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原标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建国以来,神州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最美书记”。他们当中,有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有“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杨善洲,还有“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我们翻开最美基层书记的图集,回顾他们带领老百姓用奋斗开创幸福未来的感人故事。 杨贵:开创人间奇迹,只为造福百姓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红旗渠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设计师,正是杨贵。 杨贵题写的“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资料图 向前,望不到首;向后,看不到尾;抬头,是陡峭的石壁;俯首,是无尽的深渊;脚下,却是清澈的流水。这正是地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灌溉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资料图 “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林县志》上的短短8个字,写出了当地人民求水无果的惨痛记忆。有人说这里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 正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向天要水不能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杨贵下定决心,“解决不了林县缺水的问题,我杨贵就一辈子不离开林县!” 杨贵亲自带领群众到山西寻找水源。经过考察、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 杨贵走在修渠大军前列。资料图 杨贵身先士卒,遇到危险挺在前头,带领老百姓一凿一杵开创幸福未来。回忆起当年,村民任羊成老泪纵横:“老书记与我们一起扛石头,脚上磨起杏核一样大的血泡,鞋帮都被鲜血染红了。但老书记却说,群众都在干,咱能不干?咱得跟群众同甘共苦啊!” 在杨贵的带领下,全县人民拧成一股绳。没有款项,自筹物料;不会技术,边干边学。当时林县人口50多万,其中30多万人先后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硬是靠手工劳作,劈山填谷。用十年的时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修通后,林县全县摆脱缺水困境! 周总理对红旗渠的评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陈馨怡摄 毛主席对兴修水利的杨贵给予莫大赞许。周总理盛赞红旗渠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18年4月10日,杨贵逝世。微博中,很多网友留言缅怀他。 老百姓都说:“没有杨贵,就没有如今的红旗渠!”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人民的公仆,他用毕生心血开凿的“天渠”成为太行山上最美的风景,他用铁骨铮铮的行动塑造着一座时代的丰碑! 焦裕禄:人民的勤务员 焦裕禄。资料图 1962年冬,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在风雪之中,兰考当地群众一家人一家人地外出逃荒。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上任第二天便走进了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 焦裕禄知道灾情的症结所在:要改变兰考的面貌,首要的是改善自然环境,治“三害”,改良土壤。他走遍了120多个生产大队,跑遍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风沙天里,他追着沙子跑,查看地形,看它最终落在哪里;下雨天里,他杵着高粱杆、趟过激流,看水最终汇到哪里成为洼地。终于,他把全县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一一丈量,编号绘图。经过反复调研,他和大伙决定选择广泛种植泡桐来改变当地自然条件。一株株泡桐不但抗击了风沙,改善了环境,80年代还被广泛用于制作民族乐器,构筑起兰考脱贫攻坚的效能高地。 然而,这样严谨的他,却对自己的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因为劳累,焦裕禄得了肝病。为了不让病痛影响工作,钢笔、烟斗、牙刷……凡是能抓到的东西,他都顺手顶在肝部,他还乐观地给自己这个方法取了个名字——“压迫止痛法”…… 焦裕禄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他把女儿送到了食品厂做临时工。他对女儿说:“我这个当县委书记的,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旧社会的县太爷。你们这些孩子,也不是衙内小姐。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咱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女儿回忆:“那时候我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对我不公平。直到父亲去世,我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杨善洲: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资料图 杨善洲,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他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却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地里看过了,群众访过了,才回到乡上县上。 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是回到家乡种树。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百姓的承诺,因为工作关系没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整地、育苗、植树,他都亲自上。22个寒暑过去,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亮山林场人工林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他却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给国家。他还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为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2011年4月1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 王伯祥:做为老百姓干事的官 王伯祥。资料图 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当年的一位县委书记分不开,这位县委书记已离任多年,但是,当地老百姓依然惦念他、敬重他,他的名字还是那样响亮,他就是王伯祥。 1986年,王伯祥出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决心“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王伯祥立足寿光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他还大胆提出突破北部的战略,连续3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在他的带领下,寿光农产品畅销全国乃至海外,被称为“一号菜园子”。老百姓们这样评价他:“伯祥书记有个口头禅:看准了的事儿,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要做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这是王伯祥为官的信念。 2009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给王伯祥的回信中写道:“收到你的来信,认真阅读了《大地为鉴》一书。这本书记录了你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努力建设一个繁荣新寿光的艰辛历程,看后感到很高兴很欣慰,也很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造福百姓。” 廖俊波:为全县群众服务的“最小”的人 廖俊波。资料图 2011年6月,廖俊波到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全县财政收入为全省倒数第一,是南平市唯一没有工业区的县,他戏称自己为“省尾书记”。到了2015年11月他离开前,这个贫困县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这样的改变从何而来?在任职期间,廖俊波积极招商引资,有时夜晚出差回来,也要去工地查看一番。“因为劳累,他的右脸颊生出了两块老年斑。”妻子林莉说。 他调到南平的第二天,就买了一套二手房。他对林莉说,“我是管基建工作的,早早把房子买下,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去世后,林莉的同事才知道她丈夫是当地的官员。 年幼的女儿曾问他:“老爸,你是全县最大的人吗?” “不,老爸是全县最小的人。老爸是为全县人服务的。” 2017年4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在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有这样的人民公仆,何愁我们的事业没有精气神? 有这样的人民公仆,何愁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实现?(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宋莉 见习记者 陈馨怡 实习记者 石倩颖) 来源:中国青年网[详情]

环球网 | 2018年05月02日 14:54
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新华社武汉4月8日电 题: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新华社记者俞俭、张君、周勇 一排排农家小屋,农耕文化园坐落其间;宽阔的水泥村路两边,红叶石楠红艳如火;崭新的老年公寓、双语教学幼儿园、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人气满满……这是记者日前走进湖北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所见景象。 “郑雄是个有远见、敢担当、干实事的好干部,如果他不回来,湖山村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湖山村老党员李国全对记者说。 2011年底,在外工作、创业30年的郑雄回村参选,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那时的湖山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自来水,不通网络电视,村委会连间办公室都没有。遇到下雨天,村民外出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一两里泥巴小路,才能上车骑行。 “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天。”郑雄向乡亲们承诺。 “班子是主心骨,顶梁柱。”郑雄首先是建强班子,引进人才,实行老中青结合,领导班子合力剧增,困扰发展的宗族裙带关系被破除。新班子7名村干部全部职业化,坚持上下班打卡制度。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富带民富,村民共富”——新班子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请专家编制《湖山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让村民对湖山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年底,郑雄个人捐资100万元,硬化村里主干道,改造升级电网,打了公用机井,恢复中断30多年的乡村广播。 “三资清理”是郑雄的大手笔。为了唤醒沉睡已久的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郑雄上任不久,着手清理被少数村民非法侵占的土地、堰塘、山林、水库、鱼池,依法解除了50多份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的合同。全村清收资金30余万元,村集体土地1000亩、堰塘120口、山林50亩。通过土地整理、企业化运作,村里盘活集体资产1200多万元。 当时,郑雄先拿姑表兄开刀。这位亲戚在8亩多集体土地上开荒耕种多年,听说要收归集体,放出狠话:“只要他郑雄敢收,我就不认他这个亲戚,永远不来往!”郑雄和父亲多次上门做工作,终于说服亲戚退出了土地。 以什么有效举措实现“村富民富”?郑雄与大伙儿反复论证,决定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等4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我流转,你种田;我服务,你赚钱。”湖山村引进湖北新布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稳定收益,还可以土地入股分红;农户流转土地后,再通过参与农田管理增加一份收入。 一个个农业项目先后在湖山村落户,村民有了更多就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村民“回流”。 “工程半个月内建成,就可以种车厘子了。”正在工地忙碌的“土老憨”湖山村项目负责人席来成说,这个采摘园一期工程15亩地,可吸引20多位村民长年打工。 记者了解,郑雄上任6年来,化解村集体债务87万元,村集体资金积累达300多万元。湖山村农民去年人均收入达2.2万元,是6年前的4倍。陈明志是郑雄结对的贫困户,去年收入1.7万元,有望今年脱贫。 变化不止于此,湖山村还成立了党员、巾帼等5个志愿服务队,每年评选劳动、道德、创业模范和好公婆、好女儿、好媳妇,乡风焕然一新。 作为村民致富领路人,近年来,郑雄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17年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眼下,郑雄正忙着村里401户改厕工作;今年,村里还要建设7公里长的旅游环线,形成种养产业聚集带、村民活动圈、旅游观光线…… “回想这几年,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很快乐。”郑雄说,“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详情]

