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新闻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遵遗嘱不留骨灰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遵遗嘱不留骨灰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详情]

新华社|2016年05月27日  10:13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邻居表示,杨绛平时和保姆住在一起,为人低调,近年来也很少会客。[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6年05月26日  06:24
新浪专稿:先生杨绛 百年中国百岁人生
新浪专稿:先生杨绛 百年中国百岁人生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详情]

新浪新闻|2016年05月25日  13:40
钱钟书走后 杨绛先生的17年“网红”生活
钱钟书走后 杨绛先生的17年“网红”生活

在丈夫与女儿相继离世后,先生在92岁高龄下,提笔著书《我们仨》,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并着手整理丈夫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详情]

新浪新闻|2016年05月25日  15:18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杨绛先生去世之后,坊间舆论颇有指摘甚至谩骂的声音,一些刻薄的批评给人的感觉似乎恨不得让杨绛再死一次,着实令人惊诧。[详情]

综合|2016年05月27日  07:10
杨绛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曾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责任编辑胡真才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详情]

新京报|2016年05月25日  14:33
杨绛: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杨绛: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详情]

综合|2016年05月25日  14:14
杨绛逝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杨绛逝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世纪老人,百年罕见奇女子,中国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小说家、剧作家杨绛先生,于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 105 岁。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 “ 回家了 ”。[详情]

深圳晚报|2016年05月25日  14:12

杨绛往事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消息,“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详情]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16年05月25日  16:12
百岁杨绛幽默自称是“宅女”
百岁杨绛幽默自称是“宅女”

有记者在杨绛102岁生日前去其家中拜访,杨老正翻看着《现代汉语辞典》,她便指着辞典中“宅男宅女”条目说:我老呆在家中,就是“宅女”了。[详情]

综合|2016年05月25日  17:30
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杨绛获赔20万
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杨绛获赔20万

2013年5月26日,杨绛发表公开信,坚决反对钱钟书及其本人、女儿的私人书信被拍卖。[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6年05月25日  16:48
杨绛低调迎104岁生日 仍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杨绛低调迎104岁生日 仍思路清晰精神矍铄

不知从何时起,每到7月17日,文化界的目光都会投向一位既“无官无职”又非明星的老人。[详情]

中国新闻网|2015年07月17日  00:16
杨绛:爱丈夫胜过爱自己
杨绛:爱丈夫胜过爱自己

抗战时期在上海,生活艰难,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很自然,并不感觉委屈。[详情]

新华社|2015年10月19日  22:49

高清图集

1/24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手稿字画均捐赠国家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手稿字画均捐赠国家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上午9时许,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前往八宝山。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先生书籍、手稿、文物字画均捐赠国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详情]

新华社 | 2016年05月27日 10:13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杨绛先生去世之后,坊间舆论颇有指摘甚至谩骂的声音,一些刻薄的批评给人的感觉似乎恨不得让杨绛再死一次,着实令人惊诧。 杨绛先生过世的消息上网后,有人在微博发帖说:“其实我对杨先生并无好感,她一生大的成就在翻译,小说和散文充其量也就是季羡林水平。”其中还说,有一件事不可原谅,九十年代她经常给领导写信,“说谁谁谁写文章骂钱钟书了,然后写文章的人如果在事业单位的话基本就丢饭碗了,如果没有单位的话那发表的刊物领导都要检讨,这是老太太一生最大的污点。” 这段微博几乎与网络讣闻同时进入舆论场,应该说有一种“来者不善”的汹汹气势。然而这份“爆料”经得起推敲吗?爆料者先是把杨绛的作品贬抑了一番,然而笔锋一转,说她经常巧借公权打压异见,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这份短短的指控,通篇不提关键证据,亦无法自证,与其说是一种对古人的八卦爆料,不如说是一种伪装成历史考据的话语阴谋和借机炒作。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传播时代,这种“料”,果然很快引发争议,一个难以证实的面目模糊的“料”,迅速引发了各种撕——尽管哪一方都证实不了那最初的爆料。对学者来说,考证是困难的,编料是容易的,正如对网民来说,分分钟可以卷入骂战,但消息的核实却难于上青天。 杨绛生前确曾与人打过著作权的官司。根据千龙网在《杨绛同事披露受“欺负”内幕》这篇报道所讲,1997年5月31日,杨绛、钱钟书致信给国家版权局,指出:“大连出版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于1995年11月擅自将我们的私人诗函、墨迹、照片等,连同其他记载失实的报道,编成《记钱钟书先生》一书”是对他们著作权、肖像权的严重侵害,请求国家版权局予以保护。杨绛和钱钟书对《记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格调低下,文字粗俗,其所收罗之多篇报道内容失实,不知所云,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在千龙网的那篇报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洪岩和大连图书馆的范旭伦以及另一名编者范旭仑,都大吐了一番苦水。 但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该报道并没有呈现杨绛一方对其控诉的评价与回应,报道本身缺少平衡。目前能够确定的是,著作权纠纷是有过的,维权信函既然是夫妇联名,“爆料”者把这件事情乔装打扮成杨绛一人所为,并不妥当,且钱钟书先生当时尚未离世。上述报道说,当事人写了道歉信,花了5000千元在出版社登道歉广告,国家版权局下达了调解书,让出版社赔偿给钱钟书、杨绛一万元,并对出版社处罚款一万元。按照出版合同,所有的损失都要编者承担。 评论人宋志标说:“杨绛早年捍卫丈夫版权的历史公案被人为模糊后,变成针对他们的话语阴谋。”著名学者的确并不必然是道德完人,人物评价应该允许多元格局,但实事求是的前提不能丢。如果事实都难以定案,那么基于浮动的事实所延伸出来的价值理念,看似冠冕堂皇,也不过是浮云一朵。 评价多元是网络舆论的必然,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道听途说代替了历史真实。网络传言的真实度明显低于当事人的现身说法,然而当事人在钱、杨在世时都没能够纠纷解决透彻,如今皆已离世,单方面的说辞多大程度能够服人,就更是难说了。而在事实难辨的情况下,网民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无休止地撕下去了。 不过,已成古人的杨绛在话语阴谋中逍然而去了。 文/陶舜[详情]

