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经济要稳住什么

2016年12月19日11:15  新闻专栏  作者:马光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6日闭幕,“稳中求进”被确定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会议公报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

  2017年是中美两个经济大国的换届之年,中国要在下半年召开中共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个大背景下,“稳是主基调”的特别含义就不言自明。但纵观会议对2017年中国经济的整体部署,这里强调稳的主基调,绝非消极层面的无所作为,为稳而稳,而是在高度重视风险的前提下,一种积极的预期引导和战略定力。

  在笔者看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言“稳”,应该这么几层意义:

  一是稳定宏观政策框架体系。

  会议认为,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

  这个政策框架,包括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的判断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的政策体系,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框架体系客观反应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周期后的基本现实,也是中国经济未来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宏观政策框架体系的稳定,一方面避免政策的摇摆,另一方面,也为新的经济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而我一直认为,中国能否通过经济实践,在经济学思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

  二是稳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

  毫无疑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供给侧改革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

  供给侧改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而是会贯穿中国经济转型的始终,是战略层面的大事。就供给侧而言,2017年被定义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我们看到,经过一年多时间中国经济的实践和各界在理论认识层面的不断深化和探讨,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和政策路径逐渐清晰。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特别提出,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对供给侧改革可能沦为计划经济的担忧和疑虑。

  三是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明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貌似“微调”,事实上内涵的变化比较大。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积极有效,我的理解是在减税政策和财政赤字上明年会更有力度。今年提出的减税政策总体而言,和大家的期待,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压力而言,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货币政策则强调要“稳健中性”,和今年“灵活适度”显然有区别。考虑到房地产泡沫、人民币汇率、资本流出的巨大压力,2017年的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极为复杂。确立稳健中性,事实上意味着总体上货币供应量要比今年紧,是一种稳中有紧的政策选择。

  四是强调风险防范,稳定经济环境。

  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金融危机以来,在风险防范层面着墨最多的一次。

  就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而言,除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资本加速流出的压力,还有债务悬崖、民间投资的下滑、制造业的不振,以及强势美元对中国经济的外来冲击和可能面临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

  特别是资本流出和房地产泡沫的治理应该出实招,动真格,体现政策的真诚和公信力。这些风险点,如防范不力,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中国经济总体的稳定。防风险,将成为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要稳定对改革的预期。

  会议提出要在国企改革,以及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提出要推动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

  笔者今年以来和很多企业家交流,大多数认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是否有信心的关键,仍然是改革是否动真格,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的实践形成的一系列共识能否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是否动摇。

  这是根本的国基,真的是动摇不得。明年能否在一些重大改革领域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对于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很重要。

  六要稳定公众,特别是企业家的预期。

  笔者注意到,会议公报在很多地方提到预期的引导问题。应该说,稳定各界对宏观政策、改革路径以及对中国经济的整体预期极为重要。今年在预期引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领域导致预期恶化,比如,房地产的暴涨,比如,对实体经济以及民间投资的整体重视依然不够。

  很显然,高层关注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公报里很多针对性的强调,要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抓紧编纂民法典,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笔者认为,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在确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一定要以实际的行动和政策举措,稳住各界对中国经济和深化改革的良好预期,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奋发有为,给企业和实体经济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才能真正求稳求进。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政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