新华社 | 2018年04月08日 15:14
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中新网客户端广州2月6日电 题: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记者 张尼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伴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南下北上,每逢年末的春运大迁徙逐渐凸显。如今,接近30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让中国春运成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40年间,“春运大军”的归乡旅途也在发生着巨变。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组团排队到在线购票 春节临近,今年56岁的程助华和妻子拎着行李赶到广州南站候车,他们即将踏上回江西老家的高铁。 从2001年前后就开始来广州打工的程助华,经历了十几个春运,令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年排队买车票的场景。 “那个队长得吓人,我看着头都要晕了。”程助华回忆,当年,抢购春运返乡车票就像一场“战役”,他要和工友或者老乡们组团“作战”。 “那时候一定要大家分工轮流排队,你累了去旁边坐一下,过一会儿再来轮换,还要有人负责去买饭。”程助华说,那时候买票的,有小板凳都是高级装备,他们有时候就直接坐在废旧纸板上休息,基本是一大早去排队,到晚上才能买到。 程助华夫妇在广州南站接受记者采访。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从1984年就在广州站工作的老员工朱海滨,对于当年春运的壮观场景更是记忆犹新。 据他回忆,过去在车站,工作人员为了让乘客挤上春运火车,要用肩膀顶、用手推。即使曾经一张150多元从广州到成都的车票被炒到900多元,抢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如今,伴随着网上订票的兴起,程助华记忆里的场景已经消失了,包括广州站在内的很多车站,广场上已经看不到排队买票的人群。 来自12306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3日发售春运车票以来,截至2月1日共发售车票3.5亿张,其中互联网售票为2.8亿张,占比达到8成。 今年,程助华和妻子返乡的车票也是儿子在老家帮忙用手机买的,他们只需要拿着证件来车站取票就可以顺利乘车了。 “网上买票又方便又快,我们两口子自己省了很多麻烦。”程助华说。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简陋绿皮车到舒适高铁 乘坐老式绿皮火车长途颠簸,是不少有过春运经历的人最熟悉的记忆,程助华也不例外。 以前,程助华回老家江西九江会坐临客列车,慢的时候火车要在路上走十七八个小时,那时候,即便排队抢到了一张硬座票,长时间的火车颠簸,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那种绿皮火车没有空调,条件不好。因为车窗都是能打开的,所以火车到站以后,还会有小贩在站台售卖各种食品,顺着窗户直接递进来。后来火车有空调以后窗户是封闭的了,这种场景也没有了。”程助华说。 今年,程助华买到的是高铁车票,从广州到南昌,一路上只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这让他和家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少。 仲召爽为乘客提供服务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在火车上工作了十几年的哈尔滨姑娘仲召爽,对列车变化的体验更为深刻。 如今已经是广九客运段列车长的仲召爽从2005年正式入路。刚刚工作时,仲召爽在普速列车里当乘务员,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列车不光运行速度慢,车厢的舒适度也远不如现在。 “过去从深圳到北京要跑20几个小时,车上的洗手间也有异味,乘客的乘车体验比现在差很多。如今坐高铁最快只要8个多小时,车厢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了。”十几年后,已经在“复兴号”上工作的仲召爽再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很是感慨。 仲召爽告诉记者,以高铁的洗手间为例,车上的保洁员至少每半个小时就进行一次清洁,乘务员也会随时帮忙打扫,列车上的卫生间要求没有污渍、水渍、以及异味,保洁员会在洗手间做好保洁记录,乘务员也会定时检查并签字验收,以保证清洁卫生。 “现在高铁上的服务标准,已经越来越接近航空服务标准了。”仲召爽说。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疲惫赶车到从容落座 乘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于车站内,是过去春运期间最常见的景象。但如今,他们的行囊正在变轻,赶车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匆忙疲惫。 今年过年回家,程助华只带了少许南方的水果和给孩子买的衣服,他说,“现在运输很发达,老家和广州的差距不大,想买什么在老家都可以买得到,不用专门带什么。” 乘客们的变化,仲召爽也看在眼里。她说,自己感触最大的就是发现乘客们的状态和以往大不一样了。 “以前,大家基本都是扛着大包小包挤上车,坐下来以后也是满头大汗的模样,很疲惫。如今,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春运一系列配套服务跟上,特别是高铁的开通,乘客们的旅途变得越来越轻松、从容了。”仲召爽说。 仲召爽为乘客送福字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而最令仲召爽感到骄傲的是,连不少外籍乘客现在也喜欢上了中国的高铁。 “现在,有很多外国游客或者留学生坐高铁,他们上车以后就会举起手中的手机,一路上不停地对着窗外拍照,从他们的脸上,你也能看到我们国家的高铁有多么受欢迎。” 今年春运期间,仲召爽和班组的其他乘务员还贴心地为乘客们准备了答题送福字的小活动,这个活动很受乘客喜爱,甚至还有不少小朋友追着她领奖品,让车厢里一下子有了过年的氛围,很是热闹。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经历了十几个春运的仲召爽来说,这些年春运在变,列车在变,乘客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关于“过年”、关于“团圆”、关于“家”的深深情结。(完)   [详情]

中国新闻网 | 2018年02月06日 00:11
【最美基层干部】为了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最美基层干部】为了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图为原贵生(右三)在和村民聊天。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这些年,就是想打造一条经济循环的链条,走出一条产业升级的道路” 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传说中鱼跃龙门的地方。如果把龙门村比作一艘前行的舰船,那么原贵生就是那个掌舵人。党的十九大代表原贵生既是村支书,也是龙门集团董事长,21年来,带着村民们将一个贫穷落后的码头村,一步步建成生态优美、共同富裕的“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20年前,民办教师出身的原贵生上任村党委书记时,全村仅有一座年产2.5万吨的焦炉,产值不过几百万元。2000年,原贵生发动全村党员群众集资入股,以村民个人股份14%的占比,建成一座22万吨的焦炉生产线。众人拾柴火焰高,焦炉厂的效益好,村民们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2003年村里兴建电解铝厂,村党委、村委会决定,从集体收益中拿钱给每个村民入一股。原贵生说:“厂子是大伙儿的,得保证全村分享到铝厂经营的成果,人人都是主人和老板。” 在龙门村的经济成分中,集体经济占70%以上,堪称“命脉”:集体资产累计已超过10亿元,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1.5亿元。集体控股、村民入股,成了龙门村的标签。也正凭借着集体经济,龙门村10年前就已成为小康村,但原贵生想得更长远。他说:“龙门集团不断探索,这些年,就是想打造一条经济循环的链条,走出一条产业升级的道路。” “我把龙门村的发展总结为‘四轮驱动’理论。”原贵生伸出了4个指头:“早些年我们是集体控股,但是纯集体控股一定时间内也影响发展。于是我们通过招商引资,从单一的村集体企业发展到集体、个人、联营、股份4种经济形式同时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像吉普车一样用4个轮子驱动,不管什么样道路都能前行。” “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长于学习、不断充电。见到原贵生后,他刚从吕梁调研回来,“回来的路上就在想,人家那边的土豆产业那么好,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对接,寻找适合的方式来发展种植业。” 光“爱思考”还不行,还得敢干事。原贵生说话语速很慢,做出来的事却总让人刮目相看。多年前“四轮驱动”理论刚提出来时,大伙议论纷纷:“到底行不行,集体经济又不是走不下去了,为啥要引入外来的人?” 原贵生力排众议。龙门集团先后与安徽黑钰集团合作,建成高端色素炭黑生产线;与国际大捷贸易合作,建成铁路专用线……经过和民企、国企的股份制合作,龙门集团不仅盘子扩大了,产业结构、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最近,原贵生脑子里还想着黄河边上的仿古村景区建设:这是响应山西省发展转型的又一力作。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深爱着这片土地。他开玩笑说:“不是有句歌词吗,‘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龙门村这么有名,有大禹文化、黄河文化,这么好的文化招牌,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 走进刚下过雪的龙门村,一群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路面,他们胸前都佩有“共产党员”的徽章。 “每逢吸收新党员,我们都要告诉他要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事事起带头作用,而不能认为自己有特权,越是困难越要带头上。”原贵生说。 龙门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给村民办5件实事。截至目前,已全面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五个有”。他们建成了32栋水电暖等“八通”住宅楼,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小学教学楼,村集体为村民缴纳医疗保险,村民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部报销,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领取150至190元不等的补助…… “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原贵生“把准了脉”,“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可以做公益事业、扶持老弱病残……”[详情]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2日 04:37
【最美基层干部】留形 留魂 留人——原贵生带领村民再出发
新华社 | 2018年02月01日 18:17
【最美基层干部】山东代村王传喜: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
【最美基层干部】山东代村王传喜: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

  山东临沂苍山代村的村民新居。 眼下,50岁的王传喜作为十九大代表正在山东临沂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也传授着他带领村民提前走向全面小康之路的经验。 王传喜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担任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18年来,他带领村民使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走向了小康富裕之路,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员”光荣称号,代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农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典范。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改革和奋斗筑起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1999年3月,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王传喜被选为党支部书记(2008年10月成立社区党委,改任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面对村民的信任,他毅然辞掉了兰陵县第二建筑公司项目部经理的职务,回村担起了“领头人”的担子。 “既然全村的老少爷们相信咱,我就要对得起他们这份信任,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让代村改变面貌,使村民走向富裕之路。”王传喜说。 可那时候的代村生活穷、民心散、村风乱,矛盾纠纷不断,是有名的“上访村”,仅村集体负债就有380多万元。他上任两天就接到法院传票催着还村里的欠债。上任初期的两年间,他因村里的“欠账”被起诉出庭100多次。面对濒临崩溃的村庄,他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要把一个矛盾重重、积重难返的代村治理好何其难?妻子心疼丈夫,甚至以离婚、自杀相逼,要求王传喜放弃村干部重回建筑公司上班。的确,他放弃了年收入超过50万的建筑公司经理职务,做一个没有收入的村干部,还被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猜忌、忌恨和排挤。 图为王传喜。 “开弓没有回头箭呀,让村里的百姓都富起来,才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人生最大价值!”王传喜说。 他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查清了村里存在的问题,列出了大大小小80多项,包括债务清偿、治安管理、脏乱整治、产业开发等。他一边解决历史沉积的问题,一边带领村民埋头实干,实施一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村庄建设的新目标。 他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尽快让村民享受到发展的好处。他请来了省市的专家,依据代村毗邻城区的特点规划了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商贸区、生态庭院区和村庄整体绿化网,在这些不同区域里设有花卉园、果园、蔬菜园、良种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和全民健身乐园。同时,他们还养奶牛、养猪、养水貂、养鱼,还建立了配套的饲料厂。这个千年古村落在百业兴旺中活起来了,几年间旧债很快还清,村里的财富一天天在增长,村民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背后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60岁的龙志江曾经对王传喜的改革不理解,甚至唱过对台戏。如今他说:“代村能够有今天,这在18年前是不敢想想象的!王书记是个不顾小家只为大家的好书记。” 18年的艰苦奋斗,曾经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在代村变成了现实,村民们从破土坯房搬进了楼房,收入从人均1000多元增长到了去年的人均纯收入6.2万元, 2017年全村各业总产值20多亿元,村集体经营利润1.1亿元,代村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打造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探索走规模化现代农业的路子。”王传喜说。 王传喜积攒了200多本工作记录,详细记下代村18年来的发展和改革之路。从2005年开始,他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探索规模化经营,统一流转了全村2600亩土地,在给予土地补偿的前提下,村集体统一供应村民粮油和生活必需品等。2007年,代村又与比邻5个村的2200多家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7000余亩,使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达到了1万余亩。代村请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集农业科技示范、种苗培育组培、产业孵化合、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乡村联合体。2012年,经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同意,全国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落户代村,这一项目总面积2万亩,投资10亿元。到目前,这里已经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兰陵(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同时,每年这里举办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达200多期、10余万人次,培训党员2万人次。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代村村民只有3600多人,但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外地人有4000多人,吸引回村和引进的大学生200多人。 “村子变了,农民富了,生活好了,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了。”王传喜说。 2005年开始,代村启动了“十年建成全面小康村庄”的总体规划。到2015年,代村在没有占用耕地的情况下为所有村民盖起来新房,还腾出来几百亩的建设用地,旧村改造实现了零占地、零违章,零投诉。截至目前,顺利完成旧村改造3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65栋,现代化的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全村60岁以上老人住进设施完善的“老年公寓”,并享受“老年优待金”。村里为所有村民出资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村集体为所有孩子从上小学到念大学发放数额不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大学生的奖学金从1万到5万不等。村民不仅有工资收入,还能够享受集体收入分红。 代村的现代蔬菜园一角。 代村要成为新时代的典范 代村用发展给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福利,逐步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同时,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村里创办《新代村》报,组建村剧团、老年门球队、秧歌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举办“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俗。村剧团定时上演柳琴戏、京剧,举办书画展、健身舞蹈大赛等。 在代村每个村民、每个家庭都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和发展机遇。因为,村里有农业公司、旅游公司、商城,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去发展和创业。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可以说,眼下我们代村与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更远、更大!”王传喜说。 党的十九大之后,王传喜已经组织力量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战略。他说,目前,村里的产业传统的多,农业领域的多,为更好的发展,我们也要涉足高科技领域,比如现代新技术农业、出口农业和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他表示,再有十年,代村的发展会更辉煌!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来源:中国日报[详情]

