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断交背后,沙漠土豪沙特的雄心和软肋

2016年01月05日09:28  新闻专栏  作者:世界灵敏度  
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大清真寺里,祈祷者进行祷告 沙特阿拉伯圣城麦加的大清真寺里,祈祷者进行祷告

  文/赵灵敏

  沙特处死本国的什叶派教士尼米尔,引发什叶派大国伊朗的愤怒,伊朗民众冲击沙特驻伊朗大使馆,沙特随后宣布和伊朗断交。沙特的强硬和决绝并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而是近几年其外交政策的一个新常态:2013年10月,沙特拒绝了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要求让阿拉伯国家拥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2015年3月开始,沙特带头对也门胡塞武装发起代号为“果断风暴”的军事行动,介入也门内战;在伊斯兰国肆虐的情况下,2015年12月,沙特宣布建立了一个由34个国家组成的伊斯兰国军事联盟,联手打击恐怖主义。

  “沙特”这一国名来自创始人伊本·沙特。20世纪初,伊本·沙特在逊尼派瓦哈比教长和有“阿拉伯的劳伦斯”之称的英国谍报人员劳伦斯的协助下,逐一削平强敌,于1932年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1953年伊本·沙特病逝后,沙特王位由他的儿子们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至今。

  在过去的很多年,沙特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沙漠土豪,世界第一的石油储量带来了滚滚金钱,在闷声发大财之余,沙特留给世人的无非是王室的穷奢极侈和后宫风云等花边新闻。在外交上,沙特紧随美国亦步亦趋,鲜有什么亮点。最近,沙特却突然发威,最直接的原因是对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产生了疑虑,特别是对美国在埃及、叙利亚和伊朗问题上的做法不满。

  阿拉伯之春发生时,美国顺应当时埃及的民意,放弃了独裁者穆巴拉克;2011年奥巴马政府高调“重返亚太”,试图将战略重点迁出中东;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奥巴马的应对进退失据,最后连自己划定的“红线”也不遵守了;最近,美国又开始和伊朗眉来眼去。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让以色列和沙特这些地区盟友惊惧不安,他们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对美国在该地区贯彻自身意志的决心和能力产生了怀疑。于是,就出现了沙特和以色列之间奇怪的联盟,以及沙特外交日益变得激进和进取等前所未有的现象。

  沙特在中东地位的上升,是一个客观事实,其原因有美国的支持,有地区大国衰落留下的权力真空,不过最根本的支撑力量,是近几年沙特自身局势的相对稳定。

  2010年底“阿拉伯之春”发生以来,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出走、埃及人逮捕了穆巴拉克、利比亚人杀死了卡扎菲、也门总统萨利赫下台、叙利亚已陷入内战,总统巴沙尔的地位岌岌可危。人们普遍认为,这些掌权多年的统治者之所以晚节不保,主要是因为专制独裁、贪腐盛行、言路不畅、罔顾民生所致。但在沙特阿拉伯,以上这些导致动荡的诱因不仅存在,而且有过之而无及,但迄今为止,沙特统治者在这场民主化变革中基本上是毫发未损,其原因值得探究。

  虽然沙特实行的是君主专制政体,但其体制的独特之处在于上层实行的是事实上的集体领导。沙特王室成员有5000余人,掌握实权的王子也有十几个,他们组成王室长老委员会,决定国王的废立,凡属关乎家族、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均由他们把关,国王不能擅作决定。其次,国王还受到大臣会议和瓦哈比派教义和教长们的制约。这就扩大了统治基础和认受性,和穆巴拉克、卡扎菲那种个人大权独揽、家族少数人受益的体制拉开了距离。

  在外交上,在国际事务的大是大非上,沙特王室一直判断正确,不曾有行差踏错。二战时,伊本·沙特在希特勒的一再拉拢下不为所动,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说:“我们给他东西,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做什么。” 1945年5月,在从雅尔塔会议返国途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波斯湾的美国“昆西”号巡洋舰上会晤了伊本·沙特,双方的盟友关系就此开始。1970年代,沙特倡导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受到了发展中产油国的拥戴;在巴以问题上,沙特一直谴责西方的政策,大力资助巴勒斯坦,拒绝和以色列妥协;在海湾战争和反恐战争中,沙特都坚定和美国站在一起。911疑犯中的19人有15人是沙特人,美国总统布什因此提出“大中东民主计划”,敦促沙特进行民主化改革,沙特马上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地方选举,堵住了美国的嘴。也因此,在《经济学人》杂志“民主指数排行榜”上排名第158的利比亚遭到轰炸,而第160位的沙特却安然无恙。

  而在内政上,沙特王室善于在关键时刻派糖,以收买民心。2011年2月,在穆巴拉克下台后不久,沙特政府公布了总价值360亿美元的改善民生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公务员加薪15%,失业青年每月可获540美元。3月18日,在网络上倡议的“革命日”到来前不久,沙特国王罕见发表电视讲话,宣布了一个近1000亿美元涉及提高工资、改善医疗和住房的惠民政策。最近,沙特有允许女性参加地方选举。与此同时,沙特政府严禁民众进行游行示威,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和坦克车。沙特最高宗教委员会则发布宗教法令说,示威游行违反《古兰经》和《圣训》,严禁穆斯林参加这样的活动。

  这些措施表明,沙特王室在很多方面是比那些已经下台的世俗独裁者高明的,但沙特的体制远谈不上高枕无忧。伊本·沙特有43个儿子,最小的也是在1940年代出生的。这就导致沙特统治阶层的普遍高龄和更迭频繁。前任国王阿卜杜拉是在同父异母的哥哥法赫德2005年去世后接任的,当时他已经81岁。现任国王萨勒曼也已近80岁,2015年以来,多次传出他可能被废黜的消息,而萨勒曼是伊本·沙特最小的儿子,他之后王位由谁继承,势必引发沙特王室内部的明争暗斗。另外,沙特王室经常见诸报端的奢侈腐败生活和明目张胆拿回扣的行为,也极大地侵蚀了它自称的“两圣地(麦加和麦地那)仆人”的称号,被本拉登称为“大毒瘤”。

  在经济方面,石油价格受制于国际市场,自2014年底以来国际油价暴跌,沙特的收入急剧减少。而随着人口的增长,沙特的人均GDP近年来一直在下降,普通民众生活艰难,年轻人失业率近50%。在2015年12月29日,沙特政府宣布将开始一系列的财政改革,主要以削减汽油津贴等福利支出,以及增加以消费税为主的收入,试图平衡日益严重的预算赤字,显示沙特的财政危机相当严重。

  在外交上,沙特多年来在海外资助建立清真寺,宣扬瓦哈比派极端思想,看在沙美同盟的份上,西方社会对此一直视而不见。但2015年12月,德国加布里尔直言不讳地表示希望沙特停止为宗教极端势力提供资金,显示在伊斯兰国猖獗的背景下,西方对沙特的容忍度在降低。而在严厉的教规之下,沙特人民几乎没有娱乐可言,没有电影院,连情人节都不允许庆祝,妇女则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生育工具。在这种情况,沙特王室的传统智慧和那种不惜一切代价的维稳政策是否能一劳永逸,显然是未知之数。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已经证明了,钱买不来稳定,必须重视民众的心声。一旦出现纰漏,谁也救不了你。

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欢迎关注“世界灵敏度”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沙特 伊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