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规越变态,应试越成功?

2013年12月16日11:38  新闻专栏  作者:熊丙奇  

  据中国之声报道,最近,福建泉州安溪县一所中学发布的校规,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热议。这份校规规定:不许给男生传递纸条;不许和男生在偏僻的角落独处;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不许和男生手牵手或其它勾肩搭背的举止;父母不在家时,不许邀男生到家里做客;不许邀男生一起过生日;不许和男生单独同乘一辆自行车及其他交通工具。除了这“七不准”,校规还对触犯者给予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这样的“奇葩”校规已经让网友们吐槽无力。笔者已经撰写过多篇文章,分析雷人、奇葩校规为何能接连不断地出台——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机制,校规就由行政部门单方面制订,不听取学生的意见,也不尊重学生的权益,但现实没有一丝改变。这当然与学校的管理机制未变有关,提醒大家一定要坚定地推进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但与此同时,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为何“雷人”、“奇葩”校规引起社会舆论关注,而学校办学者却不以为意?甚至从中吸取“经验”,加以发扬光大呢?

  根源在于当前的功利化办学。一方面,在学校办学者看来,出台严格管束学生的措施,就是遭到舆论质疑,对学校来说也是“利大于弊”,学校更加方便管理学生不说,也可向家长交代——如此管理是为了让学生一心学习,相比允许学生在校园里自由活动、自由交往来说,学校要操的心要少得多。更重要的是,这也符合上级管理部门的心意,纵有舆论批评,只要上级领导支持,就没啥问题。

  另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教育,凡是有利于知识教育的做法,都在学校畅通无阻,哪怕这些做法被学生称为“很变态”。在知识教育第一的办学目标指引下,诸多对学生人格、身心发展有用的教育,比如生活教育、体育教育、心理教育,都因可能挤占学生的知识教育时间而被边缘,而像男女生交往可能出现早恋现象、分散学习精力等问题,学校自然高度防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校的功利化办学趋向更为明显,以前,一些办学者对出台严格约束学生行为的管理措施,还觉得有些不妥,毕竟违背学生的天性,也不符合教书育人的基本教育价值理念,可是,当目睹有的学校采取这些措施,“管理效果”很好、学生成绩提高之后,其他一些学校也就不在乎“教育”了,而只想着打造“考试机器”,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学校办学者甚至认为,在当前的办学环境中,管理越变态,应试越成功。学生可能不理解,但这是为他们好——考出高的分数,才是硬道理。

  这就无怪乎河北的衡水中学,虽然饱受舆论质疑是“高考加工厂”,可是,其一年输送100多名学生进北大、清华的傲人成绩,还是吸引全国各地的教育官员、学校领导去“朝拜”,学习、取经的结果,就是一定要狠下心来对学生严格一些,把最后一分也榨出来。

  与社会舆论的质疑和学生的反对相反,很多家长也是高度配合学校的,家长们认为,学校就应该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只要能考出好的分数,就“力挺”学校,这给学校严加管理以底气。学生的权益,由此被严重漠视。

  民主管理机制的缺乏,加上评价体系的功利,学校的管理必然发展到简单、粗暴,一切为功利的办学目标服务。事实上,就是学校有民主管理机制——制订校规,要广泛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的意见,不能由行政单方面拍板,也很有可能在功利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制订出雷人的校规来,更多的人赞成或者接受为了分数放弃其他教育的“办学理念”。这是整个教育的严重变异。

  推进学校管理改革和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恰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改革内容,这两方面的改革,只有同步推进,才能让我国中小学办学,走出功利化,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成长,让教育回归本质。如若不然,教育会在功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今天我国的学校没有民主管理制度,教育的评价也采取单一的分数标准,这会加速教育功利化,雷人、奇葩的校规,不会因舆论的质疑而消除,反而会更上一个层次,直至登峰造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学校 教育 校规 应试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