天山网 | 2018年01月31日 17:38
最美基层干部丨周静龙:用实干诠释忠诚
最美基层干部丨周静龙:用实干诠释忠诚

  用实干诠释忠诚 ──记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主任 周静龙 尹岚 精明干练、严谨细致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坚毅果断、干脆利落是他办事的风格。西北高原火辣的阳光和荒漠戈壁凛冽的寒风给他年轻的面庞平添了一抹沧桑与成熟,但岁月带不走的是他对梦想的赤忱和对供电工作的热爱。他就是国网公司特等劳模、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主任周静龙。 压力面前勇挑重担 15年的电网生产一线工作经历,让周静龙从一名青涩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基层管理者,他所管理的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不仅承担着兰州、白银、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区35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运维检修任务,还负责甘肃东部、西部地区的超高压电网变电设备检修任务。周静龙深知责任重大,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以顽强的斗志为打造甘肃电力检修精英团队贡献力量。 为了不辜负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党委的信任和变电检修中心员工的期望,他找准定位,本着“干就干好”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积极思考、主动作为、踏实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公司的管理规定,带领管理人员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执行力建设,为完成各项安全生产任务提供了保障。他深知要想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带好队伍,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才有能力完成重任,才能服众。他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专业水平;积极学习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争取做到解决一个问题,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狠抓同业对标指标管控,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手段,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做到全部工作服务于安全生产这个总目标。 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周静龙和他带领的变电检修中心不断夯实了公司安全生产基础,实现了2017年全年未发生人员责任性不安全事件的目标。 困难面前率先垂范 谋事业为大家,保安全舍小家。2008年,陇南发生5·12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年轻的周静龙冲锋在前,日夜坚守在第一线。深夜的应急灯下,他和同事们仔细研究抢修方案。他坚持吃喝都在抢险一线,啃着大饼的时候,眼睛还不忘盯着抢险工作,三口两口快速吃完继续干活。“我们干快一点,受灾的群众就能早一刻用上电。”在现场,已经连续工作72小时的周静龙言语间透着坚定。 周静龙是电力企业一名称职的好员工,但是对于家庭来说,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2010年6月,周静龙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因过度劳累导致早产,恰逢330千伏多合变电站进行设备启动。最后,他的妻子只能自己拨打120去医院,而他却始终陪伴在设备旁。 2012年3月,国网甘肃检修公司成立,改革任务、人员整合千头万绪,困难时期,周静龙舍小家顾大家,服从组织安排赴天水运维分部工作,担负起安全生产和党群管理工作的重担。在天水工作期间,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迎难而上,理顺各项管理流程,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确保了天水、陇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5年,周静龙回到变电检修中心工作,使每项工作都有人一抓到底,形成闭环管理。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平均完成检修工作任务500余项,管控现场2000余个,消除变电设备缺陷1500余处。在圆满完成辖区内35座变电站设备维护检修、大修技改工作的同时,他还克服了作业现场数量多、安全管控压力大等诸多困难,有效组织骨干力量帮助庆阳、酒泉、天水3个分部完成所辖设备的检修预试、验收投运以及带电测试。2017年,他组织跨区域作业2589人次,带领同事圆满完成750千伏兰州东变电站和4座330千伏变电站验收投运以及敦煌文博会保电工作。 同时,他还注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双卡双带双联”工作,签订“双带”责任书82份;组织对大型施工现场的一线员工进行现场慰问300余人次,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他把爱心都用在了变电检修中心这个大家庭,对待自己家人的那份爱和愧疚只能深藏在心中。 团队面前创新引领 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岗位能描绘出一个人的品格与风采,一项工作的凝聚力可以体现出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团队精神。 周静龙深知一支高、精、尖的检修队伍对甘肃超特高压电网的重要性。为此,他致力于将电网运维检修、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创新,带领团队深入探讨,研究完成了《隔离开关支持瓷柱振动声学探伤检测及分析定性方案》《强化运维过程管理,提升运维质量》《带电检测大数据分析,超前防范设备故障异常》等一系列管理课题,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16年,周静龙带领团队,依托“马立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了《提高向量计算的效率及准确性》等17个QC小组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公司级QC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在公司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创意项目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 目前,该变电检修中心正在实施的《利用红外紫外成像技术进行悬式绝缘子检测》课题,预期成果可实现替代火花间隙法带电检测悬式瓷绝缘子,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无任何安全风险。 在周静龙的主导参与下,该中心开展的科技项目《基于温度场分析的变压器过载能力研究》已通过验收,并顺利完成了《一种电容器组参数测量新技术研究》《新型高强度柔性外敷式电缆头阻燃防爆材料的应用研究》等10余个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型实用专利19项,周静龙个人也被省电力公司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周静龙非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他积极与青年员工沟通交流,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定期组织新入职员工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签订师带徒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养目标,为员工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还采用专题培训、现场实践、派出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利用缺陷专题分析会、国网系统内已发生事故专题分析的机会,让专业人员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班组通过现场实践对员工进行培训,并适时给青年员工“压担子”,加速青工成长,为公司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才。 “脚下的路很长,成绩只属于过去,前行的步伐不能停歇。”周静龙回首青春岁月,淡然一笑,从容转身,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和目标正指引着他在甘肃超、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中脚踏实地,继续前行。[详情]

中国电力新闻网 | 2018年01月31日 17:33
【最美基层干部】“爱叨叨”的老吕——记石家庄市好民警吕建江
【最美基层干部】“爱叨叨”的老吕——记石家庄市好民警吕建江

  吕建江在警务站工作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吕建江,生前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一名基层民警。从警13年以来,吕建江始终扎根公安基层一线,心里装着群众、热情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群众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民警”。 吕建江:“我想啊,我可能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就把小事做好,能给大家带来方便,让大家少跑路多办事,不跑路也办事。” 这是吕建江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2004年,吕建江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工作,从社区民警,到派出所,再到综合警务服务站,吕建江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开通了河北省第一个民警实名微博:“老吕叨叨”,并自费设计制作了河北警方第一个网上警务室。 吕建江为小学生讲解 吕建江:从晚上八点钟熬到凌晨两点钟。弄这个网站的时候,就麻烦来了,第一我不懂美术,不能稀里糊涂弄的不好看;第二,调整板块,多大比例,往哪放。 不仅如此,老吕还创建了石家庄失物招领网、第一个代码移车卡、河北警方第一个个人微信公众账号,网络,让吕建江的服务没有了“辖区”,老吕彻底成了人们眼里“24小时不下班的警察”,他乐在其中。 吕建江:像我做了网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我可能辛苦一下,但是会节约大家的时间。大家方便了,这是比较值得的。 吕建江生前发的最后一条微博图文 2017年12月1日,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年仅47岁的吕建江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现在,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王永辉和同事们接力掌管“老吕叨叨”微博。 王永辉:“老吕叨叨”这个微博在网上已经成为河北公安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尤其现在我愈发体会到吕主任的不容易,他的坚守和他的执着。[详情]

央广网 | 2018年01月31日 17:27
追记夏明臣:用全部心力刻下“一心为民”的印迹
追记夏明臣:用全部心力刻下“一心为民”的印迹

  新华社郑州1月11日电(记者王烁)“明臣啊,你活着时没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歇下来陪我说说话了……”在河南省上蔡县崇礼派出所所长夏明臣的葬礼上,他的妻子余大平抚棺而泣,泣不成声。 2015年8月29日因公殉职的夏明臣,脱下警服是儿子、丈夫、父亲、兄弟、朋友……而这些对于常人再普通不过的角色,对他来说,却只能在繁忙的工作缝隙中才得以切换。 2015年9月10日,上蔡县公安局为夏明臣举行隆重的遗体送别仪式,数万名群众自发赶到殡仪馆为其送别。 夏明臣一边输液一边和同事讨论案件(资料照片)。 长期超负荷工作,饮食作息极不规律,让河南省上蔡县崇礼派出所所长夏明臣患上了多种疾病。常常一手连着输液管,一手打电话讨论案件,夏明臣把办公室当做病房,将工作视为生命。2015年8月29日,正在执行公务的夏明臣不幸遭遇车祸,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51岁。 新华社发 群众心中的“明臣哥” 夏明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986年警校毕业后当上民警,30年来从普通民警到所长,夏明臣对群众始终怀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人们都称他是“心中装着群众的好警察”。 “明臣哥,你一声不吭地走了,你的恩情俺还没有报答呢!”在上蔡县殡仪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方建国悲痛不已。 方建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逢年过节,明臣哥总要到俺家坐坐。2012年,俺闺女考上了大学,夏所长给俺送来1000元钱。2014年俺父亲没钱治病,明臣哥把俺父亲送到医院,垫上了医疗费……”方建国一边哭一边说。 “明臣哥”是方建国对夏明臣的称呼,也是很多当地老百姓对他的称呼。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访的群众几乎没有人称呼夏明臣为夏所长,有人喊他老夏,有人喊他明臣哥,在当地百姓心中,他就是亲人。 “在基层派出所一干就是20年,夏明臣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夏明臣相识20多年的崇礼乡党委书记张国跃说,近年来,农村的各类纠纷时有发生。从家长里短到邻里宅基地纠纷,从情感纠葛到利益纷争,群众有事都爱找夏明臣。只要他出面,事情总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 一桩桩、一件件,老夏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数都数不清——刘希章老人受伤昏迷,是他及时救援;侯宝春患老年痴呆,在他的帮助下重返家园;同事父亲病重,他二话不说拿出几千元救急;汛期深水中,他带领民警筑起生命通道,群众得以顺利通行…… 夏明臣(左)与同事共同研究制定抓逃方案(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同事心中的“好所长” “和夏所长共事8年了,他是我的好老师。”提起夏明臣,邝建伟这个七尺男儿哭得像个孩子。2008年,夏明臣从无量寺派出所调到崇礼派出所任所长。他到所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长办公室里的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空调搬到了民警值班室。他说,干警们太辛苦了,回到值班室可以看看电视,享用下空调。 “局领导看他一身的病,多次和他谈话,让他回到局里工作,但他不愿意。”上蔡县公安局局长王双印说,疾病缠身的夏明臣,都是在当地医院做手术、治疗,不等康复,就忍着病痛、掂着药袋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夏明臣常常是一手连着输液管,一手打电话谈论案件,他把自己的办公室当作病房,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生命。 妻子心中的“穷丈夫” 一间夹在南北两栋楼房之间的小房子,前不见光、后不透风,屋内光线十分阴暗,白天屋里还要开着灯。客厅放着两组旧沙发,一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缸洗衣机,一台落满了灰尘、已经不能使用的饮水机。在其他房间,也只有他和妻子结婚时打做的几样旧家具。这便是夏明臣的家。 生活上,夏明臣从不追求排场和享受。除了单位统一配发的警服外,他没几件像样的衣服。就连警服衬衣旧了也不舍得丢掉,领子洗皱、磨花了,就拆掉反面缝上后接着穿。原崇礼派出所副所长邝建伟告诉记者,有一次开车到周口办案,夏明臣及其朴素的着装打扮,让随行的民警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买了一件一百多元的衬衣。夏明臣说自己还没有穿过这么高档的衣服,不是正式场合,他都舍不得穿。 夏明臣太忙了,有时候需要回家换警服了,就打电话让妻子把衣服送到路口,夏明臣开车过来拿着衣服就走。“他一心想着群众,想着工作,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妻子余大平说。 夏明臣走了,他为了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拼搏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上蔡殡仪馆的灵堂里,挤满了自发前来悼念的人们,数万名群众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夏明臣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以他的清正廉洁形象,在群众的心中刻下永远难忘的印迹。[详情]

