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笔杆子无疑是吃香的。如果被人称为“笔杆子”,那绝对是羡慕和认同。可同样在体制内,同样是“笔杆子”,结局却往往不一样。
第一种类型:“一支笔”
大家都知道,不论是机关还是基层,公文写作在体制内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开会、调研、考核、检查……没有一样离得开“笔”,文字材料总是打头阵的,以文字落实文字的现象并不少见。工作落不落实,总结要写好;干得好不好,汇报材料要出彩;会议成不成功,讲话稿至关重要;批评与自我批评质量高不高,发言材料决定……
于是乎,笔杆子就成了机关、基层的大红人,领导喜欢笔杆子、重视笔杆子,当然提拔晋升就理所当然地比别人快,想必你身边也有不少因为会写而提拔得快,让你眼红的。
见过不少的基层领导,诉苦时就说:咱们基层啊,就缺笔杆子呀!工作干了写不出来!一般推荐上调时,领导总要问一句:文笔如何?写过大材料么?
小A就是这样一位“在省报多次发表文章”、“执笔年终工作总结”的“笔杆子”,后来被推荐到县委办的。不料到了县委办,主要工作就是没日没夜地整材料。可这样“把头发都挠掉了”的写也不是头啊,小A是个聪明人,知道不跟主要领导,当幕后英雄是没有前途的。
小A决定小试牛刀,半年来,先后在省报以一把手的名字发表了几篇千字以上的理论文章。有一天,县委办主任问:这些署名文章是谁写的?小A说:平时听书记在会上的讲话,感触很深,都是书记的思路,我整理了一下,投了出去,没想到居然采用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小A果真就成了一把手的秘书,其实小A早就认真研究过书记的讲话特点,比如:如果有上级领导来检查,下雨了就会说“入秋以来一直干旱,您一来就带来了甘露!”如果艳阳高照就说“前些天还阴雨绵绵,您一来太阳就出来了!”。
靠着“一支笔”的功夫和察言观色的能耐,在五年的时间,小A由小科员,干到县城驻地乡镇的一把手。
当然,这样的是少数。
第二种:一傻X
讲真,机关里最苦的、经常加班的都是“笔杆子”——发际线越来越靠后,办公室里经常放着方便面,烟灰缸里也常满满一缸烟蒂。但除了少数顺风顺水,靠一支笔成了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大员。多数“笔杆子”的归宿并不理想,自始至终摆脱不了熬夜写材料、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境地。这不,过一段时间老领导调走了,新领导上任后又接着用,“笔杆子”年龄就这样一天天熬大了,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这也怪不了谁?组织上起用“笔杆子”时,领导认为写材料是你的专长,重用你的结果,就是让你继续从事文字性的工作,一般来说,笔杆子大都是在办公室、政研室、宣教室从事公文事务。很不幸,不少笔杆子恰恰沦为这种“不可替代的人”。
老B就是这样一个写“大材料”不可替代的老笔杆子,四十几岁还是个政研室的副主任,正科。领导经常表扬他,他们主任也敬他三分。每当有“大材料”要写时,他明显趾高气昂一些,捧着个满是茶垢的大茶缸子,耳朵上夹支烟,见人就说:昨晚又搞到两三点!
不可否认,舞文弄墨的人都有些清高。因为长期写公文,沾点文字的边儿,老B也是个“清高”的主儿,对下面报上来的材料总是一副不屑:这都是些啥玩意儿嘛!被人奉承为“大笔杆子”,他还自谦地说“哪里哪里”。如果还被领导视为宝,被同事标榜为“一支笔”,不免会飘飘然,太把自己当回事。
老B的微信朋友圈要不是“漂着一层油”的鸡汤文,要不就是自己挑灯夜写的现场,要不就是自己在党报上发表的“大文章”,可那样的文章,一看标题,就知道内容是啥,不忍卒读。
下面,再说说我个人的体会:
记得作家杨朔在《我的改造》中说过:“摇摇笔杆子写点东西,比起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斗争,渺小得连肉眼都看不见,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不论你是体制内哪一类笔杆子,自认为是“笔杆子”一支的在下提醒你:体制内的那种套路文章、材料,特别是“中药铺”般的八股文,标题对仗、形式划一的甲乙丙丁、一是二是三是,还有那些每日必报的信息、宣传文章……这些皆为消耗品、宣传品,不具备多少学术价值。你辛辛苦苦码的字,仍然难逃“定期销毁”的命,因此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
此外,这样的文章写多了,思维定势,身体被掏空,还一副“文化人”的酸腐样、清高劲,更是讨人嫌。(这里就不提一些基层文联的“文化人”了。)
即便你是写这方面的“高手”,也别不服气,淘汰法则亘古,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留下来。
当然,如果不选择离开体制,那公文也还是得继续写。在这里,给诸位几点我的小经验,当作献丑:
1。道理大家都懂,就不要讲众所周知的大道理了。多讲讲故事,讲点鲜为人知的故事,故事也要有细节哦。这年头,通过那些细节丰富的故事来带出道理,更容易入心、入脑。
2。保持两种风格。现在的公文写作是一种不得已的风格,不写是不行的。但如果写作是爱好,不可忘了另一种风格,是那种更能体现个人性情、让自己“心安理得”的风格。
3。笔杆子尽量不可一副“笔杆子”样儿,除了写,还要多运动多锻炼身体。这样自然文思泉涌,下笔不凡啊!长期窝在办公桌上制造公文,脱了发、秃了顶、佝了腰,不划算。
(作者为机关职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责任编辑:魏巍
文章关键词: 笔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