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贵君:无惧生死的模范英雄 新华社长沙10月9日电(记者柳王敏)湖南省永州市日月同辉陵园内,松柏苍翠,英雄民警王贵君的墓地格外引人注目。每逢清明和烈士纪念日,永州市零陵区公安分局都会组织部分民警前来王贵君墓地,祭扫、敬献花篮,缅怀烈士功绩,学习英烈精神。 王贵君(1967—1989),湖南省永州市人,汉族,高中文化,1986年1月参加公安工作,在永州市公安局河西派出所任民警。 1989年11月10日晚,在抓捕重大盗窃罪犯的战斗中,王贵君主动参战。当罪犯持刀向一名侦察员行凶的危急时刻,王贵君立即英勇地猛扑上去,抓住罪犯。罪犯朝王贵君的胸部猛捅一刀,刺中心脏。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王贵君仍以顽强的毅力紧紧抓住罪犯,进行殊死搏斗,直到其他干警将罪犯擒获,才松手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 王贵君参加公安工作3年多来,勤奋好学,忠于职守,热爱人民,秉公执法,办理了上百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多次无私无畏地捕捉罪犯,两次奋不顾身救起溺水群众,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11月,王贵君被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分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同年12月18日,公安部追授王贵君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永州市零陵区政府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会表示,王贵君烈士是零陵公安分局的骄傲,他无惧生死、勇擒歹徒,为了党的公安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广大民警,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零陵民警茁壮成长,是我们的榜样和学习楷模。[详情]
原标题:出生入死 身经百战——许世友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据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王烁)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故里。许世友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前来拜谒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大别山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世友像 新华社发 许世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05年2月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曾任国民革命军连长。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多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队长,屡挫强敌。在反“六路围攻”中,他指挥万源保卫战,坚守阵地3个月,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1936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40年后,他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1942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参谋长,同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同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率部进行胶东保卫战和周张、潍县、兖州、济南等战役。1949年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4年回国后,许世友历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 许世友将军在毕生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险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详情]
原标题:陈鸽:黄继光式的英雄民警 新华社长春9月14日电(记者薛钦峰)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事迹在吉林大地上广为传颂。每年清明时节,吉林各地的公安民警和群众来到陵园,缅怀这位英雄。他就是人民警察陈鸽。为保护40余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用血肉之躯压住了犯罪嫌疑人引爆的手榴弹,英勇献身。 陈鸽出生于1958年,生前是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民警。1984年2月,吉林市龙潭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家属住宅区发生一起特大爆炸案。民警在犯罪嫌疑人胡某家中勘查时发现2枚手榴弹护盖、4段引爆炸药用的导火索、包装炸药用的蜡纸碎片和少量炸药粉末以及2名犯罪嫌疑人留下的“遗书”。 为尽快抓获嫌疑人,清除安全隐患,陈鸽和同事在松花江大桥南端执行堵截任务。陈鸽克服连日来昼夜奋战的疲劳,把精力集中在盘查过路行人和过往车辆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2月28日19时35分,陈鸽和同事登上一辆由吉林火车站开往龙潭区方向的无轨电车进行检查。坐在车厢前部的2名乘客慌忙从座位上站起来。陈鸽仔细观察2人的体貌特征,很像2名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陈鸽和同事立即形成夹击之势,逼近2名可疑人员。 犯罪嫌疑人胡某猛一转身,惊慌失措地拉掉手榴弹拉环。此时车上乘客较多,如果手榴弹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陈鸽张开双臂,纵身扑了过去,高大的身躯立刻把嫌疑人紧紧罩住。“嗤嗤”作响的手榴弹,死死地夹在他和嫌疑人之间。“轰隆”一声巨响,陈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横飞的弹片,40余名乘客,除一人轻伤之外,其余均安然无恙。 26岁的陈鸽壮烈牺牲了,他用鲜血践行了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他牺牲后,被追授为“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并命名为“黄继光式的英雄民警”。 如今,陈鸽虽已牺牲35年,但他的精神早已融进吉林公安的血液。陈鸽生前所在的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预审科现已改为法制大队,35年来,这个英雄的集体继承了前辈的崇高品德,在年度执法质量考评中连年获得好评,被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荣获荣誉称号16次,50余人次立功受奖。[详情]
原标题:李殿冰:善打麻雀战的太行勇士 新华社石家庄9月11日电(记者白明山)“爷爷一生保持普通士兵的本色,生活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说起爷爷李殿冰,李孟章非常自豪。在爷爷去世前的几个月,他一直陪伴照顾,“爷爷弥留之际,告诫全家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要打着战斗英雄的旗号向组织提要求。” 李殿冰, 1913年生,河北曲阳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矢志革命,对党忠诚,是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他常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掉脑袋也不怕。”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李殿冰荣立大功3次。 全国抗战时期,李殿冰任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1941年秋,1200余名日伪军进犯曲阳县口头村和中佐村,他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临下突然袭击,毙伤敌5人。当日伪军扑向山顶时,他率民兵已转移到另一座山头,从日伪军背后发起攻击。这样边打边转,将日伪军一步步引向老母庙附近,抓住战机再次开火,毙敌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 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余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6日,日军1000余人包围曲阳县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李殿冰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日伪军发觉上当后,集中兵力进行报复。这时,他已指挥群众迅速撤离,自己带两名民兵赶到寺儿沟东岭,向正在行进中的日军射击,毙伤5人。随即又绕到侧翼山头射击,先后毙伤敌58人,炸死战马3匹,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 1944年2月,李殿冰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赠“太行勇士”匾额。在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年9月,他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李殿冰居功不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1961年,家属被批准随军。李殿冰只让老伴和两个女儿随军照顾自己,儿子、媳妇仍然留在农村。1971年,李殿冰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离休后,他回到农村,一心扑在农业生产、民兵建设和对革命后代的培养教育上,先后五次被曲阳县评为“退休不褪色”的模范。1982年7月,李殿冰病逝。[详情]
原标题:邓瑞甫:抗洪抢险中献身的一级英模[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重庆9月9日电(记者周闻韬)在重庆市警察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块旧手表,它的主人是公安部一级英模——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黄桷派出所原指导员邓瑞甫。1981年7月的抗击特大洪水灾害斗争中,邓瑞甫带领民警日夜坚守岗位,奋不顾身抢救遇险群众,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随身携带的这块手表,见证着英雄牺牲的永恒时刻。 邓瑞甫像 新华社发 邓瑞甫1934年出生于重庆市长寿区,1951年参加公安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天生派出所民警、黄桷派出所指导员。他参加公安工作近30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廉洁奉公、遵纪爱民,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1年夏,重庆地区遭遇特大洪水灾害。7月15日,滔滔洪水猛烈上涨,洪峰淹没了大片房屋和庄稼,黄桷地区陷入一片汪洋,邓瑞甫的家眼看也要被洪水淹没,他断然选择“抢救群众财产要紧”,不顾自己严重感冒,赶到沿江一带查看水情,维持交通秩序,组织群众转移。 当天午夜11时多,洪水继续猛涨,巡查中,邓瑞甫发现尖嘴地区的一处洪水围困了80多名群众,有的群众拥挤在水塔的石堤上,有的爬到树杈上,有的蹲在屋脊上,一阵紧接一阵的呼救声不断传来,情况十分紧急。 在江面宽阔、巨浪翻滚的洪峰中,现场仅有的4只橡皮船无法满足救援需要。邓瑞甫决定,立即带队去附近的农村借用木船。 午夜12时左右,邓瑞甫等人沿着郑家溪至东阳公社先锋大队、帅家坝江面划去,他们找到一只停在江边的小船,拨正船头,朝尖嘴奋力划去。16日凌晨1时10分,正当邓瑞甫等人即将到达被困群众处时,只见江面上电弧光一闪,随即飘来一阵刺鼻的焦味——就在这电弧光闪射的一刹那,邓瑞甫不幸在江面碰上高压电线,触电壮烈牺牲。 “现在是党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要接受考验、带好头,为抗洪抢险做出贡献!”这是邓瑞甫出发前留给干警们最后的指示,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句誓言。 邓瑞甫牺牲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1年10月,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雄模范。在如今的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邓瑞甫的事迹传颂至今,英雄的精神正激励着一代代公安干警不忘初心、奋勇前进。[详情]
原标题:永不消逝的脚印:彭加木 这是彭加木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9月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州市白云区有一座中学,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1400多人。这所中学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命名的,叫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市白云区)。七岁上私塾读书, 1942年春高中毕业。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 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艰苦跋涉中,科考队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6月5日,科考队实现了一个壮举: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科考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队伍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等补给。但是途中,队伍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 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作为全国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纪念中学,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以铺路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不断培养社会新人。[详情]
原标题:忠于革命事业的少将叶运高 来源:光明日报 叶运高像 新华社发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南昌9月1日电(记者黄浩然)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兴镇的合兴村,白墙绿瓦,绿树成荫,小河环绕村子流过,当地百姓至今还常常念起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的叶运高将军。 叶运高,原名叶茂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1914年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性格。红军一到兴国,16岁的叶运高就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岗、放哨、支前,积极投入革命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叶运高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长征途中,张国焘阴谋制造分裂,他接受彭德怀军团长交给的紧急任务,冒着生命危险,一个小时内奔走20多里,将命令亲自交给中央军委后梯队司令员邓发,使军委后梯队及时转移北上,离开了险境。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卫处第三科科长。 在延安审干运动中,他同康生的肃反扩大化进行坚决斗争,平反和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保护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1944年,叶运高接手甄别、审查王遵级“女间谍”案工作,他不顾个人得失,一次次将甄别结论亲手送到康生手中,并据理力争。 解放战争时期,叶运高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48年4月,毛泽东在阜平县城南庄指挥战斗期间,在敌机来袭时,叶运高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毛泽东护送到防空洞后,敌机炸弹就落到毛泽东住所院内。 新中国成立后,叶运高任原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他重新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军队通信现代化建设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79年9月21日,他在主持召开总参民兵通信工作座谈会期间,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江苏省镇江市逝世,享年65岁。 为纪念叶运高等开国将军,兴国县2003年建设了将军园、将军馆,叶运高将军的雕像同兴国其他55名开国将军一起,矗立在将军园广场。将军馆内,叶运高等将军的生平介绍、革命故事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等都进行了陈展,这里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和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详情]
原标题: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新华社记者邵鲁文、李亚楠、初杭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每年的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和清明节,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园和位于山东博山的焦裕禄纪念馆内,人们从全国各地自发前来,祭奠、怀念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今年5月14日,河南省委专门召开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5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深情追忆他的感人事迹,再次号召全省上下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天,他终于逃出虎口,到江苏宿迁给地主当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在焦裕禄的主动要求下,他当了民兵,并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区武装部工作,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之后,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来到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从到兰考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同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去世后,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兰考接力奋斗,不仅实现了焦裕禄治好沙丘的遗愿,更是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利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也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今天的兰考,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曾经外出逃荒的兰考人开始坐高铁外出务工、旅游,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兰考来投资兴业。 焦裕禄留给后世无尽的精神财富,留给家人良好的家风。他的儿女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如今,已60多岁的二女儿焦守云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述父亲的事迹上,她说:“宣传好焦裕禄精神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缅怀。” 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详情]
原标题:罗光燮:以身排雷的战斗英雄 新华社成都8月4日电(记者张海磊)盛夏八月,暑意正浓。汽车行驶在四川省乐至县,一片片产业林规模发展,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农村环境干净整洁。这是战斗英雄罗光燮的家乡。 罗光燮,四川乐至人,1941年12月3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1年加入儿童团。1958年到公社兴办的纤维厂工作。因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于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0年8月,罗光燮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他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伏在积雪皑皑的阵地上,罗光燮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豪迈的誓言:“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鲜血和生命。”战斗中,他双手二度冻伤,仍主动请战。 11月18日,罗光燮所在工兵排奉命配属边防某部清除侵华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这一据点是印军指挥中心和重要供应基地的门哨。战斗中,前进中的攻击部队遭到敌人炮火、机枪的猛烈轰击和扫射,地面又有敌人布置的地雷障碍,伤亡不断增加,2名排雷战士相继负伤。这时,罗光燮挺身而出,紧握爆破筒,冲进雷区。闯过两道炮火封锁线后,不慎触发一颗被积雪覆盖着的地雷,左脚被炸掉,陷入昏迷,爆破筒滚下山坡。他苏醒后,印军炮火仍在继续。为了争取时间,在不能站立、没有任何排雷工具的情况下,他义无反顾地向前滚去,以身体引爆地雷。左臂被炸断后,他仍继续向前滚动,不断引爆地雷,一条六公尺宽的无雷区被炸开,罗光燮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为表彰罗光燮的英雄壮举,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在烈士的家乡,人们不断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乐至县宝林镇党委书记陈建军说,将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学习英烈先辈、传承光荣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镇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教师、村(社区)干部学习。此外,全镇还在不畏艰辛、英勇奋斗的烈士精神激励下,进行乡村振兴建设,努力提升人居环境。 今天的乐至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石头城”变成田园城市,并连续两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借力成资同城化、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乐至县正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基底打造文旅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向成渝中部县域经济强县发起冲刺。[详情]
原标题: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这是司徒美堂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7月21日电(记者肖思思)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赤坎镇,坐落着一个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的故居。门前1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上,安放着司徒美堂先生的半身铜像,显得格外安静。即使在美洲生活多年,但司徒美堂先生从这里出发,而后经历了人生风雨。“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这是他爱国情怀最质朴的表达。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1868年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2岁为生活所迫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走上了一条影响他一生的道路。 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旗号。安良堂很快就成为洪门致公堂旗下的强势团体,最后发展到全美国31个城市都有安良堂,规模浩大,成员达2万多人。1905年,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 1904年,孙中山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司徒美堂认为,华侨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抗战期间,纽约“筹饷总局”募捐达1400万美元。其中,由司徒美堂领导的安良堂是纽约华侨社团为国捐款最多的侨团之一。 1941年冬,司徒美堂被遴选为国民参政员,从美国回国出席国民参政会。不料途经香港时,太平洋战争突发,香港沦陷,司徒美堂亦遭软禁。日本特务头子矢崎了解司徒美堂的底细,派人召他到特务机关去威胁利诱,强迫他出任维持会长。当时司徒美堂已届75岁高龄,断然拒绝了日寇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后来,司徒美堂在中共地下组织和香港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化装偷渡回到内地。 到达重庆后,蒋介石许他国府委员之职。而司徒美堂此时目睹国民党腐败和大后方民众困苦,对国民党感到极度失望,拒绝了蒋介石的“美意”。 1945年3月,“美洲洪门恳亲大会”在纽约举行,决定将洪门致公堂改组为海外华侨政党“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被选为全美总部的主席。会上,他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提出 “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的政治主张。 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10日,公祭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公祭。周恩来亲自主持公祭大会,司徒美堂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此隆重的公祭仪式,是对这位一生爱国的华侨老人的最高褒扬。[详情]
