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汶金让
一封300多字的辞职信、三张制式统一的表格,终结了北京基层法官张伟16年的职业追求。曾经晒过月资5555.8元的他反复强调,不是钱的事儿,“加薪能保证法官不挨骂吗?能保证不加班吗?能保证岗位轮换按意愿发展吗?能不用做维稳化解信访回复吗?”。(7月19日北京青年报)
可以想见,这位青年法官经过何等痛苦的抉择才艰难地做出这一决定。在普通人眼中神圣的法庭,威严正义的法院,光鲜崇高的职业,在许多基层职业法官眼里,其实并不高大上,它只是一份没有吸引力聊以糊口的白领职业而已。在这样的现实困境下,一切政治和思想教育上的自我标榜毫无意义。
残酷的现实会击破一个人的梦想。做出这一选择的并不是张伟一个人,在他做决定前后,该法院又有两名年轻法官选择离开。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院院长慕平透露,近5年,已有500多人离开法院,北京的“法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流失法官主要集中在基层法院,骨干比例增加,流失速度加剧。在法官出走的分析中,工作压力大、待遇相对低、晋升空间小、职业荣誉感下降等是主因。如此“水土流失”的司法窘境,在全国众多法院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
法官职业为什么会失去吸引力?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但长期不振的疲软司法环境难辞其咎。工作27年的笔者,有时也在暗暗问自己,如果再年轻十岁,如果不是人到中年,自己也会走这条路吗?答案是肯定的。干了一辈子,仍是老科员,工资并不高,案多人少累死累活地办案,数年的积累甚至不能买一套像样的房子,如果不是因为老婆孩子,不是因为父母亲属的拖累,我相信,会有更多人决然地选择离开。
钱的问题,真的不是主要的吗?只能说这是一种有苦难言的托词。在人生的黄金岁月,金钱最为实际,它可以解决诸多问题,它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这是许多年轻法官跳槽离职的一个主因。最关键的是,工作的辛苦付出与收入分配严重不成正比。青年法官肩挑着基层法院的重担,每年承办大量案件,可他们的待遇却难以向人启齿。经年累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职业挫败感,甚至对法治信仰失去信心。人非圣贤,不能总是高尚,人非草木,得食人间烟火。那些一提涨工资就调侃让司法人员辞职的人,总有一天会看到法治的冷落,法官没有尊严,法治岂会有尊严,法官也没有人身保障,公平正义岂能实现,每个人都将是法治不彰的受害者。
人不能总靠物质生活,司法者的法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决定这种职业的精神荣光。做中国的法官很难,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专业,还要会和稀泥调解;既要追求司法公正,又要忍耐不信和挨骂,还要学会八面玲珑式维稳。走进法院大门的都是爷,一个也不能得罪。任何党政部门,都可以向法院发号司令,你不敢有任何怠慢。司法的行政化,让法治处在一个很难堪的境地。每一位司法者都深切地感受到司法现实与书本法治的巨大差距。在这样的执法大环境中,做一名中国法官确实很累很辛酸很失败。真正的司法改革迫在眉睫。
新一轮司法改革和《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公布,使许多司法者和关心中国法治进步的人们对中国的法治未来寄予更大希望。可就是在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下,法官辞职潮仍在不断涌动。如何让众多像张伟这样的优秀青年法官留下来,并有体面地坚持自己的法治理想,这是新司改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不管怎样的司法改革,必须完成以下理想。首先,一定要让中国法官有尊严地独立审判。法官必须能说了算,必须不受各种行政羁绊和社会干扰地裁决各种社会纠纷。其次,国家必须保证司法者及其家人能有尊严地生活,让法官及其司法辅助人员的工作成为真正令人羡慕的职业。许多老法官都不会忘记那次“吃皇粮”,半途的夭折让司法很受伤,并使许多人丧失信心,对这次司改并不是多么乐观。最后,8个方面45项改革中,人员分类管理是核心,只许成功,不能失败。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王利明教授所说,人员分类管理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只有把那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水准的人员选拔到办案法官队伍中来,让他们真正在第一线办案,习总书记所提出的“让人民群众从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司法宗旨才能真正实现。
如果一位位优秀中青年法官的无奈离去,不能引起更多法治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惋惜,这将是最大的法治悲伤。我们希望新一轮司法改革能真正冲破一切体制上的法制桎梏,为法治中国建设带来真正的司法春天,如此,则富强文明的小康中国梦不愁不能实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