新华网 | 2018年01月31日 17:21
仉锁忠:确把人民放心中
新华网 | 2018年01月31日 17:12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原标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些基层书记都不赖! 建国以来,神州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最美书记”。他们当中,有原林县县委书记、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有“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有“绿了荒山,白了头发”的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杨善洲,还有“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王伯祥……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我们翻开最美基层书记的图集,回顾他们带领老百姓用奋斗开创幸福未来的感人故事。 杨贵:开创人间奇迹,只为造福百姓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红旗渠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这一奇迹的设计师,正是杨贵。 杨贵题写的“红旗渠,民族精神的脊梁”。资料图 向前,望不到首;向后,看不到尾;抬头,是陡峭的石壁;俯首,是无尽的深渊;脚下,却是清澈的流水。这正是地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红旗渠灌溉工程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资料图 “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林县志》上的短短8个字,写出了当地人民求水无果的惨痛记忆。有人说这里的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洗一次,结婚洗一次,去世洗一次。 正是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条件下,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1959年,林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向天要水不能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杨贵下定决心,“解决不了林县缺水的问题,我杨贵就一辈子不离开林县!” 杨贵亲自带领群众到山西寻找水源。经过考察、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1960年2月11日,红旗渠工程正式开工。 杨贵走在修渠大军前列。资料图 杨贵身先士卒,遇到危险挺在前头,带领老百姓一凿一杵开创幸福未来。回忆起当年,村民任羊成老泪纵横:“老书记与我们一起扛石头,脚上磨起杏核一样大的血泡,鞋帮都被鲜血染红了。但老书记却说,群众都在干,咱能不干?咱得跟群众同甘共苦啊!” 在杨贵的带领下,全县人民拧成一股绳。没有款项,自筹物料;不会技术,边干边学。当时林县人口50多万,其中30多万人先后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硬是靠手工劳作,劈山填谷。用十年的时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修通后,林县全县摆脱缺水困境! 周总理对红旗渠的评价。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陈馨怡摄 毛主席对兴修水利的杨贵给予莫大赞许。周总理盛赞红旗渠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2018年4月10日,杨贵逝世。微博中,很多网友留言缅怀他。 老百姓都说:“没有杨贵,就没有如今的红旗渠!”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人民的公仆,他用毕生心血开凿的“天渠”成为太行山上最美的风景,他用铁骨铮铮的行动塑造着一座时代的丰碑! 焦裕禄:人民的勤务员 焦裕禄。资料图 1962年冬,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在风雪之中,兰考当地群众一家人一家人地外出逃荒。就是在这样的关口,焦裕禄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上任第二天便走进了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 焦裕禄知道灾情的症结所在:要改变兰考的面貌,首要的是改善自然环境,治“三害”,改良土壤。他走遍了120多个生产大队,跑遍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风沙天里,他追着沙子跑,查看地形,看它最终落在哪里;下雨天里,他杵着高粱杆、趟过激流,看水最终汇到哪里成为洼地。终于,他把全县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一一丈量,编号绘图。经过反复调研,他和大伙决定选择广泛种植泡桐来改变当地自然条件。一株株泡桐不但抗击了风沙,改善了环境,80年代还被广泛用于制作民族乐器,构筑起兰考脱贫攻坚的效能高地。 然而,这样严谨的他,却对自己的病能忍就忍、能拖就拖。因为劳累,焦裕禄得了肝病。为了不让病痛影响工作,钢笔、烟斗、牙刷……凡是能抓到的东西,他都顺手顶在肝部,他还乐观地给自己这个方法取了个名字——“压迫止痛法”…… 焦裕禄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他把女儿送到了食品厂做临时工。他对女儿说:“我这个当县委书记的,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旧社会的县太爷。你们这些孩子,也不是衙内小姐。什么时候都要记住,咱们就是普通的老百姓。”女儿回忆:“那时候我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对我不公平。直到父亲去世,我才开始真正理解父亲。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杨善洲: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杨善洲。资料图 杨善洲,云南原保山地委书记。他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却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地里看过了,群众访过了,才回到乡上县上。 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而是回到家乡种树。有人说他傻,他却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百姓的承诺,因为工作关系没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整地、育苗、植树,他都亲自上。22个寒暑过去,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大亮山林场人工林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他却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给国家。他还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为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2011年4月13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就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 王伯祥:做为老百姓干事的官 王伯祥。资料图 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和当年的一位县委书记分不开,这位县委书记已离任多年,但是,当地老百姓依然惦念他、敬重他,他的名字还是那样响亮,他就是王伯祥。 1986年,王伯祥出任山东省寿光县委书记,决心“让寿光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过上好日子”。王伯祥立足寿光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批发市场,全力扶持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和推广。他还大胆提出突破北部的战略,连续3年组织20万劳力上阵开发寿北,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变成全县的“粮仓”和“银山”。在他的带领下,寿光农产品畅销全国乃至海外,被称为“一号菜园子”。老百姓们这样评价他:“伯祥书记有个口头禅:看准了的事儿,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儿,不干则已,干就干好!” “要做为老百姓干事的官,做不贪不沾、干干净净的官,做不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官。”这是王伯祥为官的信念。 2009年11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给王伯祥的回信中写道:“收到你的来信,认真阅读了《大地为鉴》一书。这本书记录了你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自觉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战胜困难,努力建设一个繁荣新寿光的艰辛历程,看后感到很高兴很欣慰,也很受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造福百姓。” 廖俊波:为全县群众服务的“最小”的人 廖俊波。资料图 2011年6月,廖俊波到福建省政和县任县委书记,全县财政收入为全省倒数第一,是南平市唯一没有工业区的县,他戏称自己为“省尾书记”。到了2015年11月他离开前,这个贫困县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 这样的改变从何而来?在任职期间,廖俊波积极招商引资,有时夜晚出差回来,也要去工地查看一番。“因为劳累,他的右脸颊生出了两块老年斑。”妻子林莉说。 他调到南平的第二天,就买了一套二手房。他对林莉说,“我是管基建工作的,早早把房子买下,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他去世后,林莉的同事才知道她丈夫是当地的官员。 年幼的女儿曾问他:“老爸,你是全县最大的人吗?” “不,老爸是全县最小的人。老爸是为全县人服务的。” 2017年4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在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 有这样的人民公仆,何愁我们的事业没有精气神? 有这样的人民公仆,何愁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实现?(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月 宋莉 见习记者 陈馨怡 实习记者 石倩颖) 来源:中国青年网[详情]

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新华社武汉4月8日电 题:郑雄:以远见、担当、实干“易容”家乡 新华社记者俞俭、张君、周勇 一排排农家小屋,农耕文化园坐落其间;宽阔的水泥村路两边,红叶石楠红艳如火;崭新的老年公寓、双语教学幼儿园、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人气满满……这是记者日前走进湖北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所见景象。 “郑雄是个有远见、敢担当、干实事的好干部,如果他不回来,湖山村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湖山村老党员李国全对记者说。 2011年底,在外工作、创业30年的郑雄回村参选,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那时的湖山村没有一寸水泥路,没有自来水,不通网络电视,村委会连间办公室都没有。遇到下雨天,村民外出得把自行车扛在肩上,走一两里泥巴小路,才能上车骑行。 “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换新天。”郑雄向乡亲们承诺。 “班子是主心骨,顶梁柱。”郑雄首先是建强班子,引进人才,实行老中青结合,领导班子合力剧增,困扰发展的宗族裙带关系被破除。新班子7名村干部全部职业化,坚持上下班打卡制度。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富带民富,村民共富”——新班子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请专家编制《湖山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让村民对湖山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年底,郑雄个人捐资100万元,硬化村里主干道,改造升级电网,打了公用机井,恢复中断30多年的乡村广播。 “三资清理”是郑雄的大手笔。为了唤醒沉睡已久的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郑雄上任不久,着手清理被少数村民非法侵占的土地、堰塘、山林、水库、鱼池,依法解除了50多份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的合同。全村清收资金30余万元,村集体土地1000亩、堰塘120口、山林50亩。通过土地整理、企业化运作,村里盘活集体资产1200多万元。 当时,郑雄先拿姑表兄开刀。这位亲戚在8亩多集体土地上开荒耕种多年,听说要收归集体,放出狠话:“只要他郑雄敢收,我就不认他这个亲戚,永远不来往!”郑雄和父亲多次上门做工作,终于说服亲戚退出了土地。 以什么有效举措实现“村富民富”?郑雄与大伙儿反复论证,决定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休闲农业等4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我流转,你种田;我服务,你赚钱。”湖山村引进湖北新布局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稳定收益,还可以土地入股分红;农户流转土地后,再通过参与农田管理增加一份收入。 一个个农业项目先后在湖山村落户,村民有了更多就近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村民“回流”。 “工程半个月内建成,就可以种车厘子了。”正在工地忙碌的“土老憨”湖山村项目负责人席来成说,这个采摘园一期工程15亩地,可吸引20多位村民长年打工。 记者了解,郑雄上任6年来,化解村集体债务87万元,村集体资金积累达300多万元。湖山村农民去年人均收入达2.2万元,是6年前的4倍。陈明志是郑雄结对的贫困户,去年收入1.7万元,有望今年脱贫。 变化不止于此,湖山村还成立了党员、巾帼等5个志愿服务队,每年评选劳动、道德、创业模范和好公婆、好女儿、好媳妇,乡风焕然一新。 作为村民致富领路人,近年来,郑雄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17年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眼下,郑雄正忙着村里401户改厕工作;今年,村里还要建设7公里长的旅游环线,形成种养产业聚集带、村民活动圈、旅游观光线…… “回想这几年,虽然很累,但我觉得很快乐。”郑雄说,“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详情]

