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往日“荒村”大变身 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
往日“荒村”大变身 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

  原标题:“桃”之夭夭!往日“荒村”大变身,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咋蜕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2018年,样本村庄宅基地空置率最高达到71.5%。近些年,在江苏无锡阳山镇的一些村子,也出现过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的景象。但最近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了起来,不少人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中国水蜜桃之乡打造田园综合体 败落村子人气高,村民收入增加! 无锡市阳山镇,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镇有70%以上的生态农业用地,几乎都被种满水蜜桃,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也世代以种桃、卖桃为生计。 阳山水蜜桃 眼下,正是水蜜桃丰收的时候。这个面积仅有44平方公里的小镇子每到周末就挤满了人和车,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阳山镇围绕水蜜桃这个核心资源衍生出不少文旅产业,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来阳山投资开民宿的人也越来越多。 阳山镇 山南头村位于阳山镇东南大门,是桃源村下属的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城生活,村子渐渐冷清下来。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阳山镇位列名单之中。当时,镇里计划把破败的山南头村进行整体搬迁,但是村里的119户村民中有78户愿意把老宅置换成新房,放弃原来居住的宅基地,剩下的41户不愿意离开旧居,选择留在村里面。 搬迁后的山南头村 2017年,山南头村的宅基地空置率已经超过80%,到了晚上村庄里十分荒凉。 败落的山南头村 山南头村渐渐败落,但阳山镇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却因为水蜜桃火了。每到桃花盛开和水蜜桃丰收的时候,所有民宿都爆满,有的甚至需要提前很久预定,生意好的民宿一天营业额就超过一万元。 张谷琢磨着也把本村村民的空置宅基地租给投资人做民宿,打造成民宿集群艺术文化村,这样一来村子里不仅有了人气,村民还能多收一部分租金。 山南头村民宿 政策的出台和村里的动作让村民姚士宜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把自家的两栋宅子和从村上流转的近400平米宅基地进行扩建,然后准备将房子租给做民宿的付亚涛,租期为20年,租金每年20万。但是跟付亚涛接触多了后,加上村里做民宿的越来越多,姚士宜改变了主意,想跟付亚涛合作经营。 民宿施工现场 高峰现在是村子里的红人,他是上海一家平台运营公司的项目经理,现在负责山南头村的整体规划和运营,村民们都管他叫“乡村魔法师”。正是因为他和团队到来,才让曾经破败的山南头村有了如今漂亮的模样。 刚到山南头村的时候,高峰也很头疼,到处都是荒草蚊蝇,拆了一半的房子七倒八歪、尘土飞扬。 2018年10月,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开业了;2019年1月,村里又一家民宿开始改建;2019年5月,又有两家民宿新建起来了。曾经满是淤泥的池塘里开满了漂亮的荷花,就连村里拆下来的破砖旧瓦都被弄成了好看的路边石。 新村貌 眼看着一栋栋各具特色的民宿建起来了,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多的村民打算将自家的房子拿出来,让高峰帮着设计设计,也经营个民宿。现在的山南头村已经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在高峰的规划之内,还有近七千平方米的民宅也在等着高峰帮忙设计。高峰想在这里打造20间主题不同的特色民宿,再设计一些游客接待区和休闲体验区。现在的山南头村不比从前无人问津,这里已然成为不少投资者看中的地方。 民宿 刘任铠是山南头村第一个开民宿的人。他是阳山镇人,之前一直在外经商,后来听说村里有宅基地可以流转,就投资260万开了一间以禅茶为主题的民宿。开业九个月,总营业额超过30万元,这跟他心里的预期还是有些差距,不过他相信如果规划快一点,山南头村的民宿集群全部开业,自己的营业收入还能翻上一倍。 刘任铠的民宿 山南头村村民邵菊芬家跟刘任铠的民宿仅一墙之隔,她本来也准备搬家,但后来眼见着刘任铠开起了民宿,自己也动了脑筋,如果用自己家的房子做民宿,每年能比刘任铠省下 38000 元的租金,这样一来自己家卖桃子也有了地方,不用到马路边风吹日晒地摆摊了。 邵菊芬家 而刘任铠隔壁的另一户村民方萍则和邵菊芬的想法不同。房子虽然都一样大,但是家里两个老人身体不太好,也没有专人经营,所以她想把房子租给别人做民宿,每年拿租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为了保护村民权益,村委会充当了一个中间平台。方萍家的宅基地所有权归村集体,她仍然保有资格权,来投资民宿的人则享有使用权。如此一来,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的同时又最大限度促进宅基地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租房合同 目前,山南头村的宅基地空置率已经从2017年的80%降到了如今的20%,而这20%还包括高峰没有进行规划的,高峰预计在2020年,全村的空置率降为零。 空余的房间做民宿,村委会统一管理  村民在家就有收入! 在阳山镇,不仅仅是山南头村,还有不少村子也都热热闹闹准备做民宿。在距离山南头村不远的一个自然村冯巷村,村里原来52户居民的旧房子全都被拆掉,整体规划之后按照民宿的标准建了新的村子。 现在,每家每户的使用面积在200平米以上,但住户基本都是老两口,所以村党总支书记周建峰建议村民,在不影响自己居住的情况下,可以将空余的房间拿出来做民宿,村委会可以找人帮忙统一管理。按照他们的规划,最多再有三个月这里就能改造出几间像样的民宿,到时候村民在家就有收入。 冯巷村 现如今,阳山镇不少村子都开始着手打造各种各样的民宿。村里的老宅旧貌换了新颜,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子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半小时观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力求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源,在这些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利用空置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乡村旅游应避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要做好长远规划,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要协调好农户、投资者的合作关系,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护好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农民的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我们乡村才能变得越来越美丽。 盘活空心村:切忌急功近利[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8月06日 12:58
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 有人月入过万
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 有人月入过万

  原标题: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有人月入过万,咋做到的? 四川达州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属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袄,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壳”是过去巴山大峡谷困难群众生活的写照。而如今那里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川东部宣汉县的巴山大峡谷地区,是四川省内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区,拥有四个土家族乡。土家族人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巴蜀文化中“巴”文化的分支,“巴”文化就发源于这里。 2014年,宣汉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0万,其中9.1万人来自巴山大峡谷地区。2016年,这里易地扶贫搬迁正式启动,至今654户2224人完成易地搬迁。 四川巴山大峡谷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村民刘福太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乡土家族人,他原来就住在大山里。2017年,刘福太作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搬迁政策,全家搬到山下。 刘福太介绍,以前村民每次上下山,走的就是脚掌宽的土路。年轻人体力好,一次也要2个多小时,如果是老年人,单程就要走半天时间,遇上刮风下雨就不能出门。 刘福太上山 大巴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3亩,几乎找不到一片平缓的坡地供农业生产。 刘福太的玉米地种在半山腰上,已经种了三十年。在接近60度倾斜的山坡上,想要站稳都很难,刘福太却要在地里爬上爬下,挥舞着锄头。在他身后,就是陡峭的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受伤。现在,他的腿上还留有伤疤。 刘福太说,大巴山上的坡地土层很薄,在这样的坡地上种植玉米,扎不住根长不大,暴雨来袭就会倒伏,乃至绝收。一亩玉米地每年只能收成100斤左右,村民吃不饱饭就只能在地里挖一些野生的瓜果充饥,他们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年夜饭”吃上一口大米饭。 刘福太的玉米地 大巴山虽然耕种面积少,但高海拔的山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的海拔就在2300米左右,这里种植着一种叫“云木香”的中药材。 “云木香”是生产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原料,提炼出来,还可以做香料。而且“云木香”的经济效益很好,不需要怎么打理,一年一亩地就能生产三四百斤。早在2005年,一斤“云木香”就能卖1.5元,这样算下来,村民们一亩地就能挣600元,这相当于种玉米一年的收入。 “云木香” 但是在往年,就算药材的涨势再好,村民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想要将药材运出去,只能靠肩挑背扛一二百多里路,人力成本非常高。一斤药材背下山就要5角钱,每人一次只能背七八十斤,人力运输成本占卖价的三分之一。罗盘村村民陶化中是药材种植大户,家里有一千亩的药田,即便用马驮,碰到不好走的陡坡,马也会出现滚下山的情况。 运输药材 要想富先修路,而修路就需要资金。2016年,宣汉县政府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文旅扶贫的方式,在巴山大峡谷里启动景区建设,把土家乡寨变为旅游景点,希望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提升,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巴山大峡谷景区 巴山大峡谷属于AAAA级风景区,风光秀美。景区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有500多人,70%都是当地员工,其中还有41位是贫困户。 旅游开发公司 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制高点,罗盘顶,海拔2400米,这里正在修建往返山下的缆车。做木工的彭云贵曾经在武汉的建筑工地里打工,每天能挣200元。现在,他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八千甚至上万的收入。能拿到高出外面一倍的工资,这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景区建设最火爆的时候,174个建设工地同时动工,有一万多本地民工在景区里干活。像彭云贵这样赶回来干活的本地人也不在少数。 彭云贵打算,等干完活儿,就拿着一年多的积蓄在罗盘顶开一家土特产店,自己也当一回老板。 罗盘顶 景区的成立,对当地改变最大的,就是解决祖祖辈辈困扰着当地村民的交通问题。在大峡谷景区一期建设的40亿投资中,有30亿都用于景区道路建设。他们在景区内修建了一条环形道路,将渡口、樊哙、三墩、漆树,这四个最贫困的乡镇全部连接起来。 高速公路 现在,陶化中可以开车运送药材,这天他把“云木香”卖给来自重庆的药商,6吨药材卖了63600元,运费只花了500元。而在以前,一车药材光运费就要2万多元。 运送药材 如今,黄连村村民刘福太搬迁后的新家,上下两层有150多平方米,足够他家6人居住。这里不仅通电、通网,还喝上了自来水。从新家前往山上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上山种地省了时间,他现在成了当地“蒿草锣鼓”表演队的骨干,经常要到渡口镇给游客表演,每次都会有100元的收入。 刘福太新家 在巴山大峡谷核心景区渡口乡的渡口新街,这里正在建设给渡口乡159户易地扶贫搬迁村民集中安置的新家园。村民王永强今年68岁,两年前,他的房子因为景区建设被拆迁,分了一套8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住所。还有十多天,他就能够拿到新房的钥匙。 安置楼 随着景区的建设,他和爱人都在景区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两人每月能挣2500元,公司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千多元的社保。现在,王永强一个月的收入,就比原来一年挣得还要多。不仅如此,因为旅游开发,他家的两亩土地还得到10万元的补助。 王永强 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将占用村民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景区建成后按照门票收入的10%进行分红。同时,只要景区还在,村民每年至少也能拿到每亩地230元到600元不等的分红。这种分红方式“上不封顶、下有保底”,是景区文旅扶贫工作探索出的“资源入股带动”模式。 除此之外,景区还采用“劳动就业带动、经合组织带动”等七种脱贫模式,带动了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使这个穷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省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于宏: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新修了连接村社的道路,达97公里;二、为景区老百姓新提供了4800多个就业岗位;三、农民收入从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6500元,达到2018年的8800元;四、通过文旅开发扶贫解决整个片区9万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问题,使过去的穷山区变成了景区,也变成了老百姓美丽的新家园。 巴山大峡谷景区 半小时观察: 四川省宣汉县通过打造全域旅游,不仅解决了大巴山区群众就业问题,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目前剩下的扶贫工作,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如何构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我们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进一步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产业扶贫的发展,让大山里的群众分享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书写好脱贫攻坚的答卷。 产业扶贫要有产业思维[详情]

央视财经 | 2019年08月02日 13:43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原标题: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我们通过集中搬迁把贫困户们安置在关庄安置区,改善了村民们的生存环境,也改善了村民们脑子里的'环境',让他们共同工作学习技能,在互相有更多交流的前提下,有了更开阔的思维,更多样的选择。"走在铜川市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的崭新街道上,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边走边跟记者聊了起来。 关庄镇集中安置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村,距铜川新区5公里,交通便利。该安置区可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余户1000余人,地质灾害避险等其他随迁户30余户150余人。2018年9月28日,全镇各村165户关庄安置区搬迁户拿到了新家钥匙,目前有110户群众装修完成搬家入住。 搬迁户马莉一家共有四口人,哥哥在广州工作,2015因位于雷居村的老屋年久失修成为贫困户。搬迁安置后,马莉住进了安置区108平方米的新家,除电视空调等电器还没有安装,新家基本已经布置完成。 "安置前在农村比较偏僻,出行都不太方便,搬进了安置区后通上了煤气和电,做饭和洗澡都方便了,也能给家里帮帮忙,家里人都很高兴。"马莉说。 马莉选择留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是因为安置区不仅给了她一个温馨的新家,还提供了一份马莉乐意接受的工作。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耀州区积极探索"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举措,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率先创办关庄社区扶贫工厂,推广"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模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进入关庄社区扶贫工厂箱包加工车间,工人们埋头娴熟的控制着缝纫器械,手中的彩线上下翻飞被制作成背包的包带。这些工人大多都是安置区的贫困户和普通群众,马莉作为其中的一员,工作认真负责,生产出的产品合格率高,在扶贫工厂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季度有一批两万四千个背包的订单,由车间现有的一百多位员工负责制作,预计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将销往法国和巴西。 根据耀州区的"八星扶贫"制度,马莉在上一季度评星得了五颗,成为了劳模,得到表彰奖励,得到的五颗星每颗对应25分积分,可以凭积分卡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分值的物品,在扶贫工厂工作的马莉工资每个月可以拿到两千多块,“下楼就能上班还能照顾到家人,比在外面打工要好得多。”马莉说。 "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子,社区工厂让移民群众鼓起了钱袋子,八星励志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关庄集中安置区的建设进度,克服地源热泵系统、大众浴池、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问题,同时积极优化社区工厂的营商环境,为脱贫攻坚撸起袖子加油干。"张鹏表示。(麦文雄)[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8月02日 09:32
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原标题: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图为李战文拿着刚采下的新鲜蜂蜜。张一辰摄 中新网陕西铜川8月1日电 题: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以前的生活状态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作为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脱贫典型”的李战文如是说。 道东村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以北6公里处,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69户1759人,是贫困村。为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耀州区在该村试点开展“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完善提升,该活动在耀州区11个镇(街道)117个行政村全面推广,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3418户,助推全区4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69户16408人实现脱贫,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今年57岁的李战文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军期间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椎裂缝,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身材高大的他曾打过零工,当过林场看护,也帮人养过蜂,但微薄的薪水让他仅能勉强糊口。2016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中,李战文被确认为贫困户。 2018年,当地政府向李战文了解情况时得知,他曾给别人养蜂近20年,有技术,想利用特长自己搞土蜂养殖。“现在城里人都特别喜欢天然土蜂蜜,道东村生态环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断,非常适合蜜蜂养殖。”李战文说道。 此后,村上为李战文落实了一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他也从窑洞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分散安置房,今年4月,李战文订购的首批12箱中华蜂到了,有了自己产业的李战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的院落,如今被他打扫得干净如新。这个两年前乡亲们眼中四处游荡的“懒汉”,现在成为了一名勤劳的养蜂达人。 关庄镇人大主席焦建军表示,除了因灾、因病、因地理自然条件差等因素致贫外,一部分贫困户都是因懒散而致贫,他们坐着等救济、伸手要慰问,扶贫不仅不能凑效,反而变成在养一群“懒汉”。扶贫贵在扶志,这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共识,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不光是李战文,道东村的其他贫困户也都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计划。道东村村委会主任李富平介绍,村上按照“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长”即长远的规划和产业,比如果树种植业;“短”则是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养蜂、养猪等能短期见效的产业。通过“长短结合”使贫困户无返贫的后顾之忧。 “如果养够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万元问题不大。只要把蜂养好了,我的日子会比蜜更甜。”李战文笑言。[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08月02日 09:29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原标题: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 能致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7月30日,记者随“人权事业发展——减贫脱贫的进步与成就”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关庄社区扶贫工厂位于耀州区关庄镇集中安置区,该安置区已安置贫困户162户568人。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耀州区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积极探索“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举措,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率先创办社区工厂,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和企业盈利增收的“双重效应”,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目前,该社区扶贫工厂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支点。 图为耀州区关庄镇集中安置区。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详情]

中国网 | 2019年08月01日 17:32
“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原标题:“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7月30日,记者随“人权事业发展——减贫脱贫的进步与成就”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道东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辖8个村民小组。关庄镇镇长焦建军告诉记者,为彻底改变个别贫困群众脱贫意愿不强、参与扶贫工作热情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耀州区2017年在该村试点开展了“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耀州区关庄镇镇长焦建军介绍“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关庄镇副镇长宋立雪介绍,为了让村上贫困家庭早日都有正经营生,把日子过得富起来。针对一些贫困户存在突出的“精神贫困”,“八星励志”活动设置了八个星目、划分了三个层级,将“热爱集体觉悟高、诚实守信品行好”两个星目设为“觉悟层”,将“精神面貌变化大、摆脱现状愿望强、不等不靠动力足”三个星目设为“觉醒层”,将“勤劳致富步子快、致富点子提得多、示范带动成效佳”三个星目设为“崛起层”。同时建立了“爱心超市广覆盖”“奖励激励增动力”“全面宣传添活力”三项保障机制,形成了“3+3”扶贫扶志工作模式。据介绍,“八星励志”所设八个星目三个层级,让贫困户在晓事理中焕发精神,在明志向中推动行为,层级依次推进,激发动力、扶起了志气。 图为耀州区关庄镇副镇长宋立雪介绍“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在“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的带动下,耀州区涌现出一批自强励志的先进典型。今年 57 岁的村民李战文,评星前 “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帮扶干部不断引导和脱贫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李占文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城里人都特别喜欢天然土蜂蜜,道东村生态环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断,非常适合蜜蜂养殖。”于是,他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展土蜂养殖。2017年 11 月,李战文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分散安置房,村上为他落实了1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2018春天,李战文在家门口建了 30 个蜂房。在他的精心饲养下,这些致富的小蜜蜂正在茁壮成长。如今,他不仅成立了“溪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自主脱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还期待能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斤土蜂蜜最少 50 元,只要把蜂养好了,我的日子会比蜜更甜。”李战文信心满满地说。 图为李战文打开蜂房观察蜜蜂的酿蜜情况。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完善提升,“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在耀州区 11 个镇(街道)117 个行政村全面推广,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 3418 户。截至2018年底,助推全区 41 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69 户 16408 人实现脱贫,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详情]