综合 | 2016年05月27日 07:10
锐见:谁在悼念杨绛,谁在抹黑杨绛
锐见:谁在悼念杨绛,谁在抹黑杨绛

  只要不是权力强制下的“被悼念”,任何人要不要悼念或者以什么方式悼念,都是基本自由。谁看不惯这种集体悼念,沉默或转身安静地看看书,也是自由。但如果妄测别人的动机,觉得别人悼念是为了炫耀文化或品味,才是最可鄙的恶意。[详情]

综合 | 2016年05月26日 16:34
评论家回忆杨绛:不愿见粉丝媒体 晚年略孩子气
评论家回忆杨绛:不愿见粉丝媒体 晚年略孩子气

   中新网北京5月26日电(上官云)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去世。听闻这一消息,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部分还原了这位文化名人、才女的性情与为人。他表示,自己此前曾与杨绛、钱锺书夫妇来往较多,“论学识,他们都是学贯中西。杨绛先生是很单纯的人,年纪大了之后还略有一点孩子气”。 1980年,杨绛在三里河家中,业余创作间隙读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从容走过百年沧桑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于1911年。在她百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几乎每次出现人们面前时都十分从容。此前,她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同在一家医院住 院,还拒绝过周有光“见一面”的要求,直到别人劝说方才会面。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曾对记者表示,“因为杨绛先生觉得自己在病中,状态不是特别好”。 在动荡年代,杨绛也一直处变不惊,并以惊人的胆识保护丈夫钱锺书的手稿,将所有杂事处理得井井有条。1945年在上海,当日军传唤她时,杨绛先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泰然周旋,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 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8年,钱锺书逝世,此时,钱瑗已先父亲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杨绛有过这样的表述,“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兑现了诺言。在整理钱锺书手稿之余,杨绛还完成了记录一家三口生活点滴的《我们仨》,其中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来令多少人泪下。 5月25日下午,杨绛去世的消息得到证实后不久,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在北京彼岸书店,一位杨绛的读者表示,也许杨绛先生的离开,对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和丈夫、女儿‘我们仨’,终于在天上团圆了”。 1981年杨绛与钱钟书和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不愿见粉丝、媒体 学识堪称“学贯中西” 杨绛去世的消息同样让白烨感到难过。他回忆,就在春节前,自己还曾受人之托去拜访杨绛,当时杨绛精神尚好,只是有些耳背。“那次是替人商谈《围 城》版权的事情,希望能再拍电视剧。但杨绛先生回绝了,表示钱锺书生前就不太愿意将其拍成电视剧,‘此事还是到此为止’。翻拍也就作罢了”。 钱锺书还在世的时候,白烨经常去看望二人。在白烨的印象中,这对作家夫妻、文化名人喜欢安静。白烨说,有一次约好三点见面,结果他迟到了,三点半才来到钱家。一开门就看到钱锺书很不高兴地坐在沙发上。 “钱先生有点气哼哼地说:‘三点你没来,结果有其他人敲门,我们就开了,一进门就拿起相机非要合影’。我赶紧连连表示歉意。从这里也能看出,夫妻二人特别不愿意见所谓的粉丝、媒体,不太喜欢被打扰。” 白烨称。 诚如白烨所言,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显示,杨绛在《杨绛全集》出版后都不愿意出席所谓的“媒体见面会”,“她对自己应该说要求也比较严,不愿意抛头露面”。 在白烨眼中,钱锺书与杨绛都称得上学贯中西,钱锺书精通六、七国语言,杨绛则在48岁时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 “杨绛先生生前确实有遗言,希望她安静地走,不希望被打扰、被炒作。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尊重她的意愿吧。”白烨说。 2012年7月杨绛在三里河寓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性情单纯 晚年略有“孩子气” 日常生活中,杨绛十分低调,到了晚年更是深居简出。每逢7月17日杨绛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而杨绛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有一年,干脆跑到招待所躲清静。同样在晚年,她又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洗澡之后》等一系列作品。 白烨曾对杨绛不止一次表示“先生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在《我们仨》等一些文章里,先生写到了家庭,但她其实经历了很多,见证时代变迁,许多事情都没写出来。但先生只是说‘再看吧再看吧’,没有动笔”。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则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个性情中人。白烨说,杨绛先生不只有个性,年纪大了之后还有些孩子气,“有时说过的话会忘记。若是你跟她提起,她会连声反问‘我说了吗?我说了吗’?耍一下小孩子脾气”。 但杨绛对朋友、晚辈也是关心的,每次白烨去杨绛家里,她总会“你最近怎么样”、“好不好”问个不停。有件事让白烨印象特别深刻,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白烨去杨绛家中拜访时坐在沙发上,杨绛便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断把椅子往我跟前挪,最后几乎和我膝盖碰膝盖。她就那么跟你谈心、说话,人非常和善。”白烨说,某种程度上说,杨绛先生很单纯,“她喜欢谁、不喜欢谁都会直接说出来的”。(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6年05月26日 06:26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图为钱钟书(左)、杨绛(右)夫妇看望著名女作家冰心。(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宋宇晟) 中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于25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探访了杨绛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杨绛邻居潘先生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此外,潘先生还称,杨绛“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面,也不装修”。 