明中详细说了。以下为王立铭个人微信公号中的声明。

  关于基于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个人声明

  作者:王立铭 来源:公号“以负熵为生”

  我是王立铭,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一名普通的生命科学研究者。在这里,我谨代表我自己,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实验室和合作者测试检验这一基于NgAgo的全新基因编辑技术的过程。

  我们是在五月初,也就是韩春雨教授的论文刚刚上线的时候就关注到这一新技术的。必须得说,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者,我个人看到这篇论文的心情是挺复杂的。一方面,任何一个熟悉分子生物学的读者都会立刻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在价值。众所周知,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和医生们精确地修改生物特定基因序列的信息,不管是对于基础研究还是对于潜在的临床应用都意义重大。从文章的数据分析,基于NgAgo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克服目前主流基因编辑技术的弱点(例如脱靶性和对编辑序列的选择性),不管是在基础研究中还是在潜在临床应用中都甚至可能将后者取而代之。这样重量级的学术突破出现在中国,这样价值连城的知识产权握在中国学术机构和中国科学家手中,我的心情真的是非常开心。在日常闲聊中,我也知道许许多多我的生物学同行们,也有类似激动心情。而另一方面,我也必须承认,韩教授的突破性工作和他所拥有的简陋研究条件的惊人反差也让我觉得非常惭愧。我至今还记得,那一两周里,我和同事们在微信中聊天的话题经常是,为什么人家(韩教授)可以在那样的条件里潜心研究默默工作,最终拿出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我们的经费、资源和设备要好得多,却经常会被各种各样的身外之物所干扰和迷惑。

  于是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我们实验室在一周内就索取了NgAgo的DNA载体,并立刻计划了对NgAgo方法的测试。必须说明,我们并没有首先试图“重复”韩教授文章中的实验结果,而是开始测试NgAgo方法能否用来定点编辑果蝇胚胎的基因组。这里的逻辑其实非常自然:首先,基于对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基本信任,科学同行在分享研究成果时自然会首先默认对方是诚信的、对方的研究成果是真实无误的。否则一切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都无从谈起。其次,我们实验室的专长是果蝇遗传学研究,既然韩教授的论文中已经描述了NgAgo方法能够高效率地编辑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对我们而言,将这一方法“移植”到另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中,探索其编辑基因的效率、产生可遗传基因突变的可能性,就是非常自然的技术推广。

  很快,相关研究在我和合作者的实验室里开始进行。我和合作者的两位同学全时参与了所有试验。我们的实验设计也比较简单:依据韩教授论文的方法,在体外合成NgAgo RNA,以及末端磷酸化的guide DNA,混合后注射进入果蝇胚胎,孵育一段时间后提取果蝇基因组DNA,通过PCR测序鉴定可能存在的基因编辑。必须说明,我和合作者在果蝇基因编辑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也已经利用类似的流程,利用传统的基因编辑技术(ZFN, TALEN,和CRISPR/cas9)对大量果蝇基因进行了高效率的修改。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先后测试了多达上百种实验条件,其中包括:

  多个不同的基因组位点(以排除基因组特定区域对基因编辑效率的干扰)

  多个基因编辑路径(点突变、大片段敲除、大片段敲进)

  两种不同的NgAgo(原生NgAgo,以及密码子优化后的NgAgo)

  多种不同的成分配比(特别是NgAgo RNA和guide DNA的比例)

  同时,在韩教授更新了实验方法之后,我们还据此测试了不同盐离子浓度对结果的影响。

  而实验结果也是很明确的: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条件中,我们都没有观察到NgAgo方法对果蝇基因组的编辑活性。

  当然,我必须再次说明,我们的工作,实际上是对韩教授论文结果的推广,而非简单“重复”。从逻辑上说,NgAgo在果蝇胚胎中没有基因编辑活性,并不能证明NgAgo方法存在错误,更加不能简单推导出韩教授团队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也可以说,我们每个独立的生物学实验室,都可能可以测试NgAgo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效率,但是NgAgo方法是否存在错误、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需要更审慎、更严格的调查。