中国网 | 2019年08月01日 17:31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标题: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新华网发 陈可 摄 新华网西安8月1日电(汪艳)七月正值暑假时期,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没有了朗朗读书声,也不见孩子们嬉戏玩闹的身影,校园显得有些寂静。入眼便是学校的场地施工以及两栋崭新的高楼。 “这两栋新建的楼,一栋是综合教学楼,另一栋是学生住宿楼。面前这块正在施工的空地将在新学期开学前建成为标准化操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说,趁着暑假,学校正在抓紧施工,好让孩子们在新学期可以用上新教室,新宿舍,新操场。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创建于1955年,原址位于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原校仅有几间土坯房,教学设施落后,学生数量较少,由于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多数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 2000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心支持下,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得以迁址新建。2002年9月,新校正式投入使用。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介绍学校相关情况。新华网 汪艳 摄 “跟以往不同,现在学生来上课就幸福多了。学校有专门的校车接送,为住宿学生提供早、中、晚三餐,走读学生提供早、午两餐。家长不用过多操心,我们每周还会给孩子们的午餐多次增加牛肉、鸡腿等肉类补充营养。”封岗战表示,在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到今年9月,学校的硬件设施将达到陕西省中小学校建一类标准。 据介绍,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41名,在岗教师16名。“学校目前有20多名住校学生,等新宿舍楼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20名学生的住宿需求。” 近年来,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了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学校每天播放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歌曲,颂读红色精典。组织学生参观照金纪念馆、陈家坡纪念馆,清明节去祭扫烈士墓。定期邀请老红军、老革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全面深化学校红色教育,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随着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以及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提升,2017年1月,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2018年7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被授予“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 “学校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时代的快车道,下一步将继续以‘打造红色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强化内部管理,用实际行动弘扬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封岗战说。 红色的教学楼上,“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七月的烈日下,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修建学校操场以及教学楼。争取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所有项目工程,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校园。[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8月01日 17:30
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原标题: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铜川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新华网 汪艳 摄 新华网西安8月1日电(汪艳)“我家以前住在农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顶上铺满泥瓦。做饭用火炭,到处冒烟,呛得很……”从小生活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雷居村的马莉,回忆过去21年的生活,愁容满面。 近年来,铜川市耀州区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等生活贫困群众和农村危窑、危房户进行异地扶贫搬迁。2019年5月,包括马莉家在内的167户贫困户搬进了关庄集中安置区,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楼房。 楼上居住 楼下就业 “以前父母在农村老家,我在铜川新区打工,离家远,没法照顾父母,新区消费水平又高……”之前,生活现状带来的困窘让年轻马莉时常感到苦恼。 而如今, 马莉一家只掏了几万元,就住进了铜川耀州区关庄集中安置区108平方米的新房里,过上了用煤气做饭,热水器洗澡的日子。更让马莉开心的是,安置区内还建立了扶贫工厂,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让她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梦想。 如今,马莉在关庄社区扶贫工厂内入驻的伊凯文加工制造有限公司做加工拉链工作。新华网 汪艳 摄 据了解,目前关庄集中安置区已完成4栋6层住宅楼、120套联排房及商业门面房建设。该安置区可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余户1000余人,地质灾害避险等其他随迁户30余户150余人。截止目前已有167户群众搬家入住。 同时,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庄安置区实施产业、就业、创业协同发展,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长短产业相结合,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电商物流园项目加大电商创业培训力度,建立安置区社区扶贫工厂,可解决贫困户用工500人。 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介绍说,社区扶贫工厂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实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和企业盈利增收的“双重效应”,也深度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 配套健全 近年来,铜川耀州区加快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9个集中安置区和11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已入住2556户8168名搬迁群众,其中2162户全部实现了一户一个以上劳动力就业。 “搬到新房子来了之后,最大的好处是学校就在附近,家中两个孩子上学方便多了!以前孩子上学只能寄宿在学校,才上小学,就离开父母自己学习,自己生活,想想心里就发酸。”铜川市照金镇代子村刘汉文一家五口人今年3月份从风来墙晃、雨来屋漏的深山土房搬进了照金镇安置区圣源小区里,全家幸福感满满。 铜川耀州区照金镇安置区圣源小区。新华网 汪艳摄 该社区是在红色旅游名镇的基础上续建,水、电、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厕、广场、日间照料中心高标准布局,并同步提升配套了大众浴池、体育馆和文化中心,让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基础设施。 “我从小就住在深山的老房子里,喝水只能去挑浑浊的山泉水回家,每每都要沉淀许久才能稍微清澈点。水不干净,喝久了就很容易生病。”相比自己吃过的苦,刘汉文的女儿表示,现在两个孩子健康幸福地长大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心愿。“现在用水用电都很方便,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有了新房住,让孩子快乐上学,健康成长。” 目前,铜川市耀州区正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绕脱贫退出标准,实施27个安全饮水项目,有效解决了3.85万人(其中贫困户1365户4215人)安全用水问题。 2018年,铜川市耀州区共有1786户6273人脱贫,23个贫困村退出。随着脱贫摘帽的步伐不断加速,贫困群众的“安居梦”也在逐渐变成现实。一栋栋楼房高高建起,阳光透过玻璃窗,既照亮了群众的生活,也温暖了百姓的心。[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8月01日 15:53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原标题;【本网】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来源:中国人权网  重建中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摄影/陈可)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址位于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原校仅有几间土坯房,教学设施落后,学生数量较少,由于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多数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2000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得以迁址重建。 2018年5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把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发展和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决心汇成了一封书信寄给了他们最敬爱的习近平爷爷。总书记的亲笔回信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总书记在信中说:“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回信精神,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校训,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组建了红色教育联盟,每周开设一节红色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走红军路及进军营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让红色传统激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据封岗战校长介绍,学校重建将于8月20日竣工,除了崭新的宿舍楼,还会有足球场和篮球场。 如今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青山环抱,教学楼上一排醒目的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预示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作者:陈可[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5:52
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图为农牧民在“文明团结超市”选择日用品。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电8月1日电 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美德积分免费兑换日用品 中新网记者刘文华 “戒烟戒酒成功后,村委会给我100积分,今天用积分来兑点日用品。”8月1日,戒烟戒酒成功的牧民玉福来到嘎查村的“文明团结超市”挑选日用品时说道。 玉福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嘎查相当于村)。2018年3月,这里建立了“文明团结超市”,也是科右中旗首家。超市内,近百种商品码放在货架上,小到针线、牙刷,大到铁锹、蒸锅等,多为日用品。 图为农牧民在“文明团结超市”选择日用品。刘文华 摄 巴彦呼舒镇党委书记张金双介绍说:“传播引领文明新风、讲好家乡故事、制做正能量的‘微作品’均可参与评比,获得美德积分。”这里所讲的“微作品”其实就是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小事,包括个人院落的干净整洁、搭建简易厕所、婚丧宴席不铺张浪费、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等等,都有相应的积分激励。 而有了这些积分,当地农牧民就可以在“文明团结超市”免费兑换日用品。 据了解,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30余个嘎查村目前都设有“文明团结超市”,“文明团结超市”也成为科右中旗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的一部分,并已初见成效。 近期,一款“文明团结超市”的配套app正在试运行阶段,农牧民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超市内的货品变动、更新,app在显著位置标明货品的积分值。 图为用美德积分定价的日用品。刘文华 摄 “希望用‘美德积分’改变农牧民生活陋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携手农牧民让嘎查村发展的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张金双如是说道。(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08月01日 14:43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 还好吗?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 还好吗?

  原标题:【本网】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还好吗? 图为在科右中旗实地拍摄的网友在“蚂蚁森林”里种植的柠条。“蚂蚁森林”是支付宝上的一个种树平台,用户可以在里面虚拟种树,每养成一棵树,就会有一棵真树被种下。自2016年8月推出以来,“蚂蚁森林”已走过了3个年头,许多用户在里面成功种植了各种树木,为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植被绿化、生态保护作出自己的努力。(摄影/贾璞玉) 拿出手机,点开支付宝,收集能量,开始种树……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在网络平台虚拟种树。据说,你每在网上种一棵树,就会有一棵真树因你而出现在这个地球上。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还好吗? 这是一片被绿色覆盖,却并非“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般青草肥美的草原,但定睛一看就会发现,这里约每隔一米,都种有一棵小苗,没错!这就是你在“蚂蚁森林”里种下的一棵棵柠条苗。 据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介绍,眼前的这片种满柠条幼苗的地就是“蚂蚁森林”的柠条种植区,为了提高成活率,当地政府特别邀请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进行科学选苗、规范种植,目前已经能够保证种植下去的柠条保存率达到百分之百。(摄影/贾璞玉) 在科右中旗,柠条一共种植了两万亩,另外还种植了八千五百亩沙棘,它们都是网民在“蚂蚁森林”种植的树木的现实版本。“像这些柠条苗,一般种植三年后就能起到固沙的效果了,”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介绍说。 说起从前的这片草原,壮子告诉记者,“这边的地土质松软,以前每当刮大风,这里到处都是扬沙扬尘,天都是黄色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近几年,尤其是近三年来,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比如开展禁牧、禁伐、禁垦的‘三禁’工作以及积极主动的防沙治理,科右中旗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壮子对目前的植被恢复情况和整体的生态保护进程很满意,他认为,现在政府非常重视生态保护,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其中包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研究,提供智力保障,使生态保护工作更加专业化。 “植被好了,环境好了,这边就可以开展文化旅游,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壮子告诉记者说,“另外,因为柠条是可以平碴(平碴:类似于农作物收割,把根留下,地上部分去掉)后继续生长的,甚至平碴后生长得更好,所以种植的柠条还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为当地创收。” “柠条长大后有两种用途,一个是加工成生物质燃料,使用起来比一般的燃煤都好,而且环保;另外,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柠条经过加工处理后,营养价值非常高,蛋白质含量甚至高达百分之三十。”壮子介绍说。 “环境好了,钱包鼓了,真正实现了双丰收,”说着说着,壮子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图为在科右中旗实地拍摄的网友在“蚂蚁森林”里种植的柠条。(拼版照片)在这里种植柠条意义重大,因为柠条这种植物根系特别发达,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耐寒耐旱,非常适合在沙漠、荒地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摄影/贾璞玉)[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4:42
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原标题: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李乾 一望无尽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提到内蒙古,大家对其的印象大致如此。而如今的内蒙古科右中旗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更绿了、天更蓝了,牛羊却不见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草牧场面积1300万亩,肉牛养殖一直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然而,在放牧的过程中,牛不光是会啃食草叶,还会伤害到草类根茎。“以前牧民都是采取游牧的养殖方式,夏季到夏季牧场,冬季到冬季牧场,这样虽然成本低,但造成地表草类植被减少;且由于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也很大程度上被破坏。”科右中旗旗委副书记旗长郭堂说。 为了保护环境,重建科尔沁草原绿色生态体系,从2016年开始,科右中旗规定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间不允许放牧;还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保护环境。在生态优先的大环境下,“牧改圈”成为大势所趋。 肉牛养殖基地(李乾/摄) 构建现代化数字牛场 立足科右中旗肉牛存栏和草原资源优势,通过与山东省阳信县对接,当地引进了山东阳信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和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两家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助力科右中旗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建立养牛场配套开发建设牛场综合管理平台,包括牛舍环境控制系统、肉牛精准饲喂系统、肉牛健康识别系统、牛场进销财务管理系统等,为牛场提供“自动饲喂(牛场ERP)、财务管理、经营分析、疫病防控、技水培训”等五大功能服务。 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广富告诉记者,亿利源通过物联网设备的应用为牛场搭建自动同喂系统、环控系统及相关监控系统等,实现牛场管理数字化生产数据适时在线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为牛场提供生产、经营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肉牛全过程生产信息化管理,实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服务化、牛肉产品质量追溯。 “我们将强力推进肉牛养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促进肉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肉牛养殖节本增效。”杨广富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场日本养牛专家与施工队现场考察已完成,近期即可进场进行必要改造,引进高档肉牛品种——山东黑牛良种进行示范养殖、改良推广。 肉牛养殖基地(李乾/摄) 大众创业,人人都有机会养牛致富 碍于没有场地,很多人因为不懂饲养技术等原因无法实现养牛致富。而现在,通过内蒙古鸿安牛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第五创投资公司、八点网达成肉牛产业项目融资合作协议,想做个“农场主”,也似乎并不是不可能。 “用户可以在八点网上直接查看肉牛的情况,并在线购买认养。购买后的肉牛会由公司负责养殖,在出栏后根据市场价卖出,在扣除饲养管理成本利润将由公司和牛场主共同获得,‘牛场主’占大头,公司占小头。”第五创投资公副总,八点网负责人李振华向记者介绍道。 同时对于认养者关心的牛万一被养死的情况,李振华表示:“我们一牛一个号码,每个牛都买了保险,耳朵里的芯片都有记录,一旦有牛养死,保险公司和政府会进行大部分赔偿,风险很小。” 目前,八点网第一期肉牛交易市场和流转土地融资2000万元已到位,肉牛养殖融资已投放8期,现在每天发放一期、20头牛。 养殖转型带动群众增收 两家企业计划依托中旗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空间、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低廉的饲养成本、实施建设养殖基地、交易市场,屠宰加工生产线等项目,从而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将科学的圈养技术带给当地群众。 同时,对于养牛户来说,养殖的转型升级,放牧改圈养,进行规模养殖,不仅收入较之前几年略有增加,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科右中旗禁牧补贴的发放、农机设备补贴的增加,以及开办的养殖提高班,养殖成本的降低,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牧民把传统经营模式转变到寻求经济效益、有效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未来,科右中旗将全面建成从土地流转“粮改饲”种植—母牛繁育—肉牛标准化养殖—屠宰精细加工—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代肉牛产业发展链条,引导百姓通过肉牛养殖、粮改饲玉米种植实现脱贫增收,探索总结一条农牧区融合发展现代肉牛产业新模式。[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4:36
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原标题:组图丨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李乾)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用户可通过支付宝在该应用中“养”一棵虚拟树,待“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可“买走”这棵“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树。 这些实体树长什么样?记者近日来到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探究竟。远看,一片片绿色的“大草原”便是“蚂蚁森林”,走近发现绿草中一排排整齐的小树苗鳞次栉比。 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告诉记者,原来这片地区都是流沙、土地荒芜,每次刮风都是漫天沙尘,生态环境非常糟糕,水土流失也很严重;这些‘柠条’三五年后,根系就可以把流沙固住,保持水土。 “在这期间,有专门护林员对这些树苗进行维护,还设置了防风网,通过科学化种植目前成活率已达百分之百。”壮子说。 据了解,“蚂蚁森林”项目已在科右中旗地区种植“柠条”20000亩,沙棘8500亩,当地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文中图片 李乾/摄) [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4:34
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原标题:【本网】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陈可 小丘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地处全球苹果适生区。依靠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2014年,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区域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技能,经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的公司优先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户及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铜川海升项目为周围贫困户4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平均每人月收入两千余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村民在赚到钱的同时,又拥有了独自赚钱的本领。 毛忠良是小丘镇的村民,今年46岁,家中4口人,2014年因意外跌伤造成四级残疾。家里顶梁柱的轰然垮塌使这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经济困难的状况。 毛忠良家有苹果8亩。由于缺乏技术,他家果园2014年挂果2亩,年收入较低。通过多次果树技术培训和果园现场指导,毛忠良掌握了苹果管理技术。2016年他家8亩苹果均已挂果。在他精心管理下,现年果业收入能达五万余元。几年来,经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使他家摆脱了贫困。 目前,铜川海升项目已举办了20000多人次的人才培训、技术观摩和示范,使工人较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培养出700多名产业化工人。 记者相信,在因地制宜、尽其所长、产业带动、技术扶贫的良性循环下,小丘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铜川海升苹果示范园,实现了苹果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摄影/陈可) 海升苹果示范园中即将成熟的苹果。苹果示范园中有嘎啦、富士等多个品种的苹果,从八月初持续到十月分别有不同品种的苹果成熟。(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小丘镇果农毛忠良在自家果园前介绍果园情况。(摄影/陈可)[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1:52
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腰包鼓了 疾病少了
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腰包鼓了 疾病少了

  原标题:“腰包鼓了、疾病少了”——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马上又要到了苹果成熟的时节,树上挂满着红彤彤的苹果,水灵灵的透出一股香气,惹人喜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海升现代农业园内,千亩高标准矮化苹果、樱桃示范园,其产品直供各大线上和线下生鲜超市。 园区副总经理赵鹏国介绍,整个园区占地近6000亩,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每年支付农户土地租金约600万元,其中,流转土地的农户中有93户贫困户,租金收入可以确保流转土地后农户的保底收益。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已吸纳周边1000余人用工,其中200余名农民入园长期务工;同时,在每年果实采收期,每天用工量达到400人以上,带动了贫困户家庭45户。 海升苹果产业园区等待秋后采摘的苹果 姚坤森 摄 据介绍,由于引进国外的先进灌溉、施肥技术,与以往的种植方式相比,产业园区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80%和省人工90%,实现了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挂果更早、效益更好。园区生产运营负责人李涛说:“目前园区一期、二期项目已成为耀州脱贫攻坚26个扶贫产业园之一,示范引领全区产业就业精准脱贫。” 家住耀州区小丘镇中原村的陈建利,一家四口人耕地五亩多,因孩子上学致贫,2015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及脱贫政策等帮扶下,生活逐年好转。“2017年到铜川海升公司打工,月收入2100元左右,在海升打工时还学习到了苹果树管理知识,回家后对自己苹果园的管理也更有经验了。从前年开始收入也越来越好,去年顺利脱贫。” 在当地,像陈建利这样果业、就业两不误的并不是个例。家住移寨村的毛忠良,由于一次意外伤害落得四级残疾。“2015年,村里精准识别贫困户时,我被村组民主评议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栽种了8亩果园,平均年收入5万左右,2016年果树都挂了果,挣了4万多元,实现了脱贫。2018年我和铜川果树实验站签订了协议,在果树实验站管理苹果、樱桃、桃等,月工资有2400元,还给买了保险,养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生活过得好了,也要吃的放心,以前村里吃的水质不好,都是窖井,吃的水都是储存的雨水和地下水,这些水里面的氟含量高,村里得大骨节病的就特别多。”当地自来水厂负责人介绍,小丘镇供水工程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入运行。工程以高尔塬水库为供水水源,原水经过高尔塬水库塬边干渠自流到小丘净水厂,原经过一体化净化和消毒处理后,通过重力自流解决小丘镇独石村、阿堵寨村、中原村、移寨村等村2.1万人的用水问题。 小丘镇自来水厂净化池 姚坤森 摄 2017年5月,小丘镇集中供水改扩建工程启动,主要解决小丘镇小丘村等1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组和小丘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生活用水。家住小丘镇寺坡村的罗智贤今年已经快80岁了,说起吃水问题感受颇深。“以前没有自来水,遇到天气干旱时,井里面也打不上水,要吃水就得去好几公里以外的水沟里面挑水。那时候水质很差,吃了这种水牙齿也泛黄,还容易带来各种病。后面建设了集中供水水库后,这些水被净化后可以直接喝,每个月20元左右的水费就够了。”[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1:33
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 安居乐业
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 安居乐业

  原标题: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安居乐业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张一辰摄 中新网陕西铜川8月1日电 题: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安居乐业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花甲之年的庞根民告别劈柴生火做饭的日子已近一年,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生活,令原本愁容满面的她逐渐舒展了容颜。 庞根民是关庄镇杨塬村贫困户,搬迁之前居住在简陋的瓦房里,全家仅靠8亩地维持生计。扶贫搬迁政策实行之后,庞根民和儿女们不仅住上了楼房,她还成为了安置区的一名保洁员。“从山上搬下来当然是好事,交通、就医、购物都比以往便利。而且每天上班,每月可领到700多元的工资,心情也都好了。” 庞根民所在的关庄集中安置区距离铜川新区5公里,项目一期规划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可安置550余户群众。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内的扶贫工厂 张一辰 摄 耀州区副区长冯保华介绍,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人口33万,耀州是国定贫困县(区),全区共有贫困村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9户21877人,贫困发生率12.4%。 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表示,关庄安置区按照“以搬定产、以产促搬”的工作思路,实施产业、就业、创业协同发展,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长短产业相结合,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在安置区建立扶贫工厂,借此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作为安置区内的社区工厂之一,伊凯文箱包厂是一家主营包袋生产加工并自主出口的企业,该企业工会主席鲍剑告诉记者,企业目前在岗员工100余人,其中贫困户近20余人,员工现在处于技术学习期。“作为一家南方的企业选择‘北上’建厂,一方面是诸如此类的工厂在南方已较为饱和,另一方面也是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 在21岁的马莉看来,一家人能从“危房”住进“楼房”都与当地的扶贫政策息息相关,“之前在铜川新区打工一个月2500多元,但是那边离家远平时开销大攒不住钱。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月薪也是2500元左右,但生活成本降低,照顾家人也方便了许多。” 据统计,2018年10月,安居工程项目为165家贫困搬迁户在关庄安置区进行了“交钥匙”。目前,110户群众完成装修并搬家入住。 由于刚搬入新居不久,记者在马莉家中看到,地面铺着图案简洁的瓷砖,白色的墙面辅以简单的家具,令这个三室一厅共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看上去略显空荡,但马莉在此间的工作与生活却比原来充实了许多。作为伊凯文箱包厂第一批被选拔进行技术培训的员工,马莉通过45天的免费培训,如今成为了扶贫工厂制作拉链的工人。 在谈及对未来的打算时,有了一技之长的马莉坦言:“先把技术学好,做好眼前事。”[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08月01日 11:01
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原标题:【本网】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贾璞玉 图为内蒙古科右中旗文明实践公众号页面。其中,用户通过“点单”功能提出合理需求;服务平台根据收集上来的问题和需求制单后“发单”;志愿服务队伍看到“发单”后,可以选择“接单”。 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公众号今年4月上线,已成为群众提出需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宣传部副部长陈丹介绍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点单”,合理需求会呈现在这个平台上。有时候群众遇到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我们就可以帮他对接。 现在,领导干部主动“接单”已成为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色之一。陈丹举例说,有个叫“都兰小区”的社区“点单”反映小区居民多、活动场所小的问题,当地组织部部长主动“接单”,通过组织部门协调,重新给他们扩大了一个活动室。 科右中旗宣传部副部长陈丹介绍文明实践公众号的使用方法。(摄影/贾璞玉) 陈丹介绍,公众号有专人运营,每日汇总全旗各村镇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平台展播,让全旗各部门都看到其他单位在做什么,然后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不仅起到宣传引导作用,也可以传播文明理念,拓宽群众获取新知识的渠道,促进社会文明水平和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摄影/贾璞玉) 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去年12月成立,作为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统筹领导干部、平台阵地、社会组织三支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志愿服务,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将文明实践与领导干部带头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与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相结合,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10:01
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
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