资料图: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与钱锺书相识,不久二人结成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探访杨绛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图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北门。宋宇晟 摄 邻居回忆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 2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据报道,从1977年搬进南沙沟小区,杨绛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记者赶到时,已有三三两两的记者守在小区门口,还有记者在小区门前支起了摄像机。 顺着小区大门向里望去,是一排排或三层或五层的楼房。从外观上看,小区近年重新粉刷过。记者随即向出入小区的居民询问杨绛先生情况,大多数人表示只知道杨绛先生住在该小区,但没有过接触。 记者在小区门口采访了杨绛先生的邻居潘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潘先生说,杨绛平时和保姆住在一起,为人低调,近年来也很少会客。在他看来,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 资料图:杨绛全家福,分别为杨绛(从左至右),其女钱瑗,钱钟书。 从“我们家”到“旅途上的客栈”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记述一家人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场景。“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不久,在北师大任教的女儿钱瑗也因肺癌住院。1997年早春,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1998年岁末,钱锺书也辞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笔耕不辍 晚年仍创作 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之人,时年87岁的杨绛孑然一身。 此后,她以惊人地毅力整理钱锺书的手稿书信。钱锺书的手稿多达7万余页,涉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据报道,这些手稿因多年随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变脆,有的已模糊破损。 经杨绛深入细致地整理和编订,2011年,《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与读者见面。今年3月,《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至此,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此外,杨绛晚年仍笔耕不辍。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之后,96岁高龄的杨绛又推出一本 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评论家盛赞其文字“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2014年,她又为《洗澡》撰写续作《洗澡之 后》。(完)[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6年05月26日 06:24
锐见:杨绛被刷屏,我们拿什么悼念她
锐见:杨绛被刷屏,我们拿什么悼念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终于洗净了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了。 很自然的结果,正如瓜熟而蒂落。对于一个期颐老人来说,生活在人间或天堂,其实没有多少区别。看不开的,倒是我们这些“世间人”。偶像的好处,是可以接受世人的膜拜和供奉;但对于内心从容淡定如斯,“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杨绛,浮名与我何有哉? 然而,杨绛注定了要被刷屏。前几天微信上的“病危”信息,已作预演。正如前些日子陈忠实的离世所掀起的波澜,我们悼念,我们叙述,仿佛真与他很熟悉,对他很了解。但是,有的时候,说来说去,能自省的人自己倒讪讪起来,因为大家好像都在酒桌上客套,悼念似乎成了不及物的表演——说到底,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白鹿原》,有多少人知道作品里面隐藏的“筋道”呢?也许我们在感动之余,买了本《白鹿原》,但现在,已经放在书架上,忘记了。 杨绛,似乎更有被“悼念”的理由。我们也许甚至不知道她翻译过哪些名著写过什么戏剧;也许风闻过她写的书,尽管没有看过但也在网上跟风读到过她的一些“名言”。这些几乎就是全部。但我们还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是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爱情啊),知道她与林徽因啊冰心什么的同一个年代,知道她有那么点儿不同(传奇啊)。这就够了。于是我们转贴,再加上一句感慨,“先生走了。”由此证明了我们与传奇曾经如此之近。 媒体与大众,在爱情与传奇方面,从来都是那么默契。于是,我们被感动了,被我们的感动而感动了。但仅此而已。但那些沉重的历史风雨呢?那些坎坷的命运呢?一切被景观化,被抽空,被消费了。 事实的确是沉重的。硕果仅存的那一代人,又少了一个。就像经历自然风吹日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时间所湮灭。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着遗迹写诗,而是需要深思,那一代人有什么,我们继承了什么,能不能做什么?我们本来都应该是文化遗产的传人。 在中国的传统中,尊女性为“先生”,往往是因为她那超越了狭隘性别、而得到普遍认可的人格。在这方面,杨绛的确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按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格风范,其实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无论是文章还是琴棋书画,要想越“匠气”而成“家”,需要境界和格局。这正是苏东坡逆境中有《前赤壁赋》的道理。境界形成非易,需要天赋、人格、机缘,以及,命运的锤炼。而杨绛,负笈清华,游历欧西,还需要堪破“牛鬼蛇神”的窘迫与否极泰来的浮名,经受住生离死别的遭际。因此,淡泊从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抛开这些只看杨绛作品,便是买椟还珠。 因此,对已经开始的,还有可以预知即将展开的杨绛热,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却是淡泊和沉静。我们与其多说一些话,不如深读几本书;与其津津乐道于一些句子,莫如贴近了人物去思考历史和命运。我们追慕杨绛,也许是敬慕那份从容和淡泊,潜意识里其实是因为我们以及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功利;但我们甚至知道这一切,却宁可临渊羡鱼而不去退而织网。我们忙着追逐时尚,却不愿正视我们的“内心”。 这一切,多么吊诡。 风已静而树不止,杨绛有知,自然会一笑了之。她当然知道,不是风在动,而是心在动。但我们的“心动“与她何有哉?睿智如她,自然深知,修行,永远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一个需要永远进行的事业。 刘志权[详情]