  但尽管如此,科学研究的成果,既然发表在学术期刊供全世界同行讨论和学习,就必须保证其真实无误可重复。公司的技术秘密可以讳莫如深,老军医的“祖传秘方”可以云山雾罩,但一项无法被其他同行顺利重复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更严重的是,一项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如果存在错误和造假而又得不到迅速的纠正,会动摇整个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基础:试想如果科学家在看到同行的研究结果之后,必须亲自测试才能保证是否准确、是否可以借鉴、是否可以用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的效率将会低的令人无法忍受,学术交流和讨论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具体到NgAgo方法,既然在五个月的时间内都没有学术同行能够顺利重复其结果(考虑到论文中描述的NgAgo方法的惊人效率和简便性,这一点尤其令人不安),韩教授本人和相关方就需要采取行动,进一步确认其真实性,为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和信用做出自己的努力。

  因此在这里,我仅仅代表我自己,提出几个小小的倡议:

  对于韩教授及其团队而言,面对学术界的内部质疑,应该迅速地做出澄清和解答,维护其研究成果的可信度。他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更详细的实验记录和操作方法、训练非本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其顺利掌握NgAgo方法;邀请第三方研究者前往实验室观摩具体研究流程等等。我认为,在存在学术争议乃至质疑时,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帮助学术同行确定事实真相,是一个严肃科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附有监管责任的机构,包括为韩教授研究提供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河北省发改委,以及韩教授工作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开展客观和全面的调查,检验其中是否存在学术错误乃至学术不断的行为。在这一点上,著名的STAP干细胞造假事件中,日本RIKEN的态度可以借鉴。在该事件中,面对国际同行无法重复其实验结果的质疑,论文主要作者小保方晴子工作所在的RIKEN在几周内迅速开始调查,发现其博士论文和实验记录存在疑点后,第一时间宣布撤回学术论文,有效消除了不良影响。而在此后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调查,包括安排小保方在摄像头监督下重复试验、利用基因测序方法验证其论文使用的实验材料等等,最终给出了存在学术不端的结论,并严肃处理了相关责任人。事实上,仅有这样深入全面的调查可以最终给韩教授清白、或最终确定韩教授的研究存在错误乃至不端。而实际上,找出真相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无损相关机构的声誉,反而能够更好地净化学术环境,维护学术共同体的信用。

  与此同时,在相关学术争议和质疑尚未尘埃落定的时候,有关方面的褒奖或是批判,也许都应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就像上面讲到的,我不赞成在相关调查尚未开展并得出结论之前,轻率地判定韩教授的工作是否存在问题。而与此同时,我也非常反对在目前就给予韩教授过多的学术荣誉和支持。从有关新闻了解到,韩教授已经候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已经获得“河北省最美教师”称号。而他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也已经顺势成立了经费高达数亿元的基因编辑中心,已获得有关方面的批准,第一批数千万元的仪器招标也已经完成。如果最终NgAgo方法被证明存在错误乃至学术不端行为,这些赞誉和支持是否会成为笑柄和浪费?特别是在学术界内部的争议已经足够响亮的情况下,急急忙忙给予的赞誉和支持,显然忽视了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和行为标准。

  在声明的最后,我再次强调,本文仅仅代表我个人,向关心NgAgo问题的人们汇报一下我们尝试测试NgAgo方法的结果。我也希望,有关各方应该用更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围绕NgAgo方法的学术争议,用科学共同体的一贯行为准则,让科学研究回归真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刘洋 SN189

相关阅读

开一天的会,您尿涨不?

对于开会这事,我想体制内人人都深知个中滋味,皆有发言权。虽说有些会议繁多、冗长、无味,但会议中还是有一些好玩的细节,被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克什米尔的困局是怎么一回事?

印巴的敌意是否会随着克什米尔的乱局升温?着实令人担心。

感谢北京市府让我有做滴滴司机的资格

就差直白地对外地人说:你们进京可以把钱留下,把汗水留下,但不要给这座城市添麻烦。——世上哪有只占便宜不吃亏的事?

借别人的悲剧,倒自己的苦水

在咱们这个社会,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这个意义说,张锐的离世,是社会的损失。但让社会善待张锐的最好途径,只能是更多人努力变成更好的张锐。

  • 化解医患矛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温州塌楼事故究竟暴露出哪些问题?
  • 会说话的工具:古代西方残忍的奴隶观
  • 莎士比亚最最最最重口味的一部剧(图)
  • 厉害了word《白蛇传》翻拍,演技炸裂
  • “理解”这两个字,毁了多少爱情?
  • 冲绳:壶屋町千奇百怪的陶瓷(图)
  • 新浪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