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中新网客户端广州2月6日电 题:回望春运40年:归家路上的“变”与“不变” 记者 张尼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伴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南下北上,每逢年末的春运大迁徙逐渐凸显。如今,接近30亿人次的旅客发送量,让中国春运成为“人类最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40年间,“春运大军”的归乡旅途也在发生着巨变。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组团排队到在线购票 春节临近,今年56岁的程助华和妻子拎着行李赶到广州南站候车,他们即将踏上回江西老家的高铁。 从2001年前后就开始来广州打工的程助华,经历了十几个春运,令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当年排队买车票的场景。 “那个队长得吓人,我看着头都要晕了。”程助华回忆,当年,抢购春运返乡车票就像一场“战役”,他要和工友或者老乡们组团“作战”。 “那时候一定要大家分工轮流排队,你累了去旁边坐一下,过一会儿再来轮换,还要有人负责去买饭。”程助华说,那时候买票的,有小板凳都是高级装备,他们有时候就直接坐在废旧纸板上休息,基本是一大早去排队,到晚上才能买到。 程助华夫妇在广州南站接受记者采访。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从1984年就在广州站工作的老员工朱海滨,对于当年春运的壮观场景更是记忆犹新。 据他回忆,过去在车站,工作人员为了让乘客挤上春运火车,要用肩膀顶、用手推。即使曾经一张150多元从广州到成都的车票被炒到900多元,抢的人还是大有人在。 如今,伴随着网上订票的兴起,程助华记忆里的场景已经消失了,包括广州站在内的很多车站,广场上已经看不到排队买票的人群。 来自12306的数据显示,2018年1月3日发售春运车票以来,截至2月1日共发售车票3.5亿张,其中互联网售票为2.8亿张,占比达到8成。 今年,程助华和妻子返乡的车票也是儿子在老家帮忙用手机买的,他们只需要拿着证件来车站取票就可以顺利乘车了。 “网上买票又方便又快,我们两口子自己省了很多麻烦。”程助华说。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简陋绿皮车到舒适高铁 乘坐老式绿皮火车长途颠簸,是不少有过春运经历的人最熟悉的记忆,程助华也不例外。 以前,程助华回老家江西九江会坐临客列车,慢的时候火车要在路上走十七八个小时,那时候,即便排队抢到了一张硬座票,长时间的火车颠簸,对身体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那种绿皮火车没有空调,条件不好。因为车窗都是能打开的,所以火车到站以后,还会有小贩在站台售卖各种食品,顺着窗户直接递进来。后来火车有空调以后窗户是封闭的了,这种场景也没有了。”程助华说。 今年,程助华买到的是高铁车票,从广州到南昌,一路上只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这让他和家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少。 仲召爽为乘客提供服务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在火车上工作了十几年的哈尔滨姑娘仲召爽,对列车变化的体验更为深刻。 如今已经是广九客运段列车长的仲召爽从2005年正式入路。刚刚工作时,仲召爽在普速列车里当乘务员,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列车不光运行速度慢,车厢的舒适度也远不如现在。 “过去从深圳到北京要跑20几个小时,车上的洗手间也有异味,乘客的乘车体验比现在差很多。如今坐高铁最快只要8个多小时,车厢舒适度也大大提高了。”十几年后,已经在“复兴号”上工作的仲召爽再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很是感慨。 仲召爽告诉记者,以高铁的洗手间为例,车上的保洁员至少每半个小时就进行一次清洁,乘务员也会随时帮忙打扫,列车上的卫生间要求没有污渍、水渍、以及异味,保洁员会在洗手间做好保洁记录,乘务员也会定时检查并签字验收,以保证清洁卫生。 “现在高铁上的服务标准,已经越来越接近航空服务标准了。”仲召爽说。 资料图    广州火车站供图 从疲惫赶车到从容落座 乘客拎着大包小包穿梭于车站内,是过去春运期间最常见的景象。但如今,他们的行囊正在变轻,赶车也不再像过去一样匆忙疲惫。 今年过年回家,程助华只带了少许南方的水果和给孩子买的衣服,他说,“现在运输很发达,老家和广州的差距不大,想买什么在老家都可以买得到,不用专门带什么。” 乘客们的变化,仲召爽也看在眼里。她说,自己感触最大的就是发现乘客们的状态和以往大不一样了。 “以前,大家基本都是扛着大包小包挤上车,坐下来以后也是满头大汗的模样,很疲惫。如今,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春运一系列配套服务跟上,特别是高铁的开通,乘客们的旅途变得越来越轻松、从容了。”仲召爽说。 仲召爽为乘客送福字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而最令仲召爽感到骄傲的是,连不少外籍乘客现在也喜欢上了中国的高铁。 “现在,有很多外国游客或者留学生坐高铁,他们上车以后就会举起手中的手机,一路上不停地对着窗外拍照,从他们的脸上,你也能看到我们国家的高铁有多么受欢迎。” 今年春运期间,仲召爽和班组的其他乘务员还贴心地为乘客们准备了答题送福字的小活动,这个活动很受乘客喜爱,甚至还有不少小朋友追着她领奖品,让车厢里一下子有了过年的氛围,很是热闹。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经历了十几个春运的仲召爽来说,这些年春运在变,列车在变,乘客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中国人关于“过年”、关于“团圆”、关于“家”的深深情结。(完)   [详情]

【最美基层干部】为了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最美基层干部】为了小山村的父老乡亲

  图为原贵生(右三)在和村民聊天。新华社记者 詹 彦摄 “这些年,就是想打造一条经济循环的链条,走出一条产业升级的道路” 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传说中鱼跃龙门的地方。如果把龙门村比作一艘前行的舰船,那么原贵生就是那个掌舵人。党的十九大代表原贵生既是村支书,也是龙门集团董事长,21年来,带着村民们将一个贫穷落后的码头村,一步步建成生态优美、共同富裕的“全国文明村”“全国十佳小康村”,村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20年前,民办教师出身的原贵生上任村党委书记时,全村仅有一座年产2.5万吨的焦炉,产值不过几百万元。2000年,原贵生发动全村党员群众集资入股,以村民个人股份14%的占比,建成一座22万吨的焦炉生产线。众人拾柴火焰高,焦炉厂的效益好,村民们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2003年村里兴建电解铝厂,村党委、村委会决定,从集体收益中拿钱给每个村民入一股。原贵生说:“厂子是大伙儿的,得保证全村分享到铝厂经营的成果,人人都是主人和老板。” 在龙门村的经济成分中,集体经济占70%以上,堪称“命脉”:集体资产累计已超过10亿元,年产值超过20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1.5亿元。集体控股、村民入股,成了龙门村的标签。也正凭借着集体经济,龙门村10年前就已成为小康村,但原贵生想得更长远。他说:“龙门集团不断探索,这些年,就是想打造一条经济循环的链条,走出一条产业升级的道路。” “我把龙门村的发展总结为‘四轮驱动’理论。”原贵生伸出了4个指头:“早些年我们是集体控股,但是纯集体控股一定时间内也影响发展。于是我们通过招商引资,从单一的村集体企业发展到集体、个人、联营、股份4种经济形式同时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像吉普车一样用4个轮子驱动,不管什么样道路都能前行。” “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长于学习、不断充电。见到原贵生后,他刚从吕梁调研回来,“回来的路上就在想,人家那边的土豆产业那么好,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对接,寻找适合的方式来发展种植业。” 光“爱思考”还不行,还得敢干事。原贵生说话语速很慢,做出来的事却总让人刮目相看。多年前“四轮驱动”理论刚提出来时,大伙议论纷纷:“到底行不行,集体经济又不是走不下去了,为啥要引入外来的人?” 原贵生力排众议。龙门集团先后与安徽黑钰集团合作,建成高端色素炭黑生产线;与国际大捷贸易合作,建成铁路专用线……经过和民企、国企的股份制合作,龙门集团不仅盘子扩大了,产业结构、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最近,原贵生脑子里还想着黄河边上的仿古村景区建设:这是响应山西省发展转型的又一力作。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深爱着这片土地。他开玩笑说:“不是有句歌词吗,‘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龙门村这么有名,有大禹文化、黄河文化,这么好的文化招牌,我们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人了解这里。” “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 走进刚下过雪的龙门村,一群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清理路面,他们胸前都佩有“共产党员”的徽章。 “每逢吸收新党员,我们都要告诉他要真心实意为村民服务,事事起带头作用,而不能认为自己有特权,越是困难越要带头上。”原贵生说。 龙门村从1996年开始,每年给村民办5件实事。截至目前,已全面实现了“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五个有”。他们建成了32栋水电暖等“八通”住宅楼,建成了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小学教学楼,村集体为村民缴纳医疗保险,村民的住院医疗费用全部报销,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可领取150至190元不等的补助…… “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原贵生“把准了脉”,“集体有了钱,才能让乡亲们过上美好生活。可以做公益事业、扶持老弱病残……”[详情]

【最美基层干部】留形 留魂 留人——原贵生带领村民再出发
【最美基层干部】留形 留魂 留人——原贵生带领村民再出发

  原标题:[最美基层干部]留“形”、留“魂”、留“人”——原贵生带领村民再出发 新华社太原2月1日电(记者王井怀)“今年人均分红2100元,比上年多了400元。”1日上午,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忙着给村民们分红。他说,2018年的目标是人均分红再提高1000元。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是当地的“明星村”。原贵生用20多年时间,把这个原先只靠几亩薄田吃饭的小村子发展成村集体固定资产15亿元、人均纯收入2.7万元的富裕村。“如果我们办企业叫‘开店’的话,那我们就要开‘百年老店’,把共同富裕的旗帜永远扛下去。”年过花甲的原贵生说。1996年当选龙门村党委书记时,原贵生43岁。那时,山西许多村子搞起了焦化厂等小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龙门村当时就有一座年产2.5万吨的焦炉。原贵生上任后就开始考虑环保,焦炉生产线各项技术按照国家政策标准不断提升。之后,龙门村又兴办水泥厂等企业,同样以相关产业政策为指导。“污染家乡的事,长不了!”原贵生很坚决。龙门村现在拥有煤焦化、精细炭黑、发电、建材等多种产业,不同产业之间构成了产业链条:电厂依托焦炭生产的废料余热,满足了炼焦所需的电能;精细炭黑项目对炼焦的初级产品就地深加工;水泥生产消化了电厂产生的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建材生产又把石屑、粉煤灰等废弃物成功再利用……原贵生介绍,2018年,龙门村将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力度,从去年的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以上,让村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百年老店”绝非百年不变,必须与时俱进。这几年,原贵生琢磨着转型。不久前,一座长30米、高12米的“龙门关”在龙门村建成,这是龙门村黄河历史文化景区的标志。“‘禹凿龙门’‘鱼跃龙门’的历史传说、黄河出晋陕峡谷的壮美风光、作为军事关口的辉煌过往都与这里紧密关联,发展旅游,龙门村有的是资源。”原贵生自信地说。如今,占地10万多平方米、总投资5000余万元的黄河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正在黄河岸边修建。原贵生表示,龙门村正加速从工业村向生态旅游村转变。产业旺,生活富。现在,龙门村集体企业年产值28亿元。龙门村一年三次分红,每年的1月是按人口分红,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在原贵生的带领下,龙门村乡村文明也搞得有声有色。去年,龙门村主办了一场面向全球的征联大赛,吸引了国内20多个省份的楹联爱好者和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参加。原贵生说,要振兴乡村,必须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完)[详情]