原标题:杀敌英雄——张庆和 新华社石家庄7月18日电(记者李继伟)“伯伯张庆和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他18岁就入了党,参加过很多战斗,消灭过很多敌人,直到为国家献出生命。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自豪。我很想他,怀念他!”71岁的张国栋眼含热泪向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们介绍道。 张庆和,1921年出生在河北省宁晋县北辛庄村。1938年初,参加冀豫抗日游击支队。1939年3月,随部队转战太行山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多次参加反围攻、反“扫荡”的战斗,并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战斗等较大规模的作战,他所在的连队被军分区授予“包围圈里的模范连”光荣称号。 1945年后,张庆和先后任连长、营长、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曾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杀敌英雄”的称号。军区《火线报》等报刊对他的战斗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张庆和奉命调入空军航校学习,他勤学苦练,以优异的成绩掌握了飞行技术。1951年,被任命为空军航空兵第二师副师长。同年10月,率部进驻安东大孤山机场,随时待命入朝作战。 1952年6月,张庆和任师长。同年,任中朝空军司令部指挥助手。他多次指挥战斗,战功卓著,首创了空军击落敌B-26轰炸机的先例。 1953年10月22日,张庆和在丹东四道沟飞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战火纷飞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烈士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进取、奋勇向前。河北省宁晋县先后获评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百强县、中国生态宜居示范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电线电缆之乡等美誉,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详情]
原标题: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孙占元 新华社郑州7月12日电(记者王烁)巍巍太行山怀抱中的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一座黑玉雕塑平台上,耸立着一尊英雄铜像:他手持冲锋枪,豪气凛然,凝视远方。这位英雄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烈士孙占元。 孙占元1925年生,河南林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班长、排长。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先后5次立功。他关心爱护战士,行军中经常帮助别人扛枪、背米袋,宿营时及时为战友们补衣服、钉鞋带,还常常用自己不多的津贴为战士们购买日用品或救济有困难的家庭,深受同志们的喜爱和尊敬。 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约6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志愿军防守的597.9和537.7高地。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接近2号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战士们劝他撤离阵地,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爆破,摧毁3个火力点。突击排攻上2号阵地,继续向纵深发展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他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两挺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80余人。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他忍着巨大伤痛,艰难爬行,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继续战斗。当敌军拥上阵地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7岁。 孙占元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每年清明节、‘七一’和‘八一’期间,不少林州市民来到占元村,瞻仰烈士铜像,重温入党誓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占元村支书孙美荣说。 如今,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内设置了贫寒童年、踊跃参军、屡建奇功、壮烈牺牲四个版块,展现孙占元烈士一生的光辉历程,有70余件实物,包括图片、组画、模型等,并制作了孙占元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与敌人殊死同归的壮烈场景。纪念馆歌颂了孙占元为了打开冲锋的道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详情]
原标题:伍先华:抱着炸药包冲向火海的战斗英雄 新华社成都7月9日电(记者高健钧)四川省遂宁市烈士陵园的两排参天柏树旁,坐落着一尊“手抱炸药包,向前冲锋”的志愿军人铜像——这就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伍先华的纪念雕像。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数百名中小学生在这里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自幼家贫。念了两年私塾后,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在国民党军队里,伍先华受尽折磨。1949年12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伍先华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1951年4月至6月进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伍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返回战场痛击敌人,打退敌人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同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伍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不久升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在部队修筑防御工事挖交通壕时,伍先华勤动脑,想出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将工效提升两倍。修穿石坑道时,他又找到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厘米提升到50厘米。对待战友,伍先华更是表现出春天般的温暖。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就让战士们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晚上大家睡觉后,伍先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袜子送给战士穿,自己却用破布包脚。伍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 连队到驻扎地附近练兵时,伍先华所在的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困难。于是,伍先华和战士们研究出既能练兵,又能帮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时,每人背回一捆干柴;冲锋演习时,顺便把粪背上山,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两位老人十分感动,把志愿军当自己的亲人看待。 1952年9月29日下午5时,官岱里反击战打响。伍先华领着班里党员战士宣誓:“在党需要的时候,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然后,伍先华指挥全班分两个爆破组冲向目标。在连续炸毁了几个地堡后,正面进攻部队仍被敌人机枪扫射压住不能前进,爆破组也有很大伤亡。当此紧急关头,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的炸药包冲向火海,即使中途中弹倒地,仍冒着枪林弹雨爬到敌人火力点,最后拉燃导火线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余人,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为官岱里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伍先华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政治部给伍先华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同年12月,他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伍先华生前所在班12军100团一营二连三班被命名为“伍先华班”。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伍先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其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详情]
原标题:无名高地上的英雄——倪祥明 倪祥明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郑州7月7日电(记者王烁)“倪祥明烈士的英勇事迹将永远珍藏在杞县人民的记忆中。如今,在水东烈士陵园中央大道西侧修建有倪祥明烈士的纪念碑亭,他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祭奠。”河南杞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说,每年都有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倪祥明烈士的壮举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倪祥明,1925年出生在河南省杞县泥沟乡聂寨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由姐姐抚养长大。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4班副班长,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7月22日,在朝鲜黄海北道涟川郡老秃山战斗中,倪祥明与战友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投掷一颗颗手榴弹。在固守阵地上的洞口时,倪祥明手中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为了不让敌人接近洞口,他纵身一跃,提起手榴弹扑向敌人,被5个美军围住。倪祥明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紧接着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7岁。 1952年9月5日,根据倪祥明生前的请求,他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9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他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英雄”光荣称号。倪祥明烈士生前所在的4班,也被命名为“一级英雄班”。 为纪念倪祥明烈士,1954年2月,杞县人民政府在杞县城隍庙内建成纪念碑亭一座,亭基六角形,周长20米,高1米许,南北两面各修石阶3级,上筑六角形亭,高8米。亭中央竖纪念碑一座,高3米,三棱形,上端3面各嵌五角红星,正面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倪祥明烈士纪念碑”,另两面刻烈士事迹和修建单位名称,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9月迁水东烈士陵园。 [详情]
这是贠宝山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郑州6月26日电(记者张浩然)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看似普通的军用水壶,水壶的主人是曾在志愿军中担任卫生员的贠宝山烈士。他身负重伤依然在火线救治伤员,用水壶里的止痛救急水为他们减轻痛苦,直到牺牲仍不舍得喝一滴水。参观他的遗物陈列或听到他的英雄事迹的人们,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敬意。 贠宝山,1930年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东郊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共青团。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担任卫生员的他,多次冒着密集的炮火奋勇抢救伤员。 1951年9月7日,贠宝山所在的部队奉命向朝鲜江原道铁原郡中马山发起攻击,贠宝山跟随突击排行动。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的胳膊和腿先后负伤,副连长让他撤下去休息,他说:“我是卫生员,前线需要我。”坚持不下火线。在抢救伤员时腹部又受了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他忍痛把肠子揉进腹内,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拿着救急水壶,艰难地向前爬行。水壶被子弹打穿了洞,仅剩的一点止痛救急水他舍不得喝,留给战友。他忍着剧痛爬上山去又救护了3名伤员。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1岁。 贠宝山牺牲后,根据他生前的志愿,1951年12月2日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6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贠宝山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中共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淑云说:“贠宝山烈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来的一级英雄,是安阳人民的骄傲。他为祖国、为人民忠于职守、英勇顽强、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英名和事迹不仅记录在中朝两国的国史、军史里,更是永远铭记在热爱和平的人民心中。”[详情]
原标题:吴国璋:何惜热血卫国家 吴国璋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6月27日电(记者鲍晓菁)安徽金寨的汤家汇镇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脚下。这里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素有金寨“西山药库”之称。在革命战争年代,汤家汇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光荣历史和革命遗迹。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烈士的家乡就在这里。 吴国璋,1918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由于家境贫寒,他幼年帮过工讨过饭,7岁时就下地做活,9岁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受饿。1929年,商南地区(今属金寨境内)的农民革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吴国璋也参加了儿童团,组织儿童集会游行,宣传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主张;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化装侦察敌情,为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政府传递情报;给红军家属打柴、挑水。 1930年10月,吴国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随红25军参加长征。途中双脚严重冻伤,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行军打仗,达到陕北,被誉为“长征中的小英雄”。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吴国璋率领游击队奔赴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后到冀鲁豫军区任职,先后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团长,率部粉碎日寇多次“扫荡”“清剿”,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吴团长”,冀鲁豫军区授予他“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1945年9月,吴国璋奉命从山东菏泽出发,挺进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2纵5师参谋长、师长,参加长春阻击战、大洼反击战、三打靠山屯及大黑林子追歼战、昌图攻坚战等数十次战斗,此后又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 1950年,吴国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1951年10月,美军集结大批机群对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吴国璋在阵地前沿遭弹片击成重伤,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吴国璋牺牲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份染着鲜血的账单,账单上清楚地记录着他从志愿军后勤部门所借100元钱的开支情况:看望老首长,修理收音机,警卫员和司机有病住院补助等等,连几角几分都未遗漏。如今,坐落在鸭绿江边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依然陈列着这份血染的账单,并收藏有吴国璋的干部履历表、部队发给其家属的烈士通知书等珍贵物品。 在烈士的家乡,每年杜鹃花开满大别山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干部学生和父老乡亲都会自发地去烈士陵园缅怀追思吴国璋等烈士,烈士的精神在大别山人的血脉里代代传承。 [详情]
原标题:李雪瑞:忠魂报祖国 鲜血洒友邦 新华社长沙6月25日电(记者阳建)位于湘东山区的茶陵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众多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去,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忠魂报国的壮烈人生,英名流传海内外。李雪瑞就是其中之一。 李雪瑞像 新华社发 1914年5月20日,李雪瑞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由于家境贫苦,他12岁就跟随父亲外出做长工。1931年,李雪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雪瑞在红17师第51团1营1连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随部转战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11月,李雪瑞随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北。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李雪瑞随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敌后。曾任怀柔支队参谋长、正太大队大队长、第4军分区第5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青年支队队长等职务。率部参加反“扫荡”战役,有力打击了敌人的进攻,巩固和扩大了冀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6年7月,第17军分区改编为冀东军区第13军分区,李雪瑞任司令员。期间,李雪瑞以中共代表身份,调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入侵解放区的“西河南事件”,出色完成了谈判任务。 1947年6月,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夏季攻势,李雪瑞奉命开展滦东战役。他率部与友军协作,俘获国民党交通警备中将司令汤毅生,解放昌黎。1948年,率领第13军分区所属部队参加辽沈战役,与冀东军区独立第4师一起,出色地完成了阻击唐山敌人向关外增援的任务,受到冀东军区的嘉奖。后又奉命率部攻占秦皇岛,11月秦皇岛解放。1949年1月,李雪瑞率部参加平津战役,配合主力夺取唐山。 1951年,李雪瑞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0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多次受到嘉奖。 李雪瑞率部入朝作战时正值雨季,路途泥泞,江河暴涨,不少桥梁、道路被冲毁,给部队行军带来极大困难。他及时部署做好行军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亲自动员、激励官兵,队伍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到达集结地域后,他迅速组织参谋人员勘察地形,根据敌情和作战需要部署兵力,抓住集结间隙有针对性地组织战前训练,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1951年7月18日,李雪瑞在召开师党委和团级干部会议部署战斗任务时,遭美机袭击中弹牺牲,时年37岁。8月,李雪瑞被安葬在沈阳市北陵公园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旁。1954年5月15日,李雪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详情]
原标题:“炮神”王珩:让炮弹长上眼睛 王珩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石家庄6月24日电(记者王民)今年77岁的王德才是王珩烈士的侄子,老人双手颤抖地拿出王珩的老照片,满眼热泪地说:“我五叔知识丰富,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家的骄傲。” 王珩,又名王晧甫,1912年3月5日出生在河北任丘市辛中驿镇北辛中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30年,王珩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加入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到冀东保安队任分队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王珩参加了冀东保安队暴动,并于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营长、作战参谋,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29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13军分区12团参谋长,热辽纵队混成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参谋长后兼锦州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副旅长、东北炮兵司令部第1指挥所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1师第一副师长、炮兵8师师长等职。1949年春,王珩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炮25团南下,渡黄河、跨长江,参加衡宝战役,追残敌至广西,战功卓著。 1950年,王珩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第8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胜利完成阻击敌人、对敌实施火力压制等上级交代的作战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歼敌。 战斗中,王珩感到原有的作战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从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提高战斗技术水平入手,在部队开展整训。整训中,他命令师司令部组织利用地图射击和山地射击的突击训练,提高夜间射击精度。练习夜间行军时,采取减少梯次、拉大距离和增设交通岗哨等措施,降低部队损失。演习中实行严格伪装,用火炮分散和火力集中的办法,以突然性的急速射击,打击敌人的突击集团。 1951年7月,王珩带领部队开展整训期间突发急性病,并患伤寒症,于7月24日23时不幸逝世,时年39岁。 时任炮1师副师长梁冰说:“王珩师长无论是渡黄河、跨长江、过湘江,参加衡宝战役作战以及最后将敌人追击至广西,他都是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勇敢战斗。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英雄。” [详情]
原标题:周厚刚:铁血英雄铸“雄关” 新华社济南6月23日电(记者王阳)蒲公英盛开的时节,记者走进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村中的“周氏家祠”在显著位置展示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周厚刚烈士的照片和事迹。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当地的少先队员、干部群众等都会来此献花缅怀凭吊。 1924年春,周厚刚出生在南港头村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9月参加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第20军59师176团5连连长。 入朝后,周厚刚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特别是1951年6月在785高地防御战斗中,他机智勇敢,指挥全连胜利完成坚守阵地、掩护兄弟部队调防的任务。 785高地无险可据,其阻击难度可想而知。1951年6月15日夜,周厚刚率领全连170多名战士进入785高地,布置了“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的阵地,并确定了“以少胜多,用近战手段,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坚守785高地”的作战计划。 16日,敌人发起进攻,对785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后,从三面轮番强攻。面对敌人不分昼夜的强大攻势,周厚刚指挥全连战士利用工事、掩体沉着应战,利用近战组织反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久攻无果的敌人调来3个重炮连,一炸就是三四个小时,成千上万发炮弹把785高地炸成了一片焦土。面对敌军的重火器优势,要坚守785高地,必须摧毁敌人的炮群。但是5连只有5门小炮。周厚刚同炮手们一起研究出了克敌制胜的办法——炮战时声音混杂,我们的小炮不易被发现,可以利用敌人发炮时机观测敌炮阵地目标,5门小炮齐发,形成火力压制。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敌人的大炮哑火了。 周厚刚机智勇敢地指挥全连战士奋战8个昼夜,粉碎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的40多次进攻,打死敌人605名,牢牢控制住785高地,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6月26日,5连奉命撤出785高地。在撤离阵地布雷时,周厚刚不幸牺牲,年仅27岁。为表彰他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周厚刚生前所指挥的5连也荣立集体一等功。 周厚刚的侄子周昌法说,周厚刚烈士是南港头村村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周厚刚的英雄精神传承下去,建设好家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详情]
