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节目再多也救不了春晚

2014年02月02日08:05  新闻专栏  作者:王传涛  

 

  央视马年春晚节目单近日正式发布,也许是坐镇的冯小刚和赵本山要求太高,上榜的语言类节目仅有五个,整台晚会更多的是欢歌笑语、歌舞升平。弱势的语言类节目阵容还是让网友吐槽不少,“简直就是导师选秀歌手大PARTY啊,审美疲劳了。”“看了一整年的唱歌比赛了,春晚让我们看看相声吧。”“冲着小品相声去的结果整这么一出,全是尿点,你开个演唱会算了。”有趣的是,今年春晚的第一个节目叫《春晚是什么》。

  “仅五个语言类节目”堪称“史上最少”。要知道,最近几年哈文导演的春晚,都把语言类节目调到1/3的比例了。如此落差,许多观众大呼接受不了,也让这届冯小刚、赵本山和张国立等大腕联袂打造的春晚,招来了此起彼伏的骂声。然而,在笔者看来,语言类节目是救不了春晚的,即便语言类节目达到往前的比例,或是直接办成相声与小品的专场,观众对春晚的赞扬和骂声,也都不或增加或减少多少。有些时候,骂春晚或评论春晚,本身就是春晚文化。

  春晚,有自己的审美,也有自己的禁区。春晚有审核,而且,有非常严格的审核。这并不是赵本山或是冯小刚能左右得了的。在严格的审核体制下,语言类节目能够做到如往年的赵本山那样雅俗共赏,非常之难。而语言类节目,必须要以讽刺为笑点,否则可能就要走所谓的“低俗路线”,比如,如果不让讽刺腐败,不让调侃春运,不能揶揄社会现实,便只能以讽刺老弱病残孕和调戏寡妇为趣了。

  第二个原因是,公众的平均笑点,每年都在提高。当下,微信、飞信、易信、QQ,各种聊天工具中,能够让人捧腹的段子已经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些段子的水平,能够达到上春晚水平,甚至有可能比春晚的段子更拉风、更可乐。如是观之,即便是把春晚办成相声和小品的专场,如果没有到位的“包袱”,也不如刷手机看段子搞笑。因此,边看春晚、边刷手机,将成为新的除夕文化。

  娱乐多元化的现实之下,春晚出现式微之势,是一种必然。正如冯小刚用拍《甲方乙方》的旧思维来拍《私人定制》,结局必然是招来“炒冷饭”、“无创意”的骂声。春晚作为一台拥有三十年历史的集全国力量、搞全国联欢的大型晚会,在本质和形式上一直没有多少变化:一是,春晚是一台综合性晚会,要照顾到各类节目;二是,春晚是全国的晚会,要照顾到各地的节目;三是春晚是面向全国观众的,要照顾到各个年龄段和各个学历层次的观众。

  春晚的本质与形式,不是由哪一位导演能决定了的。冯小刚不是救星,语言类节目也不是救星。在时代的洪流里,在每个人都是媒体的时代里,“一台晚会笼络全国人民”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别指望语言类节目能为春晚带来多少色彩,也正如郭德刚登上春晚之后也没有引来叫好之声一样,有些时候,春晚这种大杂烩,根本敌不过德云社的小剧场。

  今年的春晚第一个节目叫《春晚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它能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春晚到底是什么?其实,说白了,春晚只是一种娱乐方式,看春晚只是一种过节的习惯。春晚,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而且,也必将走下历史的舞台。比起春晚的优与次来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回到父母的身边;更重要的是,在除夕晚上,一家人能在一起看电视,至于看电视里演什么,都并不重要。或许,五个语言类节目,不多也不少;如果这五个节目都很出彩,相信也会有出奇的“笑果”。

  需要庆幸的是,娱乐多元化在促使每一位个体学会思考,思考什么是春晚,什么是娱乐,什么是民俗,什么又是亲情……需要反思的是,什么时候,举国体制办晚会、全国人民一家欢式的娱乐方式能够得到改变?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春晚 语言 晚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