  原标题: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访见闻  来源:光明网 记者 李乾 悠扬的大马头琴、慷慨激昂的鼓声、铿锵有力的蒙古民谣……记者刚刚走进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被乌力格尔组合精彩的表演所吸引。 原来,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科右中旗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实体化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全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乌力格尔组合(李乾/摄) 像乌力格尔组合这样的表演,仅仅是文明实践服务的一小部分。记者了解到,仅年初以来,指挥中心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点,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01次,88%的嘎查已成立“四会”组织,通过开展文明农牧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旗级表彰134人,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 同时,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把理论政策录制成蒙汉双语音频,实现嘎查广播天天响,把大道理变成“大白话”;旗乌兰牧骑全年惠民演出147场次;组织脱贫故事分享会77场;推动核心价值观“一进村、四入户”,建设主题广场、宣传墙;组织文艺工作者到脱贫攻坚一线采风创作;进村播放励志主题电影519场。 在这里,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指挥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内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工作方式,线上操作主要通过“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平台,人们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掌上”就能快速完成整个流程。“有了这个线上平台,指挥中心就能更好地整合、调动全旗的志愿服务力量,实现志愿服务从‘点单’到‘结单’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乾/摄) 线下操作主要是针对一些不懂得线上操作的年纪较大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社区周例会来反映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上报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问题的跟进解决。” 截止目前,科右中旗已建立分级规范建设中心1个、所15个、站193个,实现旗、苏木镇(社区党工委)、嘎查(社区)三级全覆盖;还拓展设立艾里(社区小组)实践点534个、嘎查(社区)实践示范户千余户,构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户”五级联动的网络格局。全旗已组建志愿服务支队163支、队870支,注册社会组织服务队45支,开展志愿服务线上招募活动9次,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8890名。 据介绍,科右中旗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项理论宣讲活动的开展,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更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8月01日 09:59
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原标题: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乌逊嘎查的“文明团结超市” 人民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王慧)“我家是在‘文明团结超市’里兑换积分最多的,虽然只是兑换一些生活用品和文具,但是这些奖品激发了我们争做好人,争做好事,在嘎查里邻里间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谁家遇上困难,能帮就帮,现在邻里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家住兴安盟科右中旗乌逊嘎查的玉福告诉记者。 2018年12月28日,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启动,成为全旗嘎查级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确定了环境整治、科技培训、文体活动等具体的工作措施,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推选文明实践示范户,引导和激励农牧民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的“文明团结超市”。超市里所有的物品不对外销售,而是在每项物品都标上了积分,以此来奖勤罚懒,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幸福家庭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农牧民群众“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村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好。 科右中旗乌逊嘎查包片负责人杜玉兰讲述乡风文明建设过程。 科右中旗乌逊嘎查包片负责人杜玉兰说,过去农户聚在一起就是打麻将,说东加长西家短,自2018年明实践站成立以来,举办了庆元旦喜迎2019年新春晚会,开展了跳广场舞、下象棋、打乒乓球、打篮球等娱乐活动。农牧民的参与热情与日俱增,截止3月底,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场次,参与人数近600人次。 嘎查为农牧民修建的平时休闲的篮球场 抓好乡风文明,才能更好的促发展。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积极宣传引导,把农牧民从麻将桌拉到了乡村大舞台。同时,还组织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党员、村民代表、能人大户等走上学习讲堂开展理论政策、家风家训、环境整治、健康知识等宣讲活动,让学习讲堂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讲堂。截止3月底,已开展宣讲13场次(包括理论宣讲8场次、健康宣讲2场次、个人宣讲2场次、旗级送理论下乡1场次),参与人数达470人次。[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8月01日 09:57
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王海与女儿一起照料马匹。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题: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我从小与马为伴,马就是我的好朋友。”王海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 王海与女儿一起为马匹冲澡解暑。刘文华 摄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全旗的八成以上都是蒙古族。随着当地马产业的发展,许多农牧民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与马世代相伴,感情之深已融入血液。今年45岁的王海是科右中旗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他们一家3口都在内蒙古莱德马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德马业)工作。“以前照顾蒙古马,现在我是练马师,每天与马作伴,收入也提高了,我们一家都很高兴。”王海如是说道。 王海所在公司是一家集马匹饲养、马术运动等与马相关产业为一体的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旗里的重点项目。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与9个苏木镇47个嘎查签订扶贫协议,带动1165户3100贫困人口脱贫。 当地蒙古族小伙儿白小龙同样也是受益人。今年27岁的他,身材瘦小却有力,是一位富有经验的骑师。对比过往,收入的巨变让他感触颇深。 莱德马业练马师牵马在水池中游泳,增加马匹肺活量。刘文华 摄 “以前家里一直是种地,一年收入就两万块钱,现在我在马业做骑师一个月就能赚六七千块钱。” 莱德马业副总裁丁泉表示,“我们企业发展时得到政府支持,也想着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我们计划在2020年前,协助政府完成1000户3000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目标。” 科右中旗旗委常委、副旗长王海英表示,“旗政府发展马产业,既能延续农牧民对马的感情,又能让更多人脱贫致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使更多的农牧民提高收入,让蒙古族群众对马拥有深情的同时,‘腰包’也鼓起来。”(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08月01日 09:56
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原标题: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扶贫不能图省事,把饭端到嘴边,张张嘴就行的事不是真正的扶贫。扶贫就要扶到老百姓心坎里,通过政策帮助,为贫困百姓搭把手,让他们把日子过好。”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焦建军这样对记者说道。 如何让群众好理解还能办得到,通过百姓自己走出一条具有内生动力的脱贫致富路,成为近年来耀州区在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上的人权思考。通过区委深入调研和谋划,最终确定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用群众自评的“3+3”的模式,实现外因转化内因自主脱贫。 精准扶贫不是养懒汉 让焦建军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刚到镇上做扶贫工作时,游手好闲、等靠要思想在村里特别严重。“我清楚记得那次是在村委会,一个人高马大、声音洪亮的中年男子,直接喊着我的名字来领取慰问金,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这样身强力壮的人竟然也需要帮扶。再后来接触多了发现,这个叫李战文的中年男人并不是缺乏谋生技能,反而会养蜂、当过兵还懂得乐器,只是当初身体受过伤后不能干重体力活,也没娶上老婆,导致整个人精神状态萎靡,一个人自由自在、懒散生活惯了。” 也是从那时候起,焦建军就立下誓言一定要让村上这样的贫困家庭早日都有正经营生,把日子过得富起来。为了提振精气神、鼓舞人心,针对存在突出的精神贫困,道东村首创的“八星励志”扶贫也横空出世。在道东村村委会大院里,能够清晰的看到“八星励志”一共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觉悟层、觉醒层和崛起层,三个层级环环相扣,依次递进。与此同时建立了“爱心超市广覆盖”“奖励激励增动力”“全面宣传添活力”三项保障机制,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形成了“3+3”扶贫扶志工作模式。 图为道东村“八星励志”村头展示栏 姚坤森 摄 “第一次村里星级评定时,看到很多人都被评上了,一共八个星目就我一颗星都没有,说实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时候起我决定要把日子过好,要让自己也能评上星。”回忆起当初决定养土蜂时,李战文至今难忘那一次评选心里面的失落感。去年11月2日,这一天李战文搬进了自己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安置新家,村里给的一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也下发到手了,他的土蜂养殖产业也终于要正式起步了。 村委负责人介绍:“今年春上,李战文建立了30个蜂房,4月份他订购的首批12箱中华蜂也到了,道东村凉爽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土蜂的繁殖生长,一年四季山花不断,这些蜂蜜在城里卖的十分紧俏。现在老李每天太阳还未出来时,就要打开蜂房观察蜜蜂在蜂箱里的活动状况,像照顾自家的孩子一样上心。” “志力”帮扶成效暖人心 “如果养够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万元是有把握的,一斤土蜂蜜最少50元。原本我还订了20箱中华蜂,但是今年的中华蜂特别难买,我准备把现有的蜂好好发展,只要把蜂养好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甜。”说起自己的土蜂养殖产业,李战文信心满满。 图为李战文刚刚采摘的自家蜂箱的土蜂蜜 姚坤森 摄 李战文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改变了对他的刻板印象,邻居说:“以前老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样子特别的讨人嫌,现如今他不仅人变得勤快了,对待村上的集体事务也变得积极热情了,没事的时候还会给大家表演一段自己的萨克斯小曲,是村里的大红人呐。”这些改变也被如实记录反映到八星励志光荣榜上,经过村集体的评定,第二次评星李战文获得了精神面貌变化大与摆脱现状欲望强两颗星,第三次评星,李战文获得了勤劳致富步子快与示范带动成效佳两颗星。 在年终道东村“八星励志”评选表彰会上,李战文获得了四颗星的表彰奖励。同时还喜获耀州区脱贫攻坚示范户的表彰奖励。对此焦建军说:“扶贫需要做足三扶同向,扶智中扶志、扶资中扶志、扶直中扶志,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人的底气人的志气,不仅要物质脱贫,更重要的是要贫困户在精神上脱贫,在政策的帮扶下激发贫困家庭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现如今在道东村,精准评星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积极改变自我,成为了脱贫成效的“显像点”。据统计在耀州区11个镇(街道)117个行政村全面推广以来,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3418户,助推全区4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96户16408人实现脱贫,在耀州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详情]

新浪新闻综合 | 2019年07月31日 16:33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图为肉牛养殖基地。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题:产业带动 政府引领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既要保护草场生态,又要让农牧民多养牛致富,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成了我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31日,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郭堂同记者如是说道。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全旗草牧场面积为1300万亩,约同于一个北京市,或15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这里蒙古族居多,肉牛养殖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小牧户缺乏养殖技术导致肉牛成活率低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农牧民与当地政府。 图为肉牛养殖基地。刘文华 摄 2018年9月,在中央宣传部协调推动下,科右中旗成功引进两家肉牛规模养殖的“大拿”:山东阳信县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当地建设了肉牛育肥基地、饲料基地等,推动合作社养殖、牲畜交易、牛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让当地百姓步入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如今,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已与广东第五创投资公司、八点网达成肉牛产业项目融资合作协议,并且第一期交易市场和流转土地融资2000万元已到位,肉牛交易市场有望在今年9月份试运营;总投资3000万元的哈图布其现代化数字养牛场项目已开工;总投资600万元的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已竣工。260多头肉牛在产业园区的牛舍内放松吃草,新购的20余吨干草整齐码放着……这一项项的变化让科右中旗生机盎然起来。 阳信县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振刚说: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人工费用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会尽心竭力与当地合作共赢。 郭堂满怀信心地表示,“项目引进以来,逐步推进,旗政府也给予了多方面政策扶持,我们会做好‘牛文章’。”(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9年07月31日 11:55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
中国网信网 | 2019年07月18日 17:56
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原标题: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满目苍翠,芳草鲜美,田屋错落,曲径曼回。美丽乡村的打造,多项产业的发展,让丰收村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方启祥有一门做根雕的好手艺,以前自己做自己卖,卖得多就能“吃得好”,卖得少就仅够“吃得饱”。自从2016年村里兴起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磨石沟休闲旅游,方启祥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成为“童话磨石沟”旅游项目的园艺工人,每月领2000多元工资。根雕还照做,不过销路完全不用愁,通过磨石沟的渠道售卖出去,现在已经供不应求。虽从“个体户”变成了“打工仔”,但是参与家乡建设,提升生活水平,让方启祥对现在的日子很是满意,“以前我家是三间土房,现在是三层小楼。” 方启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其他人也不能落下。想开农家乐的,县里通过精准扶贫“农户贷”来给予支持;愿意搞合作社,开旅游企业的,县里提供“产业贷”服务。如今,村里已经形成了一条集休闲观光、农耕采摘、住宿就餐、特产采购于一体的产业链,家家户户积极参与,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农家乐老板朱枝启说,去年仅“十一”假期期间,就接待了游客700多人,收入近3万元。 丰收村村支书吴相琴认为,对于自然资源优越的乡村来说,旅游往往是最有前景的产业,但怎么做好,得找对门道,丰收村有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对村里来说,把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农家宾馆、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纳入统一管理,避免了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对村民来说,将他们的土地、房产、林木等资产变成生产经营资料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变一次性补偿为长期稳定分红。” 目前,丰收村磨石沟旅游项目已发展特色农家乐、乡村客栈57家,成立小微企业3家,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开设农特产品店9家,开办农产品加工作坊7家,建成标准化体验采摘园3处2000余亩。 “以前村里除了五保户和残疾人,几乎全出去打工。” 方启祥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不用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也能有好营生,好日子。”(记者王宇鹏)[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7月10日 14:40
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
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安图县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从安图县松江镇再行20公里,记者到达了是安图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盘道村。村子位于半山腰,交通不便、耕地不多,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盘道村新修围栏和村貌 人民网 张玫 摄 从“地窨子”到“新房子” 85岁的张清旭老人家很“不同”。在山上用木头搭建的地窨子,周围糊上掺杂稻草树叶等垃圾的泥土,高度不足1米,无门无窗。在东北冬季的温度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我们可以轻易想象他所承受的寒冷。当地人戏称他的房子是个“窝棚”。可就在这样一个“窝棚”里,无妻无子无女的张清旭老人住了整整56年。 “老人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时镇党委、政府和村里曾多次希望将老人接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可是老人坚决不同意。他认为他去了敬老院就会得病,这个思想怎么都转不过来。”松江镇盘道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志国介绍。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清旭老人的地窨子连个产权证都没有,不符合易地搬迁的条件,这可咋办?侯志国向镇、县、市层层汇报,申请资金给老人盖了一栋新房子。 为了让老人心甘情愿搬出“地窨子”,侯志国用实际行动换真心。老人家境不好,侯志国就隔三差五自掏腰包,给老人送米送面;老人牙齿不好,他就经常给老人多买一些易咀嚼、易消化的食品;为了给老人排解寂寞,侯志国给他送去了收音机,甚至有关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他都征求老人的意见,提升老人在村里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侯志国与老人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任,老人搬入了温暖宽敞的新家。 “大榛子”铺起全村致富路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激发内生动力是根本。安图县松江镇利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致富。侯志国告诉记者们,黄豆是盘道村一直以来的主要种植作物,以往当地的农户都是以销售黄豆为主要的经济来源。2016年,在省卫计委和松江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盘道村结合盘道村的实际和地理优势,选定大榛子种植和笨榨油坊作为扶贫产业“造血”项目和“输血”项目。 “大榛子可以存活50-100年,存活时间比较长,旺果期是20-30年。我村村民人均2.8亩榛子地,可以做到长期脱贫、防止返贫。” 侯志国满怀信心地说。除了种植榛子,村民还可以通过卖榛子苗、笨榨豆油赚钱,种(产)出来的产品由村委会统一收,再拿到长春等城市集中售卖。 盘道村榛子地 人民网 张玫 摄 盘道村的油不仅原材料质量好,榨油的手工艺也可以说是“返璞归真”。“‘笨榨’指的是工艺,我们的这个工艺不是化学起油,而是通过榨油机榨出来之后再经过三道过滤程序,达到115摄氏度高温消毒,所以说这个工艺比较安全。”侯志国对记者介绍。扶贫扶志,勤劳致富,盘道村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富足幸福的生活,使他们看到了未来脱贫的希望。 “短短三年,我们村就已经靠这些产业的发展收入了87万元,全部成为村部的基础建设基金和贫困资金。”侯志国说。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在安图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像侯志国一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事业一线的工作者们书写着感人的故事,一幅幅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正在安图大地徐徐展开…… 张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 报道[详情]

人民网 | 2019年07月10日 14:35
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康彦龙)“现在我们家里自己养了近30只羊,合作社还有50只,现在生活好得很,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在甘肃省庆城县蔡口集乡周家塬村,79岁的老党员周志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 周志南所在的甘肃省庆城县是六盘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同时也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红色革命老区。由于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地带,全县大多数地貌支离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地貌类型,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79岁老党员周志南接受记者采访 康彦龙/摄 相关报道显示,在2014年以前,庆城县有5.31万贫困人口,每5个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发生率高达22.16%。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作为村里的老党员,早在1971年,周志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因家中人口多、产业单一、收入低等因素,周志南家在2013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三类“低保”。 记者在当地政府为其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方案中了解到,周志南家里有耕地19亩,2017年全家净收入2135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58.5元。其子周某由于患病至肢体残疾4级,丧失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养殖。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成效显著,全家已于去年脱贫。 周家塬村湖羊养殖基地 康彦龙/摄 在周志南家庭主要增收措施中,产业发展是其增收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3月,其参加当地“331+” 湖羊养殖产业,预计年底分红达到12000元;养羊存栏23只,预计年底生产羊羔15只,出栏13只,净收入可达2925元;种植的2亩黄花菜每亩计划收入500元,除去成本可达920元;孙女务工收入可达21600元。同时新建砖混房屋3间、砖箍窑3孔,总共面积达125平米,基本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相关要求。 周志南家发展“331+”湖羊养殖产业是当地推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蔡集口乡党委书记李霞告诉记者,近年来,庆城县以湖羊养殖为切入点,引进了中盛羊业公司,创新出“331+”肉羊产业扶贫新模式。据了解,该模式中第一个“3”就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合作,以中盛公司、养殖合作社、贫困村户三方联合为基础,开展湖羊托管繁育养殖;第二个“3”就是群众以土地入股变资产、贷款购羊入股变股金、参与合作社分红变股东实现“三变”;“1”就是由合作社全程托管,统一饲养管理;“+”就是村集体或农户入股合作社分红,发展集体经济,加快脱贫步伐。 蔡集口乡党委书记李霞向记者介绍饲草产业 康彦龙/摄 “养羊首先要勤,还要细心,在草料配备方面也要很用心。”老党员周志南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养羊心得。在周老看来,养羊是一个很不错的增收渠道,他很早之前就在养羊,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如今,除了在自家饲养外,还在村里的合作社入股,每年可以收到一笔分红,同时养羊可以卖羊绒,其去年生产的羊绒卖到了160元每斤的高价。 “当初为了追求进步我入了党,如今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详情]

央视 | 2019年07月10日 06:01
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原标题:看!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火热的七月,图们市石岘镇河北村绿树成荫。 在村头,几位村民相约一同赶往村里创业扶贫食用菌产业园区。 “以前打工都得出村,现在家门口有了产业园,在家门口就上班了,这收入也增加了。”提起村里产业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河北村村民们交口称赞。 7月7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来到河北村,媒体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 项目助力发展 嘎呀河北岸的河北村,贫穷落后曾一度是它的代名词。 而眼下这里,却是“老百姓钱包鼓,村里产业后劲足”。 是什么让一个小村庄,华丽转身? 河北村第一书记曹爱鹏 “河北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更少不了干部与村民的齐心协力。”河北村第一书记曹爱鹏在接受中国吉林网采访时,用这样的一句话带出河北村发展主线。 这个说法,也得到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涛的认同。 刘海涛谈产业带来的改变 “河北村在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31户 48名贫困户,在图们市脱贫攻坚产业扶持背景下,村里发现脱贫的根本核心是在于产业发展。”刘海涛在接受中国吉林网专访时坦言,经石岘镇党委、政府在长期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后,确立了以食用菌产业作为石岘镇扶贫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需要科学预判。 灵芝 木耳 “一个产业的确立,前期调研很关键。”在刘海涛看来,过去村里虽然有部分农户从事木耳种植产业,但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质量、产量均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实际付出劳动转化收入成效并不明显。 正基于此,根据部分行政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缺乏模范带动的实际情况,统筹整合扶贫资金,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行,依托河北村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集中打造了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变粗放型农户种植为集约型基地管理,实行“资源集中配置、生产标准经营、产品统一销售”的模式,稳定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的扶贫之路,有效辐射带动全镇食用菌种植产业蓬勃发展。 “输血”变“造血” 将“输血”扶贫资金谋划成“造血”产业项目,河北村为贫困对象脱贫提供了切实保障。 “产业园区规模不小,从头到尾走完一公里,在村民心里这就是致富带。”刘海涛说,一路走来,河北村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实现了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劳动力回引等多重目标,促进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基地有大棚52栋,2018年这个园区产值达到700多万元,产生的扶贫收益资金是40多万元。通过产业带动扶贫,河北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777元。产业所产生的收益近4000元,从根本上保证了贫困户的脱贫,也确保了脱贫不返贫。 一公里产业路 产业创富,具有示范效应。 在图们,河北村的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更是成了脱贫创富产业样本。 爱心超市暖人心 产业富民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变。 “我们村有个爱心超市,很有特点。”刘海涛透露,为激发村民参与本村各项活动积极性,提振大家的精气神,河北村于2017年末设立了“爱心超市”,物品来源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爱心捐赠的生活必需品。“爱心超市”的运营有效推动了河北村脱贫攻坚、创建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的开展。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了,这个爱心超市谁服务?服务谁?咋服务?啥效果? 中国吉林网了解到,爱心超市服务人员为河北村干部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积分管理员)负责本村爱心积分的日常记录工作;监督委员会主任(积分监督员)负责本村爱心积分积分监管工作,并及时对积分使用情况予以公开;村干部(物品管理员)负责建立《商品进出台账》,确保“爱心超市”兑换商品、往来积分账目吻合、一致。 服务对象为经河北村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且符合本村村规民约制度的在村常住户。 日常,村民可通过参加参会议事、环境整治、卫生评比、文体活动、政策问答等载体活动获得相应积分,积分计入个人积分存折,并在河北村“爱心超市”积分明细展板公示。将每月的5日和25日定为“爱心超市”集中开放日,村民依据累计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粮油、香皂、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兑换剩余的积分可用于下次使用。 刘海涛透露,通过运营“爱心超市”,村民在家门口参加活动就能获取生活必须品,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运营“爱心超市”,村委会有了提高村民参与本村各项活动积极性的管理方法。记者 栾喜良 贾子尧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李昊洋 来源:中国吉林网 [详情]

环球网 | 2019年07月08日 15:48
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康彦龙)“已采摘6至7茬,实现亩均净收入2500元!”对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峁合村村民王跟科来说,种菊花能有这样好的收入出乎他的意料。 58岁的王根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开始种植万寿菊。“虽然只种了2亩多,就拿到了7000元”,他微笑着告诉记者。在去年之前,他和这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小麦玉米土豆一直是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投入大,产出低,家庭收入微薄。如何依托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有特色的作物种植帮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万寿菊种植。 村民王跟科在采摘万寿菊康彦龙/摄 据了解,万寿菊是一种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春夏天播种,一年花期近6个月之久,可采摘5-6茬。其主要特点是花大、花期长,对土壤要求低,同时集观赏、药用、食用、环保等经济价值于一身,目前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 “刚开始,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将自己种了好多年的玉米小麦等作物改种花,大多数人还比较犹豫。”孟坝镇镇长黄步杰告诉记者,为解决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当地组织镇村组及帮扶干部多次进村入户,与农户面对面核算万寿菊种植收入账,宣讲万寿菊产业扶持政策,点对点开展针对性服务指导。“我们多次组织农户代表赴兄弟乡镇武沟乡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种植收益情况,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当地田间绽放的万寿菊康彦龙/摄 按照全县产业培育总体要求,近两年该镇将万寿菊产业作为脱贫增收主导产业来抓。采取“农户订单种植、公司保护价格收购”的方式,建成峁合村2000亩万寿菊示范点1处,落实种植面积0.7万亩,带动665户贫困户栽植万寿菊2335亩。黄步杰表示,当地发展万寿菊种植是一种“订单农业”模式,农民只管种植、采摘,不用担心市场问题。“万寿菊市场缺口很大,相关公司种多少收购多少,目前供不应求。” 当地已投资68万元在塬口村新建万寿菊鲜花收购站1处,按照订单价0.95元/公斤收购鲜花。“农民只要将采好的菊花拉到收购站,过完称就可以拿到钱,非常方便”,黄步杰告诉记者,镇政府去年以来,已邀请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开展栽植技术培训30场次,同时新建婚纱摄影、观景平台、农家乐各1处,解决群众鲜花交售、技术缺乏、产业单一问题。 孟坝镇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康彦龙/摄 为发展万寿菊产业,当地近两年出台一系列鼓励举措。对于种植万寿菊的农户,每亩给予200元种苗费、贫困户每亩政府补助保险7.5元、1袋有机肥、1卷农膜,共计400元政策扶持资金。如果当年绝收,通过保险每亩就能理赔1500元,降低了广大农户种植风险。 现如今,依托万寿菊种植基地,当地已举办集体婚礼、万寿菊采摘比赛、书画艺术交流、“万寿菊”杯广场舞选拔比赛为主题的“万寿菊”文化旅游艺术节。“旅游+”理念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以“特色种养+旅游观光”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以峁合村为中心的万亩万寿菊旅游观光园。 目前,全镇万寿菊产量已突破5000吨,创造收入475万元。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镇村党员干部“保本不分红”入股领办祥农等8个万寿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10人,带动2114户群众发展万寿菊产业,其中党员42人栽植万寿菊700亩。就地吸纳务工200多人,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详情]