【最美基层干部】山东代村王传喜: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
【最美基层干部】山东代村王传喜:打造全国首个“国家农业公园”

  山东临沂苍山代村的村民新居。 眼下,50岁的王传喜作为十九大代表正在山东临沂各地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同时也传授着他带领村民提前走向全面小康之路的经验。 王传喜现任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在担任村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18年来,他带领村民使一个落后贫穷的村庄走向了小康富裕之路,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员”光荣称号,代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乡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农村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典范。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改革和奋斗筑起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1999年3月,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王传喜被选为党支部书记(2008年10月成立社区党委,改任党委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面对村民的信任,他毅然辞掉了兰陵县第二建筑公司项目部经理的职务,回村担起了“领头人”的担子。 “既然全村的老少爷们相信咱,我就要对得起他们这份信任,决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让代村改变面貌,使村民走向富裕之路。”王传喜说。 可那时候的代村生活穷、民心散、村风乱,矛盾纠纷不断,是有名的“上访村”,仅村集体负债就有380多万元。他上任两天就接到法院传票催着还村里的欠债。上任初期的两年间,他因村里的“欠账”被起诉出庭100多次。面对濒临崩溃的村庄,他不知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要把一个矛盾重重、积重难返的代村治理好何其难?妻子心疼丈夫,甚至以离婚、自杀相逼,要求王传喜放弃村干部重回建筑公司上班。的确,他放弃了年收入超过50万的建筑公司经理职务,做一个没有收入的村干部,还被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猜忌、忌恨和排挤。 图为王传喜。 “开弓没有回头箭呀,让村里的百姓都富起来,才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人生最大价值!”王传喜说。 他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调查研究,查清了村里存在的问题,列出了大大小小80多项,包括债务清偿、治安管理、脏乱整治、产业开发等。他一边解决历史沉积的问题,一边带领村民埋头实干,实施一套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村庄建设的新目标。 他从发展现代农业入手,尽快让村民享受到发展的好处。他请来了省市的专家,依据代村毗邻城区的特点规划了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商贸区、生态庭院区和村庄整体绿化网,在这些不同区域里设有花卉园、果园、蔬菜园、良种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和全民健身乐园。同时,他们还养奶牛、养猪、养水貂、养鱼,还建立了配套的饲料厂。这个千年古村落在百业兴旺中活起来了,几年间旧债很快还清,村里的财富一天天在增长,村民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背后满是对新生活的向往!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60岁的龙志江曾经对王传喜的改革不理解,甚至唱过对台戏。如今他说:“代村能够有今天,这在18年前是不敢想想象的!王书记是个不顾小家只为大家的好书记。” 18年的艰苦奋斗,曾经一幅幅美好的蓝图在代村变成了现实,村民们从破土坯房搬进了楼房,收入从人均1000多元增长到了去年的人均纯收入6.2万元, 2017年全村各业总产值20多亿元,村集体经营利润1.1亿元,代村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 打造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十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探索走规模化现代农业的路子。”王传喜说。 王传喜积攒了200多本工作记录,详细记下代村18年来的发展和改革之路。从2005年开始,他在专家的建议下,开始探索规模化经营,统一流转了全村2600亩土地,在给予土地补偿的前提下,村集体统一供应村民粮油和生活必需品等。2007年,代村又与比邻5个村的2200多家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土地7000余亩,使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达到了1万余亩。代村请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设计了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集农业科技示范、种苗培育组培、产业孵化合、休闲农业于一体的乡村联合体。2012年,经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同意,全国第一个“国家农业公园”试点落户代村,这一项目总面积2万亩,投资10亿元。到目前,这里已经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兰陵(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同时,每年这里举办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达200多期、10余万人次,培训党员2万人次。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代村村民只有3600多人,但是,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外地人有4000多人,吸引回村和引进的大学生200多人。 “村子变了,农民富了,生活好了,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了。”王传喜说。 2005年开始,代村启动了“十年建成全面小康村庄”的总体规划。到2015年,代村在没有占用耕地的情况下为所有村民盖起来新房,还腾出来几百亩的建设用地,旧村改造实现了零占地、零违章,零投诉。截至目前,顺利完成旧村改造3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楼65栋,现代化的小学、幼儿园、卫生院、老年活动中心、村民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全村60岁以上老人住进设施完善的“老年公寓”,并享受“老年优待金”。村里为所有村民出资参加“新农合”、“新农保”。村集体为所有孩子从上小学到念大学发放数额不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大学生的奖学金从1万到5万不等。村民不仅有工资收入,还能够享受集体收入分红。 代村的现代蔬菜园一角。 代村要成为新时代的典范 代村用发展给村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福利,逐步解决了群众就业、教育、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同时,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村里创办《新代村》报,组建村剧团、老年门球队、秧歌队,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每年举办“十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乡风民俗。村剧团定时上演柳琴戏、京剧,举办书画展、健身舞蹈大赛等。 在代村每个村民、每个家庭都会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和发展机遇。因为,村里有农业公司、旅游公司、商城,村民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去发展和创业。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可以说,眼下我们代村与城里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的发展目标更远、更大!”王传喜说。 党的十九大之后,王传喜已经组织力量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战略。他说,目前,村里的产业传统的多,农业领域的多,为更好的发展,我们也要涉足高科技领域,比如现代新技术农业、出口农业和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他表示,再有十年,代村的发展会更辉煌! 代村的国家农业公园一角。 来源:中国日报[详情]

最美基层干部丨周静龙:用实干诠释忠诚
最美基层干部丨周静龙:用实干诠释忠诚

  用实干诠释忠诚 ──记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主任 周静龙 尹岚 精明干练、严谨细致是他对工作的态度,坚毅果断、干脆利落是他办事的风格。西北高原火辣的阳光和荒漠戈壁凛冽的寒风给他年轻的面庞平添了一抹沧桑与成熟,但岁月带不走的是他对梦想的赤忱和对供电工作的热爱。他就是国网公司特等劳模、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主任周静龙。 压力面前勇挑重担 15年的电网生产一线工作经历,让周静龙从一名青涩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基层管理者,他所管理的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变电检修中心,不仅承担着兰州、白银、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区35座22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运维检修任务,还负责甘肃东部、西部地区的超高压电网变电设备检修任务。周静龙深知责任重大,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以顽强的斗志为打造甘肃电力检修精英团队贡献力量。 为了不辜负国网甘肃检修公司党委的信任和变电检修中心员工的期望,他找准定位,本着“干就干好”的原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积极思考、主动作为、踏实工作。他以身作则,认真执行公司的管理规定,带领管理人员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执行力建设,为完成各项安全生产任务提供了保障。他深知要想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带好队伍,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才有能力完成重任,才能服众。他将压力转变为动力,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不断提升团队的综合专业水平;积极学习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直面问题,争取做到解决一个问题,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狠抓同业对标指标管控,充分利用绩效管理手段,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做到全部工作服务于安全生产这个总目标。 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周静龙和他带领的变电检修中心不断夯实了公司安全生产基础,实现了2017年全年未发生人员责任性不安全事件的目标。 困难面前率先垂范 谋事业为大家,保安全舍小家。2008年,陇南发生5·12特大地震。灾害面前,年轻的周静龙冲锋在前,日夜坚守在第一线。深夜的应急灯下,他和同事们仔细研究抢修方案。他坚持吃喝都在抢险一线,啃着大饼的时候,眼睛还不忘盯着抢险工作,三口两口快速吃完继续干活。“我们干快一点,受灾的群众就能早一刻用上电。”在现场,已经连续工作72小时的周静龙言语间透着坚定。 周静龙是电力企业一名称职的好员工,但是对于家庭来说,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2010年6月,周静龙怀孕8个多月的妻子因过度劳累导致早产,恰逢330千伏多合变电站进行设备启动。最后,他的妻子只能自己拨打120去医院,而他却始终陪伴在设备旁。 2012年3月,国网甘肃检修公司成立,改革任务、人员整合千头万绪,困难时期,周静龙舍小家顾大家,服从组织安排赴天水运维分部工作,担负起安全生产和党群管理工作的重担。在天水工作期间,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迎难而上,理顺各项管理流程,持续转变工作作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确保了天水、陇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2015年,周静龙回到变电检修中心工作,使每项工作都有人一抓到底,形成闭环管理。近年来,他带领的团队平均完成检修工作任务500余项,管控现场2000余个,消除变电设备缺陷1500余处。在圆满完成辖区内35座变电站设备维护检修、大修技改工作的同时,他还克服了作业现场数量多、安全管控压力大等诸多困难,有效组织骨干力量帮助庆阳、酒泉、天水3个分部完成所辖设备的检修预试、验收投运以及带电测试。2017年,他组织跨区域作业2589人次,带领同事圆满完成750千伏兰州东变电站和4座330千伏变电站验收投运以及敦煌文博会保电工作。 同时,他还注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双卡双带双联”工作,签订“双带”责任书82份;组织对大型施工现场的一线员工进行现场慰问300余人次,送去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他把爱心都用在了变电检修中心这个大家庭,对待自己家人的那份爱和愧疚只能深藏在心中。 团队面前创新引领 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岗位能描绘出一个人的品格与风采,一项工作的凝聚力可以体现出团结协作、拼搏奋进的团队精神。 周静龙深知一支高、精、尖的检修队伍对甘肃超特高压电网的重要性。为此,他致力于将电网运维检修、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创新,带领团队深入探讨,研究完成了《隔离开关支持瓷柱振动声学探伤检测及分析定性方案》《强化运维过程管理,提升运维质量》《带电检测大数据分析,超前防范设备故障异常》等一系列管理课题,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16年,周静龙带领团队,依托“马立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了《提高向量计算的效率及准确性》等17个QC小组创新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公司级QC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在公司创新创意大赛中获创意项目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 目前,该变电检修中心正在实施的《利用红外紫外成像技术进行悬式绝缘子检测》课题,预期成果可实现替代火花间隙法带电检测悬式瓷绝缘子,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无任何安全风险。 在周静龙的主导参与下,该中心开展的科技项目《基于温度场分析的变压器过载能力研究》已通过验收,并顺利完成了《一种电容器组参数测量新技术研究》《新型高强度柔性外敷式电缆头阻燃防爆材料的应用研究》等10余个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发明专利或新型实用专利19项,周静龙个人也被省电力公司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周静龙非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他积极与青年员工沟通交流,培养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定期组织新入职员工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签订师带徒合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养目标,为员工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他还采用专题培训、现场实践、派出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利用缺陷专题分析会、国网系统内已发生事故专题分析的机会,让专业人员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班组通过现场实践对员工进行培训,并适时给青年员工“压担子”,加速青工成长,为公司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才。 “脚下的路很长,成绩只属于过去,前行的步伐不能停歇。”周静龙回首青春岁月,淡然一笑,从容转身,一个又一个新的挑战和目标正指引着他在甘肃超、特高压电网的快速发展中脚踏实地,继续前行。[详情]

