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官运亨通的他,你觉得是巧合还是必然?

2016年11月28日14:42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作者:黔骏  来源:公号“不是官话” 

最近,“不是官话”接连推出几篇有关领导批评和个人进步之间关系的文章。一般来讲,批评的多少和进步的大小是成反比例关系的,包括领导挑自己的亲信来批评的。设想一下,如果领导要提拔某人,却经常批评他,那某人被提拔后,众人岂不是觉得领导“眼光”有问题?这样脑子“进水”的领导恐怕不多。

  更多情况是像推文《领导经常骂自己,真的是“为了你好”?》描绘的那样:领导莫名其妙地对某人有意见,经常批评,搞得当事人一头雾水、无比郁闷。再来看看文后的留言,有相同遭遇的似乎还不少。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刚刚看(听)完《侯卫东官场笔记》前四部,里面侯卫东开始官场生涯的第一站,也遭遇了类似的经历——被青林镇赵书记一脚踢到了上青林“工作组”,成为10名公招大学生中分配到最差工作的那一个……

  看过《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人多数有一种感觉:故事精彩,但情节过于巧合,显得不甚真实。这部小说的有声版,网上只能找到前四部,我在平时上下班驾车过程中陆续听完了。从已听完的内容来看,侯卫东的仕途除了开头被“发配”去“工作组”是个“坎儿”外,其余十分顺利,顺利得有点“过分”,但我觉得绝非巧合,原因有以下几点。如果您也是“草根”公务员,不妨拿侯卫东这面镜子对照一下。

  1。考察一下你的家庭——对你仕途发展可有帮助?

  侯卫东的母亲是老师,父亲是警察,大哥继承父业是一名刑警,姐姐是一名女工。这样的家庭,在小县城算得上是中上阶层的。特别是父母警察和教师这样的组合,胜过很多父母都是农民的家庭。

  侯卫东开办石场,母亲刘光芬最后坚持要求以她的名字去登记注册,虽然属于“此地无银三百两”,但从前四部叙述的故事来看,这个“动作”还是为侯卫东避免了不少风险、省却了不少麻烦。党纪规定干部严禁经商,如果是普通农民父母,不一定了解这个。党纪的条款不多,不一定人人遵守;但是如果违反了,这将是一个“不定时炸弹”,会影响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更别说仕途了。马县长受贿100万,在前四部里没有“事发”,但好像后来还是受到了“惩罚”。

  侯卫东的爱人张小佳是大学同学,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因为是市区户口,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不起来自小县城的侯卫东一家。为了阻止张小佳和侯卫东的感情,他们要求侯卫东三年内必须调回市里,否则免谈。但侯卫东和张小佳的感情很好,明着不行,暗地里一直保持联系。

  小说进行到第四部的时候,侯卫东已经当上了市委书记周昌全的秘书,自然已经回到市区。此前,由于侯卫东在市里的高档小区买了房子,张小佳的父母已经默认了他们的关系。侯卫东和张小佳也已经高高兴兴地登记结了婚。

  总体而言,侯卫东的家庭算得上一个能“成事”的家庭,这一点很不普通,可以说这样的家庭组合对侯卫东的仕途发展不无帮助。

  2。自测一下你的“爱”——对他人可有一副热心肠?

  爱,首先是男女爱情,侯卫东与张小佳的爱情近乎完美。张小佳是沙洲学院校花级女神,小说开头就仔细描绘了侯卫东和张小佳爱情的浓烈。小说没有说明俩人是如何开始他们的爱情的,但作为学生会干部,侯卫东职务上的便利从中也起到了不少作用。

  侯卫东还有一种爱,就是对工作的爱,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从去县里报到遭遇刁难,又被分配到最偏远的青林镇,接着阴差阳错地被“发配”到上青林工作组……在工作过程中,侯卫东遇到的挫折一个接着一个。每一次,侯卫东都用“人死脸朝上,不死万万年”来安慰和激励自己,用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而在仕途上披荆斩棘、步步高升。

  侯卫东的爱,还表现在对他人的一种比较恰当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古道热肠的“热心”。这种“热心”使得他意外地从坏人手里救下了组织部苏部长上六年级的女儿。综观侯卫东仕途的发展历程,就是起源于与苏部长的结识。他在上青林痛苦煎熬到差点要放弃,最后还是因为苏部长的帮忙才到了县委办工作,从此开始命运的转机。恰到好处的“热心”其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侯卫东从流氓手里救下那个小女孩,当时并不知道她是苏部长的女儿。这个情节颇有几分“功夫在课外”的味道。

  3。掂量一下你的腰包——你离财务自由有多远?