原标题:一级人民英雄陈德忠:杰出的侦察英雄 新华社济南6月22日电(记者张志龙)在辽宁省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264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中,两名一级人民英雄是陵园内安葬的最高荣誉的烈士。其中一名就是来自山东临朐的杰出侦察英雄陈德忠。 陈德忠,1924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现山旺镇)大柳树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陈德忠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6月,美帝悍然发动侵朝战争。陈德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第229团侦察参谋。1951年3月7日,美侵略军二十五师渡过北汉江,向北进犯。陈德忠受命了解敌情侦察道路。14日,陈德忠带领侦察分队到达汉江北岸地区。他以机动灵活的阻击、伏击、偷袭等方式,不到两个月时间,毙伤、俘敌100余名,并为指挥员部署作战提供了大量宝贵情报。 1951年3月16日上午,在仁仓里北侧,陈德忠率部伏击敌人,取得歼敌16名、俘敌1名的胜利。4月10日夜,又带领侦察员涉过汉滩江,插到敌纵深15公里处的西头川,歼敌30多名,击毁敌30多辆坦克和3辆吉普车。 此后,陈德忠调任师侦察2连连长。4月17日夜,陈德忠首次带领侦察2连的同志,袭击射亭里山上之敌,连续打下3个地堡,毙伤敌兵50多名。 陈德忠带领着他的侦察兵,出没在“三八线”以南敌人的前沿地带,袭扰和捕俘敌兵。4月22日是全线出击的一天,侦察2连受命配合第230团出击,拔除敌据点孤岭山,并查明侧翼敌情,保证友军侧翼安全。是夜,陈德忠率领侦察兵,自上徐洞出发,直指孤岭山。没过多久,敌人便遗尸17具狼狈溃逃,志愿军占领了孤岭山。 英雄陈德忠和他率领的侦察兵,出没在敌人的虎穴龙潭,创造了五战五捷的战斗范例。 在平、金、淮阻击战中,陈德忠率领侦察员击毁敌汽车1辆,毙敌7名,而志愿军无一伤亡。1951年6月12日,当陈德忠率部伏击敌人时,壮烈牺牲,时年27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纪念陈德忠同志对革命的卓越贡献,特追认他为一级人民英雄。 英雄已逝,但崇高精神仍鼓舞着后人。陈德忠的侄女婿张传东现任大柳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东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大柳树沟村是省定贫困村,现已脱贫,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脱贫成果,让百姓致富,让英烈安息。”[详情]
原标题:胡洪言:用生命为人民铸就平安“金盾” 新华社杭州10月11日电(记者顾小立)1991年11月6日晚,一声刺耳的枪响划破浙江省武义县的静谧夜空,浙江省武义县公安局纪检员、老民警胡洪言在与歹徒搏斗时不幸中枪倒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刹那,他使出最后的力气抓住歹徒,将其死死地压在自己身下……20余年过去了,他的英雄事迹仍在当地家喻户晓,深刻激励感染着他的后辈同事。 胡洪言出生于1940年,是浙江省永康县人,1971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浙江省武义县公安局壶山派出所民警、指导员、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内保科科长、科级纪检员。在派出所当内勤时,他积累的档案资料齐全有序,大小案件都有备忘录,被同事称为“活字典”;跑外勤时,他把辖区内的厂矿企业住宅楼都画成平面图,社情概况掌握得十分清楚。 1991年11月6日22时许,胡洪言和同事像往常一样整理完当天的案卷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群众上门举报,下午有两名形迹可疑的青年住进招待所,“传说有枪,不知是真是假”。 这一线索立即引起了胡洪言的警觉。他马上带着同事一起摸排寻找到这两名可疑人员的住处,发现房门大开,室内一片狼藉,不见人影。据招待所管理人员反映,二人刚刚结账,已匆匆离开。 “要拦住这两个人!”胡洪言当机立断,要迅速对二人予以追逃拦截,并同时向上级领导部门报告。当来到一处国道线附近时,胡洪言见两个身材高大的青年正神色慌张地拦下一辆前往温州方向的客车。胡洪言与同事马上将二人截住,带往附近的一间会议室进行审查。 “我们是公安局的,有事需要你们配合调查。”在亮明身份后,胡洪言对两名青年进行搜查。此时,突如其来的一幕发生了:其中一名青年突然从腰间拔出一支手枪,对着胡洪言和他的同事疯狂射击。胡洪言迎着歹徒的枪口冲上去,徒手夺枪。狠毒的歹徒向胡洪言开枪,子弹击中胡洪言的腹部,血流如注。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用最后的力气控制住歹徒,并向同事呼喊:“快去抓罪犯!快去抓罪犯……” 由于右腹腔大血管被击破失血过多,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胡洪言最终壮烈牺牲。1992年,胡洪言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同年被公安部追授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武义县公安局白洋派出所民警廖思思表示,作为一名“95后”青年警察,她虽然未能与英雄前辈谋面结识,但胡洪言勇往直前、挺身而出的精神深深镌刻在她心中。“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在新时代为人民铸就牢不可破的平安‘金盾’,是我们这一代青年民警的职责使命。”[详情]
原标题:王贵君:无惧生死的模范英雄 新华社长沙10月9日电(记者柳王敏)湖南省永州市日月同辉陵园内,松柏苍翠,英雄民警王贵君的墓地格外引人注目。每逢清明和烈士纪念日,永州市零陵区公安分局都会组织部分民警前来王贵君墓地,祭扫、敬献花篮,缅怀烈士功绩,学习英烈精神。 王贵君(1967—1989),湖南省永州市人,汉族,高中文化,1986年1月参加公安工作,在永州市公安局河西派出所任民警。 1989年11月10日晚,在抓捕重大盗窃罪犯的战斗中,王贵君主动参战。当罪犯持刀向一名侦察员行凶的危急时刻,王贵君立即英勇地猛扑上去,抓住罪犯。罪犯朝王贵君的胸部猛捅一刀,刺中心脏。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王贵君仍以顽强的毅力紧紧抓住罪犯,进行殊死搏斗,直到其他干警将罪犯擒获,才松手倒在血泊中,壮烈牺牲。 王贵君参加公安工作3年多来,勤奋好学,忠于职守,热爱人民,秉公执法,办理了上百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多次无私无畏地捕捉罪犯,两次奋不顾身救起溺水群众,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9年11月,王贵君被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分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同年12月18日,公安部追授王贵君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永州市零陵区政府副区长、公安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小会表示,王贵君烈士是零陵公安分局的骄傲,他无惧生死、勇擒歹徒,为了党的公安事业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激励着广大民警,陪伴着一代又一代零陵民警茁壮成长,是我们的榜样和学习楷模。[详情]
原标题:出生入死 身经百战——许世友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据新华社郑州9月20日电(记者王烁)河南省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故里。许世友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前来拜谒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大别山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世友像 新华社发 许世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05年2月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早年入少林寺习武,后投身军旅,曾任国民革命军连长。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在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中,多次参加敢死队,两次任队长,屡挫强敌。在反“六路围攻”中,他指挥万源保卫战,坚守阵地3个月,打垮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1936年底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1940年后,他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1942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参谋长,同年任胶东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7年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参加莱芜、孟良崮战役。同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率部进行胶东保卫战和周张、潍县、兖州、济南等战役。1949年起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54年回国后,许世友历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10月22日于南京病逝。 许世友将军在毕生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险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详情]
原标题:功勋卓著的塔山英雄——吴克华 新华社南昌9月21日电(记者熊家林)江西省弋阳县中畈乡芳家墩吴克华将军纪念亭旁,苍翠的松柏树直指天空显得生机盎然。全身戎装的吴克华将军雕像背负双手,目光坚毅眺望远方。雕像脚下的台阶摆放着当地村民和学生自发带来的新鲜花束。 吴克华,1913年出生于弋阳县中畈乡芳家墩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0军1团连长、营长,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参谋长,红8军团21师63团参谋长,参加了赣东北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曾两次负伤,仍继续指挥战斗。 吴克华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任红5军团直属第39团参谋长、红5军13师37团团长,多次率部担负后卫,阻击追敌,掩护主力脱离险境,出色完成任务,多次受到中革军委的通电嘉奖。 1936年,吴克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副司令员、第2支队司令员、第5旅旅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参与指挥反日伪大“扫荡”和反顽作战,为巩固和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克华赴东北,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司令员,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第41军军长。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所部遵照战略部署,在塔山、虹螺山一线组织战斗防御,以扼制国民党“东进兵团”增援锦州的战略。在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率部阻击国民党军,激战6昼夜,顽强固守、反复争斗,击退国民党军11个师的进攻,阻止了国民党“东进兵团”对锦州增援,创造了我军防御作战的光辉范例。 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克锦州与辽西会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东北战局。正如罗荣桓元帅所称赞的:“四纵打得好,像这样的阻击战范例,在我军历史上还是少有的。” 1949年4月中旬,吴克华率41军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继而挥师广西,攻克桂林,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卓著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克华将军历任第15兵团副司令员、华南军区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7年2月,吴克华将军病危时留下遗嘱:“每当想起塔山阻击战牺牲的战友,心里就非常难过。我死后,就把骨灰撒往塔山,与战士们做个伴吧。”1988年8月1日,遵照遗愿,他与阻击战牺牲的烈士们一起长眠于塔山。 “身为吴克华将军的老乡,每每说起将军征战沙场立下彪炳战功的故事,我既自豪又激动。”中畈乡党委副书记周福根说。[详情]
原标题:最美奋斗者丨史册里的英雄 人民心中的模范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央宣传部等6部委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开展了“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在今年6月中旬启动以来,经各地区各部门遴选推荐、群众网上投票、组委会集中审议等程序,产生了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这些人选涵盖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涌现的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英雄模范,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群英会”。从今天开始,我们的节目就将带您再认识这300位“最美奋斗者”。 邱少云(1926—1952) 邱少云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九连战士。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了达成进攻的突然性,邱少云和战友提前一天潜伏在距敌前沿阵地60多米的草丛中,10月12日中午,一发燃烧弹落在邱少云附近,引燃了他所潜伏的草丛,为避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荣誉称号。 王进喜(1923—1970) 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市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他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勤奋能干吃苦在先,他所带领的钻井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也被誉为“钻井闯将”。1960年2月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加入会战。期间克服了极端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制服了突如而来的井喷,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打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他把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铁人”,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黄继光(1931—1952) 黄继光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步兵第一三五团二营通信员。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营与美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他随营参谋长来到六连。六连接连攻占3处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如不能迅速消灭这个火力点,夺取零号主峰阵地,将贻误整个战机。黄继光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美军正在射击的枪口,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在黄继光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全歼守卫的美军2个营约1200多人。黄继光牺牲时年仅21岁,战后,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荣誉称号。所在部队党委根据黄继光生前意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常香玉(1923—2004) 常香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生前是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文化厅艺术顾问。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作为一名人民艺术家,常香玉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是心怀国家,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在郑州、长沙、广州等多地进行募捐义演,支援抗美援朝。并用募集资金捐献了“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3年4月,率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举办180多场慰问演出。 常香玉还曾担任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梅汝璈(1904—1973) 梅汝璈,著名律师、法学家,生前是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委员。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梅汝璈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梅汝璈投身外交事业,担任外交部顾问,此后还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务,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和法制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毛泽东号”机车组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1946年10月30日,为了支援解放战争,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批准,将哈尔滨铁路局一台经过工人27个昼夜抢修的机车命名为“毛泽东号”。承担运送部队和战争物资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号编入北京铁路分局,从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几代毛泽东号机车组人员始终把永不自满、永不停顿、安全运输作为主题。为新中国铁路运输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7月,“毛泽东号”机车结束长达68年牵引货运列车的历史,开始承担旅客列车牵引任务。2016年8月6日“毛泽东号”机车实现了安全走行1100万公里,创下中国铁路机车安全走行新纪录。 张秉贵(1918—1987) 张秉贵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他在售货员岗位上多年接待顾客数百万人,刻苦练就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归纳概括为“一团火精神”,响亮地提出“心有一团火、温暖顾客心”。以自己的热忱和勤奋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苏宁(1953—1991) 苏宁1969年2月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5435部队参谋长。入伍22年来,他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献身国防的高度责任感,成为一名具有现代军事素质的指挥员,树立了一个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1991年4月,组织部队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为保护战友光荣牺牲。牺牲时年仅38岁。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详情]
原标题:陈鸽:黄继光式的英雄民警 新华社长春9月14日电(记者薛钦峰)在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中,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事迹在吉林大地上广为传颂。每年清明时节,吉林各地的公安民警和群众来到陵园,缅怀这位英雄。他就是人民警察陈鸽。为保护40余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用血肉之躯压住了犯罪嫌疑人引爆的手榴弹,英勇献身。 陈鸽出生于1958年,生前是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民警。1984年2月,吉林市龙潭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家属住宅区发生一起特大爆炸案。民警在犯罪嫌疑人胡某家中勘查时发现2枚手榴弹护盖、4段引爆炸药用的导火索、包装炸药用的蜡纸碎片和少量炸药粉末以及2名犯罪嫌疑人留下的“遗书”。 为尽快抓获嫌疑人,清除安全隐患,陈鸽和同事在松花江大桥南端执行堵截任务。陈鸽克服连日来昼夜奋战的疲劳,把精力集中在盘查过路行人和过往车辆上,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2月28日19时35分,陈鸽和同事登上一辆由吉林火车站开往龙潭区方向的无轨电车进行检查。坐在车厢前部的2名乘客慌忙从座位上站起来。陈鸽仔细观察2人的体貌特征,很像2名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陈鸽和同事立即形成夹击之势,逼近2名可疑人员。 犯罪嫌疑人胡某猛一转身,惊慌失措地拉掉手榴弹拉环。此时车上乘客较多,如果手榴弹爆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千钧一发之际,陈鸽张开双臂,纵身扑了过去,高大的身躯立刻把嫌疑人紧紧罩住。“嗤嗤”作响的手榴弹,死死地夹在他和嫌疑人之间。“轰隆”一声巨响,陈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横飞的弹片,40余名乘客,除一人轻伤之外,其余均安然无恙。 26岁的陈鸽壮烈牺牲了,他用鲜血践行了人民警察的铮铮誓言。他牺牲后,被追授为“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并命名为“黄继光式的英雄民警”。 如今,陈鸽虽已牺牲35年,但他的精神早已融进吉林公安的血液。陈鸽生前所在的吉林市公安局昌邑分局预审科现已改为法制大队,35年来,这个英雄的集体继承了前辈的崇高品德,在年度执法质量考评中连年获得好评,被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荣获荣誉称号16次,50余人次立功受奖。[详情]
原标题:郭俊卿:屡建奇功的“现代花木兰” 新华社沈阳9月13日电(记者赵洪南)在辽宁省锦州市辽沈战役纪念馆英烈馆里,一张女英雄的照片常常引起参观者驻足。在艰苦的战争岁月,她女扮男装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样,冲锋陷阵,鏖战疆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建奇功,被誉为“现代花木兰”。她就是著名小说和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的主人公“高山”的生活原型、特等女战斗英雄郭俊卿。 郭俊卿,1931年出生在辽宁省凌源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为了给被地主害死的父亲报仇,她隐瞒自己的真实性别,又将自己的年龄报大两岁,用假名郭富参军。先后任通信员、警卫员、班长、连队文书和副指导员。 郭俊卿到部队后,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很快,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为人民服务就要服务到底。为完成党的任务,就要不怕流血牺牲。”1947年6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郭俊卿以深厚的阶级感情,热心关怀着战友们。平时谁有病,她帮助做病号饭;行军途中,她帮助同志们扛枪、背背包,抢救伤病员。一次行军路过没腰深的河,她带头将病号一个个背过河,自己却因受凉落下了病根。 1948年初,郭俊卿调到东北野战军某部三连四班任班长。不久,平泉战斗打响。她带领的四班作为突击班,担负夺取城东第二道山梁的重任。当时,全班只有十来支老式步枪和几十颗手榴弹,战士大都是初上战场的新兵,而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60多个敌人。战斗开始后,郭俊卿摇着红旗冲在最前面。战斗中,跑在她身边的副班长中弹牺牲。她高喊着“为副班长报仇”,带头冲上山梁。敌人发起了反冲锋,她带领战友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郭俊卿因为指挥机智勇敢,带病坚持战斗,立了功。团里还给四班颁发了“战斗模范班”锦旗。 为了不暴露女儿身的秘密,5年中,郭俊卿从不脱衣睡觉,也从不和大家一块上厕所、洗澡。1950年4月,因劳累过度,郭俊卿生病住进医院,这才暴露了她的真实性别。同年9月,她作为特等女战斗英雄,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会结束后,她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出访苏联,受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生的热烈欢迎。回国后,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 毕业后,根据组织安排,郭俊卿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山东省青岛第一服装厂厂长、山东省曹县民政局副局长等职。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凌源市红色收藏展览馆馆长祁迹说,郭俊卿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她不计功名的人生态度,为后人树立出崇高而又朴实无华的榜样。[详情]