综合 | 2016年05月25日 18:14
百岁杨绛幽默自称是“宅女”
综合 | 2016年05月25日 17:30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一段被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话,显得鸡汤味十足。有的还以手写体在网上传播。封面新闻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知,“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华社确认: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新华社客户端15:42推送消息: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记者 姜潇)[详情]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2016年05月25日 16:12
社科院确认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新华社 | 2016年05月25日 15:40
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原标题: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说自己“去世不想成为新闻” 新京报快讯(记者柏琳)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 杨绛先生是著名作家钱锺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随笔集《将饮茶》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洗澡之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最后一部作品,曾获2014中国好书,已销售近20万。而《杨绛传》的作者罗银胜透露,《杨绛传》将在本月内推出修订版,由新华文轩出版,新版《杨绛传》增加了很多杨绛戏剧作品的内容赏析和评传,删去了原来版本在表述上的瑕疵。 5月20日,一条关于著名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快速转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来经杨绛保姆辟谣,杨绛只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在恢复中。之前因工作关系与杨绛先生联系较为密切的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这回事,刚问过杨绛先生身边人,对方说情况一切正常”。 记者从《杨绛全集》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了解到,杨绛从前就曾对责任编辑胡真才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人文社亦透露,杨绛生前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 据了解,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离世后,她一直闭门深居,如今“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详情]

新京报 | 2016年05月25日 14:33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手稿字画均捐赠国家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 手稿字画均捐赠国家

  【杨绛先生遗体在京火化】杨绛先生遗体27日在京火化。上午9时许,从北京协和医院起灵,前往八宝山。遵照杨绛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杨绛先生书籍、手稿、文物字画均捐赠国家】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27日发出讣告称:钱钟书、杨绛先生家中所藏存珍贵文物字画,已于生前全部无偿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籍、手稿以及其他财产等,亦均作了安排交待,捐赠国家有关单位,并指定了遗嘱执行人。[详情]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锐见:批评杨绛可以,请用事实

  杨绛先生去世之后,坊间舆论颇有指摘甚至谩骂的声音,一些刻薄的批评给人的感觉似乎恨不得让杨绛再死一次,着实令人惊诧。 杨绛先生过世的消息上网后,有人在微博发帖说:“其实我对杨先生并无好感,她一生大的成就在翻译,小说和散文充其量也就是季羡林水平。”其中还说,有一件事不可原谅,九十年代她经常给领导写信,“说谁谁谁写文章骂钱钟书了,然后写文章的人如果在事业单位的话基本就丢饭碗了,如果没有单位的话那发表的刊物领导都要检讨,这是老太太一生最大的污点。” 这段微博几乎与网络讣闻同时进入舆论场,应该说有一种“来者不善”的汹汹气势。然而这份“爆料”经得起推敲吗?爆料者先是把杨绛的作品贬抑了一番,然而笔锋一转,说她经常巧借公权打压异见,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这份短短的指控,通篇不提关键证据,亦无法自证,与其说是一种对古人的八卦爆料,不如说是一种伪装成历史考据的话语阴谋和借机炒作。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传播时代,这种“料”,果然很快引发争议,一个难以证实的面目模糊的“料”,迅速引发了各种撕——尽管哪一方都证实不了那最初的爆料。对学者来说,考证是困难的,编料是容易的,正如对网民来说,分分钟可以卷入骂战,但消息的核实却难于上青天。 杨绛生前确曾与人打过著作权的官司。根据千龙网在《杨绛同事披露受“欺负”内幕》这篇报道所讲,1997年5月31日,杨绛、钱钟书致信给国家版权局,指出:“大连出版社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于1995年11月擅自将我们的私人诗函、墨迹、照片等,连同其他记载失实的报道,编成《记钱钟书先生》一书”是对他们著作权、肖像权的严重侵害,请求国家版权局予以保护。杨绛和钱钟书对《记钱钟书先生》的评价是:“格调低下,文字粗俗,其所收罗之多篇报道内容失实,不知所云,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在千龙网的那篇报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洪岩和大连图书馆的范旭伦以及另一名编者范旭仑,都大吐了一番苦水。 但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该报道并没有呈现杨绛一方对其控诉的评价与回应,报道本身缺少平衡。目前能够确定的是,著作权纠纷是有过的,维权信函既然是夫妇联名,“爆料”者把这件事情乔装打扮成杨绛一人所为,并不妥当,且钱钟书先生当时尚未离世。上述报道说,当事人写了道歉信,花了5000千元在出版社登道歉广告,国家版权局下达了调解书,让出版社赔偿给钱钟书、杨绛一万元,并对出版社处罚款一万元。按照出版合同,所有的损失都要编者承担。 评论人宋志标说:“杨绛早年捍卫丈夫版权的历史公案被人为模糊后,变成针对他们的话语阴谋。”著名学者的确并不必然是道德完人,人物评价应该允许多元格局,但实事求是的前提不能丢。如果事实都难以定案,那么基于浮动的事实所延伸出来的价值理念,看似冠冕堂皇,也不过是浮云一朵。 评价多元是网络舆论的必然,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道听途说代替了历史真实。网络传言的真实度明显低于当事人的现身说法,然而当事人在钱、杨在世时都没能够纠纷解决透彻,如今皆已离世,单方面的说辞多大程度能够服人,就更是难说了。而在事实难辨的情况下,网民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无休止地撕下去了。 不过,已成古人的杨绛在话语阴谋中逍然而去了。 文/陶舜[详情]

