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危机?别把“男孩教育”太当回事

2015年09月30日09:08  新闻专栏  作者:王学进  
男生在校庆上表演/资料图 男生在校庆上表演/资料图

  文/新浪专栏 观察家 王学进

  9月28日是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10周年校庆日,针对“男孩危机”,特别举办了一场男孩教育论坛,希望培养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校长韩晖表示,针对男孩在初中阶段身心发育和行为习惯的特点,研究并初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男孩教育”模式,引导新城初中的男生逐步形成深邃的思想,拥有渊博的知识,修炼儒雅的气质,培养果敢的精神、合作的态度和勇于担当的意识。(9月29日《现代快报》)

  开发“男孩教育”课程的想法来自“男孩危机”的现状。论坛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2014-2015学年初二期末考试,女生均分比男生均分高18.65分;

  2014-2015学年初一期末考试,女生均分比男生均分高7.4分。也就是说,现在的初三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男生均分比女生低了近20分。由此认定,“男孩危机”确实存在,需要开发“男孩教育”予以拯救。

  那么,如何从事“男孩教育”呢?途径有三:一是在军训中锻炼男生坚毅和超越自我的品质;二是在运动会中培养男生集体主义精神、协作精神、坚强的毅力、强健的体魄;三是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开发街舞、辩论赛等课程,培养男孩睿智果敢、应变表达、团队协作、广阔视野等素质。

  原来“男孩教育”就是这么回事。不稀奇。军训、校运会、开设校本课程,这些都是常规项目,各校都在搞,男女生都参加,目的也大同小异,效果也相差无几。我不相信,这些常规项目一旦冠之以“男孩教育”名目,就能激发男孩的阳刚之气。我不看好“男孩教育”。

  我不认为现在有开设“男孩教育”课程的必要。因为我认为,“男孩危机”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那些提出“男孩危机”命题的人大多是基于这几方面的论据:诸如男孩中性化,个别孩子说话“娘娘腔”,身体素质不达标,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学业成绩男生不及女生。

  学业上的暂时落后,就意味着“男孩危机”吗?不是的。根据我的从教经验,越是低年段的女生,成绩越是比男生强;这种优势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削减,到了高中会出现一个转折期,高一高二阶段男生或许不具备明显优势,但到了高三,尤其是高考阶段,男生后劲很足,开始超越女生。教育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低的现象客观存在。

  2011年12月29日《新民周刊》公布的几组数据很有说服力:2009年女生在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4%、48.9%、49.3和34.9%。2009年几所名牌大学在上海的录取情况分别是,复旦大学录取男生422人,女生488人;上海交大录取男生632人,女生407人;清华大学录取男生48人,女生32人;北大录取男生29人,女生36人。所谓“男孩危机”是一种危言耸听的说法。

  如根据低段学业成绩得出“男孩危机”的结论,那根据近来频发的女生凌虐女生案,我更有理由认定“女生危机”,——道德心灵的堕落是否比学业差劲更危险?难道也要借此建议学校开设“淑女班”来拯救女生吗?

  其实,“男孩危机”也好,“女孩危机”也罢,归根结底是“教育危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包括学生教材、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育考核和评价制度等存在一系列的弊病,制约和束缚着男女生的心智发展、身体素质、人格养成、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抹平了男女生的性别差异,致使部分男生和女生成了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严格说,是教育危机导致人的危机,即“男女孩危机”。

  出路在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改革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非如此,“男孩教育”,“淑女教育”都是浮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男孩危机 男孩教育 阳刚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