原标题:李殿冰:善打麻雀战的太行勇士 新华社石家庄9月11日电(记者白明山)“爷爷一生保持普通士兵的本色,生活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说起爷爷李殿冰,李孟章非常自豪。在爷爷去世前的几个月,他一直陪伴照顾,“爷爷弥留之际,告诫全家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不要打着战斗英雄的旗号向组织提要求。” 李殿冰, 1913年生,河北曲阳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矢志革命,对党忠诚,是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他常说:“为了革命的胜利,掉脑袋也不怕。”因作战勇敢,机智灵活,李殿冰荣立大功3次。 全国抗战时期,李殿冰任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1941年秋,1200余名日伪军进犯曲阳县口头村和中佐村,他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临下突然袭击,毙伤敌5人。当日伪军扑向山顶时,他率民兵已转移到另一座山头,从日伪军背后发起攻击。这样边打边转,将日伪军一步步引向老母庙附近,抓住战机再次开火,毙敌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 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余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6日,日军1000余人包围曲阳县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李殿冰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日伪军发觉上当后,集中兵力进行报复。这时,他已指挥群众迅速撤离,自己带两名民兵赶到寺儿沟东岭,向正在行进中的日军射击,毙伤5人。随即又绕到侧翼山头射击,先后毙伤敌58人,炸死战马3匹,打得日伪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他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 1944年2月,李殿冰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赠“太行勇士”匾额。在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年9月,他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 李殿冰居功不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1961年,家属被批准随军。李殿冰只让老伴和两个女儿随军照顾自己,儿子、媳妇仍然留在农村。1971年,李殿冰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离休后,他回到农村,一心扑在农业生产、民兵建设和对革命后代的培养教育上,先后五次被曲阳县评为“退休不褪色”的模范。1982年7月,李殿冰病逝。[详情]
原标题:邓瑞甫:抗洪抢险中献身的一级英模[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重庆9月9日电(记者周闻韬)在重庆市警察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块旧手表,它的主人是公安部一级英模——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黄桷派出所原指导员邓瑞甫。1981年7月的抗击特大洪水灾害斗争中,邓瑞甫带领民警日夜坚守岗位,奋不顾身抢救遇险群众,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随身携带的这块手表,见证着英雄牺牲的永恒时刻。 邓瑞甫像 新华社发 邓瑞甫1934年出生于重庆市长寿区,1951年参加公安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天生派出所民警、黄桷派出所指导员。他参加公安工作近30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廉洁奉公、遵纪爱民,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了显著成绩,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81年夏,重庆地区遭遇特大洪水灾害。7月15日,滔滔洪水猛烈上涨,洪峰淹没了大片房屋和庄稼,黄桷地区陷入一片汪洋,邓瑞甫的家眼看也要被洪水淹没,他断然选择“抢救群众财产要紧”,不顾自己严重感冒,赶到沿江一带查看水情,维持交通秩序,组织群众转移。 当天午夜11时多,洪水继续猛涨,巡查中,邓瑞甫发现尖嘴地区的一处洪水围困了80多名群众,有的群众拥挤在水塔的石堤上,有的爬到树杈上,有的蹲在屋脊上,一阵紧接一阵的呼救声不断传来,情况十分紧急。 在江面宽阔、巨浪翻滚的洪峰中,现场仅有的4只橡皮船无法满足救援需要。邓瑞甫决定,立即带队去附近的农村借用木船。 午夜12时左右,邓瑞甫等人沿着郑家溪至东阳公社先锋大队、帅家坝江面划去,他们找到一只停在江边的小船,拨正船头,朝尖嘴奋力划去。16日凌晨1时10分,正当邓瑞甫等人即将到达被困群众处时,只见江面上电弧光一闪,随即飘来一阵刺鼻的焦味——就在这电弧光闪射的一刹那,邓瑞甫不幸在江面碰上高压电线,触电壮烈牺牲。 “现在是党和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关键时刻,每一个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要接受考验、带好头,为抗洪抢险做出贡献!”这是邓瑞甫出发前留给干警们最后的指示,而他,也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这句誓言。 邓瑞甫牺牲后,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81年10月,被公安部追授为一级英雄模范。在如今的重庆市公安局北碚分局,邓瑞甫的事迹传颂至今,英雄的精神正激励着一代代公安干警不忘初心、奋勇前进。[详情]
原标题:永不消逝的脚印:彭加木 这是彭加木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9月2日电(记者李雄鹰)广州市白云区有一座中学,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2个,学生1400多人。这所中学是以我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命名的,叫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现广州市白云区)。七岁上私塾读书, 1942年春高中毕业。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综合科考委员会任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中国科学院准备组织综合科学考察委员会, 彭加木主动放弃去莫斯科学习的机会,请求赴新疆考察:“我志愿到边疆去,这是夙愿。我的科学知识比较广泛,体格坚强。面对困难,我能挺起身子倔强地抬起头来往前看……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请愿书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家睦”改为“加木”。他说,他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边疆“添草加木”。 在此后20多年中,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科考,3次进入新疆南部无人区罗布泊。 1964年和1979年,彭加木两次到罗布泊外围做科学考察,发现了大量的钾盐、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填补了一些重大科研领域空白,纠正了国外探险者对罗布泊的一些错误认识,实现了“为祖国和人民夺回对罗布泊发言权”的愿望。 1980年5月,彭加木担任罗布泊科考队队长,开始了他的第三次罗布泊科考。 在多天的艰苦跋涉中,科考队采集了众多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收集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6月5日,科考队实现了一个壮举:中国人自己组队第一次穿越罗布泊核心地带,打破了“无人敢与魔鬼之湖挑战”的神话。6月11日,已经完成任务的科考队休整后,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贯罗布泊地区。队伍预计返回罗布泊的行程大约为800公里,顶多需要7天时间,因此只携带了7天的水、油等补给。但是途中,队伍遭遇了骇人听闻的沙尘暴和数次陷车,3天才行进了150公里,保存的水也开始变色发臭。大家决定向最近的解放军部队基地求救。当时,求援送水需要花费六七千元的资金,这是一笔庞大的数目,彭加木觉得飞机运水价格太昂贵,如果能给国家节约就节约,决心继续寻找水源。 6月17日中午,驾驶员王万轩打开汽车车门时,发现了一张用铅笔写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十点三十分。”直到下午,彭加木还没有踪影。次日凌晨,科考队报告:6月17日上午,彭加木只身外出找水,不幸失踪!随后展开的4次大规模地毯式搜救均无结果。 彭加木为我国科考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罗布泊永远的丰碑。作为全国唯一以“彭加木”命名的纪念中学,广州彭加木纪念中学以“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以铺路精神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不断培养社会新人。[详情]
原标题:忠于革命事业的少将叶运高 来源:光明日报 叶运高像 新华社发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南昌9月1日电(记者黄浩然)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兴镇的合兴村,白墙绿瓦,绿树成荫,小河环绕村子流过,当地百姓至今还常常念起在这里出生和成长的叶运高将军。 叶运高,原名叶茂才,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1914年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性格。红军一到兴国,16岁的叶运高就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7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站岗、放哨、支前,积极投入革命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叶运高任红三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训练队队长。长征途中,张国焘阴谋制造分裂,他接受彭德怀军团长交给的紧急任务,冒着生命危险,一个小时内奔走20多里,将命令亲自交给中央军委后梯队司令员邓发,使军委后梯队及时转移北上,离开了险境。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公安局局长,陕甘宁边区保卫处第三科科长。 在延安审干运动中,他同康生的肃反扩大化进行坚决斗争,平反和纠正了一批冤假错案,保护了一批党的优秀干部。1944年,叶运高接手甄别、审查王遵级“女间谍”案工作,他不顾个人得失,一次次将甄别结论亲手送到康生手中,并据理力争。 解放战争时期,叶运高任冀中行政公署公安局副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48年4月,毛泽东在阜平县城南庄指挥战斗期间,在敌机来袭时,叶运高在千钧一发之际,将毛泽东护送到防空洞后,敌机炸弹就落到毛泽东住所院内。 新中国成立后,叶运高任原华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代部长、部长,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后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他重新工作后,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为军队通信现代化建设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1979年9月21日,他在主持召开总参民兵通信工作座谈会期间,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江苏省镇江市逝世,享年65岁。 为纪念叶运高等开国将军,兴国县2003年建设了将军园、将军馆,叶运高将军的雕像同兴国其他55名开国将军一起,矗立在将军园广场。将军馆内,叶运高等将军的生平介绍、革命故事和参与的重大事件等都进行了陈展,这里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和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详情]
原标题:谢觉哉: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 新华社长沙8月20日电(记者刘良恒)正值八月,湖南骄阳似火,草木葳蕤。在距长沙城百余公里的宁乡市沙田乡堆资村,一座有近两百年历史的砖木结构庭院式农舍,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这里便是谢觉哉同志的故居。 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 谢觉哉,原名谢觉斋,字焕南,学名维鉴,1884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现湖南省宁乡市)。1905年考中晚清秀才。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和大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期里,谢觉哉在湖北、上海、湘鄂西苏区,主要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先后任《大江报》《红旗报》和《工农日报》主编。 1933年4月,谢觉哉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婚姻条例》等一系列法令和条例。 1934年10月,谢觉哉参加长征。红军到达陕北后,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长兼秘书长,后又任司法部长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七七事变后,谢觉哉赴兰州,任党中央驻兰州办事处代表。同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高等法院院长。1939年2月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41年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 1948年8月,谢觉哉担任华北人民政府委员,9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觉哉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1965年担任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1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 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规定子女不能随便用他的车子,也常常对子女说:“我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人的子女,不许有特权思想。” 在内务部工作时期,谢觉哉本着“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精神,除亲自参与制定各种救灾救济抚恤政策的制定,还奔波于各地灾区,访贫问苦,具体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不仅亲自办案,典型示范,而且深入到全国各地法院,亲自查看案卷,大胆纠正冤假错案,更好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当权益。 “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向谢觉哉祝寿时赠送他的诗句,也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详情]
原标题:蒋光鼐:“尺地寸草,不能放弃” 新华社广州8月15日电(记者黄浩苑)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有一座造型典雅的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园中果树蔽日,在炎热的暑期难得一片阴凉。这里就是抵抗外敌,反对内战,心怀天下的爱国将领蒋光鼐的故居。蒋光鼐故居负责人钟伟锋说,蒋光鼐作为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英雄,在全球华人中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巨大的影响力,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值得我们敬佩和缅怀。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出生于广东东莞。1906年,他考入黄埔广东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立志救国救民。辛亥革命时,他与陈铭枢、李章达等人一起到达武昌,投到黄兴麾下。旋即作为学生军敢死队员,参加汉口龙王庙登陆和收复汉口的战斗。1912年,以军功被选送保定军校。次年,“二次革命”爆发,蒋光鼐参加了李烈钧领导的湖口起义。起义失败后赴日本,在黄兴主办的军事训练班“浩然庐”学习,认识了孙中山先生,之后一直追随在孙中山先生左右。 孙中山逝世后,蒋光鼐继承他的遗志,东征北伐,屡建奇功。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屡有战果,被誉为“铁军”。后所部改编为19路军,蒋光鼐为全军总指挥。 蒋光鼐不仅是一名有责任感的优秀军人,更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爱国将领。在他看来,打仗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战争为谁而战,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有没有意义更重要。他一生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抵抗外敌,反对内战,救亡图存。因此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不断发展壮大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激起了蒋光鼐的极大反感。 1932年,日军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企图占领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19路军,蒋光鼐担任最高指挥官。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蒋光鼐决心抗击日寇,保卫上海。他抱病离开医院,奔赴前线,亲自指挥,并通电全国,“尺地寸草,不能放弃”,表示了誓死守卫国土、抵御强敌的决心。 在接到日军的最后通牒时,蒋光鼐毅然下令:“用大炮回答他。”他拒绝南京政府要求停止抵抗的命令,指挥19路军,顽强奋战,苦撑月余,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期望和平的愿望,一意孤行发动内战。1947年,蒋光鼐秘密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一起,共同筹划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工作,并和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1948年元旦,民革成立,宣告与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公开决裂。 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主管全国纺织工业的生产。他为了熟悉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十分注重学习,虚心听取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深入生产现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纺织原料跟不上发展需要的突出矛盾。在工作生活中,他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同共产党领导干部真诚合作、协商办事,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2008年4月,蒋光鼐故居被列为东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近两年来故居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2019年故居还开展了蒋光鼐生平事迹进校园的主题宣传活动。 2015年,东莞市虎门镇政府启动了建设蒋光鼐博物馆项目,在故居旁打造一个集展示、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博物馆,以更好地发挥蒋光鼐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效益。[详情]
原标题: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题: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 新华社记者邵鲁文、李亚楠、初杭 焦裕禄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短短的42年,却感动了几代中国人。 每年的焦裕禄逝世纪念日和清明节,位于河南兰考的焦裕禄陵园和位于山东博山的焦裕禄纪念馆内,人们从全国各地自发前来,祭奠、怀念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 今年5月14日,河南省委专门召开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55周年座谈会,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深情追忆他的感人事迹,再次号召全省上下深学、细照、笃行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日伪统治时期,焦裕禄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困难。他的父亲焦方田被逼上吊自杀。焦裕禄曾多次被日寇抓去毒打、坐牢。后被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天,他终于逃出虎口,到江苏宿迁给地主当长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焦裕禄从宿迁回到家乡。当时他的家乡虽然还没有解放,但是共产党已经在这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在焦裕禄的主动要求下,他当了民兵,并参加了解放博山县城的战斗。 1946年1月,焦裕禄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区武装部工作,领导民兵坚持游击战。之后,调到山东渤海地区参加土地改革复查工作,曾担任组长。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来到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他先后担任过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等职。而后又先后调到青年团陈留地委和青年团郑州地委工作,担任过团地委宣传部长、第二副书记等职。 1953年6月,焦裕禄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曾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同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从到兰考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河南省政府追认焦裕禄同志为革命烈士。同年,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之后,全国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成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焦裕禄去世后,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兰考接力奋斗,不仅实现了焦裕禄治好沙丘的遗愿,更是让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3月,兰考成为河南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利用焦裕禄当年带领大家栽下的泡桐树制作乐器、家具等,也成为兰考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重要产业。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今天的兰考,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曾经外出逃荒的兰考人开始坐高铁外出务工、旅游,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兰考来投资兴业。 焦裕禄留给后世无尽的精神财富,留给家人良好的家风。他的儿女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如今,已60多岁的二女儿焦守云把主要精力放在讲述父亲的事迹上,她说:“宣传好焦裕禄精神就是对父亲最好的缅怀。” 在百姓心窝里扎根的人,身体殁了,精神还活着。焦裕禄,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如一座丰碑,矗立在兰考,矗立在中国大地,矗立在亿万百姓心中。[详情]
原标题:杨至成: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开拓者” 新华社贵阳8月13日电(记者李黔渝)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的将军广场旁,有一座杨至成将军纪念馆,展示着杨至成的传奇人生和为解放军后勤工作努力奋斗、积极开拓的经历。这里已成为三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前来瞻仰革命先辈、重温红色历史的人络绎不绝。 杨至成,1903年生,贵州三穗人,侗族。1923年在重庆加入川滇黔联军,任营军需官。1926年春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春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工农红军)第4军28团连长,在反“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后兼任留守主任,在反“会剿”的困难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 1929年3月,杨至成任红4军副官长、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组织兵工、军需、医药生产和物资供给,并创办后勤学校,培养后勤干部。 1934年10月,杨至成参加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全国抗战爆发后,杨至成任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戍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冬因病到苏联就医,后进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1月回国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齐齐哈尔和鸡西等地组织领导军工生产。 1948年,杨至成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大力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1949年起任华中军区、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杨至成被授予上将军衔。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杨至成是贵州省唯一的新中国开国上将,他的家乡人民以他为豪。家乡人民缅怀他、纪念他,在杨至成将军诞辰100周年、110周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根据他的事迹拍摄了“共和国名将系列”电视片《杨至成火线供给》,反映了他领导后勤工作,为革命战争胜利做出的突出贡献。[详情]
