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话很多领导都讲不出来

2016年12月07日09:13  新闻专栏  作者:不是官话  

  作者:西皓

  书接上回,在《市领导这么讲话,就不怕别人“蓝瘦香菇”吗?》中,在下为各位看官盘点了三位“不会聊天”的市领导,也预告了两位“会聊天”的市领导,个人认为本地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堪称讲话领导的“业界良心”,值得学习。

  市委副书记:看书和不看书的领导就是不一样

  市委副书记姓L,且称为L副书记(当然,大家通常将“副”字省略,直呼L书记),主管的工作多是意识形态方面,涉及文化方面的很多。L书记很注重通过书本来学习。他常说,自己看书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功利,通过读书,才能对工作有更好地了解,讲话也能讲出道道来。

  比如,为了了解本地文化,L书记做了一些调查,将比较有代表性的本土作家作品找来,抽时间读一下,即便不能通读,起码也有了较深的了解,而且一边看一边思考。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时,同样是领导讲话,市委宣传部长和分管副市长的讲话就显得干巴巴,可以说基本就是对上级会议精神和领导讲话精神的“鹦鹉学舌”。

  而L书记的讲话完全立足本地的实际,无论总结成绩和指出不足,都是源于自己的思考总结所得,而不是拿些“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之类的套话来充数。说文学方面的成绩,他能说出本地都出了哪些好作品,自己看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都好在哪里。如此一来,立刻就和台下的文化工作者近乎起来。大伙一听L书记是认真看了作品(有的作品正是自己写的或者好朋友写的),也就听得更认真。而且,还在会后广为传播,说L书记读自己或朋友的书很认真,点评也很到位云云。

  后来L书记还负责起了“三农”工作,除了实地调研,他也是找书来看,自己外行,就找内行人来荐书。从他开会的讲话来看,起码他看过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而且自己还会分析费先生的哪些论述适合本地。开会的时候,L书记会将读书所得结合着本地实际说给大家,让很多参会者都觉得耳目一新,觉得这会开得“涨姿势”。有人说:看书和不看书的领导表面看没啥不同,讲起话来就能看出不一样了。

  常务副市长:这样的话很多领导都讲不出来

  常务副市长姓Y,且称为Y常务。Y常务被下属称为“专家”,因为无论他分管哪个领域,都能做到业务熟悉、说话直击要害。比如开一个农村安居工程的会,他不是简单地说点“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就完事儿,而是能指出来建房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小到对建房用的砖都了如指掌。有下属说:Y常务要是讲话,一定是调研很深入了,比如看建房现场,有些领导就是站在那里听汇报,Y常务是要自己看,拿起建房的砖,敲敲砌好的墙,不少问题都是在现场发现的。

  比如开财政工作会,Y常务对专业领域的名词张口就来,对一些比较专业和复杂的数据计算也较熟悉,搞得向他汇报工作的下属都如临大敌。自己如果不做足功课,很容易被Y常务问得接不上话来。

  比如开农业工作会,Y常务的讲话就是一篇分析文稿,本地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哪些作物,不同季节应该如何选择农作物,怎样才能提高作物产量,有了产量应该如何开拓市场……说得头头是道,就连在农业口工作很多年的人都相当佩服,说“Y常务讲得有水平,这样的话很多领导都讲不出来”。

  L书记、Y常务的讲话内容专业性都较强,有时难免枯燥。但很多人爱听他们讲话,原因在于他们不说放之四海皆准的官话,而是根据自己的阅读和调研所得的“干货”。如果将开会比喻成课堂的话,不少领导的讲话是将不同的课都上成了味同嚼蜡的“政治课”,而上述两位领导上的都是相当深入浅出的“专业课”。专业课的前提是做好功课,脑子里装的是多样的思想成果和鲜活的现实例证,嘴巴里才能吐出有趣有料的讲话。所以,尊敬的领导大人,变变“讲课”的方式吧。

  如今,环境在变,潮流在变,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在变,但如果我们的讲法还是遇到谁都一成不变的话,那结果就只能是:“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建议领导讲话时有一种被学生选课的“危机意识”,虽然下属们没法用脚选课,但还是会用头脑投票的——您想多得几票,先用讲话打动他们的头脑吧——你只有讲到人们心坎里去了,引发情感共鸣,大伙也才会自发鼓掌而非礼节性地做做样子!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领导讲话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