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秩序维度

2016年11月22日13:47  新闻专栏  作者:毛寿龙  

  “北大探路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这则消息一报道,互联网新媒体纷纷转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道说,北大此次去行政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这一改革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是聘用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报道说,改革聘用制度之后,北大的院系领导,就可以打破任命制,不需要通过行政部门层层审批。

  很多评论对这一改革赋予了好评。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举措,对于高等院校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开端,有些甚至被认为是突破性的举措。笔者也很认可这一改革。也希望通过此事,能够让高等院校真正启动去行政化的改革的进程。因为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改革,是大家的共识,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的政策目标。今年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也曾表示,国家将逐步收回事业单位的编制,高等院校不再纳入编制管理。这显然也是很重要的去行政化的举措。

  当然,对这一改革能否立即起到真正去行政化的目的,大家还是持保留的意见。从秩序的维度来看,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改革,涉及到多个维度:

  第一个是学校管理的秩序维度。改变这个维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把院长、系主任由原来的正处级、正科级,改变为没有级别,只要发个文,职位不改就可以实施,应该是很容易的。因为高等院校的院长、系主任一般都是教授,教授的待遇一般都高于正处级、正科级。在这个意义上,当不当院长,从名称以及相应的管理角度来说,意义不大,更不用说院长、系主任是否需要有行政级别。很多外国专家现在也来中国的高等院校当院长,他们根本不纳入行政级别管理的体系。这说明,职位名称上单独去掉院长系主任的行政级别是很容易的。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很早的时候就取消了教研室主任的行政级别,现在各个学院下面的系主任,也没有级别。很多干过处级、副处级系主任的教授,一旦不再当系主任、院长等职务,其行政级别也就取消了,和北大新实行的改革没什么区别。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样的去行政化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去行政化的实际管理的意义,因为人大过去教研室主任没有行政级别、现在系主任没有行政级别,还有跨院系的科研机构领导也没有行政级别,但这并不改变目前大家所要改变的高度行政化的局面。

  在这个维度,比较有意义的,也是比较困难的改革,是行政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去行政化改革。学校里,各个院系的权力基础不仅仅来自其院长、系主任的职务,更多的是来自其专业学术地位。但学校领导和各个行政部门的首脑,其权力的基础主要来自职位,是管理岗位,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务长可能来自某个学院的教授和院长,有些副校长、校长也有教授的职称,也是专业人员。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依靠的是岗位产生的权力和相应的待遇。而校长,很多学校都是副部级待遇。这个时候他们享受的待遇就远远高于其他教授和研究员。对于这些人来说,去行政化,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话,高等院校的正副校长,和各个行政部门的部长、处长、主任、科长,如果也取消行政级别,就需要在学校人事和待遇管理方面有具体的配套管理。研究员、教授的职称,按照职称来管理,按照研究岗位和教学岗位来管理。学校行政岗位,如果是纯粹的行政岗位,就按照行政岗位来管理。如果是行政岗位和科研教学双岗位,就按照双岗位来管理。这样,就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解决了去行政化的问题。

  其次,是政府管理的维度。目前高校行政化,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管理的问题。中国特色的政府管理有几个特殊的元素:一个是级别管理,一个是编制管理,一个是印章管理。政府内部管理是如此,对于事业单位管理也是如此。现在高等院校在这个管理体系里,级别一般都是副部级、正厅级机构,然后编制是事业编制,然后有相应的印章。这些都是政府秩序里的,如果高等院校没有级别、事业编制也没有,相应的印章也没有,那么高等院校就很难融入国家秩序和政府秩序。因为现在的国家秩序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非常重要的,高等院校如果没有级别,就很难分享一定的席位。高等院校需要在政府的财政秩序里、在规划秩序里、在政策秩序里,尤其是文件秩序里,如果没有行政级别,都将在这个秩序里被排斥。如果没有编制,被政府收回,政府财政秩序如果没有很大变动,高校就很容易被排挤在外。高等院校去行政化是美好的事情,但深圳成立的一家没有行政级别的高校,校长虽然贵为院士,却在和政府打交道的时候遇到种种政府秩序难以融入的问题,就说明高等院校要去行政化,从政府管理的维度来说,是多么的困难。

  可见,目前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看起来很美,但动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它涉及到很多问题,涉及到学校管理的调整问题,还涉及到政府管理的调整的问题。从学校的角度来说,现在高等院校的规模都很大,动辄五六万学生,数千教师和管理人员,校领导几十位,中层处级干部一礼堂,学校预算少的二三十亿,多的一百多亿。这么大的资金密集,这么多的人员密集,还有一大堆的资产管理,教学管理和后勤管理等等,可以说每一个高校都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器。这样的官僚机器,是天然的等级制治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学校要进行集约化的管理,就必须是高度等级化的管理,也就是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所以,高等院校去行政化,目标不能那么美好,其去行政化是有边界的,其边界就是,高等院校可以是官僚化、科层化、等级化的管理,但它不是政府的行政化管理。高校不是政府,不能按照政府的逻辑去管理,政府也不能把高校看成是下属机构,而且不能只是在名称上把高校看成是下属机构,而且要在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把政府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科研就够。显然,高等院校去行政化的核心是政府管理的改革。现在政府开始对高校实施非编制化管理,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很重要的具体改革,但还要在行政级别、政治级别以及各个方面的具体管理等领域,都启动去行政化的改革,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去行政化的改革才能真正推进。

  高校是一个庞大的官僚机器,但高校也是教学科研机构。在这里,官僚机器需要行政管理秩序,教学和科研,则需要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秩序。高等院院校去行政化,不是要让官僚机器彻底被摧毁,这样高等院校就会彻底失序,而是要让官僚秩序不去主导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的专业秩序。

  从官僚秩序和专业秩序的两者博弈的角度来说,专业秩序是一个内敛的秩序,而官僚秩序则是一个具有内在膨胀力、外在扩张力的秩序。所以两个秩序放在一起,控制管理资源的官僚秩序,往往会控制专业秩序,其结果就是高校后勤和行政独大。现在大家不分房子,教师都不住在学校里,后勤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变,但行政独大的局面依然非常严重,这严重地扭曲了高校的专业秩序,其表现是很多优秀的教师都去追逐行政级别,而不再把专业放在第一位。学校里成功的标志不是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研究的水准,而是在学校里是否谋得一官半职。这说明,高等院校要去行政化管理,关键是如何实现让专业秩序占主导地位,而后勤和行政秩序处于一个服务的地位。而这不仅仅是去一下行政级别的改革能够推动的,关键是要实施教授治校,如果做到了教授治校,高等院校才能真正做到去行政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去行政化高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