原标题:阳廷安:用生命叫响“两不怕”精神 新华社拉萨8月3日电(记者刘小红)阳廷安生前所在部队——第77集团军某旅官兵近日从四川某地出发,循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斗精神的足迹,沿着川藏线向西挺进,重回阳廷安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进行高原驻训,发扬“两不怕”精神。 阳廷安,1938年生,1958年入伍,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在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阳廷安所在排进攻受阻。敌人十几个地堡里喷出的火舌,交织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网,十几名战士先后牺牲。 在火力支援和5班策应下,阳廷安率6班向敌人地堡进攻。经过半个多小时战斗,连续夺取敌人地堡18个,全班无一伤亡。连长高友贵、指导员孙光明随即指挥各排向纵深猛插,乘胜歼敌。 后续战斗中,阳廷安用一捆集束手榴弹炸飞1个地堡,又用炸药包消灭敌人1个机枪火力点。激战中,阳廷安高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来,打进去!”直至壮烈牺牲。 全班战士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战斗,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们攻克地堡27个,歼敌55人,缴获2门火炮,4挺轻重机枪,2具火箭筒等武器。此役,6班8人,7人牺牲。 1963年2月,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国华向毛泽东主席汇报情况时,这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得到毛主席高度赞扬与肯定,著名的“两不怕”精神从此叫响。同年3月,西藏军区为阳廷安追记一等功,国防部授予其所在班“阳廷安班”荣誉称号。 用忠诚作答,向荣光挺进。近年来,这个旅官兵大力传承发扬“两不怕”精神,先后圆满完成实兵演习等大项任务,40余人在各类比武竞赛中斩获名次,200余人因训练成绩优异立功受奖。前不久,在陆军“奇兵-2019”系列比武竞赛中,他们取得多项佳绩。(完)[详情]
原标题:罗光燮:以身排雷的战斗英雄 新华社成都8月4日电(记者张海磊)盛夏八月,暑意正浓。汽车行驶在四川省乐至县,一片片产业林规模发展,特色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农村环境干净整洁。这是战斗英雄罗光燮的家乡。 罗光燮,四川乐至人,1941年12月3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1年加入儿童团。1958年到公社兴办的纤维厂工作。因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于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0年8月,罗光燮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边防部队某部工兵连1排2班。他刻苦学习,积极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伏在积雪皑皑的阵地上,罗光燮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豪迈的誓言:“为了党,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愿意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甚至鲜血和生命。”战斗中,他双手二度冻伤,仍主动请战。 11月18日,罗光燮所在工兵排奉命配属边防某部清除侵华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西段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这一据点是印军指挥中心和重要供应基地的门哨。战斗中,前进中的攻击部队遭到敌人炮火、机枪的猛烈轰击和扫射,地面又有敌人布置的地雷障碍,伤亡不断增加,2名排雷战士相继负伤。这时,罗光燮挺身而出,紧握爆破筒,冲进雷区。闯过两道炮火封锁线后,不慎触发一颗被积雪覆盖着的地雷,左脚被炸掉,陷入昏迷,爆破筒滚下山坡。他苏醒后,印军炮火仍在继续。为了争取时间,在不能站立、没有任何排雷工具的情况下,他义无反顾地向前滚去,以身体引爆地雷。左臂被炸断后,他仍继续向前滚动,不断引爆地雷,一条六公尺宽的无雷区被炸开,罗光燮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为表彰罗光燮的英雄壮举,战后所在部队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3年3月9日,国防部追授他“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在烈士的家乡,人们不断传颂着他的英雄事迹。乐至县宝林镇党委书记陈建军说,将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学习英烈先辈、传承光荣传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镇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教师、村(社区)干部学习。此外,全镇还在不畏艰辛、英勇奋斗的烈士精神激励下,进行乡村振兴建设,努力提升人居环境。 今天的乐至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曾经的“石头城”变成田园城市,并连续两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借力成资同城化、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乐至县正依托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基底打造文旅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向成渝中部县域经济强县发起冲刺。[详情]
原标题: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 这是司徒美堂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7月21日电(记者肖思思)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赤坎镇,坐落着一个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的故居。门前1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上,安放着司徒美堂先生的半身铜像,显得格外安静。即使在美洲生活多年,但司徒美堂先生从这里出发,而后经历了人生风雨。“我还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这是他爱国情怀最质朴的表达。 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1868年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2岁为生活所迫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走上了一条影响他一生的道路。 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旗号。安良堂很快就成为洪门致公堂旗下的强势团体,最后发展到全美国31个城市都有安良堂,规模浩大,成员达2万多人。1905年,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 1904年,孙中山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司徒美堂认为,华侨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对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抗战期间,纽约“筹饷总局”募捐达1400万美元。其中,由司徒美堂领导的安良堂是纽约华侨社团为国捐款最多的侨团之一。 1941年冬,司徒美堂被遴选为国民参政员,从美国回国出席国民参政会。不料途经香港时,太平洋战争突发,香港沦陷,司徒美堂亦遭软禁。日本特务头子矢崎了解司徒美堂的底细,派人召他到特务机关去威胁利诱,强迫他出任维持会长。当时司徒美堂已届75岁高龄,断然拒绝了日寇的要求,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后来,司徒美堂在中共地下组织和香港爱国人士的帮助下,化装偷渡回到内地。 到达重庆后,蒋介石许他国府委员之职。而司徒美堂此时目睹国民党腐败和大后方民众困苦,对国民党感到极度失望,拒绝了蒋介石的“美意”。 1945年3月,“美洲洪门恳亲大会”在纽约举行,决定将洪门致公堂改组为海外华侨政党“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被选为全美总部的主席。会上,他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提出 “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的政治主张。 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7岁。10日,公祭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人士七百多人出席公祭。周恩来亲自主持公祭大会,司徒美堂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如此隆重的公祭仪式,是对这位一生爱国的华侨老人的最高褒扬。[详情]
原标题:杀敌英雄——张庆和 新华社石家庄7月18日电(记者李继伟)“伯伯张庆和很小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人民谋福祉的理想。他18岁就入了党,参加过很多战斗,消灭过很多敌人,直到为国家献出生命。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和自豪。我很想他,怀念他!”71岁的张国栋眼含热泪向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们介绍道。 张庆和,1921年出生在河北省宁晋县北辛庄村。1938年初,参加冀豫抗日游击支队。1939年3月,随部队转战太行山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多次参加反围攻、反“扫荡”的战斗,并先后参加了“百团大战”、保卫黄崖洞战斗等较大规模的作战,他所在的连队被军分区授予“包围圈里的模范连”光荣称号。 1945年后,张庆和先后任连长、营长、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曾荣立大功一次,并被授予“杀敌英雄”的称号。军区《火线报》等报刊对他的战斗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 新中国成立后,张庆和奉命调入空军航校学习,他勤学苦练,以优异的成绩掌握了飞行技术。1951年,被任命为空军航空兵第二师副师长。同年10月,率部进驻安东大孤山机场,随时待命入朝作战。 1952年6月,张庆和任师长。同年,任中朝空军司令部指挥助手。他多次指挥战斗,战功卓著,首创了空军击落敌B-26轰炸机的先例。 1953年10月22日,张庆和在丹东四道沟飞机场进行飞行训练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战火纷飞的岁月虽已远去,但烈士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进取、奋勇向前。河北省宁晋县先后获评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县、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百强县、中国生态宜居示范县、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电线电缆之乡等美誉,乡亲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详情]
原标题:上甘岭战役中的战斗英雄——孙占元 新华社郑州7月12日电(记者王烁)巍巍太行山怀抱中的林州市临淇镇占元村,一座黑玉雕塑平台上,耸立着一尊英雄铜像:他手持冲锋枪,豪气凛然,凝视远方。这位英雄就是著名的抗美援朝烈士孙占元。 孙占元1925年生,河南林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班长、排长。他作战勇敢,机智顽强,先后5次立功。他关心爱护战士,行军中经常帮助别人扛枪、背米袋,宿营时及时为战友们补衣服、钉鞋带,还常常用自己不多的津贴为战士们购买日用品或救济有困难的家庭,深受同志们的喜爱和尊敬。 1952年10月14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约6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志愿军防守的597.9和537.7高地。孙占元率领突击排对597.9高地2号阵地实施反击,接近2号阵地时,他的双腿被敌炮弹炸断。战士们劝他撤离阵地,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他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爆破,摧毁3个火力点。突击排攻上2号阵地,继续向纵深发展时,敌人突然从阵地侧后反扑过来,数名战友牺牲。他利用已攻占的碉堡,架起缴获的两挺机枪轮番射击,接连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80余人。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在战友相继伤亡、弹药告罄的情况下,他忍着巨大伤痛,艰难爬行,从敌人尸体上解下手雷继续战斗。当敌军拥上阵地时,他拉响了最后一颗手雷,与敌同归于尽,年仅27岁。 孙占元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每年清明节、‘七一’和‘八一’期间,不少林州市民来到占元村,瞻仰烈士铜像,重温入党誓词,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占元村支书孙美荣说。 如今,孙占元烈士纪念馆内设置了贫寒童年、踊跃参军、屡建奇功、壮烈牺牲四个版块,展现孙占元烈士一生的光辉历程,有70余件实物,包括图片、组画、模型等,并制作了孙占元烈士在生命最后一刻与敌人殊死同归的壮烈场景。纪念馆歌颂了孙占元为了打开冲锋的道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同时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详情]
原标题: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新华社重庆7月11日电(记者周闻韬)在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前的悼念广场上,一尊手持钢枪、神情坚毅的年轻战士塑像引人注目,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邱少云烈士。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今少云镇少云村)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邱少云作战勇敢。一次剿匪战斗中,他带病参战,一举毙伤匪徒10余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个月后,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激励下,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邱少云曾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邱少云牺牲后,反击部队在其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邱少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申请书中“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邱少云牺牲的朝鲜391高地,筑立起一座高高的石壁,上面镌刻着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为纪念邱少云烈士,有关方面还在他的家乡铜梁区凤山之巅建设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全馆共陈列国家二、三级文物37件,烈士遗物20余件。近年来,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详情]
原标题:黄继光舍身堵机枪 新华社成都7月10日电(记者谢佼)“爱国奉献,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培育子弟……”在四川中江,上百黄氏族人一起诵读“家规十条”,表情无比坚定。“爱国奉献放在家规第一条,是因为没有国,哪有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黄氏族人,要永远记住黄继光的丰功伟绩!”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1年生,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上甘岭战役,于1952年10月打响。此战,敌军调集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而敌军始终未能得逞,反倒被我军歼灭2.5万余人,击毁击伤敌机300架,击毁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黄继光所在营10月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时近拂晓,再不拿下高地将贻误整个战机。关键时刻,时任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率两名战士攻坚。 黄继光所部的钟仁杰、李继德、万福来等人,均目睹了黄继光牺牲的壮烈一幕: 黄继光等人在距敌火力点不到50米的地方被敌人发现,照明弹、探照灯使整个山坡变成了白天,无数条机枪喷射出来的火舌,扫向他们隐蔽的地方,三人相继倒了下去。没过几秒钟,黄继光重又匍匐前进,但动作比原来慢得多。后来才知道,两名战士一死一重伤,黄继光左臂也挂了彩。 距敌火力点只有不到10米了!黄继光用右臂撑住身体,扔出手雷,可惜敌机枪只略一停顿。钟仁杰命令全力吸引敌人火力,黄继光顽强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那里是敌人射不到的死角。他蹲了下去,回头朝钟仁杰他们看了一眼,接着一挥手,大声喊了一句话。话音全被枪声淹没了,没有人听清他喊了什么。 这时,只见黄继光猛地站起来,身子向上突地一挺,奋力向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冒着火舌的枪口! 敌人的机枪哑了。战友们喊着“为黄继光报仇”,冲了上去,一举将高地夺了回来。战斗结束后,只见黄继光的胸膛被火药烧黑了,布满了像蜂窝一样的弹洞。在他爬向敌人碉堡的来路,拖着一条10多米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烈士遗体安息于沈阳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 黄继光牺牲后,黄妈妈邓芳芝又将一朵大红花戴在小儿子黄继恕胸前,黄家先后有十余人参军入伍…… 今天的中江县城里,在静静流淌的凯江之滨,家乡父老建起了黄继光纪念馆。3层平台上,挺立着黄继光扑向敌人机枪口的雕塑,像座下宽35米、高9米的山岩石墙上,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字体遒劲。 馆内219件文物藏品,无不让人动容。钢盔、勋章,黄继光生前曾经用过的转盘机枪、牺牲时穿过的血衣、牺牲地的坑木和泥土……一件件实物,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什么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详情]
原标题:伍先华:抱着炸药包冲向火海的战斗英雄 新华社成都7月9日电(记者高健钧)四川省遂宁市烈士陵园的两排参天柏树旁,坐落着一尊“手抱炸药包,向前冲锋”的志愿军人铜像——这就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伍先华的纪念雕像。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数百名中小学生在这里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自幼家贫。念了两年私塾后,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在国民党军队里,伍先华受尽折磨。1949年12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伍先华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1951年4月至6月进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伍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返回战场痛击敌人,打退敌人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同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伍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不久升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在部队修筑防御工事挖交通壕时,伍先华勤动脑,想出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将工效提升两倍。修穿石坑道时,他又找到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厘米提升到50厘米。对待战友,伍先华更是表现出春天般的温暖。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就让战士们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晚上大家睡觉后,伍先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袜子送给战士穿,自己却用破布包脚。伍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 连队到驻扎地附近练兵时,伍先华所在的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困难。于是,伍先华和战士们研究出既能练兵,又能帮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时,每人背回一捆干柴;冲锋演习时,顺便把粪背上山,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两位老人十分感动,把志愿军当自己的亲人看待。 1952年9月29日下午5时,官岱里反击战打响。伍先华领着班里党员战士宣誓:“在党需要的时候,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然后,伍先华指挥全班分两个爆破组冲向目标。在连续炸毁了几个地堡后,正面进攻部队仍被敌人机枪扫射压住不能前进,爆破组也有很大伤亡。当此紧急关头,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的炸药包冲向火海,即使中途中弹倒地,仍冒着枪林弹雨爬到敌人火力点,最后拉燃导火线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余人,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为官岱里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伍先华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政治部给伍先华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同年12月,他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伍先华生前所在班12军100团一营二连三班被命名为“伍先华班”。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伍先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其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详情]
原标题:无名高地上的英雄——倪祥明 倪祥明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郑州7月7日电(记者王烁)“倪祥明烈士的英勇事迹将永远珍藏在杞县人民的记忆中。如今,在水东烈士陵园中央大道西侧修建有倪祥明烈士的纪念碑亭,他将永远被人们怀念和祭奠。”河南杞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常峰说,每年都有青少年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倪祥明烈士的壮举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倪祥明,1925年出生在河南省杞县泥沟乡聂寨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逝,由姐姐抚养长大。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3营7连4班副班长,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7月22日,在朝鲜黄海北道涟川郡老秃山战斗中,倪祥明与战友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子弹打光了,就投掷一颗颗手榴弹。在固守阵地上的洞口时,倪祥明手中剩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为了不让敌人接近洞口,他纵身一跃,提起手榴弹扑向敌人,被5个美军围住。倪祥明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紧接着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7岁。 1952年9月5日,根据倪祥明生前的请求,他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同年9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追记他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英雄”光荣称号。倪祥明烈士生前所在的4班,也被命名为“一级英雄班”。 为纪念倪祥明烈士,1954年2月,杞县人民政府在杞县城隍庙内建成纪念碑亭一座,亭基六角形,周长20米,高1米许,南北两面各修石阶3级,上筑六角形亭,高8米。亭中央竖纪念碑一座,高3米,三棱形,上端3面各嵌五角红星,正面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倪祥明烈士纪念碑”,另两面刻烈士事迹和修建单位名称,198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9月迁水东烈士陵园。 [详情]