【最美基层干部】“爱叨叨”的老吕——记石家庄市好民警吕建江
【最美基层干部】“爱叨叨”的老吕——记石家庄市好民警吕建江

  吕建江在警务站工作 央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吕建江,生前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公安局桥西分局一名基层民警。从警13年以来,吕建江始终扎根公安基层一线,心里装着群众、热情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被群众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民警”。 吕建江:“我想啊,我可能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我就把小事做好,能给大家带来方便,让大家少跑路多办事,不跑路也办事。” 这是吕建江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的座右铭。2004年,吕建江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工作,从社区民警,到派出所,再到综合警务服务站,吕建江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开通了河北省第一个民警实名微博:“老吕叨叨”,并自费设计制作了河北警方第一个网上警务室。 吕建江为小学生讲解 吕建江:从晚上八点钟熬到凌晨两点钟。弄这个网站的时候,就麻烦来了,第一我不懂美术,不能稀里糊涂弄的不好看;第二,调整板块,多大比例,往哪放。 不仅如此,老吕还创建了石家庄失物招领网、第一个代码移车卡、河北警方第一个个人微信公众账号,网络,让吕建江的服务没有了“辖区”,老吕彻底成了人们眼里“24小时不下班的警察”,他乐在其中。 吕建江:像我做了网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我可能辛苦一下,但是会节约大家的时间。大家方便了,这是比较值得的。 吕建江生前发的最后一条微博图文 2017年12月1日,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年仅47岁的吕建江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现在,吕建江综合警务服务站主任王永辉和同事们接力掌管“老吕叨叨”微博。 王永辉:“老吕叨叨”这个微博在网上已经成为河北公安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尤其现在我愈发体会到吕主任的不容易,他的坚守和他的执着。[详情]

追记夏明臣:用全部心力刻下“一心为民”的印迹
追记夏明臣:用全部心力刻下“一心为民”的印迹

  新华社郑州1月11日电(记者王烁)“明臣啊,你活着时没时间,现在终于可以歇下来陪我说说话了……”在河南省上蔡县崇礼派出所所长夏明臣的葬礼上,他的妻子余大平抚棺而泣,泣不成声。 2015年8月29日因公殉职的夏明臣,脱下警服是儿子、丈夫、父亲、兄弟、朋友……而这些对于常人再普通不过的角色,对他来说,却只能在繁忙的工作缝隙中才得以切换。 2015年9月10日,上蔡县公安局为夏明臣举行隆重的遗体送别仪式,数万名群众自发赶到殡仪馆为其送别。 夏明臣一边输液一边和同事讨论案件(资料照片)。 长期超负荷工作,饮食作息极不规律,让河南省上蔡县崇礼派出所所长夏明臣患上了多种疾病。常常一手连着输液管,一手打电话讨论案件,夏明臣把办公室当做病房,将工作视为生命。2015年8月29日,正在执行公务的夏明臣不幸遭遇车祸,他的生命最终定格在了51岁。 新华社发 群众心中的“明臣哥” 夏明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986年警校毕业后当上民警,30年来从普通民警到所长,夏明臣对群众始终怀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人们都称他是“心中装着群众的好警察”。 “明臣哥,你一声不吭地走了,你的恩情俺还没有报答呢!”在上蔡县殡仪馆,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方建国悲痛不已。 方建国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逢年过节,明臣哥总要到俺家坐坐。2012年,俺闺女考上了大学,夏所长给俺送来1000元钱。2014年俺父亲没钱治病,明臣哥把俺父亲送到医院,垫上了医疗费……”方建国一边哭一边说。 “明臣哥”是方建国对夏明臣的称呼,也是很多当地老百姓对他的称呼。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访的群众几乎没有人称呼夏明臣为夏所长,有人喊他老夏,有人喊他明臣哥,在当地百姓心中,他就是亲人。 “在基层派出所一干就是20年,夏明臣与群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夏明臣相识20多年的崇礼乡党委书记张国跃说,近年来,农村的各类纠纷时有发生。从家长里短到邻里宅基地纠纷,从情感纠葛到利益纷争,群众有事都爱找夏明臣。只要他出面,事情总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解决。 一桩桩、一件件,老夏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数都数不清——刘希章老人受伤昏迷,是他及时救援;侯宝春患老年痴呆,在他的帮助下重返家园;同事父亲病重,他二话不说拿出几千元救急;汛期深水中,他带领民警筑起生命通道,群众得以顺利通行…… 夏明臣(左)与同事共同研究制定抓逃方案(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同事心中的“好所长” “和夏所长共事8年了,他是我的好老师。”提起夏明臣,邝建伟这个七尺男儿哭得像个孩子。2008年,夏明臣从无量寺派出所调到崇礼派出所任所长。他到所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长办公室里的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空调搬到了民警值班室。他说,干警们太辛苦了,回到值班室可以看看电视,享用下空调。 “局领导看他一身的病,多次和他谈话,让他回到局里工作,但他不愿意。”上蔡县公安局局长王双印说,疾病缠身的夏明臣,都是在当地医院做手术、治疗,不等康复,就忍着病痛、掂着药袋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夏明臣常常是一手连着输液管,一手打电话谈论案件,他把自己的办公室当作病房,将自己的工作视为生命。 妻子心中的“穷丈夫” 一间夹在南北两栋楼房之间的小房子,前不见光、后不透风,屋内光线十分阴暗,白天屋里还要开着灯。客厅放着两组旧沙发,一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缸洗衣机,一台落满了灰尘、已经不能使用的饮水机。在其他房间,也只有他和妻子结婚时打做的几样旧家具。这便是夏明臣的家。 生活上,夏明臣从不追求排场和享受。除了单位统一配发的警服外,他没几件像样的衣服。就连警服衬衣旧了也不舍得丢掉,领子洗皱、磨花了,就拆掉反面缝上后接着穿。原崇礼派出所副所长邝建伟告诉记者,有一次开车到周口办案,夏明臣及其朴素的着装打扮,让随行的民警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给他买了一件一百多元的衬衣。夏明臣说自己还没有穿过这么高档的衣服,不是正式场合,他都舍不得穿。 夏明臣太忙了,有时候需要回家换警服了,就打电话让妻子把衣服送到路口,夏明臣开车过来拿着衣服就走。“他一心想着群众,想着工作,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妻子余大平说。 夏明臣走了,他为了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拼搏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上蔡殡仪馆的灵堂里,挤满了自发前来悼念的人们,数万名群众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 夏明臣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以他的清正廉洁形象,在群众的心中刻下永远难忘的印迹。[详情]

仉锁忠:确把人民放心中
仉锁忠:确把人民放心中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题:仉锁忠:确把人民放心中 新华社记者盖博铭 23日早上8时,北京市窦店村干部苑焕春像往常一样,与同事们一同学习政策法规。 据介绍,每天早晨半小时的集体学习,是窦店村坚持了四十年的习惯。“前几天看了《辉煌中国》纪录片,特振奋。”苑焕春说,村党委书记仉锁忠还会带领大家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等指示精神。 在一片学习气氛中,窦店村村委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4000多村民要装在心里” 一大早,仉锁忠正在办公,一名企业代表前来拜访,想通过村里借一些钱。仉锁忠说,企业遇到困难可以帮一把,但要根据企业的信用情况,必须要有抵押和担保,要按规定流程办理。 “乡亲们都知道我上班早,往往不到7时就来找我咨询事情。”仉锁忠说,百姓大事小情来找你,说明大家信任你。“咱不压事,一方面是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如果不及时解决,老百姓会有怨言,甚至会动‘上门送礼’的心思,这都万万不行。” 翻开窦店村2017年1至12月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明细,近20页的报表每一笔账都精确到“分”。仉锁忠说:“窦店村一年四次民主日,每次都要向全村公开每一笔账目。” 窦店村有汉、回、满、蒙各族村民4400余人。1997年,窦店村村委书记年过七十,区里开始研究接任者,仉锁忠是被考察对象之一。 “其实我自己是反对的。”仉锁忠说,农村讲究声望和资历,当时自己还年轻,没什么经验。 老书记得知仉锁忠犹豫,气得一拍桌子。“要正确对待组织对你的信任,你也要相信自己。”老书记叮嘱,“4000多村民要装在心里。” 仉锁忠决定一试,上任前先向上级打报告:一是媳妇不能在同村任职,要放开手脚干;二是请老书记任农牧工商总公司董事长,做好“传帮带”;三是要党员大会公开投票,低于80%就辞职。 当选后,仉锁忠承诺要让窦店村的经济发展、环境面貌、百姓收入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做不到就辞职。 改革:集体经济“活了” 1998年,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上任不到一年的仉锁忠面临入职“大考”。“我当时还是个三十岁的小伙子,没经验也没权威。”仉锁忠介绍,大家决定到其他地区先学习,请专家给村里“把把脉”。 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山东南山集团,大家带着学习心得回到村里。“讨论整整三天”,仉锁忠介绍,根据窦店实际情况,村里确定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 仉锁忠尝试“会计委派制”,对32名在公司负责核算的会计进行培训考试,最终选拔12名会计从企业脱离,负责给全村“管账”。 窦店村确定了单一的集体经营模式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的企业发展思路,采取公开招标、租赁、买断、合资入股等形式进行改制,对管理较好的企业,实行厂长目标管理责任制。 “厂内厂长说了算,但要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厂外的配套服务我来帮他们操办。”仉锁忠说。 然而,一开始困难重重。“有的企业负责人竟然在工作时间打麻将。”仉锁忠说。 为正风肃纪,仉锁忠向区里申请,在全村范围内做了一次“体检”,依法依规处理了7名有贪污等不法行为的人员。 之后,窦店村凭借农业、畜牧养殖的传统和优势,扩建了肉牛场,扩大肉牛养殖和加工,形成了饲养、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种植业方面,全村4000亩良田,1500亩培育优质籽种,其余的种上花卉、苗木等。窦店村还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联合建立了100亩小麦、玉米研究基地,攻关超高产技术。 初心永不变乡村变了样 十年前,仉锁忠便开始思考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着手清退砖厂。2015年,窦店村已清退彩钢、水泥构件等8家高污染企业。 在窦店村口,6万平方米传统农贸集市已被拆除。“准备投资3000万元建设休闲公园。”仉锁忠说。 如今,村里已有50家集体企业,形成了生物医药、汽车改装销售、畜牧生产等产业集群。 村里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给金针菇安了“新家”:一个培养皿可以栽培400克金针菇,机械臂自动搬运,运送车按程序将培养基逐批分装…… “北京市场上很多金针菇都是我们厂种植的。”这家企业的董事长延淑洁介绍,这些来自京郊地区的金针菇已远销到新疆等地。 农民收入也增加了。2017年窦店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32%,人均纯收入达到29497元,同比增长11.2%。全村60岁以上老人1029人,每人每月会有100元至200元不等的补助。 基层干部应该是怎样的?仉锁忠回答,首先是公平公正,而且要为大家做出点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事,能够给百姓带来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个村就是一家人。”仉锁忠说,希望在离开岗位时,自己能挺着胸脯走在大街上,坦坦荡荡、无怨无悔……(参与采写:兰恭来)[详情]

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乡镇干部一天工作时间有多长?
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乡镇干部一天工作时间有多长?