央视 | 2019年07月08日 09:42
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 助健康
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 助健康

  原标题: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助健康 新华网汉中7月7日电(于子茹)记者在陕西省汉中市采访时了解到,汉中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0.2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5.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2%下降到5.15%。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如何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汉中聚焦“群众增收难”和“易返贫”两大脱贫攻战中的难题,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 以产业发展打实脱贫基础,实现稳增收 没有可持续的产业,容易出现政府前脚扶贫,贫困户后脚返贫。因此,汉中市把建立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因为交通不便,缺乏支柱产业,这里也是陕西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县银厂沟村的113户367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为了维持生计,有劳动力的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收入极不稳定。 近年来,银厂沟村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巩固大鲵特种养殖、苗木、板栗等传统产业,建设200多亩大山猕猴桃园等措施,银厂沟村也脱了贫。 姜东创办的“绿叶仙棕”就是产业扶贫的一个例子。2013年,在外工作的他在在一次返乡途中发现了家乡漫山遍野的山棕榈,当时就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棕榈做成床垫,会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在学习了相关技术后,姜东和妻子一起返乡创办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开办以来,优先吸纳了20多名村民务工,帮助30多位贫困户增收脱贫。 为了把更多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汉中市鼓励贫困地区入园入社全覆盖和贫困户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一批“村级学支部+互助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社在汉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汉中市扶贫办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汉中市312家中小企业带动了1.6万贫困户;2300多个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就业合同,稳定带动6.04万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受益。 健康扶贫,让群众看得起病、不返贫 截至2018年底,汉中市还有镇巴、略阳两个深度贫困县尚未脱贫。在两县尚未脱贫的人口中,患病者、残疾孤寡老人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返贫是横亘在脱贫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拿下这只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汉中给出了自己的健康扶贫模式。 “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镇巴县着力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多种保障政策的组合、叠加,构筑多重医疗保障网,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镇巴县卫生健康局健康扶贫办主任唐伶俐说。 此外,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山区最深处,镇巴县还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2+2+1”模式,即:抽调村卫生室医生和村卫生计生专干各1人,镇卫生院医生和镇公共卫生专干各1人,县级医院医生1人,共同组成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户开展政策宣讲、大病救治、慢病随访、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镇巴县在册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因病致贫返贫户由2016年初的9862户22751人减少至目前的257户908人。实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后,镇巴全县慢病规范化管理率、控制率分别提高了70%和45%以上。 镇巴只是汉中市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中在全市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的组合式、多层次体系。其中,政府专项救助资金,以及红十字援助、社会捐助和爱心帮扶等其他方式,专门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过重的患者。 目前,汉中全市贫困家庭所有大病患者全部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病患者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看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并全部实现了“一单式”结算。[详情]

新华网 | 2019年07月07日 16:40
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中国青年网昭通7月7日电(见习记者 吕佳璐)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位于彝良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3公里,境内气候春凉、夏暖、秋凉、冬寒,是典型的高寒农业镇。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让小草坝成为“世界天麻原产地”之美誉,同时也成为方竹的“第二故乡”。而小草坝镇则充分发挥这一自然资源优势,踏踏实实走天麻、竹笋两大高原特色产业道路,让天麻、竹笋成为小草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彝良县万亩竹产业基地大桥示范点。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依靠竹子种植 打通脱贫致富路  这里有民谣这样唱:“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记者来到小草坝镇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漫山遍野的竹林连成竹海,青翠欲滴,景色宜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彝良县小草坝镇大桥村村民贾连兵。  竹林。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现在种了十多亩竹子,每年能有一万多的收入哩。”贫困户贾连兵没想到,以前靠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的收入都不够吃,自从开始种竹子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贾连兵正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情况。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像贾连兵这样靠种竹脱贫的农户,在彝良县占大多数。截至2019年4月,全县实现竹产业总产值4.778亿元,覆盖竹农5万余户21.3万人,户均创收达9500元,人均创收23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4.47万人。竹产业已成为彝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记者了解到,彝良县2018年收益面积4万亩,合计收益8000万元,户均增收9098元,人均增收3009元。“我们连片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4万亩,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劳务雇佣等多种方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竹产业基地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彝良县小草坝镇党委书记董建华向记者说,“我们将进一步发展山区经济,拓宽竹产业发展渠道,更进一步推动农户种植、企业加工、服务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水平提高,助力脱贫攻坚。”  刚刨出的天麻。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大力发挥种植天麻优势 谱写脱贫新篇章  天麻,其药用功效最早以“赤箭”之名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被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近年来,新增药用功效为降血压、抗血栓、抗衰老、改善学习记忆、预防老年性痴呆等。小草坝镇是国家级特色小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准静止锋”的生态气候,不仅造就了小草坝优美的四季风光,更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天麻,小草坝因此被誉为“天麻之乡”和“世界天麻原产地”。  天麻育种。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记者了解到,2018年小草坝镇共有天麻种植面积0.7万亩140万塘、其中有性繁殖0.2万亩,产值达2400万元。无性繁殖0.5万亩,产值1.2亿元。2018年天麻年总产值达1.44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376万元,人均增收0.5416万元。2019年预计种植天麻面积8000亩、其中有性繁殖3000亩、无性繁殖5000亩,可实现产值1.56亿元。  用手轻轻刨开枯枝和泥土,一个个颜色黄白、个大饱满的天麻便露了出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今年42岁的杨盛宝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靠打零工来维持整个家庭,入不敷出。他笑着对记者说:“我现在一共种了5亩天麻,每亩地政府还补助了500元,去年收入大概有2万多。现在家里的生活逐渐改善,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图为杨盛宝。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近年来彝良把天麻作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天茂说,“2018年种植天麻1.56万亩,实现产值19.18亿元,覆盖农户14037户492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85户20118人,贫困户人均增收3814元,天麻已成为彝良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农特产业。” [详情]

中国青年网 | 2019年07月07日 11:46
往日“荒村”大变身 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
往日“荒村”大变身 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

  原标题:“桃”之夭夭!往日“荒村”大变身,民宿日营业额过万元!咋蜕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据显示:2018年,样本村庄宅基地空置率最高达到71.5%。近些年,在江苏无锡阳山镇的一些村子,也出现过人烟稀少、十分荒凉的景象。但最近在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曾经冷清的村庄热闹了起来,不少人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中国水蜜桃之乡打造田园综合体 败落村子人气高,村民收入增加! 无锡市阳山镇,被誉为“中国水蜜桃之乡”,全镇有70%以上的生态农业用地,几乎都被种满水蜜桃,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也世代以种桃、卖桃为生计。 阳山水蜜桃 眼下,正是水蜜桃丰收的时候。这个面积仅有44平方公里的小镇子每到周末就挤满了人和车,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阳山镇围绕水蜜桃这个核心资源衍生出不少文旅产业,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来阳山投资开民宿的人也越来越多。 阳山镇 山南头村位于阳山镇东南大门,是桃源村下属的自然村,地理位置优越,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城生活,村子渐渐冷清下来。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阳山镇位列名单之中。当时,镇里计划把破败的山南头村进行整体搬迁,但是村里的119户村民中有78户愿意把老宅置换成新房,放弃原来居住的宅基地,剩下的41户不愿意离开旧居,选择留在村里面。 搬迁后的山南头村 2017年,山南头村的宅基地空置率已经超过80%,到了晚上村庄里十分荒凉。 败落的山南头村 山南头村渐渐败落,但阳山镇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村子却因为水蜜桃火了。每到桃花盛开和水蜜桃丰收的时候,所有民宿都爆满,有的甚至需要提前很久预定,生意好的民宿一天营业额就超过一万元。 张谷琢磨着也把本村村民的空置宅基地租给投资人做民宿,打造成民宿集群艺术文化村,这样一来村子里不仅有了人气,村民还能多收一部分租金。 山南头村民宿 政策的出台和村里的动作让村民姚士宜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把自家的两栋宅子和从村上流转的近400平米宅基地进行扩建,然后准备将房子租给做民宿的付亚涛,租期为20年,租金每年20万。但是跟付亚涛接触多了后,加上村里做民宿的越来越多,姚士宜改变了主意,想跟付亚涛合作经营。 民宿施工现场 高峰现在是村子里的红人,他是上海一家平台运营公司的项目经理,现在负责山南头村的整体规划和运营,村民们都管他叫“乡村魔法师”。正是因为他和团队到来,才让曾经破败的山南头村有了如今漂亮的模样。 刚到山南头村的时候,高峰也很头疼,到处都是荒草蚊蝇,拆了一半的房子七倒八歪、尘土飞扬。 2018年10月,村里的第一家民宿开业了;2019年1月,村里又一家民宿开始改建;2019年5月,又有两家民宿新建起来了。曾经满是淤泥的池塘里开满了漂亮的荷花,就连村里拆下来的破砖旧瓦都被弄成了好看的路边石。 新村貌 眼看着一栋栋各具特色的民宿建起来了,村子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多的村民打算将自家的房子拿出来,让高峰帮着设计设计,也经营个民宿。现在的山南头村已经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建筑用地在高峰的规划之内,还有近七千平方米的民宅也在等着高峰帮忙设计。高峰想在这里打造20间主题不同的特色民宿,再设计一些游客接待区和休闲体验区。现在的山南头村不比从前无人问津,这里已然成为不少投资者看中的地方。 民宿 刘任铠是山南头村第一个开民宿的人。他是阳山镇人,之前一直在外经商,后来听说村里有宅基地可以流转,就投资260万开了一间以禅茶为主题的民宿。开业九个月,总营业额超过30万元,这跟他心里的预期还是有些差距,不过他相信如果规划快一点,山南头村的民宿集群全部开业,自己的营业收入还能翻上一倍。 刘任铠的民宿 山南头村村民邵菊芬家跟刘任铠的民宿仅一墙之隔,她本来也准备搬家,但后来眼见着刘任铠开起了民宿,自己也动了脑筋,如果用自己家的房子做民宿,每年能比刘任铠省下 38000 元的租金,这样一来自己家卖桃子也有了地方,不用到马路边风吹日晒地摆摊了。 邵菊芬家 而刘任铠隔壁的另一户村民方萍则和邵菊芬的想法不同。房子虽然都一样大,但是家里两个老人身体不太好,也没有专人经营,所以她想把房子租给别人做民宿,每年拿租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宅基地三权分置,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为了保护村民权益,村委会充当了一个中间平台。方萍家的宅基地所有权归村集体,她仍然保有资格权,来投资民宿的人则享有使用权。如此一来,在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利的同时又最大限度促进宅基地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租房合同 目前,山南头村的宅基地空置率已经从2017年的80%降到了如今的20%,而这20%还包括高峰没有进行规划的,高峰预计在2020年,全村的空置率降为零。 空余的房间做民宿,村委会统一管理  村民在家就有收入! 在阳山镇,不仅仅是山南头村,还有不少村子也都热热闹闹准备做民宿。在距离山南头村不远的一个自然村冯巷村,村里原来52户居民的旧房子全都被拆掉,整体规划之后按照民宿的标准建了新的村子。 现在,每家每户的使用面积在200平米以上,但住户基本都是老两口,所以村党总支书记周建峰建议村民,在不影响自己居住的情况下,可以将空余的房间拿出来做民宿,村委会可以找人帮忙统一管理。按照他们的规划,最多再有三个月这里就能改造出几间像样的民宿,到时候村民在家就有收入。 冯巷村 现如今,阳山镇不少村子都开始着手打造各种各样的民宿。村里的老宅旧貌换了新颜,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子也不再像过去一样空空荡荡、冷冷清清。 半小时观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力求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资源,在这些政策红利的推动下,许多农村利用空置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乡村旅游应避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要做好长远规划,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要协调好农户、投资者的合作关系,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护好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农民的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我们乡村才能变得越来越美丽。 盘活空心村:切忌急功近利[详情]

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 有人月入过万
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 有人月入过万

  原标题:连片贫困区,如今成了4A名景区!有人月入过万,咋做到的? 四川达州是革命老区,也是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属国家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棉袄,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壳”是过去巴山大峡谷困难群众生活的写照。而如今那里的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四川东部宣汉县的巴山大峡谷地区,是四川省内唯一的土家族聚集区,拥有四个土家族乡。土家族人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巴蜀文化中“巴”文化的分支,“巴”文化就发源于这里。 2014年,宣汉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0万,其中9.1万人来自巴山大峡谷地区。2016年,这里易地扶贫搬迁正式启动,至今654户2224人完成易地搬迁。 四川巴山大峡谷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村民刘福太今年57岁,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乡土家族人,他原来就住在大山里。2017年,刘福太作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搬迁政策,全家搬到山下。 刘福太介绍,以前村民每次上下山,走的就是脚掌宽的土路。年轻人体力好,一次也要2个多小时,如果是老年人,单程就要走半天时间,遇上刮风下雨就不能出门。 刘福太上山 大巴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3亩,几乎找不到一片平缓的坡地供农业生产。 刘福太的玉米地种在半山腰上,已经种了三十年。在接近60度倾斜的山坡上,想要站稳都很难,刘福太却要在地里爬上爬下,挥舞着锄头。在他身后,就是陡峭的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受伤。现在,他的腿上还留有伤疤。 刘福太说,大巴山上的坡地土层很薄,在这样的坡地上种植玉米,扎不住根长不大,暴雨来袭就会倒伏,乃至绝收。一亩玉米地每年只能收成100斤左右,村民吃不饱饭就只能在地里挖一些野生的瓜果充饥,他们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年夜饭”吃上一口大米饭。 刘福太的玉米地 大巴山虽然耕种面积少,但高海拔的山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中药材。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的海拔就在2300米左右,这里种植着一种叫“云木香”的中药材。 “云木香”是生产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原料,提炼出来,还可以做香料。而且“云木香”的经济效益很好,不需要怎么打理,一年一亩地就能生产三四百斤。早在2005年,一斤“云木香”就能卖1.5元,这样算下来,村民们一亩地就能挣600元,这相当于种玉米一年的收入。 “云木香” 但是在往年,就算药材的涨势再好,村民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想要将药材运出去,只能靠肩挑背扛一二百多里路,人力成本非常高。一斤药材背下山就要5角钱,每人一次只能背七八十斤,人力运输成本占卖价的三分之一。罗盘村村民陶化中是药材种植大户,家里有一千亩的药田,即便用马驮,碰到不好走的陡坡,马也会出现滚下山的情况。 运输药材 要想富先修路,而修路就需要资金。2016年,宣汉县政府决定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文旅扶贫的方式,在巴山大峡谷里启动景区建设,把土家乡寨变为旅游景点,希望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基础设施的提升,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 巴山大峡谷景区 巴山大峡谷属于AAAA级风景区,风光秀美。景区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有500多人,70%都是当地员工,其中还有41位是贫困户。 旅游开发公司 巴山大峡谷景区的制高点,罗盘顶,海拔2400米,这里正在修建往返山下的缆车。做木工的彭云贵曾经在武汉的建筑工地里打工,每天能挣200元。现在,他既能照顾家里,每个月还有八千甚至上万的收入。能拿到高出外面一倍的工资,这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好事情。景区建设最火爆的时候,174个建设工地同时动工,有一万多本地民工在景区里干活。像彭云贵这样赶回来干活的本地人也不在少数。 彭云贵打算,等干完活儿,就拿着一年多的积蓄在罗盘顶开一家土特产店,自己也当一回老板。 罗盘顶 景区的成立,对当地改变最大的,就是解决祖祖辈辈困扰着当地村民的交通问题。在大峡谷景区一期建设的40亿投资中,有30亿都用于景区道路建设。他们在景区内修建了一条环形道路,将渡口、樊哙、三墩、漆树,这四个最贫困的乡镇全部连接起来。 高速公路 现在,陶化中可以开车运送药材,这天他把“云木香”卖给来自重庆的药商,6吨药材卖了63600元,运费只花了500元。而在以前,一车药材光运费就要2万多元。 运送药材 如今,黄连村村民刘福太搬迁后的新家,上下两层有150多平方米,足够他家6人居住。这里不仅通电、通网,还喝上了自来水。从新家前往山上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上山种地省了时间,他现在成了当地“蒿草锣鼓”表演队的骨干,经常要到渡口镇给游客表演,每次都会有100元的收入。 刘福太新家 在巴山大峡谷核心景区渡口乡的渡口新街,这里正在建设给渡口乡159户易地扶贫搬迁村民集中安置的新家园。村民王永强今年68岁,两年前,他的房子因为景区建设被拆迁,分了一套80平方米,三室一厅的住所。还有十多天,他就能够拿到新房的钥匙。 安置楼 随着景区的建设,他和爱人都在景区找到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两人每月能挣2500元,公司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千多元的社保。现在,王永强一个月的收入,就比原来一年挣得还要多。不仅如此,因为旅游开发,他家的两亩土地还得到10万元的补助。 王永强 巴山大峡谷景区开发将占用村民的土地、林地等资源折价入股,景区建成后按照门票收入的10%进行分红。同时,只要景区还在,村民每年至少也能拿到每亩地230元到600元不等的分红。这种分红方式“上不封顶、下有保底”,是景区文旅扶贫工作探索出的“资源入股带动”模式。 除此之外,景区还采用“劳动就业带动、经合组织带动”等七种脱贫模式,带动了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万多贫困人口脱贫,辐射带动周边21个乡镇46万余人增收致富,使这个穷山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川省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指挥长 于宏: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一、新修了连接村社的道路,达97公里;二、为景区老百姓新提供了4800多个就业岗位;三、农民收入从2015年的人均纯收入6500元,达到2018年的8800元;四、通过文旅开发扶贫解决整个片区9万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问题,使过去的穷山区变成了景区,也变成了老百姓美丽的新家园。 巴山大峡谷景区 半小时观察: 四川省宣汉县通过打造全域旅游,不仅解决了大巴山区群众就业问题,为贫困户增加了收入,同时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路子。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目前剩下的扶贫工作,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如何构建产业脱贫的长效机制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我们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进一步积极运用市场思维,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产业扶贫的发展,让大山里的群众分享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书写好脱贫攻坚的答卷。 产业扶贫要有产业思维[详情]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原标题: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搬迁户生活不发愁 "我们通过集中搬迁把贫困户们安置在关庄安置区,改善了村民们的生存环境,也改善了村民们脑子里的'环境',让他们共同工作学习技能,在互相有更多交流的前提下,有了更开阔的思维,更多样的选择。"走在铜川市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的崭新街道上,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边走边跟记者聊了起来。 关庄镇集中安置区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村,距铜川新区5公里,交通便利。该安置区可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余户1000余人,地质灾害避险等其他随迁户30余户150余人。2018年9月28日,全镇各村165户关庄安置区搬迁户拿到了新家钥匙,目前有110户群众装修完成搬家入住。 搬迁户马莉一家共有四口人,哥哥在广州工作,2015因位于雷居村的老屋年久失修成为贫困户。搬迁安置后,马莉住进了安置区108平方米的新家,除电视空调等电器还没有安装,新家基本已经布置完成。 "安置前在农村比较偏僻,出行都不太方便,搬进了安置区后通上了煤气和电,做饭和洗澡都方便了,也能给家里帮帮忙,家里人都很高兴。"马莉说。 马莉选择留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是因为安置区不仅给了她一个温馨的新家,还提供了一份马莉乐意接受的工作。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耀州区积极探索"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举措,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率先创办关庄社区扶贫工厂,推广"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模式,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进入关庄社区扶贫工厂箱包加工车间,工人们埋头娴熟的控制着缝纫器械,手中的彩线上下翻飞被制作成背包的包带。这些工人大多都是安置区的贫困户和普通群众,马莉作为其中的一员,工作认真负责,生产出的产品合格率高,在扶贫工厂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季度有一批两万四千个背包的订单,由车间现有的一百多位员工负责制作,预计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将销往法国和巴西。 根据耀州区的"八星扶贫"制度,马莉在上一季度评星得了五颗,成为了劳模,得到表彰奖励,得到的五颗星每颗对应25分积分,可以凭积分卡在爱心超市兑换相应分值的物品,在扶贫工厂工作的马莉工资每个月可以拿到两千多块,“下楼就能上班还能照顾到家人,比在外面打工要好得多。”马莉说。 "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拔掉了穷根子,社区工厂让移民群众鼓起了钱袋子,八星励志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关庄集中安置区的建设进度,克服地源热泵系统、大众浴池、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困难问题,同时积极优化社区工厂的营商环境,为脱贫攻坚撸起袖子加油干。"张鹏表示。(麦文雄)[详情]

