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华人科学家获“豪华诺奖”深度解读

2015年11月10日10:41  新闻专栏  作者:知识分子  

  编者按:

  王贻芳率领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因杰出的工作,成为首个获得科学突破奖的中国科学家,可喜可贺。

  两位“80后”青年物理学家傅亮和祁晓亮此次摘得物理学新视野奖亦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一位获奖者的导师、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翁征宇与浙江大学物理学教授张富春第一时间接受《知识分子》采访,对二人的工作作了精彩点评。

王贻芳,图片来源:何梁何利基金会王贻芳,图片来源:何梁何利基金会

  北京时间11月9日上午,奖金总额高达2190万美元的2016年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在美国加州山景城举行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团队首次获得该奖项。

  另有两位青年华人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和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祁晓亮因在凝聚态物理学方面的工作,尤其是用拓扑学理解新的物态作出的贡献获得物理学新视野奖。

  科学突破奖旨在奖励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和数学科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让他们能像“摇滚明星”一样得到公众的认知,每项奖金达300万美金,也被称为“豪华版诺贝尔奖”。科学突破奖由俄罗斯亿万富翁Yuri Milner领衔资助,谷歌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23&Me创始人Anne Wojcicki、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及夫人Priscilla Chan,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及夫人张瑛等共同设立,于2013年开始颁发。

  5个国际中微子实验研究团队1377名成员共享了此次基础物理学突破奖,他们近年来在中微子振荡领域的基础性发现和探索,开辟了物理学可能突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疆界。

  其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陆锦标教授领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研究成果显著。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直只存在于理论当中的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这一中国诞生的重大物理成果立刻在全球科学界引起热烈反响,并入选美国权威学术杂志《科学》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被称为“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发现。今年9月11日,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中微子测量的最新结果,将中微子混合角Theta(13)和中微子质量平方差的测量精度都提高了近一倍,为世界最高精度。预计到2017年底,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测量精度将进一步提高。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由来自世界上7个国家和地区40个机构超过200位科学家组成,其中,主要力量来自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现在这个团队能够走到一起工作似乎难以令人理解,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科学。国际合作是这个实验能够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信,高能物理的未来关乎到我们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王贻芳在获奖感言中表示。

  而此次两位“80后”青年物理学家傅亮和祁晓亮获奖亦让人惊喜。

傅亮,1985年出生于江苏,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1月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任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质量子理论。图片来源:MIT官网。  傅亮,1985年出生于江苏,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0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2年1月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任物理系助理教授。傅亮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质量子理论。图片来源:MIT官网。

  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翁征宇对《知识分子》说:”晓亮与傅亮都是极强的抽象数学能力与敏锐的物理直觉结合得好,使他们能在凝聚态物理中灵活自如地研究各种挑战问题。我认为他们属于这一代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少数青年人。他们的研究工作都极富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可能他们成熟的个性使他们的天资没有在早期被大学的教育方式所埋没或误导(也许他们也受益于当时本科教育的一些有益改革)”。

祁晓亮,1983年出生于辽宁康平,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师从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翁征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7毕业后跟随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守晟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26岁的祁晓亮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现象、量子纠缠和全息对偶问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及相关领域作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祁晓亮,1983年出生于辽宁康平,2003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师从清华高等研究中心翁征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2007毕业后跟随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守晟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26岁的祁晓亮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现象、量子纠缠和全息对偶问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及相关领域作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图片来源:斯坦福大学官网。

  “此次两位华裔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和普林斯顿大学的B. Andrei Bernevig为开创发展拓扑绝缘体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张富春告诉《知识分子》。他介绍说,拓扑绝缘体是一类新的量子物质态,最先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Charles Kane 和Gene Mele 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张首晟组在理论上发现,并首次在张首晟所预言的材料中证实。傅亮与Kane、Mele预言了三维拓扑绝缘体,其后他又预言了结晶型的拓扑绝缘体。祁晓亮在协助实验首次发现拓扑绝缘体以及揭示拓扑物质的物理本质等方面有很重要的贡献。傅亮毕业于中科大,于宾州大学师从Charles Kane。他目前集中于拓扑态理论研究,与许多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有深入讨论合作,思想敏捷,十分活跃。祁晓亮于清华取得博士学位,目前的兴趣主要在量子纠缠和量子序方面,侧重于基本理论和数学形式。

  “傅亮和祁晓亮是目前华裔青年物理学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科学好奇,富有创造性,数理基础十分扎实,前途无量。我们还有一批与他们两位相似水平的华裔青年物理学家,期待他们有机会取得更多重大的成就。”张富春表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豪华诺奖 王贻芳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