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员打交道的尺度: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2015年01月19日13:48  新闻专栏  作者:褚朝新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褚朝新

时政记者如何既保持新闻人的职业独立又与官员保持较有利的距离,是个难题时政记者如何既保持新闻人的职业独立又与官员保持较有利的距离,是个难题

  如何跟官员们打交道、把握与官员的距离,这是近三年最大的职业困惑。

  做时政,与官员距离太远,无法深入了解他们,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生存的环境。完全靠常识推理,恐很难弄明白现实官场运行的规则和逻辑;跟官员走得太近,容易丧失媒体独立的立场,路也就容易走偏。

  在当下特殊的政治环境里,时政记者如何既保持新闻人的职业独立又与官员保持较有利的距离,是个难题,亦无现成的理论可学。

  2011年8月,从新京报入职南方周末专门做时政新闻。这三年,几乎只写与官场直接相关的事情,每个采访都是直接与各级官员打交道,见的大小官员数以千计,新闻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想法,有的或许有可取之处,有的或许走偏了。对错究竟如何,年底这篇文章算作一个小结,请诸君批评。

  胆子越来越小

  最近找资料,翻三年前刚到时政领域写的新闻稿时发现一个惊人的变化:当年,不管写什么事情,不论采访的是谁,都会写明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文内基本都是真名实姓。最近一两年,文章里频频出现匿名和化名的情况。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采访对象,不管官居何职,其实与一个职业记者都不太相干。记者做职业的报道,做完报道拍拍屁股走人,此后可能再无见面的机会,更无利益关联。但这两年,我总担心自己的这种洒脱会给无辜的人带来诸多的麻烦。某些官场的肮脏,超出我们这些外人的想象。

  干这一行多年后,我越来越不怕那些狡诈的官员,反倒越来越担心自己会伤害到一些忠厚老实的无辜官员。或许,今时今日,无官员是无辜的,但我总坚持认为,具体到某一个场景里,总会有相对无辜的人。

  时下中国,官场仍有很多心怀正义的人,或者出于公心正义,或者是出于对我所服务的报馆的信任,或者是对我个人的信任,愿意在我履职时提供一些帮助。若毫不隐晦地写出他们的身份姓名,他们在我离去后恐怕要遭遇长久的指责甚至是非难。面对此种完全可能发生的情形,怎忍心不保护他们?

  保护一些人,绝对不仅仅只是职业技巧。记者,先是人然后才是记者。

  接触某些官员时,可能还会看到他们一些平常在电视报纸上不会显露的一面,比如罕见的真诚、偶尔的率性,难免会让人在一瞬间对他们有些欣赏。还有时候,有些官员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站出来帮助媒体揭开某个黑幕。即便这种有明显个人功利色彩的“自黑”,有时候都让我会感动。毕竟,太多时候官员们在强大的压力面前会选择隐忍和沉默。

  在我看来,对毫无情感交流的陌生人也要心怀善意,对提供过工作上帮助的人更要怀感恩之心。

  2014年4月底,在郑州与原河南省人大副主任秦玉海面谈过一次。此前,不曾接触过他,更谈不上了解。但那一次面谈,他说了不少我意想不到的话。比如公安部门的机关里有不少官员们的公子小姐,干活少、提拔快,比如直接点名批评一个地级市的警务改革做得很差。

  以秦玉海当时的身份加上现有的政治生态,上面那些话是犯官场忌讳的。但那天,他说了,甚至说得很直接、很激烈。不管他有什么动机和目的,只要他说的是事实,都能让我对他生出一点好感来。

  秦玉海落马前几天,我曾因公联系过他。虽然最后他并没有实质性帮上我,但他安排了相关人士试图帮我,这让此前的一点好感变成了感动。听到他落马的消息,有点难受。

  曾有官员说我仇官。对我做出此类判断的官员,多半是那些因我的报道利益受到损害的官员。我不仅不仇官,还真的很注意保护那些有良知的官员。

  2012年,曾报道某采访前素未谋面的县委书记。当时,在当地明察暗访半个月,通过各种形式见了三四十人,甚至联系了前两任、与他算是政敌的县委书记,基本判断这是个难得一见的个性县委书记。

  暗访时,有当地老百姓叫他“青天”。从业十多年,大多数时候老百姓一提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就开骂。但我知道,“青天”这种有明显标签性质的称呼,不能出现在报道里,我不能让他成为当地官场的众矢之的,这种难得的官员应该保护。

  遇到一些值得保护的官员,绝对不能没有分寸地赞誉他。对一些处在官场边缘的异类,媒体赞得太狠,是害他不是帮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职业 记者 媒体 官员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