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原标题: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图为李战文拿着刚采下的新鲜蜂蜜。张一辰摄 中新网陕西铜川8月1日电 题:从贫困户到养蜂达人的“转型”之路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以前的生活状态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作为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脱贫典型”的李战文如是说。 道东村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以北6公里处,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69户1759人,是贫困村。为消除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耀州区在该村试点开展“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经过两年多的完善提升,该活动在耀州区11个镇(街道)117个行政村全面推广,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3418户,助推全区4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69户16408人实现脱贫,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 今年57岁的李战文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军期间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脊椎裂缝,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身材高大的他曾打过零工,当过林场看护,也帮人养过蜂,但微薄的薪水让他仅能勉强糊口。2016年,在脱贫攻坚精准识别工作中,李战文被确认为贫困户。 2018年,当地政府向李战文了解情况时得知,他曾给别人养蜂近20年,有技术,想利用特长自己搞土蜂养殖。“现在城里人都特别喜欢天然土蜂蜜,道东村生态环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断,非常适合蜜蜂养殖。”李战文说道。 此后,村上为李战文落实了一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他也从窑洞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分散安置房,今年4月,李战文订购的首批12箱中华蜂到了,有了自己产业的李战文,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杂草丛生的院落,如今被他打扫得干净如新。这个两年前乡亲们眼中四处游荡的“懒汉”,现在成为了一名勤劳的养蜂达人。 关庄镇人大主席焦建军表示,除了因灾、因病、因地理自然条件差等因素致贫外,一部分贫困户都是因懒散而致贫,他们坐着等救济、伸手要慰问,扶贫不仅不能凑效,反而变成在养一群“懒汉”。扶贫贵在扶志,这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共识,这也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不光是李战文,道东村的其他贫困户也都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计划。道东村村委会主任李富平介绍,村上按照“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长”即长远的规划和产业,比如果树种植业;“短”则是根据每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养蜂、养猪等能短期见效的产业。通过“长短结合”使贫困户无返贫的后顾之忧。 “如果养够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万元问题不大。只要把蜂养好了,我的日子会比蜜更甜。”李战文笑言。[详情]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原标题: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扶贫工厂让贫困群众稳得住 能致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7月30日,记者随“人权事业发展——减贫脱贫的进步与成就”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关庄社区扶贫工厂位于耀州区关庄镇集中安置区,该安置区已安置贫困户162户568人。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耀州区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积极探索“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举措,在关庄镇集中安置区率先创办社区工厂,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和企业盈利增收的“双重效应”,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目前,该社区扶贫工厂已成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支点。 图为耀州区关庄镇集中安置区。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 图为耀州区关庄社区扶贫工厂。[详情]

“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原标题:“八星励志”陕西铜川耀州区扶贫扶志有妙招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殷晓霞)7月30日,记者随“人权事业发展——减贫脱贫的进步与成就”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道东村。道东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辖8个村民小组。关庄镇镇长焦建军告诉记者,为彻底改变个别贫困群众脱贫意愿不强、参与扶贫工作热情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耀州区2017年在该村试点开展了“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耀州区关庄镇镇长焦建军介绍“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关庄镇副镇长宋立雪介绍,为了让村上贫困家庭早日都有正经营生,把日子过得富起来。针对一些贫困户存在突出的“精神贫困”,“八星励志”活动设置了八个星目、划分了三个层级,将“热爱集体觉悟高、诚实守信品行好”两个星目设为“觉悟层”,将“精神面貌变化大、摆脱现状愿望强、不等不靠动力足”三个星目设为“觉醒层”,将“勤劳致富步子快、致富点子提得多、示范带动成效佳”三个星目设为“崛起层”。同时建立了“爱心超市广覆盖”“奖励激励增动力”“全面宣传添活力”三项保障机制,形成了“3+3”扶贫扶志工作模式。据介绍,“八星励志”所设八个星目三个层级,让贫困户在晓事理中焕发精神,在明志向中推动行为,层级依次推进,激发动力、扶起了志气。 图为耀州区关庄镇副镇长宋立雪介绍“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 在“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的带动下,耀州区涌现出一批自强励志的先进典型。今年 57 岁的村民李战文,评星前 “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帮扶干部不断引导和脱贫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李占文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城里人都特别喜欢天然土蜂蜜,道东村生态环境好,一年三季山花不断,非常适合蜜蜂养殖。”于是,他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展土蜂养殖。2017年 11 月,李战文搬进了“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分散安置房,村上为他落实了1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2018春天,李战文在家门口建了 30 个蜂房。在他的精心饲养下,这些致富的小蜜蜂正在茁壮成长。如今,他不仅成立了“溪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自主脱贫,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明星”,还期待能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斤土蜂蜜最少 50 元,只要把蜂养好了,我的日子会比蜜更甜。”李战文信心满满地说。 图为李战文打开蜂房观察蜜蜂的酿蜜情况。 据悉,经过两年多的完善提升,“八星励志”扶贫扶志活动在耀州区 11 个镇(街道)117 个行政村全面推广,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 3418 户。截至2018年底,助推全区 41 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69 户 16408 人实现脱贫,在全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详情]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标题: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新华网发 陈可 摄 新华网西安8月1日电(汪艳)七月正值暑假时期,走进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没有了朗朗读书声,也不见孩子们嬉戏玩闹的身影,校园显得有些寂静。入眼便是学校的场地施工以及两栋崭新的高楼。 “这两栋新建的楼,一栋是综合教学楼,另一栋是学生住宿楼。面前这块正在施工的空地将在新学期开学前建成为标准化操场。”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说,趁着暑假,学校正在抓紧施工,好让孩子们在新学期可以用上新教室,新宿舍,新操场。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创建于1955年,原址位于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原校仅有几间土坯房,教学设施落后,学生数量较少,由于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多数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 2000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革命老区的关心支持下,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得以迁址新建。2002年9月,新校正式投入使用。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校长封岗战介绍学校相关情况。新华网 汪艳 摄 “跟以往不同,现在学生来上课就幸福多了。学校有专门的校车接送,为住宿学生提供早、中、晚三餐,走读学生提供早、午两餐。家长不用过多操心,我们每周还会给孩子们的午餐多次增加牛肉、鸡腿等肉类补充营养。”封岗战表示,在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持续的改善。到今年9月,学校的硬件设施将达到陕西省中小学校建一类标准。 据介绍,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在校学生141名,在岗教师16名。“学校目前有20多名住校学生,等新宿舍楼建成后,将能够满足120名学生的住宿需求。” 近年来,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了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学校每天播放红色歌曲,传唱红色歌曲,颂读红色精典。组织学生参观照金纪念馆、陈家坡纪念馆,清明节去祭扫烈士墓。定期邀请老红军、老革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全面深化学校红色教育,让孩子们更加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随着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以及教育教学成绩的不断提升,2017年1月,学校被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2018年7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被授予“传承红色基因”示范校。 “学校的发展已经迈上了时代的快车道,下一步将继续以‘打造红色精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红色教育,强化内部管理,用实际行动弘扬照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封岗战说。 红色的教学楼上,“托起明天的太阳”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七月的烈日下,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施工,修建学校操场以及教学楼。争取在新学期开学前完成所有项目工程,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校园。[详情]

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原标题:陕西铜川:扶贫搬迁安置区里的美好生活 铜川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新华网 汪艳 摄 新华网西安8月1日电(汪艳)“我家以前住在农村,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屋顶上铺满泥瓦。做饭用火炭,到处冒烟,呛得很……”从小生活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雷居村的马莉,回忆过去21年的生活,愁容满面。 近年来,铜川市耀州区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等生活贫困群众和农村危窑、危房户进行异地扶贫搬迁。2019年5月,包括马莉家在内的167户贫困户搬进了关庄集中安置区,住上了明亮宽敞的楼房。 楼上居住 楼下就业 “以前父母在农村老家,我在铜川新区打工,离家远,没法照顾父母,新区消费水平又高……”之前,生活现状带来的困窘让年轻马莉时常感到苦恼。 而如今, 马莉一家只掏了几万元,就住进了铜川耀州区关庄集中安置区108平方米的新房里,过上了用煤气做饭,热水器洗澡的日子。更让马莉开心的是,安置区内还建立了扶贫工厂,解决了自己的工作问题,让她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梦想。 如今,马莉在关庄社区扶贫工厂内入驻的伊凯文加工制造有限公司做加工拉链工作。新华网 汪艳 摄 据了解,目前关庄集中安置区已完成4栋6层住宅楼、120套联排房及商业门面房建设。该安置区可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余户1000余人,地质灾害避险等其他随迁户30余户150余人。截止目前已有167户群众搬家入住。 同时,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关庄安置区实施产业、就业、创业协同发展,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长短产业相结合,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电商物流园项目加大电商创业培训力度,建立安置区社区扶贫工厂,可解决贫困户用工500人。 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介绍说,社区扶贫工厂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培训,优先提供就业岗位,不仅实现群众稳定就业、脱贫致富和企业盈利增收的“双重效应”,也深度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 配套健全 近年来,铜川耀州区加快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区9个集中安置区和11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建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部完成,已入住2556户8168名搬迁群众,其中2162户全部实现了一户一个以上劳动力就业。 “搬到新房子来了之后,最大的好处是学校就在附近,家中两个孩子上学方便多了!以前孩子上学只能寄宿在学校,才上小学,就离开父母自己学习,自己生活,想想心里就发酸。”铜川市照金镇代子村刘汉文一家五口人今年3月份从风来墙晃、雨来屋漏的深山土房搬进了照金镇安置区圣源小区里,全家幸福感满满。 铜川耀州区照金镇安置区圣源小区。新华网 汪艳摄 该社区是在红色旅游名镇的基础上续建,水、电、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厕、广场、日间照料中心高标准布局,并同步提升配套了大众浴池、体育馆和文化中心,让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同等的基础设施。 “我从小就住在深山的老房子里,喝水只能去挑浑浊的山泉水回家,每每都要沉淀许久才能稍微清澈点。水不干净,喝久了就很容易生病。”相比自己吃过的苦,刘汉文的女儿表示,现在两个孩子健康幸福地长大就是一家人最大的心愿。“现在用水用电都很方便,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有了新房住,让孩子快乐上学,健康成长。” 目前,铜川市耀州区正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围绕脱贫退出标准,实施27个安全饮水项目,有效解决了3.85万人(其中贫困户1365户4215人)安全用水问题。 2018年,铜川市耀州区共有1786户6273人脱贫,23个贫困村退出。随着脱贫摘帽的步伐不断加速,贫困群众的“安居梦”也在逐渐变成现实。一栋栋楼房高高建起,阳光透过玻璃窗,既照亮了群众的生活,也温暖了百姓的心。[详情]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原标题;【本网】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托起明天的太阳 来源:中国人权网  重建中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摄影/陈可) 照金北梁红军小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址位于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原校仅有几间土坯房,教学设施落后,学生数量较少,由于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多数学生上学要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2000年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得以迁址重建。 2018年5月,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把家乡的变化、学校的发展和立志成才回报社会的决心汇成了一封书信寄给了他们最敬爱的习近平爷爷。总书记的亲笔回信让孩子们感到无比激动和振奋。总书记在信中说:“希望你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回信精神,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校训,依托照金革命根据地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组建了红色教育联盟,每周开设一节红色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走红军路及进军营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让红色传统激励孩子们健康成长。 据封岗战校长介绍,学校重建将于8月20日竣工,除了崭新的宿舍楼,还会有足球场和篮球场。 如今的照金北梁红军小学,青山环抱,教学楼上一排醒目的大字“托起明天的太阳”预示着孩子们美好的未来。 作者:陈可[详情]

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 图为农牧民在“文明团结超市”选择日用品。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电8月1日电 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村建“文明团结超市”美德积分免费兑换日用品 中新网记者刘文华 “戒烟戒酒成功后,村委会给我100积分,今天用积分来兑点日用品。”8月1日,戒烟戒酒成功的牧民玉福来到嘎查村的“文明团结超市”挑选日用品时说道。 玉福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嘎查相当于村)。2018年3月,这里建立了“文明团结超市”,也是科右中旗首家。超市内,近百种商品码放在货架上,小到针线、牙刷,大到铁锹、蒸锅等,多为日用品。 图为农牧民在“文明团结超市”选择日用品。刘文华 摄 巴彦呼舒镇党委书记张金双介绍说:“传播引领文明新风、讲好家乡故事、制做正能量的‘微作品’均可参与评比,获得美德积分。”这里所讲的“微作品”其实就是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小事,包括个人院落的干净整洁、搭建简易厕所、婚丧宴席不铺张浪费、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等等,都有相应的积分激励。 而有了这些积分,当地农牧民就可以在“文明团结超市”免费兑换日用品。 据了解,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30余个嘎查村目前都设有“文明团结超市”,“文明团结超市”也成为科右中旗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的一部分,并已初见成效。 近期,一款“文明团结超市”的配套app正在试运行阶段,农牧民可随时通过手机查看超市内的货品变动、更新,app在显著位置标明货品的积分值。 图为用美德积分定价的日用品。刘文华 摄 “希望用‘美德积分’改变农牧民生活陋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政府携手农牧民让嘎查村发展的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张金双如是说道。(完)[详情]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 还好吗?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 还好吗?

  原标题:【本网】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还好吗? 图为在科右中旗实地拍摄的网友在“蚂蚁森林”里种植的柠条。“蚂蚁森林”是支付宝上的一个种树平台,用户可以在里面虚拟种树,每养成一棵树,就会有一棵真树被种下。自2016年8月推出以来,“蚂蚁森林”已走过了3个年头,许多用户在里面成功种植了各种树木,为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植被绿化、生态保护作出自己的努力。(摄影/贾璞玉) 拿出手机,点开支付宝,收集能量,开始种树……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在网络平台虚拟种树。据说,你每在网上种一棵树,就会有一棵真树因你而出现在这个地球上。 你种在“蚂蚁森林”的那棵树,还好吗? 这是一片被绿色覆盖,却并非“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般青草肥美的草原,但定睛一看就会发现,这里约每隔一米,都种有一棵小苗,没错!这就是你在“蚂蚁森林”里种下的一棵棵柠条苗。 据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介绍,眼前的这片种满柠条幼苗的地就是“蚂蚁森林”的柠条种植区,为了提高成活率,当地政府特别邀请了内蒙古农业大学专家进行科学选苗、规范种植,目前已经能够保证种植下去的柠条保存率达到百分之百。(摄影/贾璞玉) 在科右中旗,柠条一共种植了两万亩,另外还种植了八千五百亩沙棘,它们都是网民在“蚂蚁森林”种植的树木的现实版本。“像这些柠条苗,一般种植三年后就能起到固沙的效果了,”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介绍说。 说起从前的这片草原,壮子告诉记者,“这边的地土质松软,以前每当刮大风,这里到处都是扬沙扬尘,天都是黄色的,现在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近几年,尤其是近三年来,通过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比如开展禁牧、禁伐、禁垦的‘三禁’工作以及积极主动的防沙治理,科右中旗的草原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壮子对目前的植被恢复情况和整体的生态保护进程很满意,他认为,现在政府非常重视生态保护,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其中包括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实地研究,提供智力保障,使生态保护工作更加专业化。 “植被好了,环境好了,这边就可以开展文化旅游,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壮子告诉记者说,“另外,因为柠条是可以平碴(平碴:类似于农作物收割,把根留下,地上部分去掉)后继续生长的,甚至平碴后生长得更好,所以种植的柠条还可以进行产业化生产,为当地创收。” “柠条长大后有两种用途,一个是加工成生物质燃料,使用起来比一般的燃煤都好,而且环保;另外,还可以做牲畜的饲料,柠条经过加工处理后,营养价值非常高,蛋白质含量甚至高达百分之三十。”壮子介绍说。 “环境好了,钱包鼓了,真正实现了双丰收,”说着说着,壮子脸上洋溢起了幸福的微笑。 图为在科右中旗实地拍摄的网友在“蚂蚁森林”里种植的柠条。(拼版照片)在这里种植柠条意义重大,因为柠条这种植物根系特别发达,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而且耐寒耐旱,非常适合在沙漠、荒地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摄影/贾璞玉)[详情]

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原标题:放牧改圈做“牛”文章 科右中旗吃上生态饭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李乾 一望无尽的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提到内蒙古,大家对其的印象大致如此。而如今的内蒙古科右中旗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更绿了、天更蓝了,牛羊却不见了。究竟是怎么回事?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草牧场面积1300万亩,肉牛养殖一直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然而,在放牧的过程中,牛不光是会啃食草叶,还会伤害到草类根茎。“以前牧民都是采取游牧的养殖方式,夏季到夏季牧场,冬季到冬季牧场,这样虽然成本低,但造成地表草类植被减少;且由于过度放牧,草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也很大程度上被破坏。”科右中旗旗委副书记旗长郭堂说。 为了保护环境,重建科尔沁草原绿色生态体系,从2016年开始,科右中旗规定每年的4月15日到10月15日期间不允许放牧;还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划区轮牧、封山禁牧等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保护环境。在生态优先的大环境下,“牧改圈”成为大势所趋。 肉牛养殖基地(李乾/摄) 构建现代化数字牛场 立足科右中旗肉牛存栏和草原资源优势,通过与山东省阳信县对接,当地引进了山东阳信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和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两家国内知名肉牛龙头企业,助力科右中旗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建立养牛场配套开发建设牛场综合管理平台,包括牛舍环境控制系统、肉牛精准饲喂系统、肉牛健康识别系统、牛场进销财务管理系统等,为牛场提供“自动饲喂(牛场ERP)、财务管理、经营分析、疫病防控、技水培训”等五大功能服务。 鸿安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广富告诉记者,亿利源通过物联网设备的应用为牛场搭建自动同喂系统、环控系统及相关监控系统等,实现牛场管理数字化生产数据适时在线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为牛场提供生产、经营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肉牛全过程生产信息化管理,实现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服务化、牛肉产品质量追溯。 “我们将强力推进肉牛养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促进肉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实现肉牛养殖节本增效。”杨广富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良种繁育场日本养牛专家与施工队现场考察已完成,近期即可进场进行必要改造,引进高档肉牛品种——山东黑牛良种进行示范养殖、改良推广。 肉牛养殖基地(李乾/摄) 大众创业,人人都有机会养牛致富 碍于没有场地,很多人因为不懂饲养技术等原因无法实现养牛致富。而现在,通过内蒙古鸿安牛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广东第五创投资公司、八点网达成肉牛产业项目融资合作协议,想做个“农场主”,也似乎并不是不可能。 “用户可以在八点网上直接查看肉牛的情况,并在线购买认养。购买后的肉牛会由公司负责养殖,在出栏后根据市场价卖出,在扣除饲养管理成本利润将由公司和牛场主共同获得,‘牛场主’占大头,公司占小头。”第五创投资公副总,八点网负责人李振华向记者介绍道。 同时对于认养者关心的牛万一被养死的情况,李振华表示:“我们一牛一个号码,每个牛都买了保险,耳朵里的芯片都有记录,一旦有牛养死,保险公司和政府会进行大部分赔偿,风险很小。” 目前,八点网第一期肉牛交易市场和流转土地融资2000万元已到位,肉牛养殖融资已投放8期,现在每天发放一期、20头牛。 养殖转型带动群众增收 两家企业计划依托中旗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空间、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低廉的饲养成本、实施建设养殖基地、交易市场,屠宰加工生产线等项目,从而提高肉牛产业发展水平,将科学的圈养技术带给当地群众。 同时,对于养牛户来说,养殖的转型升级,放牧改圈养,进行规模养殖,不仅收入较之前几年略有增加,生产生活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科右中旗禁牧补贴的发放、农机设备补贴的增加,以及开办的养殖提高班,养殖成本的降低,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牧民把传统经营模式转变到寻求经济效益、有效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未来,科右中旗将全面建成从土地流转“粮改饲”种植—母牛繁育—肉牛标准化养殖—屠宰精细加工—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现代肉牛产业发展链条,引导百姓通过肉牛养殖、粮改饲玉米种植实现脱贫增收,探索总结一条农牧区融合发展现代肉牛产业新模式。[详情]

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原标题:组图丨一片流沙成绿地 小小“柠条”谱写环保大文章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李乾)支付宝的“蚂蚁森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用户可通过支付宝在该应用中“养”一棵虚拟树,待“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可“买走”这棵“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树。 这些实体树长什么样?记者近日来到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探究竟。远看,一片片绿色的“大草原”便是“蚂蚁森林”,走近发现绿草中一排排整齐的小树苗鳞次栉比。 科右中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壮子告诉记者,原来这片地区都是流沙、土地荒芜,每次刮风都是漫天沙尘,生态环境非常糟糕,水土流失也很严重;这些‘柠条’三五年后,根系就可以把流沙固住,保持水土。 “在这期间,有专门护林员对这些树苗进行维护,还设置了防风网,通过科学化种植目前成活率已达百分之百。”壮子说。 据了解,“蚂蚁森林”项目已在科右中旗地区种植“柠条”20000亩,沙棘8500亩,当地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文中图片 李乾/摄) [详情]

