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该不该有“豪华”餐厅?

2013年10月29日09:20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中国人民大学内的俄式餐厅。 中国人民大学内的俄式餐厅。

  不久前,一组豪华西餐厅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这组照片据称是开在中国人民大学内的一家俄式餐厅,被网友大呼“高端大气上档次”,“人大真土豪”!引来很多人围观。记者调查发现,这家名为“1958”的西餐厅看到食客满座,来消费的多是人民大学的学生。按照菜价,两人吃一餐的花费在300元左右,相当于普通学生在附近食堂半个月的生活费。有学生家长认为,这样的西餐厅开在学校是经济多元化对于学校教育的挑战,因为学生多数花的都是家长的钱,不是自己挣的,这样的高端消费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北京青年报10月28日)

  怎样看待大学校园里出现“豪华餐厅”?有人将这和大学的豪华校门、建五星级酒店相提并论,认为这是大学精神的迷失;还有的将这和有的大学将宿舍楼分为不同档次供有钱学生选择联系起来,认为大学不重视平等教育,激化学生贫富差距问题;当然,更多的则觉得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节俭的消费习惯。

  这把大学向学生提供服务选择,与大学精神、大学教育不恰当地联系起来。就如近年来有高校为培养大学新生的独立意识,居然把原来在迎新期间在车站接外地学生的服务也取消了——到车站接来报到的新生,是学校提供的一种服务,这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没有多大关系。大学开设不同“档次”、提供不同地方风味饭菜的餐厅,这是给学生提供服务选择,只要学校不强制学生必须消费,就无可厚非。换句话说,如果人大叫停所有其他餐厅,只开这家餐厅,那才有严重问题。分析大学的教育、管理措施是否有违大学精神、不利于大学教育,不能只看表象,需要分析这背后的运行机制。

  我们反对大学盖豪华五星酒店,因为这不但耗费大学的办学经费,也无利于学校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学校的教学、学术研讨活动没必要在豪华的五星酒店进行。即便这不是大学出资,而是学校出地皮,引进社会资金盖楼,也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与大学的办学任务不一致,大学不能投入精力去发展酒店业。

  将宿舍楼分出档次,给来自富裕人家的学生提供相对豪华的学生公寓,这也有问题,因为学生每天都将出入宿舍,高档宿舍公寓、普通学生公寓或低档挡学生公寓,显然就给学生贴上标签,这与寄宿制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平等交流、共同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而在学校众多的餐厅中,增设一家相对豪华的餐厅——两人吃一餐的花费在300元左右,这在校外根本算不得豪华,就相当于上一次饭馆,只是相对于吃食堂,一顿10元就豪华多了——由校外机构经营,这并不需要学校投入大笔的经费,也没有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愿意邀约几个朋友到这家餐厅聚餐,和到校外聚餐并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没有学生会一天从早到晚都在这家餐厅吃饭,只不过偶尔到这里聚一聚。另外,这家餐厅能否长期经营下去,也取决于其服务质量,如果饭菜口味不佳、价格太高,学生们来了一次,下次就不会在来了。

  有人感慨,学生们在这豪华的餐厅聚一下就花这么多钱,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呢?感慨的人可能不知道,学生们以前也有聚会,只是由于学校没地,而会选择到校外的饭店,而校外饭店的消费水平,不见得就比这餐厅低。很显然,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与校园里有无高档的餐厅无关,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懂得合理理财,不能盲目攀比消费、大手大脚。

  在国外,很多大学根本就没有围墙,学校就在社区之中,社区中有什么饭店,学校也有有什么饭店,这并没有让大学精神迷失,反过来,注重学生的多元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环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求学。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存在宿舍是否给学生安空调之争,有人认为不应该给学生宿舍安装空调,环境太安逸,无法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观念陈旧得难以让人理解,难道在大热天挥汗如雨学习,才是艰苦奋斗?

  大学的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在学校的育人细节中,学校是否重视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创造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这是观察大学办学措施的出发点。在建立人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方面,我国大学还远远不够。

文章关键词: 大学 豪华 餐厅 学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