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老人”的幸福绕不开“异地福利认可”

2014年10月23日10:01  新闻专栏  作者:王传涛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传涛

  每年秋冬相交之时,我国北方省份有大量老人到海南过冬,被称为“候鸟”老人。10月19日,记者从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了解到,今年东北三省将有20万老人奔赴三亚过冬,其中来自辽宁的老人要超过3万人。目前,沈阳市已与海南省社保经办机构签订异地就医结算合作协议,沈阳参保人员在海南省就医,需向本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异地就医结算申请,审批后,凭社保卡、身份证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10月21日《沈阳晚报》)

  “候鸟老人”这一概念,对许多人来讲还十分陌生。但是,对于许多东北老人而言,他们却已经开启“候鸟模式”长达四五年时间。笔者认为,能够开启“候鸟模式”的东北老人是幸福的。这说明,他们已经有条件实现“异地养老”或“旅游养老”,对于一些生活环境相对较差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冬天寒冷、空气质量差的北方城市而言,能够成为“候鸟老人”无疑是小资而诗意的。

  从本质上讲,“候鸟老人”只是“异地养老”的一种。而说到“异地养老”,这在许多城市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都已经不再陌生。比如,我的一位老年同事,在退休之后,每年夏天都要从济南搬到威海去住两三个月。应该说,“候鸟老人”的现象不只局限于东北与三亚之间,更多的出现在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镇之间的生活转换上。

  说到好处,“异地养老”无疑可圈可点。首先,“异地养老”首先是一种旅游,是长见识,是考察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次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是真正的休闲生活;再次,有利于养生和身体健康,比如,有些北方内陆城市的雾霾十分严重,而沿海城市则相对较好,还如比,东北非常寒冷,老人的腰腿病易犯,可以就在南方沿海城市去生活一阵子;再比如,还能交更多的朋友。站在社会学角度,如果一些大城市的老人选择到小地方去养老,还有可能降低城市人口数量,缓解交通压力。总而言之,“异地养老”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方式。

  然而,除了经济收入及房产问题之外,囿于种种现实,“异地养老”对我国多数地方的老人而言,还是困难非常大的一件事,甚至只是一种传说。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户籍壁垒,以至于我国养老、医疗等诸多问题,仍然有很强的地域界限。像沈阳和三亚这样的建立了“异地看病”合作的案例,并不多见,大部分老人,之所以不愿出远门,就是怕看病、养老问题在异地无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异地福利认可的问题。

  不客气的说,我国在异地福利认可方面的落后体制,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福利、社会一体化的严重阻碍。拿看病来讲,外省的人到北京看病,能实现用医保报销的就是非常少;一个农民到省会城市的三甲医院去看病,也基本享受不到医保。再拿养老问题讲,现在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买断工龄的单位,仍然是走“单位养老”而不是“社会养老”的模式,即单位的养老金仍然是单位发放,而不是社保基金发放,那么,“异地养老”也可能无法正常领取养老金。除此之外,还有关于许多绑架在户籍上的福利差异。

  “候鸟老人”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模式。但是,要让更多的中国老人成为幸福的“候鸟老人”,包括医疗、养老在内的整个社保福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通用”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相关责任部门与责任官员也需要不断努力转变观念,竭力规避绑架在户籍上的福利,实现福利在全国更广范围内的完全认可。如此,我国养老大业才可能会更加多姿多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候鸟老人 三亚 海南 异地养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