锐见:谁在悼念杨绛,谁在抹黑杨绛
锐见:谁在悼念杨绛,谁在抹黑杨绛

  只要不是权力强制下的“被悼念”,任何人要不要悼念或者以什么方式悼念,都是基本自由。谁看不惯这种集体悼念,沉默或转身安静地看看书,也是自由。但如果妄测别人的动机,觉得别人悼念是为了炫耀文化或品味,才是最可鄙的恶意。[详情]

评论家回忆杨绛:不愿见粉丝媒体 晚年略孩子气
评论家回忆杨绛:不愿见粉丝媒体 晚年略孩子气

   中新网北京5月26日电(上官云)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去世。听闻这一消息,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部分还原了这位文化名人、才女的性情与为人。他表示,自己此前曾与杨绛、钱锺书夫妇来往较多,“论学识,他们都是学贯中西。杨绛先生是很单纯的人,年纪大了之后还略有一点孩子气”。 1980年,杨绛在三里河家中,业余创作间隙读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从容走过百年沧桑 杨绛本名杨季康,出生于1911年。在她百余年的人生历程中,几乎每次出现人们面前时都十分从容。此前,她与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同在一家医院住 院,还拒绝过周有光“见一面”的要求,直到别人劝说方才会面。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曾对记者表示,“因为杨绛先生觉得自己在病中,状态不是特别好”。 在动荡年代,杨绛也一直处变不惊,并以惊人的胆识保护丈夫钱锺书的手稿,将所有杂事处理得井井有条。1945年在上海,当日军传唤她时,杨绛先把钱钟书《谈艺录》手稿藏好,泰然周旋,保证日后该书的顺利出版。 时光流转至1994年,钱锺书因病住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住院了,与钱锺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锺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8年,钱锺书逝世,此时,钱瑗已先父亲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杨绛有过这样的表述,“锺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兑现了诺言。在整理钱锺书手稿之余,杨绛还完成了记录一家三口生活点滴的《我们仨》,其中一句“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来令多少人泪下。 5月25日下午,杨绛去世的消息得到证实后不久,许多人在微博发文悼念。在北京彼岸书店,一位杨绛的读者表示,也许杨绛先生的离开,对她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和丈夫、女儿‘我们仨’,终于在天上团圆了”。 1981年杨绛与钱钟书和钱瑗摄于三里河寓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不愿见粉丝、媒体 学识堪称“学贯中西” 杨绛去世的消息同样让白烨感到难过。他回忆,就在春节前,自己还曾受人之托去拜访杨绛,当时杨绛精神尚好,只是有些耳背。“那次是替人商谈《围 城》版权的事情,希望能再拍电视剧。但杨绛先生回绝了,表示钱锺书生前就不太愿意将其拍成电视剧,‘此事还是到此为止’。翻拍也就作罢了”。 钱锺书还在世的时候,白烨经常去看望二人。在白烨的印象中,这对作家夫妻、文化名人喜欢安静。白烨说,有一次约好三点见面,结果他迟到了,三点半才来到钱家。一开门就看到钱锺书很不高兴地坐在沙发上。 “钱先生有点气哼哼地说:‘三点你没来,结果有其他人敲门,我们就开了,一进门就拿起相机非要合影’。我赶紧连连表示歉意。从这里也能看出,夫妻二人特别不愿意见所谓的粉丝、媒体,不太喜欢被打扰。” 白烨称。 诚如白烨所言,据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的资料显示,杨绛在《杨绛全集》出版后都不愿意出席所谓的“媒体见面会”,“她对自己应该说要求也比较严,不愿意抛头露面”。 在白烨眼中,钱锺书与杨绛都称得上学贯中西,钱锺书精通六、七国语言,杨绛则在48岁时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 “杨绛先生生前确实有遗言,希望她安静地走,不希望被打扰、被炒作。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尊重她的意愿吧。”白烨说。 2012年7月杨绛在三里河寓所。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性情单纯 晚年略有“孩子气” 日常生活中,杨绛十分低调,到了晚年更是深居简出。每逢7月17日杨绛生日,总有不少人会打电话祝福或前往家中探望,而杨绛的回应则是“替我吃碗面就行了”。有一年,干脆跑到招待所躲清静。同样在晚年,她又出版了《走到人生边上》、《洗澡之后》等一系列作品。 白烨曾对杨绛不止一次表示“先生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在《我们仨》等一些文章里,先生写到了家庭,但她其实经历了很多,见证时代变迁,许多事情都没写出来。但先生只是说‘再看吧再看吧’,没有动笔”。 在文学成就上,杨绛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大家;在生活中,则是一位可爱的老人,一个性情中人。白烨说,杨绛先生不只有个性,年纪大了之后还有些孩子气,“有时说过的话会忘记。若是你跟她提起,她会连声反问‘我说了吗?我说了吗’?耍一下小孩子脾气”。 但杨绛对朋友、晚辈也是关心的,每次白烨去杨绛家里,她总会“你最近怎么样”、“好不好”问个不停。有件事让白烨印象特别深刻,大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白烨去杨绛家中拜访时坐在沙发上,杨绛便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她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断把椅子往我跟前挪,最后几乎和我膝盖碰膝盖。她就那么跟你谈心、说话,人非常和善。”白烨说,某种程度上说,杨绛先生很单纯,“她喜欢谁、不喜欢谁都会直接说出来的”。(完)[详情]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邻居称杨绛生活简朴:家里不装修 仍是水泥地面

