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场因何野蛮生长

2014年08月07日10:12  新闻专栏  作者:单士兵  
2013年,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多达到521家。 2013年,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多达到521家。

  北京市近日发布相关规定,要求全市不得再新建高尔夫球场,也再次撩动市场神经。其实,过去十年,国家层面已下达十道禁令,然而,全国高尔夫球场数量反而增加343家,2013年多达到521家。

  比如,早在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要求自通知印发之日起至有关新的政策规定出台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

  此后,种种关于清理、整治、限制高尔夫球场的政策更是层出不穷。然而,太多包含着诸如“不得占用耕地”、“停止审批”、“禁止用地项目”、“严肃查处”等等关键词的政策规定,最终也多是难以落地,沦为一纸空文。

  那么,各地到底为何要如此疯狂建设高尔夫球场呢?原因很简单,就是高尔夫球场的背后,存在着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上面捆绑着商业利益、土地财政、政绩形象等等要素,让开发商趋之若骛,让地方政府难以割舍。

  以最近备受关注的“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在秦岭建设高尔夫球场”事件为例。一个贫困县不顾上级约谈,明知项目违法,还是打着建设植物苑的旗号,巧取名目,暗中纵容,去建设高尔夫球场,背后的动力就是,高尔夫球场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可以作为招商引资招牌,还可以催生土地财政,制造政绩形象。

  这些年,一些开发商以修建高尔夫球场为名大肆进行“圈地运动”,然后开发房产,拉动房价地价上涨来获取巨额利润,已经成为惯常现象。地方政府之所以对此监管不力,甚至纵容姑息,原因也就是以此拉动周边房价,带动土地升值,使地方政府成为“利益共同体”。

  这些闪动在高尔夫球场背后的权力魅影,就是违法兴建高尔夫球场的“保护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站在高尔夫球场边上的权力,有些很可能还与腐败有着重大的关联。这些年,常有报道,一些官员在高尔夫球场谈笑风生、挥杆自如。只要有点常识,也都会明白打高尔夫这样的贵族运动,消费成本极高,根本不是一些官员凭借自身合法收入能做到的。

  正是在利益和政绩的驱动之下,正在因为有了权力的“保护伞”,高尔夫球场才会成为公共治理一块“啃不动的骨头”,造成大量占地问题,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当前必须对畸型的政绩观进行及时纠偏,必须让地方政府通过依法行政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并且在法治轨道上对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现象进行及时问责,将高尔夫球场边上腐败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样,高尔夫球场才不会野蛮生长,泛滥成灾。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高尔夫球场 地方政府 土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