这是贠宝山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郑州6月26日电(记者张浩然)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个看似普通的军用水壶,水壶的主人是曾在志愿军中担任卫生员的贠宝山烈士。他身负重伤依然在火线救治伤员,用水壶里的止痛救急水为他们减轻痛苦,直到牺牲仍不舍得喝一滴水。参观他的遗物陈列或听到他的英雄事迹的人们,无不流露出由衷的敬意。 贠宝山,1930年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东郊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加入共青团。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参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和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担任卫生员的他,多次冒着密集的炮火奋勇抢救伤员。 1951年9月7日,贠宝山所在的部队奉命向朝鲜江原道铁原郡中马山发起攻击,贠宝山跟随突击排行动。在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的胳膊和腿先后负伤,副连长让他撤下去休息,他说:“我是卫生员,前线需要我。”坚持不下火线。在抢救伤员时腹部又受了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他忍痛把肠子揉进腹内,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拿着救急水壶,艰难地向前爬行。水壶被子弹打穿了洞,仅剩的一点止痛救急水他舍不得喝,留给战友。他忍着剧痛爬上山去又救护了3名伤员。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年仅21岁。 贠宝山牺牲后,根据他生前的志愿,1951年12月2日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2年6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贠宝山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中共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淑云说:“贠宝山烈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出来的一级英雄,是安阳人民的骄傲。他为祖国、为人民忠于职守、英勇顽强、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英名和事迹不仅记录在中朝两国的国史、军史里,更是永远铭记在热爱和平的人民心中。”[详情]
原标题:吴国璋:何惜热血卫国家 吴国璋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6月27日电(记者鲍晓菁)安徽金寨的汤家汇镇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刚台脚下。这里森林茂密,资源丰富,盛产中药材,素有金寨“西山药库”之称。在革命战争年代,汤家汇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片红色的土地留下了许多光荣历史和革命遗迹。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吴国璋烈士的家乡就在这里。 吴国璋,1918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由于家境贫寒,他幼年帮过工讨过饭,7岁时就下地做活,9岁给地主家放牛,经常挨打受饿。1929年,商南地区(今属金寨境内)的农民革命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吴国璋也参加了儿童团,组织儿童集会游行,宣传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主张;带领儿童团员站岗放哨、化装侦察敌情,为红军、游击队和苏维埃政府传递情报;给红军家属打柴、挑水。 1930年10月,吴国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随红25军参加长征。途中双脚严重冻伤,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行军打仗,达到陕北,被誉为“长征中的小英雄”。193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吴国璋率领游击队奔赴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后到冀鲁豫军区任职,先后任营长、团政治部主任、团长,率部粉碎日寇多次“扫荡”“清剿”,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吴团长”,冀鲁豫军区授予他“战斗模范”光荣称号。 1945年9月,吴国璋奉命从山东菏泽出发,挺进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2纵5师参谋长、师长,参加长春阻击战、大洼反击战、三打靠山屯及大黑林子追歼战、昌图攻坚战等数十次战斗,此后又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 1950年,吴国璋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1951年10月,美军集结大批机群对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吴国璋在阵地前沿遭弹片击成重伤,不幸牺牲,年仅33岁。 吴国璋牺牲后,在他的衣袋里发现了一份染着鲜血的账单,账单上清楚地记录着他从志愿军后勤部门所借100元钱的开支情况:看望老首长,修理收音机,警卫员和司机有病住院补助等等,连几角几分都未遗漏。如今,坐落在鸭绿江边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依然陈列着这份血染的账单,并收藏有吴国璋的干部履历表、部队发给其家属的烈士通知书等珍贵物品。 在烈士的家乡,每年杜鹃花开满大别山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干部学生和父老乡亲都会自发地去烈士陵园缅怀追思吴国璋等烈士,烈士的精神在大别山人的血脉里代代传承。 [详情]
原标题:李雪瑞:忠魂报祖国 鲜血洒友邦 新华社长沙6月25日电(记者阳建)位于湘东山区的茶陵县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众多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去,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忠魂报国的壮烈人生,英名流传海内外。李雪瑞就是其中之一。 李雪瑞像 新华社发 1914年5月20日,李雪瑞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由于家境贫苦,他12岁就跟随父亲外出做长工。1931年,李雪瑞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李雪瑞在红17师第51团1营1连先后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随部转战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1935年11月,李雪瑞随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到达陕北。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李雪瑞随部队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敌后。曾任怀柔支队参谋长、正太大队大队长、第4军分区第5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青年支队队长等职务。率部参加反“扫荡”战役,有力打击了敌人的进攻,巩固和扩大了冀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6年7月,第17军分区改编为冀东军区第13军分区,李雪瑞任司令员。期间,李雪瑞以中共代表身份,调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人入侵解放区的“西河南事件”,出色完成了谈判任务。 1947年6月,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夏季攻势,李雪瑞奉命开展滦东战役。他率部与友军协作,俘获国民党交通警备中将司令汤毅生,解放昌黎。1948年,率领第13军分区所属部队参加辽沈战役,与冀东军区独立第4师一起,出色地完成了阻击唐山敌人向关外增援的任务,受到冀东军区的嘉奖。后又奉命率部攻占秦皇岛,11月秦皇岛解放。1949年1月,李雪瑞率部参加平津战役,配合主力夺取唐山。 1951年,李雪瑞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0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多次受到嘉奖。 李雪瑞率部入朝作战时正值雨季,路途泥泞,江河暴涨,不少桥梁、道路被冲毁,给部队行军带来极大困难。他及时部署做好行军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亲自动员、激励官兵,队伍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到达集结地域后,他迅速组织参谋人员勘察地形,根据敌情和作战需要部署兵力,抓住集结间隙有针对性地组织战前训练,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1951年7月18日,李雪瑞在召开师党委和团级干部会议部署战斗任务时,遭美机袭击中弹牺牲,时年37岁。8月,李雪瑞被安葬在沈阳市北陵公园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旁。1954年5月15日,李雪瑞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详情]
原标题:“炮神”王珩:让炮弹长上眼睛 王珩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石家庄6月24日电(记者王民)今年77岁的王德才是王珩烈士的侄子,老人双手颤抖地拿出王珩的老照片,满眼热泪地说:“我五叔知识丰富,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家的骄傲。” 王珩,又名王晧甫,1912年3月5日出生在河北任丘市辛中驿镇北辛中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30年,王珩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加入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到冀东保安队任分队长。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王珩参加了冀东保安队暴动,并于1938年3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营长、作战参谋,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29团参谋长、晋察冀军区13军分区12团参谋长,热辽纵队混成旅旅长,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参谋长后兼锦州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副旅长、东北炮兵司令部第1指挥所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炮兵1师第一副师长、炮兵8师师长等职。1949年春,王珩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炮25团南下,渡黄河、跨长江,参加衡宝战役,追残敌至广西,战功卓著。 1950年,王珩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任志愿军炮兵第8师师长,率部参加了第一至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胜利完成阻击敌人、对敌实施火力压制等上级交代的作战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歼敌。 战斗中,王珩感到原有的作战方式已不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从总结战斗经验教训、提高战斗技术水平入手,在部队开展整训。整训中,他命令师司令部组织利用地图射击和山地射击的突击训练,提高夜间射击精度。练习夜间行军时,采取减少梯次、拉大距离和增设交通岗哨等措施,降低部队损失。演习中实行严格伪装,用火炮分散和火力集中的办法,以突然性的急速射击,打击敌人的突击集团。 1951年7月,王珩带领部队开展整训期间突发急性病,并患伤寒症,于7月24日23时不幸逝世,时年39岁。 时任炮1师副师长梁冰说:“王珩师长无论是渡黄河、跨长江、过湘江,参加衡宝战役作战以及最后将敌人追击至广西,他都是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勇敢战斗。他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的英雄。” [详情]
原标题:周厚刚:铁血英雄铸“雄关” 新华社济南6月23日电(记者王阳)蒲公英盛开的时节,记者走进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村中的“周氏家祠”在显著位置展示着“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周厚刚烈士的照片和事迹。每逢清明节或重大节日,当地的少先队员、干部群众等都会来此献花缅怀凭吊。 1924年春,周厚刚出生在南港头村一个贫农家庭,1946年9月参加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担任志愿军第20军59师176团5连连长。 入朝后,周厚刚参加了第二、四、五次战役和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特别是1951年6月在785高地防御战斗中,他机智勇敢,指挥全连胜利完成坚守阵地、掩护兄弟部队调防的任务。 785高地无险可据,其阻击难度可想而知。1951年6月15日夜,周厚刚率领全连170多名战士进入785高地,布置了“火力前重后轻,兵力前轻后重”的阵地,并确定了“以少胜多,用近战手段,大量歼敌有生力量,坚守785高地”的作战计划。 16日,敌人发起进攻,对785高地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后,从三面轮番强攻。面对敌人不分昼夜的强大攻势,周厚刚指挥全连战士利用工事、掩体沉着应战,利用近战组织反攻,打退了敌人的一次次进攻。 久攻无果的敌人调来3个重炮连,一炸就是三四个小时,成千上万发炮弹把785高地炸成了一片焦土。面对敌军的重火器优势,要坚守785高地,必须摧毁敌人的炮群。但是5连只有5门小炮。周厚刚同炮手们一起研究出了克敌制胜的办法——炮战时声音混杂,我们的小炮不易被发现,可以利用敌人发炮时机观测敌炮阵地目标,5门小炮齐发,形成火力压制。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敌人的大炮哑火了。 周厚刚机智勇敢地指挥全连战士奋战8个昼夜,粉碎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的40多次进攻,打死敌人605名,牢牢控制住785高地,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6月26日,5连奉命撤出785高地。在撤离阵地布雷时,周厚刚不幸牺牲,年仅27岁。为表彰他的功绩,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周厚刚生前所指挥的5连也荣立集体一等功。 周厚刚的侄子周昌法说,周厚刚烈士是南港头村村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周厚刚的英雄精神传承下去,建设好家园,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详情]
原标题:一级人民英雄陈德忠:杰出的侦察英雄 新华社济南6月22日电(记者张志龙)在辽宁省丹东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的264名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烈士中,两名一级人民英雄是陵园内安葬的最高荣誉的烈士。其中一名就是来自山东临朐的杰出侦察英雄陈德忠。 陈德忠,1924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现山旺镇)大柳树沟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44年,陈德忠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0年6月,美帝悍然发动侵朝战争。陈德忠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第229团侦察参谋。1951年3月7日,美侵略军二十五师渡过北汉江,向北进犯。陈德忠受命了解敌情侦察道路。14日,陈德忠带领侦察分队到达汉江北岸地区。他以机动灵活的阻击、伏击、偷袭等方式,不到两个月时间,毙伤、俘敌100余名,并为指挥员部署作战提供了大量宝贵情报。 1951年3月16日上午,在仁仓里北侧,陈德忠率部伏击敌人,取得歼敌16名、俘敌1名的胜利。4月10日夜,又带领侦察员涉过汉滩江,插到敌纵深15公里处的西头川,歼敌30多名,击毁敌30多辆坦克和3辆吉普车。 此后,陈德忠调任师侦察2连连长。4月17日夜,陈德忠首次带领侦察2连的同志,袭击射亭里山上之敌,连续打下3个地堡,毙伤敌兵50多名。 陈德忠带领着他的侦察兵,出没在“三八线”以南敌人的前沿地带,袭扰和捕俘敌兵。4月22日是全线出击的一天,侦察2连受命配合第230团出击,拔除敌据点孤岭山,并查明侧翼敌情,保证友军侧翼安全。是夜,陈德忠率领侦察兵,自上徐洞出发,直指孤岭山。没过多久,敌人便遗尸17具狼狈溃逃,志愿军占领了孤岭山。 英雄陈德忠和他率领的侦察兵,出没在敌人的虎穴龙潭,创造了五战五捷的战斗范例。 在平、金、淮阻击战中,陈德忠率领侦察员击毁敌汽车1辆,毙敌7名,而志愿军无一伤亡。1951年6月12日,当陈德忠率部伏击敌人时,壮烈牺牲,时年27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纪念陈德忠同志对革命的卓越贡献,特追认他为一级人民英雄。 英雄已逝,但崇高精神仍鼓舞着后人。陈德忠的侄女婿张传东现任大柳树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传东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奋进。“大柳树沟村是省定贫困村,现已脱贫,我们一定要巩固好脱贫成果,让百姓致富,让英烈安息。”[详情]
新华社合肥6月19日电(记者鲍晓菁)每年春夏之交,大别山区漫山遍野的映山红争相绽放,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汤家汇镇,也在这一片映山红中,如今这里已经是著名红色旅游景点。作为金寨县西北门户,汤家汇镇几度成为豫东南和皖西北红色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军事指挥中心。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蔡启荣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 蔡启荣,原名蔡恒运,安徽省金寨县人。1915年3月出生于原河南省商城县商南四道河(今金寨县汤家汇镇)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在商城县城读书。1932年,在本乡四道河组建乡赤卫队,担任队长。同年冬,参加赤南县委在银沙畈组建的一路游击师,先后任班长、排长。1933年4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第75师第223团一营营长。同年秋,任红223团团政委。红军主力战略转移后,红75师奉命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坚持斗争。 1933年9月底,蔡启荣带领红223团,在六安县大小马店之间完成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后,经燕子河、骆驼坳、严家坳、新洲、八里湾等地,于10月上旬到达红安以南地区,之后即和军特务营活动于该地区。10月下旬,在邓家桥歼敌第13师一个连;10月24日,在高家桥予敌第13师73团重大杀伤;10月26日,在官懋塘打击敌保安第4团和湖北省第4区(辖红安、麻城、黄冈、黄陂、礼山五县)保安队,毙伤敌120多人,伤敌保安第4团团长李树荣。10月底,在八里湾打击反动民团,毙伤俘敌300余人。之后,转至七里坪、槽树岗及麻城以北地区活动。在七里坪附近歼敌第80师一部。在历次战斗中,蔡启荣表现得机智勇敢,多谋善断,指挥有方,被誉为有勇有谋的“虎将”。 从1933年起,蔡启荣率部先后参加了河南光山县城西南的郭家河歼灭战、湖北红安七里坪以北的潘家河战斗、安徽金家寨以西葛藤山反击战、河南罗山县城西南的长岭岗战斗、河南光山县东南部的斛山寨反袭击战。1934年11月,随红25军参加长征,1935年到达陕北。此后,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蔡启荣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第35师副师长,率部赴朝参战。在几次重大战役中,均获显赫战功。1951年6月,在著名的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利用空中优势,出动数百架飞机掩护坦克,从地面发起猛烈进攻,蔡启荣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幸牺牲,时年36岁。后来,他的生平事迹被陈列在东北志愿军纪念馆。[详情]
原标题:特等战斗英雄邓仕均 新华社成都6月18日电(记者陈地)2014年3月,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大门外,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望着载着烈士遗骸的军车缓缓驶过,一个老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这位老人叫邓其平。他的父亲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邓仕均烈士。 邓仕均,1916年出生在四川省苍溪县两河乡友谊村五组一个佃农家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1940年任晋察冀军区第5团第1连连长。同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邓仕均接受抢占山西省娘子关磨河滩车站的任务。26日晚,邓仕均带领1连向磨河滩车站猛攻,歼敌一部。就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沙河里顿时汇成巨大山洪,截断了1连和其他部队的联系。此时,从阳泉增援娘子关的日军也已赶到,使冲过河滩与敌激战的1连处于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情况万分危急。邓仕均临危不惧,带领连队与日寇苦战5个多小时,打死打伤敌200余名。最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连弹尽粮绝,邓仕均带领仅剩的20来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杀出一条血路,成功突围。战斗结束后,1连荣获“血战磨河滩英雄连”的光荣称号,邓仕均被授为“晋察冀边区特等战斗英雄”。 1943年9月,在北岳沟反“扫荡”战斗中,第1连奉命掩护团主力转移,邓仕均指挥全连连续打退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次冲锋,坚守阵地一昼夜,毙伤日军70余人,圆满完成掩护团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大会上,邓仕均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 1951年2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7师第559团团长的邓仕均,入朝参战。4月,第五次战役打响。187师奉命于5月中旬向南朝鲜军第6师发起进攻。5月16日起,邓仕均率领部队先后夺取甘泉、寺洞南山3113高地、佳日里、鸡谷里、盆洞、风尾山。187师全部占领北汉江与洪川江之间地域。 21日,187师奉命撤往洪川江以北地区。邓仕均率部负责掩护师主力部队过江。江南正面的美军第1军以坦克为先导,分数路向北逼近,559团依托鸡谷里阵地与敌激战,连续打退敌数次进攻。22日,部队在后撤中遭敌炮火猛烈袭击,邓仕均壮烈牺牲,时年35岁。从此,英雄的尸骨长眠在朝鲜洪川江南岸。 “父亲牺牲时,我不到3岁,妹妹邓菊平才5个月大,父亲都没见过她……”邓其平有些哽咽,“当年,我们的父辈怀着一腔激情,奔赴朝鲜保家卫国。如今祖国强大了,终有一天,肯定能把更多的烈士遗骨找过来。”[详情]
原标题:刘维汉:英雄无畏流血牺牲 刘维汉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沙6月17日电(记者袁汝婷)在湖南省桃源县城西南郊的千梯山上,有一座草木葱茏的烈士陵园。陵园里有一面纪念墙,刻录着革命先烈的英名。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许多老百姓前往陵园凭吊。这面纪念墙上,有一个桃源人熟知的名字——刘维汉。 刘维汉,1925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灵岩乡送子坡村(今理公港镇观音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3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在国民革命军第20集团军53军116师当兵3年。刘维汉在滇缅战场上对日作战奋勇杀敌,抗战胜利后随部队派往越南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6月,随部队调往东北参加内战。 1947年8月,刘维汉在辽宁威远堡解放后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被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历任战士、副班长。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先后参加辽沈战役、渡江战役、广西剿匪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刘维汉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358团1营3连,赴抗美援朝前线作战。 1951年4月初,刘维汉所在连奉命驻守朝鲜洪川江北岸鹰峰山(今在韩国境内),阻击敌人进犯。从4月5日上午11时至下午5时,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与近百倍之敌奋战7个小时,打退敌人6次进攻,毙敌100余人。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刘维汉和姚树清2人。刘维汉坚定地说:“我俩是共产党员,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没有上级指示,绝不离开阵地。”当战友牺牲后,刘维汉仍坚守阵地。 时至黄昏,敌人包围上来,刘维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6岁。 1951年4月29日,第120师党委决定,追认刘维汉为“模范共产党员”,给刘维汉战斗小组追记集体一等功,刘维汉追记二等功。同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授予刘维汉“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记特等功,并追认为革命烈士。[详情]
原标题:王学风: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 王学风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6月16日电 (记者鲍晓菁)“共和国的英雄,哪里才是你的家?”——2018年2月10日,《解放军报》刊载了为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烈士王学风寻找家乡和亲人的故事,引起读者转发、热议。 1951年3月,王学风跟随所在的志愿军第40军踏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征途。时任120师358团1营3连副班长的他,因骁勇善战先后荣立大功两次。1953年4月,“联合国军”进攻华岳山前沿阵地。王学风率领一个20人战斗小组坚守在华岳山,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异常艰苦。在打退敌人第二次进攻时,王学风的脸腮被子弹贯穿,血流满面,只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投入战斗。这时,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头部,他顿时昏迷过去。 不久,苏醒过来的王学风听到敌人的枪声愈来愈近,便命令战友董万玉赶快撤离,等敌人合围过来,王学风将最后一枚手榴弹扔出去,敌人的机枪扫射过来,他的双腿被打断。为了不当俘虏,王学风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滚下山崖,牺牲时仅25岁。 王学风的名字被刻在朝鲜平壤志愿军展览馆的纪念墙上,排在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第一行第6位。然而60多年过去了,英雄的家乡究竟在哪儿,一直是个谜。 1995年9月中旬,在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安徽砀山县委、县政府考察团成员偶然看到“志愿军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王学风,江苏砀山县(现属安徽)人”字样后,便开始进行英雄籍贯查询工作,然而,党史、民政、档案等部门都没有找到有关英雄的记录。2012年,砀山县党史办工作人员王东超从解放军档案馆找到王学风的立功情况和事迹材料,其中在籍贯一栏写着:江苏省砀山县六区王寨镇,然而有关部门在当地并没有找到像王学风的人。 2017年,解放军报记者根据线索寻访到山东海阳,海阳市北城阳村74岁村民王学国与照片中的王学风十分相似。王学国称,1941年,他的大哥王学风15岁,被时任海阳盘石区党组织负责人王建熙看中,接收为通信员。1942年夏天,16岁的王学风正式参军入伍,为十三纵(海阳独立营)战士,后调入胶东军分区特务连。王学风先后向家里捎过4封书信,最后一次是1948年春,地址是辽宁锦州,此后再也没有与家里联系过。海阳市荣军医院九旬老人高成新回忆称,1952年5月,他在朝鲜战场上两支部队急行军途中偶遇老乡王学风。此外,也是从北城阳村入伍的抗美援朝老战士王新勤1978年回家探亲时,曾亲口对王京义说,入朝作战时,他亲眼见过王学风。然而目前还缺少董万玉等关键证人。 砀山县党史部门统计,由于战乱和间隔时间久远,仅新中国成立前砀山县六区范围内王姓80岁以上参军未归的就有10多人,“清明节想给烈士在家乡立个碑,让他魂归故里,可是仍未找到烈士的亲人,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王东超说。 [详情]