   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图为钱钟书(左)、杨绛(右)夫妇看望著名女作家冰心。(资料照片)中新社记者 陈钢 摄 中新网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宋宇晟) 中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杨绛于25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探访了杨绛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杨绛邻居潘先生告诉记者,他印象中的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此外,潘先生还称,杨绛“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面,也不装修”。 资料图:杨绛。 杨绛,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著名中国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2年,杨绛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与钱锺书相识,不久二人结成夫妇,育有一女钱瑗。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曾翻译《唐•吉诃德》;早年还曾创作剧本《称心如意》;晚年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及《杨绛全集》。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探访杨绛生活了近40年的寓所。图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北门。宋宇晟 摄 邻居回忆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 2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南沙沟小区。据报道,从1977年搬进南沙沟小区,杨绛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记者赶到时,已有三三两两的记者守在小区门口,还有记者在小区门前支起了摄像机。 顺着小区大门向里望去,是一排排或三层或五层的楼房。从外观上看,小区近年重新粉刷过。记者随即向出入小区的居民询问杨绛先生情况,大多数人表示只知道杨绛先生住在该小区,但没有过接触。 记者在小区门口采访了杨绛先生的邻居潘先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对杨绛最大的印象就是“生活很简朴”,“别人家都装修得很好,她家这么多年还是水泥地板,也不装修”。 潘先生说,杨绛平时和保姆住在一起,为人低调,近年来也很少会客。在他看来,杨绛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太太”。 资料图:杨绛全家福,分别为杨绛(从左至右),其女钱瑗,钱钟书。 从“我们家”到“旅途上的客栈” 杨绛曾在《我们仨》中记述一家人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场景。“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阿瑗回家,我们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赏。” 从1994年开始,钱锺书住进医院。不久,在北师大任教的女儿钱瑗也因肺癌住院。1997年早春,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1998年岁末,钱锺书也辞世。 “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笔耕不辍 晚年仍创作 两年间失去了两个至亲之人,时年87岁的杨绛孑然一身。 此后,她以惊人地毅力整理钱锺书的手稿书信。钱锺书的手稿多达7万余页,涉猎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据报道,这些手稿因多年随主人颠沛流转,纸张大多发黄变脆,有的已模糊破损。 经杨绛深入细致地整理和编订,2011年,《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与读者见面。今年3月,《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出版座谈会在商务印书馆举行。至此,这套历经15年,涵盖72卷册的《钱钟书手稿集》终成完璧。 此外,杨绛晚年仍笔耕不辍。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之后,96岁高龄的杨绛又推出一本 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评论家盛赞其文字“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2014年,她又为《洗澡》撰写续作《洗澡之 后》。(完)[详情]

锐见:杨绛被刷屏,我们拿什么悼念她
锐见:杨绛被刷屏,我们拿什么悼念她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终于洗净了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了。 很自然的结果,正如瓜熟而蒂落。对于一个期颐老人来说,生活在人间或天堂,其实没有多少区别。看不开的,倒是我们这些“世间人”。偶像的好处,是可以接受世人的膜拜和供奉;但对于内心从容淡定如斯,“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的杨绛,浮名与我何有哉? 然而,杨绛注定了要被刷屏。前几天微信上的“病危”信息,已作预演。正如前些日子陈忠实的离世所掀起的波澜,我们悼念,我们叙述,仿佛真与他很熟悉,对他很了解。但是,有的时候,说来说去,能自省的人自己倒讪讪起来,因为大家好像都在酒桌上客套,悼念似乎成了不及物的表演——说到底,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白鹿原》,有多少人知道作品里面隐藏的“筋道”呢?也许我们在感动之余,买了本《白鹿原》,但现在,已经放在书架上,忘记了。 杨绛,似乎更有被“悼念”的理由。我们也许甚至不知道她翻译过哪些名著写过什么戏剧;也许风闻过她写的书,尽管没有看过但也在网上跟风读到过她的一些“名言”。这些几乎就是全部。但我们还知道她是钱钟书的夫人,是钱钟书心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爱情啊),知道她与林徽因啊冰心什么的同一个年代,知道她有那么点儿不同(传奇啊)。这就够了。于是我们转贴,再加上一句感慨,“先生走了。”由此证明了我们与传奇曾经如此之近。 媒体与大众,在爱情与传奇方面,从来都是那么默契。于是,我们被感动了,被我们的感动而感动了。但仅此而已。但那些沉重的历史风雨呢?那些坎坷的命运呢?一切被景观化,被抽空,被消费了。 事实的确是沉重的。硕果仅存的那一代人,又少了一个。就像经历自然风吹日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时间所湮灭。我们需要的,不是对着遗迹写诗,而是需要深思,那一代人有什么,我们继承了什么,能不能做什么?我们本来都应该是文化遗产的传人。 在中国的传统中,尊女性为“先生”,往往是因为她那超越了狭隘性别、而得到普遍认可的人格。在这方面,杨绛的确可以代表那个时代。按中国的文化传统,人格风范,其实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无论是文章还是琴棋书画,要想越“匠气”而成“家”,需要境界和格局。这正是苏东坡逆境中有《前赤壁赋》的道理。境界形成非易,需要天赋、人格、机缘,以及,命运的锤炼。而杨绛,负笈清华,游历欧西,还需要堪破“牛鬼蛇神”的窘迫与否极泰来的浮名,经受住生离死别的遭际。因此,淡泊从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抛开这些只看杨绛作品,便是买椟还珠。 因此,对已经开始的,还有可以预知即将展开的杨绛热,我们最好的纪念方式,却是淡泊和沉静。我们与其多说一些话,不如深读几本书;与其津津乐道于一些句子,莫如贴近了人物去思考历史和命运。我们追慕杨绛,也许是敬慕那份从容和淡泊,潜意识里其实是因为我们以及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功利;但我们甚至知道这一切,却宁可临渊羡鱼而不去退而织网。我们忙着追逐时尚,却不愿正视我们的“内心”。 这一切,多么吊诡。 风已静而树不止,杨绛有知,自然会一笑了之。她当然知道,不是风在动,而是心在动。但我们的“心动“与她何有哉?睿智如她,自然深知,修行,永远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一个需要永远进行的事业。 刘志权[详情]