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原标题:【本网】海升苹果示范园:因地制宜 技术脱贫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陈可 小丘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地处全球苹果适生区。依靠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2014年,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组织技术培训提高扶贫资金帮扶区域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技能,经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的公司优先提供就业岗位,解决农户及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铜川海升项目为周围贫困户4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平均每人月收入两千余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村民在赚到钱的同时,又拥有了独自赚钱的本领。 毛忠良是小丘镇的村民,今年46岁,家中4口人,2014年因意外跌伤造成四级残疾。家里顶梁柱的轰然垮塌使这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经济困难的状况。 毛忠良家有苹果8亩。由于缺乏技术,他家果园2014年挂果2亩,年收入较低。通过多次果树技术培训和果园现场指导,毛忠良掌握了苹果管理技术。2016年他家8亩苹果均已挂果。在他精心管理下,现年果业收入能达五万余元。几年来,经过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使他家摆脱了贫困。 目前,铜川海升项目已举办了20000多人次的人才培训、技术观摩和示范,使工人较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竞争优势,培养出700多名产业化工人。 记者相信,在因地制宜、尽其所长、产业带动、技术扶贫的良性循环下,小丘镇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铜川海升苹果示范园,实现了苹果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摄影/陈可) 海升苹果示范园中即将成熟的苹果。苹果示范园中有嘎啦、富士等多个品种的苹果,从八月初持续到十月分别有不同品种的苹果成熟。(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特色农副产品。(摄影/陈可) 小丘镇果农毛忠良在自家果园前介绍果园情况。(摄影/陈可)[详情]

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腰包鼓了 疾病少了
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腰包鼓了 疾病少了

  原标题:“腰包鼓了、疾病少了”——陕西铜川小丘镇脱贫记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马上又要到了苹果成熟的时节,树上挂满着红彤彤的苹果,水灵灵的透出一股香气,惹人喜爱。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海升现代农业园内,千亩高标准矮化苹果、樱桃示范园,其产品直供各大线上和线下生鲜超市。 园区副总经理赵鹏国介绍,整个园区占地近6000亩,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每年支付农户土地租金约600万元,其中,流转土地的农户中有93户贫困户,租金收入可以确保流转土地后农户的保底收益。项目建成运营以来,已吸纳周边1000余人用工,其中200余名农民入园长期务工;同时,在每年果实采收期,每天用工量达到400人以上,带动了贫困户家庭45户。 海升苹果产业园区等待秋后采摘的苹果 姚坤森 摄 据介绍,由于引进国外的先进灌溉、施肥技术,与以往的种植方式相比,产业园区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80%和省人工90%,实现了品质更好、产量更高,挂果更早、效益更好。园区生产运营负责人李涛说:“目前园区一期、二期项目已成为耀州脱贫攻坚26个扶贫产业园之一,示范引领全区产业就业精准脱贫。” 家住耀州区小丘镇中原村的陈建利,一家四口人耕地五亩多,因孩子上学致贫,2015年以来在帮扶单位及脱贫政策等帮扶下,生活逐年好转。“2017年到铜川海升公司打工,月收入2100元左右,在海升打工时还学习到了苹果树管理知识,回家后对自己苹果园的管理也更有经验了。从前年开始收入也越来越好,去年顺利脱贫。” 在当地,像陈建利这样果业、就业两不误的并不是个例。家住移寨村的毛忠良,由于一次意外伤害落得四级残疾。“2015年,村里精准识别贫困户时,我被村组民主评议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在扶贫政策帮助下栽种了8亩果园,平均年收入5万左右,2016年果树都挂了果,挣了4万多元,实现了脱贫。2018年我和铜川果树实验站签订了协议,在果树实验站管理苹果、樱桃、桃等,月工资有2400元,还给买了保险,养老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生活过得好了,也要吃的放心,以前村里吃的水质不好,都是窖井,吃的水都是储存的雨水和地下水,这些水里面的氟含量高,村里得大骨节病的就特别多。”当地自来水厂负责人介绍,小丘镇供水工程是全市规模最大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于2008年建成投入运行。工程以高尔塬水库为供水水源,原水经过高尔塬水库塬边干渠自流到小丘净水厂,原经过一体化净化和消毒处理后,通过重力自流解决小丘镇独石村、阿堵寨村、中原村、移寨村等村2.1万人的用水问题。 小丘镇自来水厂净化池 姚坤森 摄 2017年5月,小丘镇集中供水改扩建工程启动,主要解决小丘镇小丘村等1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组和小丘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生活用水。家住小丘镇寺坡村的罗智贤今年已经快80岁了,说起吃水问题感受颇深。“以前没有自来水,遇到天气干旱时,井里面也打不上水,要吃水就得去好几公里以外的水沟里面挑水。那时候水质很差,吃了这种水牙齿也泛黄,还容易带来各种病。后面建设了集中供水水库后,这些水被净化后可以直接喝,每个月20元左右的水费就够了。”[详情]

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 安居乐业
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 安居乐业

  原标题: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安居乐业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张一辰摄 中新网陕西铜川8月1日电 题:陕西铜川扶贫移民:下山进城、安居乐业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花甲之年的庞根民告别劈柴生火做饭的日子已近一年,在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生活,令原本愁容满面的她逐渐舒展了容颜。 庞根民是关庄镇杨塬村贫困户,搬迁之前居住在简陋的瓦房里,全家仅靠8亩地维持生计。扶贫搬迁政策实行之后,庞根民和儿女们不仅住上了楼房,她还成为了安置区的一名保洁员。“从山上搬下来当然是好事,交通、就医、购物都比以往便利。而且每天上班,每月可领到700多元的工资,心情也都好了。” 庞根民所在的关庄集中安置区距离铜川新区5公里,项目一期规划占地面积110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可安置550余户群众。 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关庄集中安置区内的扶贫工厂 张一辰 摄 耀州区副区长冯保华介绍,耀州区地处陕西中部渭北高原南缘,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人口33万,耀州是国定贫困县(区),全区共有贫困村5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179户21877人,贫困发生率12.4%。 关庄镇党委副书记张鹏表示,关庄安置区按照“以搬定产、以产促搬”的工作思路,实施产业、就业、创业协同发展,采取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长短产业相结合,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在安置区建立扶贫工厂,借此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作为安置区内的社区工厂之一,伊凯文箱包厂是一家主营包袋生产加工并自主出口的企业,该企业工会主席鲍剑告诉记者,企业目前在岗员工100余人,其中贫困户近20余人,员工现在处于技术学习期。“作为一家南方的企业选择‘北上’建厂,一方面是诸如此类的工厂在南方已较为饱和,另一方面也是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 在21岁的马莉看来,一家人能从“危房”住进“楼房”都与当地的扶贫政策息息相关,“之前在铜川新区打工一个月2500多元,但是那边离家远平时开销大攒不住钱。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月薪也是2500元左右,但生活成本降低,照顾家人也方便了许多。” 据统计,2018年10月,安居工程项目为165家贫困搬迁户在关庄安置区进行了“交钥匙”。目前,110户群众完成装修并搬家入住。 由于刚搬入新居不久,记者在马莉家中看到,地面铺着图案简洁的瓷砖,白色的墙面辅以简单的家具,令这个三室一厅共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看上去略显空荡,但马莉在此间的工作与生活却比原来充实了许多。作为伊凯文箱包厂第一批被选拔进行技术培训的员工,马莉通过45天的免费培训,如今成为了扶贫工厂制作拉链的工人。 在谈及对未来的打算时,有了一技之长的马莉坦言:“先把技术学好,做好眼前事。”[详情]

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原标题:【本网】科右中旗“接单”服务群众“点单”需求 来源:中国人权网    作者:贾璞玉 图为内蒙古科右中旗文明实践公众号页面。其中,用户通过“点单”功能提出合理需求;服务平台根据收集上来的问题和需求制单后“发单”;志愿服务队伍看到“发单”后,可以选择“接单”。 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公众号今年4月上线,已成为群众提出需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宣传部副部长陈丹介绍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点单”,合理需求会呈现在这个平台上。有时候群众遇到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我们就可以帮他对接。 现在,领导干部主动“接单”已成为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色之一。陈丹举例说,有个叫“都兰小区”的社区“点单”反映小区居民多、活动场所小的问题,当地组织部部长主动“接单”,通过组织部门协调,重新给他们扩大了一个活动室。 科右中旗宣传部副部长陈丹介绍文明实践公众号的使用方法。(摄影/贾璞玉) 陈丹介绍,公众号有专人运营,每日汇总全旗各村镇开展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平台展播,让全旗各部门都看到其他单位在做什么,然后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不仅起到宣传引导作用,也可以传播文明理念,拓宽群众获取新知识的渠道,促进社会文明水平和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摄影/贾璞玉) 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去年12月成立,作为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统筹领导干部、平台阵地、社会组织三支志愿服务队,利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教育、文化、科技科普、健身体育等志愿服务,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将文明实践与领导干部带头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与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相结合,推动文明实践工作深入开展。[详情]

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
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

  原标题:文明新风吹来多彩生活——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访见闻  来源:光明网 记者 李乾 悠扬的大马头琴、慷慨激昂的鼓声、铿锵有力的蒙古民谣……记者刚刚走进内蒙古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就被乌力格尔组合精彩的表演所吸引。 原来,为进一步加强改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科右中旗组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实体化指挥中心,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全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乌力格尔组合(李乾/摄) 像乌力格尔组合这样的表演,仅仅是文明实践服务的一小部分。记者了解到,仅年初以来,指挥中心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点,已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01次,88%的嘎查已成立“四会”组织,通过开展文明农牧民、“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旗级表彰134人,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 同时,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还把理论政策录制成蒙汉双语音频,实现嘎查广播天天响,把大道理变成“大白话”;旗乌兰牧骑全年惠民演出147场次;组织脱贫故事分享会77场;推动核心价值观“一进村、四入户”,建设主题广场、宣传墙;组织文艺工作者到脱贫攻坚一线采风创作;进村播放励志主题电影519场。 在这里,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指挥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内容。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用线上和线下联动的工作方式,线上操作主要通过“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微信公众平台,人们只需轻轻一点手机,“掌上”就能快速完成整个流程。“有了这个线上平台,指挥中心就能更好地整合、调动全旗的志愿服务力量,实现志愿服务从‘点单’到‘结单’的标准化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科右中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李乾/摄) 线下操作主要是针对一些不懂得线上操作的年纪较大的群体。“他们可以通过社区周例会来反映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上报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问题的跟进解决。” 截止目前,科右中旗已建立分级规范建设中心1个、所15个、站193个,实现旗、苏木镇(社区党工委)、嘎查(社区)三级全覆盖;还拓展设立艾里(社区小组)实践点534个、嘎查(社区)实践示范户千余户,构筑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户”五级联动的网络格局。全旗已组建志愿服务支队163支、队870支,注册社会组织服务队45支,开展志愿服务线上招募活动9次,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8890名。 据介绍,科右中旗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项理论宣讲活动的开展,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更好的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详情]

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原标题: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 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 乌逊嘎查的“文明团结超市” 人民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王慧)“我家是在‘文明团结超市’里兑换积分最多的,虽然只是兑换一些生活用品和文具,但是这些奖品激发了我们争做好人,争做好事,在嘎查里邻里间相互帮助的良好风气。谁家遇上困难,能帮就帮,现在邻里间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家住兴安盟科右中旗乌逊嘎查的玉福告诉记者。 2018年12月28日,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揭牌启动,成为全旗嘎查级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确定了环境整治、科技培训、文体活动等具体的工作措施,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推选文明实践示范户,引导和激励农牧民群众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乌逊嘎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置的“文明团结超市”。超市里所有的物品不对外销售,而是在每项物品都标上了积分,以此来奖勤罚懒,在开展环境卫生评比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美丽庭院、幸福家庭创建评比活动,形成农牧民群众“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让农牧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村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好。 科右中旗乌逊嘎查包片负责人杜玉兰讲述乡风文明建设过程。 科右中旗乌逊嘎查包片负责人杜玉兰说,过去农户聚在一起就是打麻将,说东加长西家短,自2018年明实践站成立以来,举办了庆元旦喜迎2019年新春晚会,开展了跳广场舞、下象棋、打乒乓球、打篮球等娱乐活动。农牧民的参与热情与日俱增,截止3月底,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场次,参与人数近600人次。 嘎查为农牧民修建的平时休闲的篮球场 抓好乡风文明,才能更好的促发展。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积极宣传引导,把农牧民从麻将桌拉到了乡村大舞台。同时,还组织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党员、村民代表、能人大户等走上学习讲堂开展理论政策、家风家训、环境整治、健康知识等宣讲活动,让学习讲堂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讲堂。截止3月底,已开展宣讲13场次(包括理论宣讲8场次、健康宣讲2场次、个人宣讲2场次、旗级送理论下乡1场次),参与人数达470人次。[详情]

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王海与女儿一起照料马匹。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题:内蒙古科右中旗“马力”全开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我从小与马为伴,马就是我的好朋友。”王海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 王海与女儿一起为马匹冲澡解暑。刘文华 摄 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沙地北端,全旗的八成以上都是蒙古族。随着当地马产业的发展,许多农牧民踏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与马世代相伴,感情之深已融入血液。今年45岁的王海是科右中旗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他们一家3口都在内蒙古莱德马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德马业)工作。“以前照顾蒙古马,现在我是练马师,每天与马作伴,收入也提高了,我们一家都很高兴。”王海如是说道。 王海所在公司是一家集马匹饲养、马术运动等与马相关产业为一体的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旗里的重点项目。截至目前,这家企业已与9个苏木镇47个嘎查签订扶贫协议,带动1165户3100贫困人口脱贫。 当地蒙古族小伙儿白小龙同样也是受益人。今年27岁的他,身材瘦小却有力,是一位富有经验的骑师。对比过往,收入的巨变让他感触颇深。 莱德马业练马师牵马在水池中游泳,增加马匹肺活量。刘文华 摄 “以前家里一直是种地,一年收入就两万块钱,现在我在马业做骑师一个月就能赚六七千块钱。” 莱德马业副总裁丁泉表示,“我们企业发展时得到政府支持,也想着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我们计划在2020年前,协助政府完成1000户3000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目标。” 科右中旗旗委常委、副旗长王海英表示,“旗政府发展马产业,既能延续农牧民对马的感情,又能让更多人脱贫致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帮助企业发展壮大,进而使更多的农牧民提高收入,让蒙古族群众对马拥有深情的同时,‘腰包’也鼓起来。”(完)[详情]

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原标题:陕西耀州:精准扶贫“3+3” 这个方式有点甜 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 姚坤森)“扶贫不能图省事,把饭端到嘴边,张张嘴就行的事不是真正的扶贫。扶贫就要扶到老百姓心坎里,通过政策帮助,为贫困百姓搭把手,让他们把日子过好。”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焦建军这样对记者说道。 如何让群众好理解还能办得到,通过百姓自己走出一条具有内生动力的脱贫致富路,成为近年来耀州区在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上的人权思考。通过区委深入调研和谋划,最终确定通过调动群众积极性,用群众自评的“3+3”的模式,实现外因转化内因自主脱贫。 精准扶贫不是养懒汉 让焦建军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刚到镇上做扶贫工作时,游手好闲、等靠要思想在村里特别严重。“我清楚记得那次是在村委会,一个人高马大、声音洪亮的中年男子,直接喊着我的名字来领取慰问金,那一瞬间我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这样身强力壮的人竟然也需要帮扶。再后来接触多了发现,这个叫李战文的中年男人并不是缺乏谋生技能,反而会养蜂、当过兵还懂得乐器,只是当初身体受过伤后不能干重体力活,也没娶上老婆,导致整个人精神状态萎靡,一个人自由自在、懒散生活惯了。” 也是从那时候起,焦建军就立下誓言一定要让村上这样的贫困家庭早日都有正经营生,把日子过得富起来。为了提振精气神、鼓舞人心,针对存在突出的精神贫困,道东村首创的“八星励志”扶贫也横空出世。在道东村村委会大院里,能够清晰的看到“八星励志”一共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觉悟层、觉醒层和崛起层,三个层级环环相扣,依次递进。与此同时建立了“爱心超市广覆盖”“奖励激励增动力”“全面宣传添活力”三项保障机制,环环相扣、互为补充形成了“3+3”扶贫扶志工作模式。 图为道东村“八星励志”村头展示栏 姚坤森 摄 “第一次村里星级评定时,看到很多人都被评上了,一共八个星目就我一颗星都没有,说实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从那时候起我决定要把日子过好,要让自己也能评上星。”回忆起当初决定养土蜂时,李战文至今难忘那一次评选心里面的失落感。去年11月2日,这一天李战文搬进了自己的“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安置新家,村里给的一万元的互助资金贷款也下发到手了,他的土蜂养殖产业也终于要正式起步了。 村委负责人介绍:“今年春上,李战文建立了30个蜂房,4月份他订购的首批12箱中华蜂也到了,道东村凉爽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土蜂的繁殖生长,一年四季山花不断,这些蜂蜜在城里卖的十分紧俏。现在老李每天太阳还未出来时,就要打开蜂房观察蜜蜂在蜂箱里的活动状况,像照顾自家的孩子一样上心。” “志力”帮扶成效暖人心 “如果养够了30箱蜂,一年收入一万元是有把握的,一斤土蜂蜜最少50元。原本我还订了20箱中华蜂,但是今年的中华蜂特别难买,我准备把现有的蜂好好发展,只要把蜂养好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甜。”说起自己的土蜂养殖产业,李战文信心满满。 图为李战文刚刚采摘的自家蜂箱的土蜂蜜 姚坤森 摄 李战文的变化也让村民们改变了对他的刻板印象,邻居说:“以前老李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样子特别的讨人嫌,现如今他不仅人变得勤快了,对待村上的集体事务也变得积极热情了,没事的时候还会给大家表演一段自己的萨克斯小曲,是村里的大红人呐。”这些改变也被如实记录反映到八星励志光荣榜上,经过村集体的评定,第二次评星李战文获得了精神面貌变化大与摆脱现状欲望强两颗星,第三次评星,李战文获得了勤劳致富步子快与示范带动成效佳两颗星。 在年终道东村“八星励志”评选表彰会上,李战文获得了四颗星的表彰奖励。同时还喜获耀州区脱贫攻坚示范户的表彰奖励。对此焦建军说:“扶贫需要做足三扶同向,扶智中扶志、扶资中扶志、扶直中扶志,扶贫说到底扶的是人的底气人的志气,不仅要物质脱贫,更重要的是要贫困户在精神上脱贫,在政策的帮扶下激发贫困家庭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现如今在道东村,精准评星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积极改变自我,成为了脱贫成效的“显像点”。据统计在耀州区11个镇(街道)117个行政村全面推广以来,评选出四星以上贫困家庭3418户,助推全区41个贫困村达标退出,4796户16408人实现脱贫,在耀州区形成了“人人争星、我要脱贫”的良好氛围。[详情]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原标题: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图为肉牛养殖基地。刘文华摄 中新网兴安盟7月31日电 题:产业带动 政府引领 内蒙古科右中旗农牧民脱贫致富“牛” 起来 中新网记者 刘文华 “既要保护草场生态,又要让农牧民多养牛致富,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成了我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31日,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郭堂同记者如是说道。 科右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兴安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全旗草牧场面积为1300万亩,约同于一个北京市,或15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这里蒙古族居多,肉牛养殖是祖辈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近年来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小牧户缺乏养殖技术导致肉牛成活率低等问题困扰着这里的农牧民与当地政府。 图为肉牛养殖基地。刘文华 摄 2018年9月,在中央宣传部协调推动下,科右中旗成功引进两家肉牛规模养殖的“大拿”:山东阳信县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鸿安集团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在当地建设了肉牛育肥基地、饲料基地等,推动合作社养殖、牲畜交易、牛肉加工及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让当地百姓步入了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如今,科右中旗肉牛产业已与广东第五创投资公司、八点网达成肉牛产业项目融资合作协议,并且第一期交易市场和流转土地融资2000万元已到位,肉牛交易市场有望在今年9月份试运营;总投资3000万元的哈图布其现代化数字养牛场项目已开工;总投资600万元的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已竣工。260多头肉牛在产业园区的牛舍内放松吃草,新购的20余吨干草整齐码放着……这一项项的变化让科右中旗生机盎然起来。 阳信县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振刚说: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相对低廉的人工费用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会尽心竭力与当地合作共赢。 郭堂满怀信心地表示,“项目引进以来,逐步推进,旗政府也给予了多方面政策扶持,我们会做好‘牛文章’。”(完)[详情]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 近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启动仪式在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举行。致力讲好吉林脱贫故事,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宣传脱贫攻坚的“吉林经验”,中央和省级近20家新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会扶贫及“志智双扶”等内容,在吉林省通榆县、镇赉县,汪清县、图们市、安图县等地进行了集中采访。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吉林省委网信办、吉林省扶贫办共同主办,中国吉林网承办,人民网、中国网、吉林日报等众多媒体记者积极参与。3日至5日,采访团赴白城市通榆县和镇赉县进行了集中采访。 采访团来到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这里的村民借助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集中安置,就地实现了城镇化。同时,他们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引擎,以土地规模化经营改革试点和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为支撑,发挥改革政策举措叠加效应,推动全村重构发展格局,激活脱贫动力,探索出了从落后贫困村走向整村脱贫的“陆家模式”。 在乌兰花镇乌兰花村,采访团了解到当地发挥庭院面积大、易灌溉的优势,积极鼓励农户和贫困户发展辣椒、马铃薯、香瓜和葡萄等庭院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将“小庭院”做成脱贫致富的“大文章”。在通榆县双岗镇,采访团通过采访包保干部、贫困户家庭代表了解到,全县通过开展县委书记和县长“吃百家饭”、包保干部“吃万家饭”等活动,与百姓拉家常、交朋友,密切干群关系,听取百姓的真实反映,准确掌握并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采访团来到镇赉县镇赉镇架其村。当地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托涉农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果蔬,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此项目产权为集体所有,合作社负责承包经营,以承包费分红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在镇赉县特色养殖产业扶贫基地,采访团了解到当地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建立特色养殖产业扶贫基地,主要以高价值的畜禽和养牛为主,由政府投入整合资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企业按照政府投入金额的6%、8%、10%的比例逐年缴纳利润分成,带动全县59个非贫困村的1.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前,镇赉县已脱贫摘帽。 中国台湾网记者尹赛楠说,镇赉县特色养殖产业扶贫基地的一位27岁的小哥父亲去世较早,母亲也身患重病,当地政府优先将他招进基地,他由以前每月2000元的收入提高到现在的每月3400元。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产业扶贫有力度、精准。 6日至9日,采访团前往延边州汪清县、图们市、安图县开展集中采访。 6日,采访团首先来到汪清县。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成效,当地筑稳产业支柱,拓宽增收渠道,打造长久富民产业。经过三年多努力,贫困人口22759人,实现减贫19539人,74个贫困村出列42个,贫困发生率降至3.3%。2019年计划全县脱贫摘帽。 采访团先后采访了吉林汪清北耳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东光镇电商服务中心,汪清桃源小木耳产业园,汪清环肯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木耳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基地,以及天桥岭镇口山村黑木耳基地。 7日,采访团先后来到图们市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图们江学院,石岘镇水南村卫生室、研学基地,吉林省隆吉花卉基地,河北村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爱心超市等地采访。8日,在安图县,记者们了解到,当地创新成立了集服务、管理、协调、考评“四合一”的驻村干部党委平台,积极倡导“凡提必扶”导向,并对涌现出的有效做法在全县范围内复制、推广。目前,全县已取得了80个贫困村退出62个、9811名贫困人口脱贫6725人的阶段性成果。今年4月28日,图们市已实现脱贫摘帽。 记者们还参观了安图县脱贫攻坚纪实展馆,明月镇长平村休闲采摘园,松江镇盘道村大果榛子种植地、德化村香瓜种植大棚等地。 人民网记者张玫表示,安图县农村在两三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住在地窨子里56年的老汉下山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 脱贫攻坚的“图们经验”给采访团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健康扶贫和文化带动旅游扶贫让海外网记者赵宽感触颇深。他说,图们江学院从文化角度上,打造了一块具有自身特色的招牌,从而带动旅游产业,还有90%的报销额度也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的后顾之忧。 各地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让记者们深受触动。大家纷纷表示,脚上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饱含多少深情,将以此次采访为契机,积极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把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吉林脱贫攻坚故事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记者 毕玮琳 张伟国 张磊 实习生 马春雪)[详情]