原标题:曹玉海:三次入伍战功卓著身经百战以身许国 新华社济南6月13日电(记者滕军伟)2013年6月27日,沂蒙老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新增一处曹玉海纪念馆。“一级战斗英雄”曹玉海曾3次参军入伍,最后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年仅28岁。 曹玉海,192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1941年前属莒县)涝坡镇东店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祖父被日军杀害,曹玉海10岁开始给地主干活。19岁时,他第一个带头报名参加八路军。后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负伤,被安排回家养伤。伤愈后,无法与原部队取得联系的曹玉海找到驻扎莒南的八路军部队(东北军111师起义后归八路军建制),坚决要求参军。部队领导知道曹玉海是山纵二旅的,让他回原部队,但曹玉海坚持说:“我不能再等了,要早上前线报仇杀敌,就参加你们的部队吧。”就这样,曹玉海第二次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曹玉海作战勇猛,先后参加了横山战斗、东北剿匪、保卫四平、三下江南、辽西会战、解放天津等战役,立战功7次,荣获“滨海抗日模范”“战斗模范”等荣誉称号。1944年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4月,曹玉海随大军南下解放江南,在湖北宜昌与白崇禧军队交战。曹玉海在激战中身负重伤,留在武汉治疗。伤愈后,组织考虑他身体虚弱,便安排他转业到武汉监狱任监狱长。 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命北上的114师路过武汉时,曹玉海找到老部队,要求重返部队参加国防军保卫边防。师长翟仲禹说:“你已经转业了,在地方好好干吧!”曹玉海坚定地说:“我们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烧到我们家门口了,威胁到祖国的安全,我是一个革命军人,岂能坐视敌人侵略,我要到前方亲自消灭侵略者!” 临行前,曹玉海婉言拒绝了未婚妻结婚的要求,说服并告别爱人,毅然走向抗美援朝前线,守卫350.3高地。 350.3高地位于京安里东北,是利川、龙仁、水源三地通汉城(今首尔)的三条公路的汇合点,也是志愿军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中西线阻敌的关键。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中,身为一营营长的曹玉海沉着指挥战斗,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在敌人第7次进攻时,曹玉海头部、胸部不幸中弹,牺牲在前沿阵地。 这场战斗历时七天七夜,我军用坚强的意志打退数倍于我、装备精良的敌人多次进攻,完成了350.3高地的守备任务,对保障志愿军在东线横城反击战歼敌三万余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1年6月25日,志愿军总部追认曹玉海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他任营长的一营被授予“英雄部队”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授予“攻守兼备”锦旗一面;所属三连被授予“英雄连队”称号,并授予“屡战屡胜”锦旗一面。 曹玉海的名字没有被遗忘。在朝鲜朝中友谊纪念塔上刻有英雄曹玉海的名字;在中国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曹玉海的遗像和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照片一起悬挂在纪念大厅里,供人们瞻仰;在38集团军军史馆、武警114师师史馆、342团团史馆和1营荣誉室,曹玉海的英雄事迹都被作为主要内容展览。 2013年6月,曹玉海纪念馆在莒南县大店镇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落成。参观者们表示:“曹玉海烈士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天地的爱国主义壮歌,他的英雄事迹已成为我军和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详情]
任弼时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长沙6月5日电(记者周勉)“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是叶剑英元帅对任弼时同志的评价。 任弼时,原名任培国,湖南汨罗人,1904年生,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任团中央总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任弼时于1927年8月7日出席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积极主张土地革命,当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1928年在中共六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5年11月,任弼时与贺龙等率红二、六军团长征。1936年7月,任弼时担任红二方面军的政治委员。12月,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主席团成员。长征中,任弼时坚定地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同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做斗争,力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全国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抗战前线,任弼时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1938年3月,代表中共中央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抗战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回到延安后,受中央委托主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1943年3月与毛泽东、刘少奇组成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1946年后,他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转战南北,参与中央重大决策。在西柏坡简陋的农村指挥所里,任弼时协助毛泽东等指挥了三大战役。1949年春天,任弼时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 春蚕到死丝方尽。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在此期间,中共中央连日开会,尽管医生规定任弼时睡眠时间应退席,但对事业和工作恪守着“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准则的任弼时,长期抱病工作。他常常坚持到深夜。病逝前的一星期,他还和基层干部在办公室座谈,调查农村党员的思想情况。 1950年10月25日凌晨,任弼时突发脑出血,27日中午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的任弼时纪念馆自2008年4月实行免费对外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都在70余万人次。任弼时纪念馆办公室主任田攀介绍,纪念馆在大力弘扬“骆驼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
这是杨伯恺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成都6月1日电(记者李力可)阡陌之间,碧潭幽幽。四川省营山县骆市镇的骆市陵园英烈陈列室中,从骆市镇走出的早期革命先驱杨伯恺大量生平图片资料在这里陈列,不时有群众来到这里,瞻仰革命先烈。 杨伯恺,1894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骆市乡杨家坝。1919年,通过吴玉章同志联系,杨伯恺经考试合格以勤工俭学赴法国留学。1922年,杨伯恺加入旅欧共青团组织,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3月,杨伯恺回到上海,积极向群众作反帝爱国宣传。后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党中央调派杨伯恺到四川协助吴玉章等在重庆创办中法大学,任教务长,全面处理日常工作。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成立,杨伯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春,杨伯恺回到营山家乡,在杨家坝建立了营山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营山支部。1926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在杨伯恺的家乡诞生。至1927年,营山全县共建立县农会1个、区农会22个、乡农会64个,有会员万人左右。 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中共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大会遭到驻重庆军阀血腥屠杀,打死打伤1000余人,杨伯恺头部受伤。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杨伯恺和任白戈、沙汀到上海创办辛垦书店,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几十部理论书籍。他还创办了《二十世纪杂志》,并在杂志上发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回到四川,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1940年,他开始为《华西日报》撰写社论,1942年受聘为主笔,先后撰文数百篇。曾有朋友劝他把笔锋放柔和些,不要那么犀利,但他回答:“文章就是我的武器,磨光了还有什么用?”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1944年,杨伯恺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先后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和民盟四川省支部宣传部长。1946年5月,民盟主办,张澜任社长的《民众日报》创刊,杨伯恺任总经理兼主笔。周恩来为《民众日报》创刊号题词“民主先锋”。该报积极宣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旗帜鲜明反蒋反美,出刊仅两个半月即被迫停刊。杨伯恺又领导原采编人员办起《青年园地》和《时代文稿》,转载新华社的言论和其他报刊进步文章。 1947年6月2日凌晨,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住所,并将其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将军衙门监狱内。在狱中,杨伯恺对敌人毫不妥协,当敌人企图以写悔过书作为释放条件时,他严词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是死得要有价值!” 1949年12月7日深夜,55岁的杨伯恺同30余位同狱战友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于成都通惠门外十二桥。 如今,英烈的家乡骆市镇修建了纪念杨伯恺的骆市陵园,作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清明、“五四”期间,骆市陵园里杨伯恺等烈士的墓前,一队队少先队员、团员青年、干部职工、普通群众,或祭扫凭吊、或举行宣誓仪式、或重温入党入团誓言,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永远活在营山人民心中的革命烈士。[详情]
这是于渊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社成都6月2日电(记者高健钧)四川遂宁市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一片苍翠之中,坐落着烈士纪念馆、烈士群墓,以及1721名烈士的纪念碑,其中,就有爱国军人于渊的墓碑。每年清明、十一等节日,都有大量市民群众前来祭扫,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于渊,1893年出生于四川遂宁射洪县于家坝村,自幼家境贫寒。由于性情豪爽,为人刚正不阿,于渊在遭受豪绅欺凌之后愤而还击,被迫外逃投军。这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 于渊骁勇善战,谋略过人。在川军杨森部时,他被保送进泸州讲武堂第一期学习,毕业后,重返部队,接连升为团长、旅长、宪兵司令等职,并以“战将”闻名。北伐战争开始,于渊拥护国共合作,并在杨闇公、吴玉章等人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1926年8月,朱德到杨森部开展工作,期间二人交往密切,于渊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者。 1926年,万县发生震惊中外的“九五惨案”。面对英舰的激烈炮火,于渊果断指挥士兵奋起反击。战斗中,他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敢死队冲上“嘉禾”号英舰,在头部和小腿受伤流血的情况下仍不退却,最终击毙英军舰长达尔礼及士兵多人。张澜誉其为“民国以来,敢于抗击帝国主义的第一位中国军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杨森追随蒋介石叛变革命,借故解除了于渊的军职。1929年,经张澜介绍,于渊投奔川军刘湘部,先后任旅长、师长、省会警察局长、游击司令等职。在此期间,他为共产党做了大量工作,曾于1930年秘密参与“江津武装起义”,并积极设法营救、掩护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1935年,于渊奉调前线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借口调整部署、转移阵地,成功掩护红军过境。 1942年,经张澜介绍,于渊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在川康军政界的影响开展工作,一方面在家乡射洪发展民盟组织。 1947年6月1日深夜,于渊不幸被捕,并被囚禁在成都政治犯集中营——将军衙门监狱内。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逼供与威逼利诱,于渊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在最为愤怒的时候,这个硬汉军人抓起桌上的茶碗劈头向特务掷去,并大喝:“你有什么资格审讯我?”1949年12月7日深夜,于渊与同狱的30余位革命战友英勇就义于成都十二桥,时年56岁。 成都解放后,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1月19日为于渊等十二桥殉难者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公祭典礼。1951年3月5日,经川西行政公署批准授予于渊革命烈士称号,当日,射洪县在金华镇亦召开了有五千余人参加的“于渊烈士追悼大会”。[详情]
原标题:江竹筠: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新华社成都5月29日电(记者 吴晓颖)她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人物原型,她是在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的巾帼英雄,她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她就是江竹筠,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革命女烈士。 江竹筠,四川省自贡市人,1920年8月20日出生在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她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进袜厂当童工,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和中国公学附中。 1939年,江竹筠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她进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当时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做通信联络工作。同时,他俩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 根据党的指示,1944年,江竹筠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的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江竹筠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 1947年,江竹筠受中共重庆市委的指派,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竹筠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这年春夏,川东党组织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彭咏梧奉上级指示赴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方工作委员会副书记。江竹筠以中共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949年11月14日,重庆解放前夕,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江竹筠的事迹被脱险的狱友写进了小说,又被陆续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2007年,位于自贡大山铺镇江家湾的江姐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如今,这里已是四川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党员干部、群众来此追思缅怀。 [详情]
据新华社电 (记者李惊亚)“为了保存一个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万人的解放事业,遭到千万人的唾弃,那活着还有意思?”革命志士王若飞曾这样说道。在位于贵州安顺的王若飞故居陈列馆里,瞻仰者纷至沓来。 王若飞,原名王运生,1896年10月生于贵州省安顺县(现安顺市西秀区)。1918年,王若飞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其间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在巴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和中共旅欧支部。1923年,王若飞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1925年,王若飞回国。他曾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负责筹建中共豫陕区委,后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领导河南党的建设和工农运动。1926年王若飞到达上海,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还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指挥工作。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6月,他赴莫斯科参加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并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王若飞回国,领导开辟陕甘宁绥一带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由于叛徒出卖,不幸在包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王若飞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继续开展革命工作。1937年8月,在党组织营救下,王若飞出狱回到延安,先后担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毛泽东多次夸赞:“若飞是我们的理论家。” 1946年1月,他代表中共方面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会上,他按照党中央要求,在改组政府和国民大会等重大问题上,团结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独裁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4月8日,王若飞与秦邦宪、叶挺等13人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因天气恶劣,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同机13人全部遇难,王若飞时年50岁。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唐佐英说,今天,安顺党员群众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习王若飞追求真理、不忘初心的坚定信仰,学习他无私无畏、赤胆忠诚的党性修养。[详情]
原标题:为新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罗志 ↑这是罗志像。新华社发 新华社广州5月20日电(记者李雄鹰)坐西向东,三间两廊格局,建筑面积216平方米,这便是位于广东佛山高明区杨和镇圆岗村的罗志烈士故居。 罗志,原名罗长生。罗志11岁时随叔父到吉林长春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少年罗志义愤填膺,积极宣传抗日。1932年9月,罗志投笔从戎,参加苏炳文领导的吉林抗日自卫军。东北民众救国军由于孤军作战,于1932年被迫退入苏联境内,罗志也随军行动。 1933年初,罗志从苏联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先后入新疆军官学校、新疆学院学习,后被选派到苏联留学。在迪化求学和工作期间,罗志受到俞秀松、林基路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培养和教育,参加反帝爱国群众组织“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他在这期间表示“要学习革命理论,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准备迎接残酷的革命斗争。”“革命必以正确的思想为本,才能不革错命。”“一切革命工作的目的,是要以改造和提高人民大众物质生活水平为前提,若革命目的失掉了这种意义,那就不成为革命。” 罗志在新疆学院毕业后,曾留校工作,后又任省立简师训育主任兼迪化反帝会干事等职务。罗志曾多次入狱。 1946年3月,罗志参加迪化地下进步组织“新疆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后,罗志进入新疆中苏文化协会工作,积极向新疆各族群众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推动中苏友好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后,罗志留在迪化坚持地下斗争,负责领导地下进步组织“民主革命党”迪化区委会(即“战斗社”),出版《战斗》周刊。他以“庚克”为笔名为《战斗》周刊撰写了大量文章,大力宣传人民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罪行,并组织和领导迪化的学生运动,为推动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不懈努力。 1949年8月23日,罗志应毛泽东主席邀请,从伊宁取道苏联前往北平(今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27日,因乘坐的苏联飞机在苏联外贝加尔湖地区上空失事,罗志等5位同志不幸遇难。新疆伊宁市建有烈士纪念碑,由毛泽东同志为五位烈士题写碑文。 如今,罗志故居是高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8月13日,被列为高明区文物保护单位。杨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积极进行罗志故居修缮工作,除了日常的维护外,已多次邀请具备文物修复资质的知名设计修缮公司前往勘察,预计在2019年6月完成设计,2020年春节前,能以一个崭新的面孔向广大关心故居的群众开放。[详情]
原标题:姜化民:忠于理想 坚贞不屈 新华社南京5月15日电(记者邱冰清)平均每秒发出4.92件快递,见证花木产业加速转型……比起20世纪初的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如今的江苏沭阳正开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里是烈士姜化民的故里。 姜化民像 新华社发 姜化民,1903年出生于江苏沭阳。五四运动爆发时,姜化民正在南京钟英中学求学,在新思潮熏陶下,他立志救国救民,参加各种革命活动。1926年他从上海大夏大学毕业。1927年北伐军进入沭阳,建立了国民党县党部,姜化民任县党部干事。1928年1月6日,进步青年与当地土豪劣绅、国民党右翼展开“夺帅印”的斗争,姜化民也参与其中。 1929年底,反动政权以“共产党”和“改组派”(指国民党内反蒋派)的罪名,把姜化民等进步青年关进苏州市监狱。1930年春,姜化民被释放回原籍沭阳。他随即从事民众补习教育,在沭阳县东关城门外的一座破火神庙里办补习班,为小学考初中或初中考高中的学生补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姜化民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宣传抗日上来。同年12月,姜化民等进步青年决定赴延安找共产党,北上抗日。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介绍下,姜化民进安吴堡青训班学习两星期,结业后分配去武汉。他还就当时战局发表《论和战》一文,严厉驳斥投降派的谬论。 1943年,姜化民到重庆,在国民党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下属纺织实验工厂工作。在厂期间,他悉心研究纺织工业,当年发表了约万字的《中国纺织工业十年建设具体计划刍议》一文,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刊登于当时的《经济汇报》。另一方面,他积极参加工人活动,组织补习班,帮助工人识字、补习文化。 1945年,姜化民到上海,并于1946年加入民主建国会。同年11月民建上海分会成立,姜化民为分会理事。1947年7月,中共上海纺织系统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纺织事业协进会”(简称“小纺协”)成立,姜化民积极参加“小纺协”组织的各项活动。 1949年5月,因叛徒告密,姜化民等被特务逮捕。面对特务的一次次审问,他泰然自若,被皮鞭抽打、上电刑、坐老虎凳,他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5月20日,姜化民等14位革命志士被枪杀于闸北宋公园(今闸北公园)。 上海解放后,经市人民政府查明:姜化民系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战胜利后,他来上海是接受中共华中局交付的任务,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姜化民为烈士,陈毅市长亲自签发烈士证。 “姜化民同志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表现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是沭阳人民的骄傲。他忠于理想的崇高品质、对党忠诚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沭阳县党史工委副主任荣铁利表示,沭阳人将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锐意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详情]