百岁杨绛幽默自称是“宅女”
百岁杨绛幽默自称是“宅女”

  本文原发于2013年7月21日《新闻晚报》 祝天泽 本周三是著名学者、作家杨绛先生102岁的生日。生于1911年的杨绛是文学大家钱钟书的夫人,著名女作家,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前不久,记者前往她家,杨老正翻看着《现代汉语辞典》,她便指着辞典中“宅男宅女”条目说:我老呆在家中,就是“宅女”了,你们说对吧?一句话顿时把大家逗乐了。百岁老人还如此风趣幽默,确实令人惊叹! 杨绛先生深知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性。她习惯早上散步,过去外出每天坚持走七千步,现在屋内能走上三四千步。她还坚持做保健气功操“八段锦”。有时会徘徊在树下,低吟浅咏,吸取清爽怡人的新鲜空气,流连忘返。虽己高龄,但老人气色很好,思维活跃。她忙于整理钱老书稿,有空时写写毛笔字,作作画,与人一起评头品足。 “不少病都是过度饮食带来的,因此合理饮食十分重要。 ”杨老平时注意饮食平衡,荤素搭配,粗细结合,以素为主,极少吃油煮食物。烹调力求清淡,少油、少盐、少糖,每餐不过饱。她体检各项主要指标都合格,只是血脂有点偏低。她经常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黑木耳,以保持骨骼硬朗。现在的她还能弯腰两手着地,这在许多高龄老人中是难以做到的。 杨绛先生的心态也很好。上个世纪90年代,女儿离她而去,丈夫钱钟书仙逝,老人一度很悲伤,做梦也遇见他们。但她感情上很克制,注意节哀,并常以体育锻炼和写文作画来转移自己的视线,恢复自己平和的心态。她说:人死不能复生,该放的还得要放下,过度悲伤有害健康。问到她希望活到多大岁数,杨老笑着说:我心静如水,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但我也随时准备回家。[详情]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杨绛百岁感言网络疯传?从内容到字体都是假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这一段被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话,显得鸡汤味十足。有的还以手写体在网上传播。封面新闻记者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知,“我们的责编跟杨绛先生本人确认过,这不是她的话,手写体的也不是她写的。”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新华社确认: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新华社客户端15:42推送消息: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记者 姜潇)[详情]

社科院确认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社科院确认杨绛先生今晨去世

  [杨绛先生今晨去世]记者25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逝世。(记者姜潇)[详情]

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留遗言要求火化后再发讣告

  原标题:杨绛今日凌晨逝世 曾说自己“去世不想成为新闻” 新京报快讯(记者柏琳)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在北京病逝。一个半月后的7月17日,本是她105周岁生辰。 杨绛先生是著名作家钱锺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随笔集《将饮茶》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 《洗澡之后》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杨绛最后一部作品,曾获2014中国好书,已销售近20万。而《杨绛传》的作者罗银胜透露,《杨绛传》将在本月内推出修订版,由新华文轩出版,新版《杨绛传》增加了很多杨绛戏剧作品的内容赏析和评传,删去了原来版本在表述上的瑕疵。 5月20日,一条关于著名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快速转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来经杨绛保姆辟谣,杨绛只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在恢复中。之前因工作关系与杨绛先生联系较为密切的三联书店前总编辑李昕,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没这回事,刚问过杨绛先生身边人,对方说情况一切正常”。 记者从《杨绛全集》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了解到,杨绛从前就曾对责任编辑胡真才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人文社亦透露,杨绛生前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 据了解,杨绛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杨绛的家是几百户中唯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独女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离世后,她一直闭门深居,如今“我们仨,再无生离与死别”。[详情]

杨绛逝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杨绛逝世: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中