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原标题: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留下来日子更好” 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满目苍翠,芳草鲜美,田屋错落,曲径曼回。美丽乡村的打造,多项产业的发展,让丰收村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 方启祥有一门做根雕的好手艺,以前自己做自己卖,卖得多就能“吃得好”,卖得少就仅够“吃得饱”。自从2016年村里兴起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磨石沟休闲旅游,方启祥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工作——成为“童话磨石沟”旅游项目的园艺工人,每月领2000多元工资。根雕还照做,不过销路完全不用愁,通过磨石沟的渠道售卖出去,现在已经供不应求。虽从“个体户”变成了“打工仔”,但是参与家乡建设,提升生活水平,让方启祥对现在的日子很是满意,“以前我家是三间土房,现在是三层小楼。” 方启祥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其他人也不能落下。想开农家乐的,县里通过精准扶贫“农户贷”来给予支持;愿意搞合作社,开旅游企业的,县里提供“产业贷”服务。如今,村里已经形成了一条集休闲观光、农耕采摘、住宿就餐、特产采购于一体的产业链,家家户户积极参与,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农家乐老板朱枝启说,去年仅“十一”假期期间,就接待了游客700多人,收入近3万元。 丰收村村支书吴相琴认为,对于自然资源优越的乡村来说,旅游往往是最有前景的产业,但怎么做好,得找对门道,丰收村有个一举两得的法子,“对村里来说,把旅游资源整合到一起,将农家宾馆、土产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纳入统一管理,避免了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对村民来说,将他们的土地、房产、林木等资产变成生产经营资料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变一次性补偿为长期稳定分红。” 目前,丰收村磨石沟旅游项目已发展特色农家乐、乡村客栈57家,成立小微企业3家,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开设农特产品店9家,开办农产品加工作坊7家,建成标准化体验采摘园3处2000余亩。 “以前村里除了五保户和残疾人,几乎全出去打工。” 方启祥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不用外出务工,留在村里,也能有好营生,好日子。”(记者王宇鹏)[详情]

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
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一个“深贫”老汉的“下山路”——安图县盘道村扶贫纪实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安图县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从安图县松江镇再行20公里,记者到达了是安图县的一个深度贫困村--盘道村。村子位于半山腰,交通不便、耕地不多,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盘道村新修围栏和村貌 人民网 张玫 摄 从“地窨子”到“新房子” 85岁的张清旭老人家很“不同”。在山上用木头搭建的地窨子,周围糊上掺杂稻草树叶等垃圾的泥土,高度不足1米,无门无窗。在东北冬季的温度能达到零下二三十度,我们可以轻易想象他所承受的寒冷。当地人戏称他的房子是个“窝棚”。可就在这样一个“窝棚”里,无妻无子无女的张清旭老人住了整整56年。 “老人是个很有想法的人,当时镇党委、政府和村里曾多次希望将老人接到敬老院颐养天年,可是老人坚决不同意。他认为他去了敬老院就会得病,这个思想怎么都转不过来。”松江镇盘道村驻村“第一书记”侯志国介绍。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清旭老人的地窨子连个产权证都没有,不符合易地搬迁的条件,这可咋办?侯志国向镇、县、市层层汇报,申请资金给老人盖了一栋新房子。 为了让老人心甘情愿搬出“地窨子”,侯志国用实际行动换真心。老人家境不好,侯志国就隔三差五自掏腰包,给老人送米送面;老人牙齿不好,他就经常给老人多买一些易咀嚼、易消化的食品;为了给老人排解寂寞,侯志国给他送去了收音机,甚至有关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他都征求老人的意见,提升老人在村里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侯志国与老人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最终赢得了老人的信任,老人搬入了温暖宽敞的新家。 “大榛子”铺起全村致富路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激发内生动力是根本。安图县松江镇利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致富。侯志国告诉记者们,黄豆是盘道村一直以来的主要种植作物,以往当地的农户都是以销售黄豆为主要的经济来源。2016年,在省卫计委和松江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盘道村结合盘道村的实际和地理优势,选定大榛子种植和笨榨油坊作为扶贫产业“造血”项目和“输血”项目。 “大榛子可以存活50-100年,存活时间比较长,旺果期是20-30年。我村村民人均2.8亩榛子地,可以做到长期脱贫、防止返贫。” 侯志国满怀信心地说。除了种植榛子,村民还可以通过卖榛子苗、笨榨豆油赚钱,种(产)出来的产品由村委会统一收,再拿到长春等城市集中售卖。 盘道村榛子地 人民网 张玫 摄 盘道村的油不仅原材料质量好,榨油的手工艺也可以说是“返璞归真”。“‘笨榨’指的是工艺,我们的这个工艺不是化学起油,而是通过榨油机榨出来之后再经过三道过滤程序,达到115摄氏度高温消毒,所以说这个工艺比较安全。”侯志国对记者介绍。扶贫扶志,勤劳致富,盘道村村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富足幸福的生活,使他们看到了未来脱贫的希望。 “短短三年,我们村就已经靠这些产业的发展收入了87万元,全部成为村部的基础建设基金和贫困资金。”侯志国说。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在安图这片土地上,有很多像侯志国一样奋斗在脱贫攻坚事业一线的工作者们书写着感人的故事,一幅幅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生动画面正在安图大地徐徐展开…… 张玫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 报道[详情]

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79岁老党员的脱贫之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康彦龙)“现在我们家里自己养了近30只羊,合作社还有50只,现在生活好得很,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在甘肃省庆城县蔡口集乡周家塬村,79岁的老党员周志南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经历。 周志南所在的甘肃省庆城县是六盘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县,同时也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红色革命老区。由于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地带,全县大多数地貌支离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地貌类型,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79岁老党员周志南接受记者采访 康彦龙/摄 相关报道显示,在2014年以前,庆城县有5.31万贫困人口,每5个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发生率高达22.16%。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成为全面小康的短板。作为村里的老党员,早在1971年,周志南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因家中人口多、产业单一、收入低等因素,周志南家在2013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三类“低保”。 记者在当地政府为其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帮扶方案中了解到,周志南家里有耕地19亩,2017年全家净收入21351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558.5元。其子周某由于患病至肢体残疾4级,丧失部分劳动力,只能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和养殖。针对他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成效显著,全家已于去年脱贫。 周家塬村湖羊养殖基地 康彦龙/摄 在周志南家庭主要增收措施中,产业发展是其增收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今年3月,其参加当地“331+” 湖羊养殖产业,预计年底分红达到12000元;养羊存栏23只,预计年底生产羊羔15只,出栏13只,净收入可达2925元;种植的2亩黄花菜每亩计划收入500元,除去成本可达920元;孙女务工收入可达21600元。同时新建砖混房屋3间、砖箍窑3孔,总共面积达125平米,基本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相关要求。 周志南家发展“331+”湖羊养殖产业是当地推动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蔡集口乡党委书记李霞告诉记者,近年来,庆城县以湖羊养殖为切入点,引进了中盛羊业公司,创新出“331+”肉羊产业扶贫新模式。据了解,该模式中第一个“3”就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合作,以中盛公司、养殖合作社、贫困村户三方联合为基础,开展湖羊托管繁育养殖;第二个“3”就是群众以土地入股变资产、贷款购羊入股变股金、参与合作社分红变股东实现“三变”;“1”就是由合作社全程托管,统一饲养管理;“+”就是村集体或农户入股合作社分红,发展集体经济,加快脱贫步伐。 蔡集口乡党委书记李霞向记者介绍饲草产业 康彦龙/摄 “养羊首先要勤,还要细心,在草料配备方面也要很用心。”老党员周志南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养羊心得。在周老看来,养羊是一个很不错的增收渠道,他很早之前就在养羊,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如今,除了在自家饲养外,还在村里的合作社入股,每年可以收到一笔分红,同时养羊可以卖羊绒,其去年生产的羊绒卖到了160元每斤的高价。 “当初为了追求进步我入了党,如今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详情]

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原标题:看!一公里的产业路如何让河北村华丽转身 火热的七月,图们市石岘镇河北村绿树成荫。 在村头,几位村民相约一同赶往村里创业扶贫食用菌产业园区。 “以前打工都得出村,现在家门口有了产业园,在家门口就上班了,这收入也增加了。”提起村里产业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变化,河北村村民们交口称赞。 7月7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来到河北村,媒体记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变化。 项目助力发展 嘎呀河北岸的河北村,贫穷落后曾一度是它的代名词。 而眼下这里,却是“老百姓钱包鼓,村里产业后劲足”。 是什么让一个小村庄,华丽转身? 河北村第一书记曹爱鹏 “河北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更少不了干部与村民的齐心协力。”河北村第一书记曹爱鹏在接受中国吉林网采访时,用这样的一句话带出河北村发展主线。 这个说法,也得到河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涛的认同。 刘海涛谈产业带来的改变 “河北村在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有31户 48名贫困户,在图们市脱贫攻坚产业扶持背景下,村里发现脱贫的根本核心是在于产业发展。”刘海涛在接受中国吉林网专访时坦言,经石岘镇党委、政府在长期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后,确立了以食用菌产业作为石岘镇扶贫主导产业。 产业发展,需要科学预判。 灵芝 木耳 “一个产业的确立,前期调研很关键。”在刘海涛看来,过去村里虽然有部分农户从事木耳种植产业,但多以家庭为单位,产品质量、产量均不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差,实际付出劳动转化收入成效并不明显。 正基于此,根据部分行政村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贫困人口缺乏模范带动的实际情况,统筹整合扶贫资金,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行,依托河北村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集中打造了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变粗放型农户种植为集约型基地管理,实行“资源集中配置、生产标准经营、产品统一销售”的模式,稳定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的扶贫之路,有效辐射带动全镇食用菌种植产业蓬勃发展。 “输血”变“造血” 将“输血”扶贫资金谋划成“造血”产业项目,河北村为贫困对象脱贫提供了切实保障。 “产业园区规模不小,从头到尾走完一公里,在村民心里这就是致富带。”刘海涛说,一路走来,河北村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实现了产业带动、劳务增收、劳动力回引等多重目标,促进了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目前基地有大棚52栋,2018年这个园区产值达到700多万元,产生的扶贫收益资金是40多万元。通过产业带动扶贫,河北村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1777元。产业所产生的收益近4000元,从根本上保证了贫困户的脱贫,也确保了脱贫不返贫。 一公里产业路 产业创富,具有示范效应。 在图们,河北村的创业扶贫食用菌基地更是成了脱贫创富产业样本。 爱心超市暖人心 产业富民的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改变。 “我们村有个爱心超市,很有特点。”刘海涛透露,为激发村民参与本村各项活动积极性,提振大家的精气神,河北村于2017年末设立了“爱心超市”,物品来源为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爱心捐赠的生活必需品。“爱心超市”的运营有效推动了河北村脱贫攻坚、创建文明乡风、建设美丽乡村等工作的开展。 看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了,这个爱心超市谁服务?服务谁?咋服务?啥效果? 中国吉林网了解到,爱心超市服务人员为河北村干部及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积分管理员)负责本村爱心积分的日常记录工作;监督委员会主任(积分监督员)负责本村爱心积分积分监管工作,并及时对积分使用情况予以公开;村干部(物品管理员)负责建立《商品进出台账》,确保“爱心超市”兑换商品、往来积分账目吻合、一致。 服务对象为经河北村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且符合本村村规民约制度的在村常住户。 日常,村民可通过参加参会议事、环境整治、卫生评比、文体活动、政策问答等载体活动获得相应积分,积分计入个人积分存折,并在河北村“爱心超市”积分明细展板公示。将每月的5日和25日定为“爱心超市”集中开放日,村民依据累计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粮油、香皂、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兑换剩余的积分可用于下次使用。 刘海涛透露,通过运营“爱心超市”,村民在家门口参加活动就能获取生活必须品,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通过运营“爱心超市”,村委会有了提高村民参与本村各项活动积极性的管理方法。记者 栾喜良 贾子尧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李昊洋 来源:中国吉林网 [详情]

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甘肃镇原:特色农业助脱贫 菊花铺就致富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康彦龙)“已采摘6至7茬,实现亩均净收入2500元!”对甘肃省镇原县孟坝镇峁合村村民王跟科来说,种菊花能有这样好的收入出乎他的意料。 58岁的王根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开始种植万寿菊。“虽然只种了2亩多,就拿到了7000元”,他微笑着告诉记者。在去年之前,他和这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小麦玉米土豆一直是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投入大,产出低,家庭收入微薄。如何依托当地农业的实际情况,发展有特色的作物种植帮群众脱贫致富,当地政府将目光投向了万寿菊种植。 村民王跟科在采摘万寿菊康彦龙/摄 据了解,万寿菊是一种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春夏天播种,一年花期近6个月之久,可采摘5-6茬。其主要特点是花大、花期长,对土壤要求低,同时集观赏、药用、食用、环保等经济价值于一身,目前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 “刚开始,村民的种植积极性并不高,将自己种了好多年的玉米小麦等作物改种花,大多数人还比较犹豫。”孟坝镇镇长黄步杰告诉记者,为解决群众积极性的问题,当地组织镇村组及帮扶干部多次进村入户,与农户面对面核算万寿菊种植收入账,宣讲万寿菊产业扶持政策,点对点开展针对性服务指导。“我们多次组织农户代表赴兄弟乡镇武沟乡实地参观学习,了解种植收益情况,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当地田间绽放的万寿菊康彦龙/摄 按照全县产业培育总体要求,近两年该镇将万寿菊产业作为脱贫增收主导产业来抓。采取“农户订单种植、公司保护价格收购”的方式,建成峁合村2000亩万寿菊示范点1处,落实种植面积0.7万亩,带动665户贫困户栽植万寿菊2335亩。黄步杰表示,当地发展万寿菊种植是一种“订单农业”模式,农民只管种植、采摘,不用担心市场问题。“万寿菊市场缺口很大,相关公司种多少收购多少,目前供不应求。” 当地已投资68万元在塬口村新建万寿菊鲜花收购站1处,按照订单价0.95元/公斤收购鲜花。“农民只要将采好的菊花拉到收购站,过完称就可以拿到钱,非常方便”,黄步杰告诉记者,镇政府去年以来,已邀请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开展栽植技术培训30场次,同时新建婚纱摄影、观景平台、农家乐各1处,解决群众鲜花交售、技术缺乏、产业单一问题。 孟坝镇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康彦龙/摄 为发展万寿菊产业,当地近两年出台一系列鼓励举措。对于种植万寿菊的农户,每亩给予200元种苗费、贫困户每亩政府补助保险7.5元、1袋有机肥、1卷农膜,共计400元政策扶持资金。如果当年绝收,通过保险每亩就能理赔1500元,降低了广大农户种植风险。 现如今,依托万寿菊种植基地,当地已举办集体婚礼、万寿菊采摘比赛、书画艺术交流、“万寿菊”杯广场舞选拔比赛为主题的“万寿菊”文化旅游艺术节。“旅游+”理念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以“特色种养+旅游观光”发展模式,全力打造以峁合村为中心的万亩万寿菊旅游观光园。 目前,全镇万寿菊产量已突破5000吨,创造收入475万元。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镇村党员干部“保本不分红”入股领办祥农等8个万寿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10人,带动2114户群众发展万寿菊产业,其中党员42人栽植万寿菊700亩。就地吸纳务工200多人,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详情]

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 助健康
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 助健康

  原标题:陕西汉中脱贫的两大“法宝”:稳增收、助健康 新华网汉中7月7日电(于子茹)记者在陕西省汉中市采访时了解到,汉中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0.2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5.0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2%下降到5.15%。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并不意味着贫困的消失。如何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汉中聚焦“群众增收难”和“易返贫”两大脱贫攻战中的难题,精准施策,让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 以产业发展打实脱贫基础,实现稳增收 没有可持续的产业,容易出现政府前脚扶贫,贫困户后脚返贫。因此,汉中市把建立扶贫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 佛坪县位于秦岭南坡腹地,因为交通不便,缺乏支柱产业,这里也是陕西省的深度贫困县之一。县银厂沟村的113户367人中,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为了维持生计,有劳动力的村民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收入极不稳定。 近年来,银厂沟村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巩固大鲵特种养殖、苗木、板栗等传统产业,建设200多亩大山猕猴桃园等措施,银厂沟村也脱了贫。 姜东创办的“绿叶仙棕”就是产业扶贫的一个例子。2013年,在外工作的他在在一次返乡途中发现了家乡漫山遍野的山棕榈,当时就觉得,如果能把这些棕榈做成床垫,会是一条不错的致富之路。在学习了相关技术后,姜东和妻子一起返乡创办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开办以来,优先吸纳了20多名村民务工,帮助30多位贫困户增收脱贫。 为了把更多贫困群众嵌入产业链,汉中市鼓励贫困地区入园入社全覆盖和贫困户结对帮扶的精准扶贫新模式。一批“村级学支部+互助合作社”、”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园区+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的专业合作社在汉中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汉中市扶贫办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汉中市312家中小企业带动了1.6万贫困户;2300多个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就业合同,稳定带动6.04万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受益。 健康扶贫,让群众看得起病、不返贫 截至2018年底,汉中市还有镇巴、略阳两个深度贫困县尚未脱贫。在两县尚未脱贫的人口中,患病者、残疾孤寡老人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较高。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返贫是横亘在脱贫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如何拿下这只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汉中给出了自己的健康扶贫模式。 “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镇巴县着力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多种保障政策的组合、叠加,构筑多重医疗保障网,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镇巴县卫生健康局健康扶贫办主任唐伶俐说。 此外,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山区最深处,镇巴县还组建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2+2+1”模式,即:抽调村卫生室医生和村卫生计生专干各1人,镇卫生院医生和镇公共卫生专干各1人,县级医院医生1人,共同组成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对贫困户开展政策宣讲、大病救治、慢病随访、健康管理等签约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镇巴县在册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因病致贫返贫户由2016年初的9862户22751人减少至目前的257户908人。实行“2+2+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后,镇巴全县慢病规范化管理率、控制率分别提高了70%和45%以上。 镇巴只是汉中市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中在全市推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民政救助+政府专项救助+其他方式”的组合式、多层次体系。其中,政府专项救助资金,以及红十字援助、社会捐助和爱心帮扶等其他方式,专门用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民政救助后自付费用过重的患者。 目前,汉中全市贫困家庭所有大病患者全部得到集中救治,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病患者兜底保障实现全覆盖,看病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并全部实现了“一单式”结算。[详情]

