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传媒变化:从文人办报到资本办报

2015年11月19日09:56  新闻专栏  作者:旧闻评论  
各地纷纷上马新闻客户端项目 各地纷纷上马新闻客户端项目

  文/宋志标

  武汉九派新闻(原长江新闻客户端)新招聘的员工尚未立足,又像在酝酿集体离职潮。一名毅然出走的员工,在公号上写下了她与同侪的感受。与以往不同的可能是,现今遇上传媒及其倒掉,内里人不再是一味地沉浸在哀叹中,传媒崩塌,个人可以更成熟。

  长江新闻客户端是传统报业寻求内容转型的尝试,它的可行性建立在上海澎湃等新媒体之上,以至于向来不是媒体高地的武汉报团也投入了鲁莽的实验。对那几个被分配去执行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说,倒掉的伤害也不大,但是对揣着理想而来的一班人,究竟要经受幻灭。

  由员工的“辞职报告”一窥端倪,不止是这家长江新闻客户端正在“泯然众人矣”,就连这种没认为是传统报团的转型业态,只怕也成为问题。多少年来,报业集团在电子版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后在两微一端上蹉跎既久,最新的案例显示,客户端也不是“救命稻草”。

  如果大陆的报业历史还能提供一点借鉴意义的话,大致得出的一个判断是:过去二十多年间引领媒改运动的“文人办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环境。在文人办报模式陷入崩溃的阶段,一个成熟的办报办传媒的模式尚在锤炼,“资本办报”接手媒改运动的主导权。

  文人办报模式之所以无法前进,很大的原因在于巩固权力的政治气氛凝聚在当下,让“文人办报”无法找到自由主义源流在现实中的立足之地。作为附带伤害的,是一批文人办报的枭雄无法继续新时代的事业,转战到狭义的新闻传媒之外,导致内生性的媒改运动丧失动力。

  大陆报业的办报断层,不应该仅仅被理解是媒体技术形态的变迁使然,尽管后者也伴随着全球化视野中的媒改运动一块到来。政治上丧失庇护,导致文人办报模式失去生命力——作为报业中二三十年的增量部分一旦消退,报纸与传媒只有退守党媒的窠臼中。

  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准确地说,是一个广义上的媒体格局又在逐渐成型当中。它已经从依稀可辨的趋势,变成可以在试点范围内可视、可触摸、可运作的业态。随着媒体定义的扩展,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层面。“资本办报”就是在这个历史阶段成为可能。

  资本办报办媒体这个模式,已经在传媒业内被接受,而且在社会层面上被用户需求不间断地“喂养”。过去,南都南周被认为是“媒体”,现在的淘宝、公号、众筹平台甚至弹幕电影都被看做是媒体。媒体内涵全然一新,其外延被资本推动着,媒体边界流变不居。

  若论现时的大陆,最大的传媒势力不是在过去一直惹人注意的“两南”,也不是随着新媒体变形的人日新华社,而是像阿里系这样的资本新贵。它一方面借助资本势力模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界线,另一方面又在全方位地确立新型媒体的状态。而这些,恰好是文人办报的短板。

  十多年前,办张新报纸起步价一千万就够了,拉帮人从广告市场淘金,攫取市场中的增量部分,迅速站稳,名利双收。可现在,起步价高企,日薄西山且现金流枯竭的报业无可能烧钱办到,文人办报已是不能,资本办报力不从心,这让长江新闻这样的一出生就衰败。

  整体上看,大陆现在的新闻传媒都在模式上落后了,只会被新一轮的媒改运动拖着走。无论是日渐显现的党办媒体,还是苟延残喘的文人办报,都已经落后于“媒体”的定义及其现实。资本办报办传媒,其一旦掌握与“人的延伸”的全部秘密,媒体面貌势必有巨大改变。

  而资本办报,起点在文人办报的废墟之上,其起步的时候并不是纯粹与纯洁,而是带着废墟的基因上路——即使这种陈腐的基因被金钱洗白,却也还会一如既往地发挥破坏作用。资本办报并不必然地带来新的媒体进步,资本接手媒体转型,可能在空白处续写旧东西。

  资本办报的弊端并没有完全显现,处在渴望改变中的人们,在文人办报的泥潭中尚未全部走出,对资本推动媒改自然寄予希望。某些经验更让人认为,与其党的干部管狭义上的媒体,莫如资本家管广义上媒体。因为有“敌人”在,所以暂且不问自由如何获得。

  长江新闻一事也许是个好事,被它“坑害”的可能是最后一批新闻人了。历数来看,报纸被政治力量强行关闭,新闻人长歌当哭;报纸在转型期自行关张,新闻人欲哭无泪;报团减版以变相裁员,新闻人则纷纷自强。在媒改新局既变未成之时,远离腐朽,已是胜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资本 传媒 文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