原标题:爱国将领冯玉祥:布衣上将,戎马焕章 这是冯玉祥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5月5日电(记者鲍晓菁)在合肥的安徽名人馆内,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事迹资料吸引前来参观的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他们都为将军的英勇事迹和传奇经历慨叹不已。 冯玉祥,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是杰出的爱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抗战胜利后赴美“考察水利”,参与创建民革,任民革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部委员会主任。 1911年,冯玉祥等人领导陆军第20镇与第6镇第2混成旅在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力主共和,冯玉祥任参谋总长,并通电全国,后因准备不充分等原因而失败,但对推翻清廷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宣布称帝,冯玉祥不顾其威胁利诱,毅然加入讨袁护国的行列。1917年,冯玉祥率部队攻入北京,参与平定张勋复辟。他支持孙中山护法运动,公开通电全国,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并反对曹锟贿选和军阀混战。1924年9月,冯玉祥被曹锟任命为第3路军总司令,发动“北京政变”,出任国民军总司令,并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国家大计。 北伐战争中,冯玉祥慨然接受李大钊的建议,成立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并就任联军总司令,举行五原誓师,有力配合北伐。此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他在陕甘等地颁布治理条例,改革地方行政机构,扶助工农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发表通电,指责国民政府“压制民众、诚心媚外”,提出了抗日救亡的13项主张。他支持19路军英勇抗敌,强烈反对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亲任总司令,收复察东四县,成为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的壮举。 冯玉祥积极促进抗日爱国力量的发展,参与“福建事变”,调停西安事变,主张以大局为重,释放蒋介石。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冯玉祥抱着共赴国难的愿望,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奔走各地,呼吁团结抗战。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接近爱国民主力量,靠拢中国共产党,抵达美国后,发表《告全国同胞书》,痛斥蒋介石镇压学生运动、迫害国民党民主派领袖宋庆龄、李济深、何香凝等人的罪行,在美发起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并被公推为主席。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他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央政治部委员会主任。他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先后发表《告别留美侨胞书》和《告别美国人士书》,准备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8年回国途中不幸因轮船失事遇难,终年66岁。 冯玉祥身经百战,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的关键时刻,作过重大贡献。他出生贫苦,对劳苦大众情深义重,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被世人称为“布衣将军”。周恩来评价他:“自滦州起义,中经反对帝制,讨伐张勋,推翻贿选,首都革命,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直至张垣抗战,坚决御侮,都表现出先生的革命精神。”[详情]
原标题:张周勤:铁血丹心至死不渝的革命烈士 新华社西安4月28日电(记者李浩)“爷爷是我们家乡的骄傲,他短暂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受尽千般折磨始终不向敌人低头,牺牲时年仅30岁。”革命烈士张周勤的孙子张光辉说,在生活和工作中,家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不能有损烈士形象。 张周勤像 新华社发 张周勤,又名张行一,化名胡轩,1917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马王镇(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办)。他自幼勤奋好学,九一八事变后,张周勤和同学一道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利用暑假组织学生抗日救亡演出队,深入西安周边农村、部队宣传抗日,为拯救民族危难奔走呼号。 1937年,张周勤在西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并于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抽调一批党员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刚刚结婚3天的张周勤告别新婚妻子,在家人的不舍中奔赴延安,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 抗大毕业后,张周勤被分配到十八集团军三原联络站任站长,负责接送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并为营救前往延安途中被敌特机关扣押的进步青年做了大量工作。1939年,他被调往中共中央西北局办公厅任文书科科长。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大举进犯延安,张周勤被调往陕甘宁边区保安处情报科,先后到榆林、陇东一带做情报调查工作。 1947年1月,张周勤到西安侦察敌情。在长安县争取国民党中统特务时,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不幸被捕入狱。半年多的时间里,敌人对张周勤用尽了酷刑,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1947年10月7日,年仅30岁的张周勤在西安被敌人杀害。 每到清明时节,都会有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来到位于张周勤故乡的烈士陵园祭奠他。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常常能看到烈士的孙子张光辉的身影。他如今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在烈士陵墓和展览馆义务讲解爷爷的英雄事迹。“希望你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做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张光辉对前来扫墓的学生们说。 [详情]
原标题:张漫萍:忠贞国事大丈夫 新华社郑州4月23日电(记者张浩然)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刻有“张漫萍烈士之墓”几个大字的方形墓碑静静地矗立在这里。碑前安放的鲜花,代表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敬意。除了烈士的家乡荥阳,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还矗立着一座张漫萍烈士纪念碑。英雄已逝,但精神永续。 张漫萍,1910年出生,河南荥阳人。1926年夏至1932年春,在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毕业后到北平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7月,因叛徒告密被捕,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 在狱中,张漫萍在薄一波、杨献珍等同志领导的秘密党支部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坚决斗争。敌人对张漫萍威逼利诱,酷刑拷打,逼迫他写所谓“悔过书”,自首叛变,甚至以枪毙相威胁。张漫萍向党组织表示,宁死狱中,决不屈服,“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叛变,誓死不投降”。他义正词严地斥责反动当局:“我抗日无罪,无过可悔”。经过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1932年冬,张漫萍被狱中党支部批准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成为狱中党支部成员。 1936年9月,张漫萍经党组织营救出狱,随后被分派到河南工作,先后担任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中共西华中心县委书记、中共郑(州)密(县)荥(阳)工委书记兼荥阳县委书记、中共郑荥密地委委员,在开封、荥阳、西华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发动各阶层群众,组成抗日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开辟西华抗日根据地。 1938年底,张漫萍转赴豫皖苏边区,到新四军4师彭雪枫部工作,先后任第2总队营长、4师司令部作战科参谋。1942年至1944年,张漫萍调安徽淮北,先后担任中共泗(县)五(河)灵(壁)凤(阳)县委宣传部长、中共蚌埠工委副书记兼城工科长。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担任中共蚌埠工委书记,带病转战于安徽淮北、江苏洪泽湖一带,领导这一地区党的地下斗争。 1947年7月,张漫萍在安徽固镇县五河集一带开展工作时不幸被捕。敌人把他吊在梁上,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怒斥敌人:“共产党是杀不完的!革命是一定要胜利的!”当夜,凶残的敌人把张漫萍勒死,装入麻袋,投入浍河。张漫萍壮烈牺牲,时年37岁。 中共荥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花金伟说:“纵观张漫萍烈士的一生,他处处严以律己,事事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主动地担负起党交给的重任。张漫萍烈士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也是革命的、战斗的、光辉的。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详情]
原标题:张元寿:后勤战线立奇功 新华社福州4月21日电(记者陈弘毅)4月的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坎市镇,重峦叠嶂,草木葱郁。在这片光荣的红土地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小城镇拔地而起。时光回溯百年,这里走出了无数优秀的革命儿女。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张元寿。 张元寿,1913年生,福建永定人。1927年,张元寿在龙岩一家杂货店帮工,认识了邓子恢等人,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次年,张元寿参加邓子恢领导的“后田暴动”。 1929年4月,张元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在家乡参加农民暴动,后组织游击队任队长。1930年春,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太平区补充团,任连长。193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红12军第34师排长、副连长、团经济委员会主任、师政治部政务处处长,红35师军需处处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供给部审计科科长和财政处、出纳处处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他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曾到西安、洛川等地为红军部队筹措军需物资并在保安筹办被服厂。1937年秋,张元寿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 1938年,张元寿被派到新四军,先后任总兵站站长,教导总队队列科科长、队务处处长,军部参谋处处长。在任总兵站站长期间,他殚精竭虑地做好统战工作,取得了红十字会的协助,疏通了国民党军队和政府中的关系,相继建立了6个兵站派出所,形成一个新四军各主要根据地通往大江南北,包括上海、宁波、温州等城市在内的庞大交通网,妥善解决了护送各地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和采购筹集各种军用物资的联络运输问题,并从上海等地采办大量医药器材和其他军用物资运往解放区,大大缓解了部队物品匮乏的困难。1941年皖南事变后,张元寿任新四军第2师5旅参谋长,后兼任淮南津浦路东、路西军分区参谋长,参加开辟泗(县)五(河)灵(璧)凤(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张元寿长期在后勤战线上工作,以作风深入、敏锐干练而著称。经他过手的粮、钱、物不知其数,但他从不私自动用一分。警卫员看他洗脸用的毛巾非常破旧,便找了一条新的要给他换上,被他严肃地拒绝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元寿任苏中军区、华中军区副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参与组织领导苏中、鲁南、莱芜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1947年3月,张元寿巡视战地时,在山东张店地区遭国民党军飞机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4岁。 张元寿烈士的故乡永定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永定区发挥红色文化对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作用,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感。[详情]
原标题:张谦光:从国民党“督学”到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新华社武汉4月20日电(记者廖君、王自宸)清明时节,缅怀先烈。在革命烈士张谦光的家乡武汉市新洲区,干部群众自发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献花,寄托哀思之情。 张谦光,1908年出生于湖北省新洲县肖家桥附近张北南村。童年时随父母到武汉谋生。父亲死后,他只身留在武汉,以出卖劳力糊口。1919年,考进中学的张谦光课余揽杂活,假日搞搬运。靠着半工半读,张谦光考取武昌中华大学教育系。1934年任大冶县政府督学,两年后调任应城县政府督学。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为开展敌后抗日救亡运动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派董必武、陶铸等到应城县汤池开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不久,国民党派张谦光监视训练班的活动。通过旁听陶铸等共产党人的讲课,张谦光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抗战和革命的正确主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陶铸等人的帮助下,张谦光一方面在政治上掩护训练班的活动;一方面组织和动员青年到训练班学习,筹建抗日宣传队,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底,张谦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任应城县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经过艰苦工作,成立了应城县第一区抗日民主政权,张谦光担任区长。1940年春,中共应城县委成立,张谦光当选为县委委员兼政权部部长。1941年3月,中共应城县委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张谦光当选为县委书记,后兼任县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中,他肩负全面领导应城地区抗日斗争的重任,为鄂豫边区的建设和巩固提供了经济物资和人员补给,为应城地区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4年8月,调任襄北专员。1945年3月调任鄂中专员,后又担任中共襄北地委书记。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围攻中原解放区。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实施中原突围。张谦光主动要求留下坚持斗争,担任兴山地委书记兼第2军分区政委,率领鄂中留守部队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在鄂西北武当山地区,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向其他解放区的进攻。 1947年2月26日,在兴山县平水河一带,张谦光所率部队遭到敌人重兵包围,激战中张谦光中弹被俘。敌人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都未能使他屈服。张谦光英勇就义,时年39岁。 “张谦光烈士已长眠于绿水青山之间,其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永存于我们心中。”武汉市新洲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徐志学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只有传承红色基因,做到心中有信念、心中有家国,才能更好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详情]
原标题: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新华社太原4月18日电(记者王菲菲)走进位于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每年都有大量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瞻仰。 刘胡兰,女,1932年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小年纪,便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逐步接触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 刘胡兰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阶级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问:“她是党员吗?”任弼时说:“是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才15岁。”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 刘胡兰的事迹不断激励着后人。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陈湘平告诉记者,从1957年纪念馆建成以来,共接待国内参观者1300多万人次,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人士4000余人次。近年来,除了单位组织的团队外,自发来参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在今年清明节期间,纪念馆就接待了散客5万余人次。[详情]
原标题:“独胆英雄”:陈树棠 陈树棠像 新华社发 新华社天津4月17日电(记者尹思源)坐落在辽源市北郊的市烈士陵园松苍柏翠,庄严肃穆。75名在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长眠于此,“独胆英雄”陈树棠就在他们当中。 陈树棠,1925年生,天津市塘沽区(今天津市滨海新区)人。他出身贫寒,幼时受尽凌辱。因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欺压,逃到东北做苦役。1945年9月参军,在冀热辽东军区第16军分区挺进东北的先头部队第21旅61团3营8连(1946年1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22团3营8连)当战士。 1946年,陈树棠在四平、通化保卫战中作战英勇,先后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11月5日,国民党军队第30师向我通化地区进犯。陈树棠所在8连当时驻守在二道江,连长命令他带小炮配合3排9班,坚守仙人洞前沿阵地。在小炮的配合下,击退敌人三次冲锋。这次战斗后,陈树棠被选为全营第一名战斗模范,并被提升为小炮班副班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3月,“三保临江”战役中收复辉南县城的战斗打响了。在这次战斗中,身为炮兵的陈树棠从敌人手中夺得1支步枪和1枚手榴弹,只身冲进据点,俘敌61人,缴获枪炮48件,荣立特等功,纵队领导机关授予他“独胆英雄”称号和红星战斗英雄奖章。 同年5月,陈树棠率部参加清原县草市阻击战,他率领一个班坚守一家油房西南山阵地,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多次进攻。夜间又带领3名战士突入国民党军阵地,出其不意,杀伤敌数十人,俘敌53人,缴获60毫米迫击炮、机枪、步枪、冲锋枪等32件,立特等功,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授予他“毛泽东奖章”,并被提升为副排长。 6月27日,在四平外围战中,陈树棠带领一个班抢占八棵树南山366高地,并接连打退国民党军增援部队一个营的七次猛烈进攻,腹部受重伤,仍顽强作战。在阵地将被突破的危急时刻,为掩护战友撤退,毅然拉响手榴弹,与突入阵地的国民党军士兵同归于尽,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为纪念这位年轻的“独胆英雄”,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领导机关命名他生前所在排为“树棠排”,在全区开展了创“陈树棠式战斗英雄”活动。辽宁省人民政府将366高地命名为“树棠山”。 英烈已逝,浩气永存。2004年11月,在纪念陈树棠80周年诞辰之际,辽源市烈士陵园正式向公众开放,并被列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每年辽源市都会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清明节期间,13800余名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缅怀革命烈士,学习革命精神。”辽源市烈士陵园主任王程告诉记者,“陈树棠身上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详情]
原标题:谢祥军:敢打敢拼硬骨头 新华社武汉4月16日电(记者吴植)在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湖北省大悟县夏店镇桥头村,一户谢姓人家客厅墙上的相框里,展示着一位年轻革命军人的照片和生平简介,全家和同村几代人都因他而感到自豪。这便是革命烈士谢祥军的故乡。 谢祥军,1914年生于湖北大悟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早年就追求进步,向往革命。1930年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反“围攻”和长征。 谢祥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一次战斗中,他腿负重伤,由于缺乏医药,伤口感染溃烂,生命受到威胁。为了保全他的生命,军长罗炳辉决定让医生锯掉那条伤腿。谢祥军知道后,对罗炳辉说:“我是一个战士,没有腿就不能上战场。我宁可不要生命,也不能不上战场。锯腿,我不干。”经医生千方百计治疗,终于保住了那条伤腿,他得以重返战场。 全国抗战爆发后,谢祥军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秋到皖南,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科长、江北指挥部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抗大第5分校教育长、华中抗大总分校教育长、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第5分校校长等职,为新四军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 在险恶的环境中,谢祥军既要负责训练学员,又要对付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围攻。在一次日伪军的大“扫荡”中,他临危不乱,组织抗大5分校学员趁黑夜突围。不料,女生队在突围中走错了方向,被伪军截获。谢祥军亲率警卫连迅猛追击,击毙伪军数名,一人未少地抢回了女生队,仅一人腿部受伤。 解放战争时期,谢祥军先后任华中军区第5、第9军分区司令员,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1946年夏,他率部参加苏中战役(亦称苏中七战七捷),取得重大战果。同年10月,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废黄河两岸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涟水保卫战。10纵队有3个团参加战斗,其主要任务是阻击敌人从两淮进攻,谢祥军与政委刘培善率广大指战员道道阻击,层层设障,予敌以重大打击,胜利完成任务,有力配合了整个战役。 10月24日晨,谢祥军在前沿阵地察看敌情时,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腹部,在送往后方医院途中牺牲,年仅32岁。 70多年过去了,谢祥军这个名字依旧在他家乡后人的口中传颂。“80后”村支书谢鑫森告诉记者,得益于党的好政策,老区近年得到了更好帮扶,大家发展种植、养殖,参加技能培训,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全村今年就可实现脱贫摘帽。[详情]
Copyright © 1996-201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