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小特产大产业 云南小草坝镇打通脱贫致富路 中国青年网昭通7月7日电(见习记者 吕佳璐)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位于彝良县东北部,距离县城33公里,境内气候春凉、夏暖、秋凉、冬寒,是典型的高寒农业镇。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让小草坝成为“世界天麻原产地”之美誉,同时也成为方竹的“第二故乡”。而小草坝镇则充分发挥这一自然资源优势,踏踏实实走天麻、竹笋两大高原特色产业道路,让天麻、竹笋成为小草坝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彝良县万亩竹产业基地大桥示范点。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依靠竹子种植 打通脱贫致富路  这里有民谣这样唱:“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记者来到小草坝镇时,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漫山遍野的竹林连成竹海,青翠欲滴,景色宜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彝良县小草坝镇大桥村村民贾连兵。  竹林。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现在种了十多亩竹子,每年能有一万多的收入哩。”贫困户贾连兵没想到,以前靠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的收入都不够吃,自从开始种竹子之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贾连兵正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情况。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像贾连兵这样靠种竹脱贫的农户,在彝良县占大多数。截至2019年4月,全县实现竹产业总产值4.778亿元,覆盖竹农5万余户21.3万人,户均创收达9500元,人均创收2300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万户4.47万人。竹产业已成为彝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记者了解到,彝良县2018年收益面积4万亩,合计收益8000万元,户均增收9098元,人均增收3009元。“我们连片打造竹产业示范基地4万亩,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组织群众实施退耕还林,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带资入股、劳务雇佣等多种方式加入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竹产业基地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彝良县小草坝镇党委书记董建华向记者说,“我们将进一步发展山区经济,拓宽竹产业发展渠道,更进一步推动农户种植、企业加工、服务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水平提高,助力脱贫攻坚。”  刚刨出的天麻。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大力发挥种植天麻优势 谱写脱贫新篇章  天麻,其药用功效最早以“赤箭”之名记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中,被归结为“三抗、三镇、一补”,即“抗癫痫、抗惊厥、抗风湿;镇静、镇痉、镇痛;补虚。”近年来,新增药用功效为降血压、抗血栓、抗衰老、改善学习记忆、预防老年性痴呆等。小草坝镇是国家级特色小镇,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准静止锋”的生态气候,不仅造就了小草坝优美的四季风光,更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好的天麻,小草坝因此被誉为“天麻之乡”和“世界天麻原产地”。  天麻育种。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记者了解到,2018年小草坝镇共有天麻种植面积0.7万亩140万塘、其中有性繁殖0.2万亩,产值达2400万元。无性繁殖0.5万亩,产值1.2亿元。2018年天麻年总产值达1.44亿元,实现户均增收1.376万元,人均增收0.5416万元。2019年预计种植天麻面积8000亩、其中有性繁殖3000亩、无性繁殖5000亩,可实现产值1.56亿元。  用手轻轻刨开枯枝和泥土,一个个颜色黄白、个大饱满的天麻便露了出来。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今年42岁的杨盛宝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靠打零工来维持整个家庭,入不敷出。他笑着对记者说:“我现在一共种了5亩天麻,每亩地政府还补助了500元,去年收入大概有2万多。现在家里的生活逐渐改善,我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图为杨盛宝。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 吕佳璐 摄  “近年来彝良把天麻作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来培育,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作为产业扶持资金,采取‘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了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天茂说,“2018年种植天麻1.56万亩,实现产值19.18亿元,覆盖农户14037户492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85户20118人,贫困户人均增收3814元,天麻已成为彝良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的农特产业。” [详情]

“一个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书写最美脱贫故事
“一个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书写最美脱贫故事

  原标题:“一个不能少,你我同路行”通榆人用真情书写最美脱贫故事 中国台湾网7月4日通榆讯 (记者 尹赛楠)“天天牵挂你的衣食住行,苦乐冷暖惦念在心中……一个也不能少,你我同路行,心贴心,手挽手,共赴美好的前程。”7月4日上午,“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在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启动,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 陆家村农户入住新楼房。(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从通榆县出发,驱车53公里,采访团来到了这个曾被称为特困地区县中的典型贫困村。之前的陆家村,与很多贫困村一样,村里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收入结构单一,老百姓靠天吃饭,睡的是土炕,想的是口粮,可现如今,这里的变化可用四个字概括——地覆天翻! “蝶变”中的陆家村 走进陆家村,一幢幢整齐的楼房瞬间映入采访团的眼帘,公共文化广场、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敬老院……一条条整洁的街道,一张张屋檐下的笑脸,所有这些,都让记者明白,当初的贫困村,如今正在完成“蝶变”…… 2016年,在中央和省委推进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通榆县抢抓政策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乌兰花镇陆家村先行先试,规划实施了以易地扶贫搬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组合项目,并率先在乌兰花镇陆家村试点,成功打造了“陆家模式”。2015年,陆家村人均年收入仅为5500元,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2户、198人;到了2017年,村民年人均收入能达到17000余元,是之前的三倍以上。 陆家村村民李海军。(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您觉得现在的住房条件跟之前比有什么不同?”“那还用说,当然是现在住的舒服。”今年54岁的李海军,是陆家村里第一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几乎是脱口而出。“之前住的老房子,四面透风,夏天凉快,冬天更凉快。现在家里有地暖,厨房有抽油烟机,不止我觉得好,街坊四邻都说好。” 而在实现搬迁村整体脱贫的同时,陆家村也注重保障农民搬迁后不返贫、能致富的问题,通过落实土地复垦、推动土地流转、抓好园区建设、引导创业就业等方面逐步形成可持续、有保障的农民增收来源。此外,为了减轻村民上楼后的经济负担,陆家村结合村集体收入情况,为贫困户统一减免取暖费和物业费,做到切实节省日常生活开支。 “孩子们都在附近的厂子里务工,我们老两口每年靠土地流转拿到的收入也有三四万元,可以说是真的奔小康了。”这时记者注意到,李海军古铜色的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我把自己当成了村里人” “通榆县乌兰花村地处科尔沁边缘,不同于陆家村,这里虽然面积很大,但能抵御自然因素、旱涝保收的耕地却少之又少。”作为乌兰花村第一书记的王学范告诉记者,过去的乌兰花村,是真正意义上的看天吃饭。 “既然党信任我,把我安排到这里,那我自然不能守着老百姓过旧日子。”通过走访调研,王学范发现乌兰花村的庭院经济基础好,面积大,并且易灌溉,为此,王学范带领村干部成立了专项扶贫工作组,帮助村民摆脱贫困。 乌兰花村第一书记王学范向采访团讲述脱贫故事。(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刚开始的时候,村民们对发展庭院经济并不认可,很多人怕麻烦、没技术、缺信心。”王学范说着,目光落到了身边的李长林身上。今年74岁高龄的他,曾经也对发展庭院经济持抵触情绪。“那会儿想,自己年纪大了,家门口这片地种些玉米挺好,省事儿还不麻烦。”李长林指着面前的麦子告诉记者,王书记经常来做工作,技术上不懂的问题他也派人过来指导,就这样,自己家的院子里载满了小麦。 “再有几天就能收成了,之后还能在地里种些白菜、荠菜,从前每亩地只能收入几百块钱,现在连作物带补贴,每亩地的收入能达到五千元左右。”李长林告诉记者,这都要感谢王书记。 不仅如此,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陈风陋习,王学范结合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将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提炼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村俗民约》。 “正所谓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村子的风气转变了,脱贫工作自然就更好开展了。”王学范说。 “2016年初来到这里,如今也有三年半的时间。”王学范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女儿。“平时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女儿也在外工作,妻子生病去医院基本都是自己。”说到这里,王学范的眼眶微微泛红。“但我从没后悔过,既然来到这里,那么村民们也同样是我的家人,我也把自己当成村里人,大家在路上见到我,都跟我招手微笑,喊一声‘王书记’,这就足够了。” 看着庭院里即将收成的小麦,李长林的脸上满是笑容。(中国台湾网 尹赛楠 摄)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目标,也是使命!如今,在中国农村广茂的土地上,更多精彩生动的脱贫故事正在上演,而我们的旅程,也在继续……(完)[详情]

挪穷窝换新颜 易地扶贫搬迁拓宽群众致富路
挪穷窝换新颜 易地扶贫搬迁拓宽群众致富路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挪穷窝、换新颜 易地扶贫搬迁拓宽群众致富路 央视网消息(记者 康彦龙):沿着蜿蜒的乡村道路,走进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坪颉岭村三个安置点,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一栋栋红瓦白墙小院错落有致,一排排乡间路灯整齐划一,一张张脸庞喜笑颜开,这便是易地扶贫搬迁后颉岭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几年前,颉岭村安置点的76户村民还分散居住在13个沟壑梁峁之中。由于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道路狭窄崎岖,雨天道路湿滑泥泞不堪,甚至部分村民时常断电。精准扶贫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为原先分散居住的村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走出了一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搬走了穷根,搬来了幸福和希望。 安置区村民居住的小院外观 康彦龙/摄 据了解,近年来颉岭村对安置区住宅及道路周边的荒山集中绿化,采取新植、补植、封育等措施,栽植油松、云杉、山毛桃等树种13.66万株,面山绿化500余亩,安置区绿化2290平方米,真正实现了优化美化森林资源,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同时, 从穷乡僻壤搬到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的安置点生活,是好多村民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年74岁的马明宝是村里的贫困户,记者见到他时,是在合作社的养殖小区。马明宝和老伴儿15年搬到了安置点,“一共掏了1万多元,就搬到60平米的新房,其他都是国家补贴的”,马明宝告诉记者,他通过村合作社养了两头牛,种了十亩玉米。谈到自己的生活情况时,他显得信心十足。 颉岭村安置区周边自然环境 康彦龙/摄 峡门回族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飞告诉记者,在在易地搬迁过程中,贫困户出的钱很少,自筹不到1万就可以搬到新居。据了解,该村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创新方式促增收,拓宽群众致富路。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理念,在安置区建设肉牛养殖小区3处、单列式养牛暖棚60座,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推行“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入社贫困户69户,实施颉岭利民合作社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全村肉牛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 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突破口,紧抓落实农村“三大革命”,采取农户自扫、专人清扫、集中清运的模式,实现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运作。加大农村卫生改厕力度,计划实施改厕70户,目前已完成56户,积极开展创建“清洁村庄”示范村,全方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颉岭村养殖合作社办公区外景 康彦龙/摄 同时,对迁出区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采取大户承包,成本核算,收益各半的方式,种植山毛桃、核桃、李子等苗木,种植柴胡、党参等中药材,初步形成了“牛、林、药”等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格局,进一步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据了解,颉岭村辖7个村民小组159户526人,耕地总面积4237亩,人均耕地8.5亩,均为山地梯田。2013年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68人,贫困发生率50.76%,截至2018年底剩余贫困户5户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16%。[详情]

抓党建促脱贫 银厂沟村实现脱贫增收
抓党建促脱贫 银厂沟村实现脱贫增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佛坪7月3日讯(记者 张雪)7月3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陕西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第一站走进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银厂沟村。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西岔河镇地处秦岭南坡腹地,银厂沟村位于西岔河镇东部,目前全村55名贫困户已脱贫户54人,在册贫困户仅剩1人。 西岔河镇银厂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光明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全村下设3个村民小组,共计113户367人,党员24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其中已脱贫户23户54人,在册贫困户1户1人。全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10400元,2018年10月—2019年5月已脱贫户累计人均纯收入为6501.74元、在册贫困户为12358元。 建设中的乡村大舞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摄 西岔河镇银厂沟村第一书记訾雪岩表示,近年来,在中央网信办的亲情帮扶下,该村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机制,培树党员创业示范基地2处,党员示范户10户,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彰显。 银厂沟村的特色产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雪/摄 在产业发展方面,借助“金银谷”建设,巩固大鲵特种养殖、苗木、板栗等传统产业,成立银厂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建设大山猕猴桃园共200余亩,建成银厂沟大桥、乡村大舞台、旅游公厕、油菜花海观景平台、智慧旅游大屏幕和银厂沟污水处理站、污水管网等,拓宽了村级道路。目前,正在建设生态停车场,同时在中央网信办的帮助下,大力推进绿叶仙棕合作社复厂和佛坪山居民宿建设工作,尽早实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村民分红的稳定收益模式。 该村先后被省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被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村党组织”、全市标兵工程建设“村党组织标兵”、市级卫生村、生态村、文明村。[详情]

决战脱贫攻坚 太行山上的扶贫内生动力
决战脱贫攻坚 太行山上的扶贫内生动力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太行山上的扶贫内生动力 7月3日“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山西站),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的记者走访了太行山深处的左权县连壁村和桐峪镇下武村。 2014年山西省左权县连壁村、桐峪镇下武村众多农户被界定为贫困户,有的村民面对贫瘠的土地不愿耕种,甚至坐在家里也不知道如何摆脱贫困。 山西省左权县桐峪镇下武村。(曹雪 摄) 来源:中国搜索[详情]

安徽望江太慈镇:草菇种植+光伏发电 打造扶贫主战场
安徽望江太慈镇:草菇种植+光伏发电 打造扶贫主战场

  央广网望江7月4日消息(记者 赵家慧)食用菌种植+光伏发电能够产生怎样的混搭?在安庆望江县太慈镇的扶贫产业综合体内,这两个听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形成了奇妙的组合,而这个组合的结果,让这里的756户贫困户受益匪浅。 正值盛夏,刚走进偌大的厂房,一股怪味就夹杂着热浪迎面扑来。几个工人正将满地已明显变质的植物铲到一个三层高的架子上,那股霉腐的气味就是它们发出的。“这些秸秆可有大用处,我们对它的再利用可以让它变废为宝,成为这里草菇种植的上好原料。”太慈镇镇长曹长根口中的草菇,在扶贫产业综合体内可是“明星产品”。 随着养生理念盛行,草菇作为一种健康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草菇种植风险低,只要气温保持在28°,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摘。“综合体去年建好,一年就有360吨的产量,400多万元收入。” 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方式,综合体带动了1021户贫困户增加收益。”全镇各村分别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扶贫小额贷合作入股,带动15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记者见到68岁的村民沈二阳时,他正在车间收拾发酵的秸秆。“在这里做杂工,每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综合体开展的就业扶贫为32户贫困户提供了岗位。固定用工3名,每户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临时用工29名,每人每天80-100元,年收入也均在3000元以上。 这个集食用菌种植、加工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综合性现代农业项目是安徽省第一家工厂化运作的食用菇生产基地。曹长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空间上立体,能源上循环,产业上联合。” 综合体占地面积57亩,却因为设计精巧,将空间利用率提高了五倍。18套标准工厂化食用菌房中种植草菇的菇架均为5层,菇房和办公区的顶部也被利用起来建设光伏电板。这种设计不仅节约用地,更是每年为15个村及78户贫困户带来了130万元的光伏发电收益。村里开发了各种公益性岗位,按劳分配,将收益的70%作为报酬发放给贫困户。 能源循环指的不仅是秸秆的再利用。草菇种植后的废料也是另一种食用菌双孢菇的种植原料,再加上废水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真正实现了能源循环,为太慈镇的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售卖鲜菇,该综合体还与食品公司合作开发加工草菇半熟食产品,并注册品牌商标为“太寺草菇”,同时具备技能培训、扶贫驿站等功能,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食用菌种植年总产值约432万元,光伏电站预计年收益约130万元,“空间上立体、功能上多样、能源上循环、产业上联合”的扶贫产业综合体成为了太慈镇扶贫工作的主战场。[详情]

立足村情壮大集体产业 陕西佛坪银厂沟村脱贫增收有门路
立足村情壮大集体产业 陕西佛坪银厂沟村脱贫增收有门路

  原标题:立足村情壮大集体产业 陕西佛坪银厂沟村脱贫增收有门路 银厂沟村党支部书记马光明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中国台湾网7月4日陕西佛坪讯 (记者 李宁)从西安市区驱车200多公里,翻过曲折的山路,3日,参加“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陕西在行动”的记者一行来到位于秦岭腹地的汉中市佛坪县银厂沟村,这里被群山环绕,绿树葱葱,虽处深山之中,但柏油路宽敞整洁,行车极为方便。 “我们原先的主导产业是花卉苗木和大鲵养殖,2017年成立了银厂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营以来已建立300亩观光农业。在中央网信办的帮扶下,绿叶仙棕合作社正在积极扩建,民宿产业正在加紧建设。”在村党支部书记马光明口中,银厂沟村正朝着明确的目标稳步前进。 佛坪县是中央网信办的定点扶贫点,于2018年9月下旬退出贫困县序列。银厂沟村共计113户367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55人,其中已脱贫户23户54人,在册贫困户1户1人。 说起银厂沟村的脱贫之路,马光明对村里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如数家珍:已建成银厂沟大桥、乡村大舞台、旅游公厕、智慧旅游大屏幕、油菜花海观景平台、3.5公里的村级道路、8.45公里的旅游产业道路……,“这些基础建设对后续乡村振兴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在马光明看来,村里脱贫离不开“精准扶贫”这一好政策。“帮扶的干部到户以后,会根据我们占据的优势确定要发展的产业,先把致富的方向找到。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乡村旅游,带动全村稳定增收。” 姜东2014年回乡创建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2014年,原本在外打工的姜东决定回乡创业,根植当地优质的棕榈树资源,创建了绿叶仙棕山棕专业合作社。在中央网信办协助宣传报道后,合作社生产的棕榈床垫不仅销往全国各地,今年4月份还卖到了澳大利亚。去年,合作社年产值达750万,今年可望达到1000万。 集体产业的壮大带动了村民贫困面貌的改变。2017年,绿叶仙棕合作社带动了村里15户贫困户29人脱贫致富。除去入股分红,村民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有120元不错的收入。 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改变了。 村民从原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劳作,到现在村上发展产业、在家门口就业,姜东发现,闲着打牌的人少了、村民间的矛盾也少了,整个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村里建设村民都会拥护、不再像以前斤斤计较了。“社会不断进步,村子也在发展,最开始大家不知道从哪里赚钱,现在村里开展这么多产业,老百姓都想过好生活,开始努力赚钱。”姜东说。 这一点马光明也有深刻的体会。村里55岁的申彦青原先比较懒散,通过扶贫扶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家里原先的土坯房已改造成砖木结构的房子。 79岁的李家顺老人是村里唯一在册的贫困户,但却与大多数的贫困户不同。银厂沟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为10400元,而李家顺的人均收入已达16000元。 银厂沟村目前唯一的“贫困户”李家顺,身后是他与侄子共同居住的二层楼房。(中国台湾网 李宁 摄) 原来,李家顺是一名五保户,但家里条件好,不愿到敬老院集中供养,后因政策因素未能及时退出,是一名实质脱贫的“贫困户”。“中央对我们关心的很,经常有人过来看我们,对我们银厂沟的支持很大。”在侄子家豪华气派的二层楼房门前,李家顺老人感激地对记者说。 如今,老人每年可获得政府提供的各类补贴数千元,没事他还出去打点零工“锻炼身体”,一年能挣万把块钱,去年除去开销,他就攒下了一万多元。 “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的多了,平常过生活就像过年一样!”说起这几年生活上的变化,老人激动地说。[详情]

攻城拔寨 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攻城拔寨 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原标题:攻城拔寨!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这是目标 也是使命 如今 在中国农村的广阔天地里 正在上演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坚持、喜悦、奋进、希望 …… 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瞬间 温暖人心、激励你我 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村民们就近就业 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图景 …… 为了最后一户危房改造户 如期入住新房 村干部四处奔走 …… “合作社+”模式激发内生活力 成为脱贫攻坚新引擎 …… 养蜂培训班向村民传授养蜂技能 授之以渔 才能拔除穷根 …… 多项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大山深处 脱贫致富快 全靠产业带 …… 虽然扶贫路上 有艰辛、有风雨、有坎坷 有人还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 但他们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 ……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微小的力量汇聚成奔腾的能量 脱贫攻坚、决战时刻、尽锐出战! 👇点击下面文字 跳转H5页面👇 目前 新华社联合抖音短视频发起话题 请在抖音发布作品时 带上话题#家乡的变化 一起感受脱贫战场上的他们 为那片土地带来的进步和感动 记者:王志斌、吴一蒙、张彩霞、杨静、郭刚、覃广华、农冠斌、王安浩维、吴斯洋、刘勤兵[详情]

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 “刷白墙”式虚假脱贫要不得
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 “刷白墙”式虚假脱贫要不得

  原标题: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 “刷白墙”式虚假脱贫要不得 近日,安徽省阜阳市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据悉,阜阳市为展示脱贫攻坚成绩,将农村危房改造的墙体统一刷白,以期“一白遮百丑”,结果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阜阳市存在的这些问题,浪费了公共资源,辜负了人民群众期盼,给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必须深入反思、引起警惕。 常言道,作伪心劳,成少败多。在脱贫攻坚最吃劲的时候、最紧要的关头,最需要的是干实事、出实绩,而不是耍花枪、装门面。就拿此次劳民伤财的“刷白墙”事件来说,墙体看起来整洁美观了,但房屋的安全性并没有提升、住房安全隐患并未得到消除。如此搞面子工程、耍“墙上功夫”怎能确保脱贫成果真实?“刷白墙”虚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难道不是更应该用在扶危济困的刀刃上? 事实上,仔细梳理近年来被通报的典型案例不难发现,在脱贫攻坚中搞形式主义的并非个案。比如,吉林省长岭县大兴镇为应对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养牛项目专项资金检查工作,将临时借用的100余头牛放进牛圈并在牛槽中摆放草料,故意制造养牛项目“红火”的场景,造成不良影响;云南省镇雄县盐源镇为增强现场观摩会的效果,私下向周边养牛户以每天50元的租金“租牛迎检”……凡此种种,不仅侵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还严重损害了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威信,更影响到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解决此类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案为戒、以案促改,全面排查审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深刻检视反思,主动改进作风,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作为,进一步发挥好监督职能,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对那些不重实干、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搞形式主义的,甚至大兴“伪事”、弄虚作假贻误战机的行为,必须露头就打,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脱贫成效得到群众认可、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赵海碧 丁恒情)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