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新闻专栏 陶舜
10月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这是一句很平常的话。有趣的是,习主席话音刚落,10月10日,负责主编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从明年9月起,北京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这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似乎因为领导人表了态,教育机构才见风使舵的。为了消除这种误解,任翔解释只是巧合,教材去年就开始编写了。回顾起来,这几年每一次教材的修订,都能引起一番议论,尤其是语文教材,人人都有话要说。但社会上的议论未必真的能够影响到教材的内容取舍,很多话大家说了也是白说。很多参与激烈讨论的人士,也未必真的关心教育问题,议论完了也就散了,哪怕对现行教材有诸多不满,现实中可能既缺乏改善的愿力,提不出可行的方案,更不用说去做些力所能及的理性、建设性的事情来影响教育决策了。
我认为,讨论语文教材的优劣得失,脱离不了以下两个层面,首先是版本选择,其次才是该版本的内容是否允当。我国七至九年级(初中)实验教材有8套通过教育部审查,其出版者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另外,目前正在使用的小学教材则有十多个版本。各地区也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
因此,某套教材古诗词作品的比例调整,并不等于全国教材的大换血。前述北京拟增加古诗词篇目,任翔也强调,北京只是部分小学将使用这套新教材。这与前不久上海在一年级教材中删除古诗词类似,都值得商榷,它们分别走了两个极端,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还有待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研究。
语文教材里古诗文篇目的损益,确实能够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成色,那些经典的古诗文堪称数千年来最美的中文,早已成为华人共同的文化基因,中国学生如果对其有隔膜、茫然无知,固然是很遗憾的。对于不重视古诗文的教材版本,确实有必要适当做些加法。然而,语文教材的加法不应到此为止。近些年关于教材的复古风,有些经是被念歪了的,有些人,包括一些教育界人士,一谈到读经就拿出《孝经》《弟子规》之类的东西,有时还演变出集体穿汉服、集体为父母洗脚等举动,对于经史子集似乎全都看不见,更不要说西式经典了。
语文教材的加法,应适当保证中华古典文明中儒释道等多方面经典的分量,而非独尊儒家,即使是儒家的内容,也宜选取其中能够与现代文明接轨的部分,而非取其现代价值不大甚至悖逆现代常识的部分。在此基础上,还应保证西式经典的篇目,充分展示文明的多样性,诱导学生对中外文明都能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防止学生养成狭隘的民族观和文明视角。而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学习的快乐和一定的未成年人视角,毕竟教材是给孩子学习的。语文教材还应该做些减法,坚决删除那些没有公民精神、违背基本史(事)实的篇章。语文教育直通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至关重要,教材的编写应当一丝不苟、慎之又慎。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