  无数落马贪官的经历都显示出一种规律:为官之初多数处于“缺钱”的状态,获得官场的权力后开始“捞钱”,到后来,钱的多少不再是值得关注的内容,而是“捞钱”这种行为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直至落马。

  市场经济商品社会,无论做什么,金钱往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少成功的大学生村官,往往都是自己寻找到致富创业项目,赚到了钱,受到了表彰,名利双收——这是一小部分大学生村官的命运。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村官是依靠各种关系离开了基层——例如宣传部长的儿子刘坤。而更多大学生则是在基层苦苦煎熬。

  侯卫东的钱,是他一门心思谋划在上青林修路时的“副产品”,他以母亲的名义开办的石场,后又入股李晶的公司,收益颇丰。在1990年代中后期,每年十几万收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是天文数字。

  所以,侯卫东在他开始在仕途上高歌猛进之初就一直处于“财务自由”的状态,他不缺钱,因此不会在经济方面出现影响仕途发展的事件。同时因为他有钱,所以在办各种事情以及享受生活方面可以相对“任性”。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就是当我们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体制内人员时,追求进步是正能量的体现,但经济基础更为重要。

  年轻一点的公务员可以“啃老”,年纪大一点的在经济上的压力就比较大了。所以,想追求“财务自由”一定要趁早趁年轻,至于有哪些方式,简捷安全一点的就是业余“码字”,就像《侯卫东官场笔记》的作者,工作没耽误的同时成了百万富翁。其他的方式呢,只要用心还是可以发现很多的,只要不违法,放心去做。只是涉及违反党纪的,就要学一学侯卫东的母亲了。

  4。揣摩一下你的领导——他们凭什么愿意扶你上马送你一程?

  侯卫东何以仕途风生水起?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总是有人恰到好处地点拨和扶持,这与他这种讲义气、好交朋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在青林镇工作期间,侯卫东和上青林的秦大江等几个村长、青林镇的秦镇长以及建设局的曾局长(后任副县长)都成了好朋友。

  特别是在检察院审查建设局案件时的询问过程中,侯卫东因为口风极紧,未透露任何对建设局领导不利的信息,赢得了曾副县长的彻底信任。这种好名声,也为他成为县委书记祝严的秘书打下了基础,至于市委书记周昌全,更是对秘书侯卫东屡次试探,好在他成功“过关”。中国官场,飞黄腾达的,大多数都有过当秘书的经历。而对秘书的要求,除了一定的业务素质外,领导还看重“忠诚”和“义气”。

  综上所述,侯卫东能在官场如鱼得水,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回到现实中,年轻公务员想在仕途发展,自己不妨对照上述四条思量思量。家庭和金钱是物质的,带有“与生俱来”的特征;另外两条,则关乎个人情商(这当然也跟先天禀赋有关,但更多有赖于后天培养)。

  你想想看:在一个不和睦的、文化层次极低的家庭里,孩子的想法往往得不到及时的修正和支持,父母长辈没有干涉和误解算是万幸了。另外,跟领导跟同事关系紧张,且又自我封闭,也没有足够的金钱做后盾,这样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会在仕途上顺风顺水?

  有关公务员的发展进步,我的观点很简单:官场不是草根们“求进步”的地方,充其量只能是来谋一个职业领一份薪水。如果真的有“草根”官运亨通,那绝对是一个“意外”。而且,仔细研究这种“意外”,你往往会发现和侯卫东一样有着必然性,并不是表面上看去那样偶然,背后是阶级(层)固化的严峻现实。

  当然,顾城的《一代人》这样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所以,“草根”公务员也不要因为看到那些无奈的情况而怀忧丧志,要是你调整好心态,排列好“优先顺序”,不把进步放在首位,而是把它当成认真工作、生活的附属品,反而可能得到“不期然而然”的惊喜。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公务员自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