  文/ 张若渔 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如她所愿终于 “ 回家了 ”。 世纪老人,百年罕见奇女子,中国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小说家、剧作家杨绛先生,于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与世长辞,享年 105 岁。 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夜的杨绛先生,完整而深刻地经历了中国现当代以来起伏跌宕的国族演进史。仰赖高寿与丰赡的著述,她成为这段百年断代史最具历史画面感和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之一。 到底是这段漫天风雨的历史锻造了这样卓绝的女性,还是有这样的女性才让这段历史显得奇峰异出?无论如何,她是中国的女儿,身上烙印着中国历史的年轮,血液中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荣耀与屈辱,所有的爱与痛,都融化在这片山河之中。 在现当代文化史上,相比林徽因的端肃,张爱玲的冷傲,陆小曼的风致,萧红的悲苦,谢婉莹的恬淡,丁玲的复杂,杨绛的名气与特质,其实始终不曾过于耀目,只是到了夕阳之年,作为一位 “ 现象级 ” 人物,才逐渐进入大众认知视野,以致年寿越高、名气愈炽。 拨开历史浮华,人们蓦然发现,原来,她才是真正的一代才女。 杨绛先生出身名门,真正的大家闺秀,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国家和民族的动荡岁月,无论是在解放前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她都以难以想象的坚忍和平和,富有尊严地吞饮着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坊间流传着她漫长一生的很多逸闻趣事: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在公交车上痛斥过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以高贵的勇气震慑住了后者,幸而无事。文革时期,她被造反派剪了阴阳头,被罚去扫厕所,结果她戴上自制的假发把污秽不堪的厕所打扫得光可鉴人,让红卫兵瞠目结舌。凡此种种,勾勒出一位在民族苦难和个人苦难中永不妥协、永不放弃的一位高贵女性。 面对遮天蔽日的苦难,日复一日的羞辱,日甚一日的绝望,她不动声色地坚强,润物无声地反抗,内心强大得像海洋。 其实,一直有两个杨绛。一个是杨绛本人,一个是 “ 钱钟书夫人 ”。作为极富才情的文化大家,杨绛先生的创作履历贯穿了她的一生。作为才貌双全的一代才女,年轻时期便已享誉京华,“ 杨绛最好 ”,朱自清、李健吾、沈从文、费孝通都曾不吝赞美之情。及至中晚年,翻译《唐吉坷德》、《斐多篇》,创作《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到人生的边上》,杨绛以百岁高龄,却达到创作生涯顶点。在饱尝生活磨难之后,她保持着云淡风轻的态度,心中无怨亦无恨。“ 哀而不怨,悲而不伤 ”,这就是杨绛。 相比之下,杨绛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 “ 钱钟书夫人 ”。在钱杨伉俪 50 多年的婚姻中,杨绛以其巨大才情,却长期甘于做钱钟书背后的那个 “ 灶下婢 ”。她不仅悉心照顾钱钟书的生活,更全程参与了其整个创作生涯,钱钟书每一本著作背后都有杨绛不着痕迹的奉献。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杨绛,也许就没有钱钟书的巨大成就。 杨绛塑造了钱钟书;当然钱钟书也塑造了杨绛,二者互相建构,终至圆满。钱钟书的光芒太耀眼,几乎遮蔽了杨绛的才华,但后者安之若素、娴静内敛的姿态,却反而令其背影愈发高大,令人肃然起敬。钱钟书所谓 “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当真是一番肺腑之言。他们夫唱妇随的美满婚姻,想来也是命运给杨绛的另外一种馈赠。 然而,生离死别的痛楚总是接踵而至:1997 年,被杨绛称为 “ 我平生唯一杰作 ” 的爱女钱瑗去世,1998 年,钱钟书阖然长逝。丈夫与爱女接连离世,对杨绛的打击可想而知。“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彼时近 90 高龄的杨绛没有弃世,没有消沉,她绷紧人生之弦,在人生夕阳晚霞中迸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杨绛要为丈夫坚守到、奉献到最后一刻: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 7 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 年出版了 3 卷《容安馆札记》、178 册外文笔记;2011 年 20 卷的《钱钟书手稿集 · 中文笔记》面世。杨绛的举动,不仅为钱钟书,更为中国文化保留了至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晚年的杨绛,淡泊澄明,进入化境,如同初生婴儿一般,唯留一颗赤子之心。其实,任何对她的嘉誉和赞美,甚至都可称为一种 “ 冒犯 ”,因为她不需要,也不看重,她本来就是这样,一直深秀蔚然,不为外界风俗所动,又哪里需要我们不知深浅的赞美?!她应该走得很安祥,她无愧于亲人和这个世界,最终,她像一滴水融化于大海中,消失不见。 杨绛先生,走好![详情]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去世 享年105岁
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在北京去世 享年105岁

   【杨绛今日凌晨去世,享年105岁】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由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绛先生的第一部作品为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于1934年初发表于《大公报文艺副刊》。1940年代初,她连续创作了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这两部剧本写作和上演于抗战时期沦陷后的上海,当时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小说代表作《洗澡》(意即洗脑筋,系国内最早反映知识分子改造的文学作品),出版于1988年,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很大反响,作品亦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来源:封面新闻)[详情]

先生杨绛:百年中国百岁人生
先生杨绛:百年中国百岁人生

   “先生”这个称呼,放在女人身上,带着浓浓的民国味道。 与“普通男人”也能称其为先生不一样,能称为“先生”的女人都是不普通的,要有大学问、有风骨,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杨绛先生105岁,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百年。她出生的时候,还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1岁时,是中华民国元年。38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5岁时,文化大革命爆发。 杨绛和林徽因是同时代的才女。“遇见她前从没想过结婚,遇见她后从没想过和别人结婚”——她与钱钟书童话般的爱情,甚至让后人忽略了她作为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的才华。 [详情]

视频追忆

2016年05月25日 13:57|播放
2016年05月25日 13:55|播放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