  新华社哈尔滨1月30日电 题: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常常数月不回家——乡镇干部一天工作时间有多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管建涛、李平、欧甸丘、宋晓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通常数十人的乡镇政府,一头要承担县市级以上部门数十甚至近百样具体工作,另一头则关系农村几千乃至数万农民的利益。乡镇干部一天工作时间有多长? “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走访全国十余个乡镇的几十名乡镇干部,发现他们中很多人每天平均工作10到12个小时,数月不回家是常事。多年前,社会上有人概括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是“收粮收税,计划生育”。目前,随着我国免除农业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基层干部主要在忙啥? 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很正常,没拿过加班费 城市机关干部工作时间大多是“早八晚五”,特殊时段会加班,而对于很多基层乡镇干部来说,几乎一年四季都是“上班没点,下班也没点”。 寒冬里的东北,早上五六点钟天色还是黑漆漆的。可黑龙江省青冈县祯祥镇党委书记王帅,已经接了好几个工作电话。他把最近几天的手机通话记录给记者看,只有午夜、凌晨时分没有电话进出。“我们的工作是随农时走,春天农忙季节会更早。赶上突发事件就不必说了,一夜也不消停。” 在河南,乡镇干部工作时间也很早。早上9点半,记者见到河南省郸城县汲水乡乡长梁辉时,他已在乡里开完一个扶贫工作统筹会,在一个村里看了扶贫车间进展,正匆忙赶往县城。梁辉说,“一会儿还约了县国土资源局商量空心村整治,下午全县召开脱贫工作部署会,今天晚上还要驻村。平均算一下,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是很正常的。” 起早贪黑是当前不少乡镇干部工作常态,在一些贫困地区更是如此。“平时晚上11点到12点下班睡觉。最近白天入户调查,跟老百姓研究退种玉米发展辣椒的事,有时夜里两点多才睡。”贵州省绥阳县宽阔镇副镇长王兴勇说。 近期全国气温骤降,贵州省石阡县道路多处结冰,发生多起交通事故。1月26日早上7点半,石阡县大沙坝乡党委书记杨雁便出发巡查乡内多个海拔较高、通行车辆较多的路段。路面太滑,车不能开的地方就步行,整个上午都穿行在事故易发的结冰路段。 杨雁这一天的时间表如下:7:30到12:00巡查乡内结冰路段;12:00到13:00午餐;13:30到14:55开乡党委班子会讨论与脱贫产业有关的年货节;15:00到16:00参加市里安全维稳工作会;16:00到17:30现场督促邵家寨村中药材种植;18:00到20:00与任家寨村村干部座谈讨论村集体经济年终分红事宜;20:30到22:00参加任家寨村群众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不少乡镇干部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夜里10点,西南地区贵州乡镇干部挑灯夜战之时,东北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会议室也灯火通明——乡镇干部例行总结、填报前期入户调查的扶贫动态情况。 加班是常态,但干部们几乎都没加班费,多位乡镇干部说“从来没拿过”。 据有关统计,我国公务员有700万人左右,其中乡镇公务员是80多万人。黑龙江省绥化市委组织部最近对一些乡镇的调查显示,乡镇干部平均每天工作10到11个小时,不少乡镇干部五六年没休过假。 扶贫攻坚、振兴乡村忙得“脚打后脑勺” 记者零距离观察发现,脱贫攻坚、安全维稳、环境保护等国家重要工作部署,都在通过乡镇干部贯彻落实,他们经常忙得“脚打后脑勺”。 “国投项目必须惠及所有贫困户”“挣的大部分钱全分了影响承包者积极性”“项目下来后新识别的贫困户怎么办”“动态调整会把饼越摊越薄”……刚吃过中午饭,黑龙江省青冈县祯祥镇党委书记王帅就和一位村支书研究扶贫项目落实问题。两人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蹙眉思索。 记者发现,乡镇干部至少有一半以上工作是围绕脱贫攻坚展开。处于贫困地区的杨雁则“现在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上面”。 比起收农业税的时期,“发钱”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把扶贫项目和资金落实好,前期摸排时要精准。哪家房子破旧、哪家存款少、哪家有重患,都要清楚、公平。”王兴勇说,后期落实时也要有针对性。比如,给贫困户发放人均200元的物资,对搞养殖的就帮着买仔猪、饲料,对搞农业生产的就帮着买种子,不对路就起不到作用。 相比发钱,争取政策、资金的支持更难。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往往自己争取不到资金,只能靠乡镇干部。“我们从百姓的诉求出发,去跟省里、县里的部门接洽、争取,真是腿都跑细了,口都说干了。”梁辉说。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乡镇征地拆迁等方面工作也在增加。贵州省务川县石朝乡乡长冯俊说:“为了修公路,10天拆25栋房子,我每天晚上跟工人一起吃面条,现场推进。” 黑龙江省庆安县庆安镇是一个城关镇,建设拆迁量大。镇党委书记周海波感慨地说:“招商引资企业征地、县里棚改拆迁等需要配合的具体征地工作,都需要属地协调。任务一到都是急活,有时几天几夜不睡觉。” 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相关任务也越来越重。“为了配合禁烧秸秆,全镇一半以上的乡镇干部全出动了。”周海波说,镇里专门成立了五个工作组,一组四个人,24小时不停地巡逻。困了就在车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吃几口面包、饼干。 很多人都是农村出身,最大的成就感是振兴乡村 “忙、累、压力大”是很多乡镇干部的深切感受。是什么动力在支持他们? 李玉玲是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和朝鲜族乡党委书记,从1998年至今已在5个乡镇工作过,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副乡长、副书记到乡长、书记,乡镇几乎每个岗位都干过。 “乡镇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产业发展、土地问题、安全生产、宗教信仰、安全维稳……能最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村,最全面地锻炼干部能力。”李玉玲说。 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副镇长温振等人坦言,干部想更长远发展,乡镇经验非常重要。目前选拔干部很看重基层工作履历,不少有抱负的年轻人从中看到机遇。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强调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 但最重要的还是工作的成就感。“我们很多人都是农村出身,能够帮助农民做点事,心里特别安慰。”地处贫困地区的贵州省桐梓县马鬃乡乡镇干部梁正强,带领群众克服海拔高、交通条件差、缺工人缺材料等困难情况,2017年9月到11月改造了71栋房子,“看着很多贫困户欢欢喜喜搬进新房,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这两三年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过去几十年建设的总和。当地饮水、污水处理的问题也全部解决了。”贵州省绥阳县宽阔镇党委书记黄鹏说,“想到靠自己的努力能够改造一方水土,真是非常自豪和满足。”[详情]

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 三街村的好当家
天津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 三街村的好当家

   下图 作为全村的主心骨,王洪旗一直以来兢兢业业。上图 王洪旗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给村民宣讲。武自然摄 初到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宽阔平坦的街道和清新整洁的房舍令人印象深刻。深入村民田舍中采访,感受到回汉群众团结互助、富裕安宁的生活,村中的和谐氛围描绘着武清城郊新农村的美好画面。这是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带领村民共同勾勒出来的。 让土地活起来 三街村不大,125户,490口人。今年54岁的王洪旗有着24年党龄,是三街村土生土长的回族村干部。王洪旗自1993年4月份任村委会主任后,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村民办事。2001年4月份,王洪旗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了。他深知,如果要让三街村富起来,让百姓生活好起来,他作为全村的主心骨,必须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 三街村耕地少,只有400亩,近的被镇区包围,远的离家一二十里,生产劳作很不方便,加上大部分村民以做生意为主、种地为辅,村里仅有的这几百亩土地大多无人耕种。王洪旗琢磨,地虽不多,但也不能荒着。乡亲们虽不是在土里刨金,但如果利用这些土地获得更多收益岂不是更好?于是,他开始调研分析土地的分布情况,做起了土地使用权流转这篇大文章。 没过多久,村委会组织召开了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村民代表大会。会上,王洪旗给村民们详细分析了村里土地分布和使用情况,提出了三项土地流转途径:转、租、自用。其一,三街村靠近河西务中心街区,村里部分土地被纳入镇区整体规划建设之中,村里可将这部分土地转让给政府;其二,村里土地分布不均匀,可以把离家较远的这部分耕地转让给其他村街;其三,将剩下离家近、富饶的好地分到各户。这种集中综合利用土地的方式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为群众增加收益,又为经商户松了绑,可谓一举三得。 方案提出后,没有得到大多数村民赞同。有村民提出,别的村都在卖地,收益又快又多,凭什么我们要租出去,拿的钱又少又费事,还不如卖了算了。听到村民们的质疑,王洪旗挨家挨户耐心讲解劝说:“现在把地都卖掉是可以得到一时的收益,但大伙儿有没有想过子孙后代怎么办?我们要为孩子们留条后路。现在把土地租出去,几十年期限一过,地还是咱的。大家一定要算清这笔账啊!”听了他的分析,村民们心服口服,纷纷签字同意流转土地。流转措施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后,王洪旗和村委会一班人又开始为转让出租的农户“牵线搭桥”。自此,三街村的土地流转踏上了合理规划的道路,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创收17万元。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王洪旗可是想了不少招。三街村靠近镇区中心,这对于经商来说十分有利。村里很多人有经商念头,但苦于没有资金,村民们希望村里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为百姓解决问题本来就是我们的责任。”王洪旗带着对群众的承诺,跑供销社,去农行,到邮政储蓄所,不辞辛劳地为群众申请小额贷款。 让制度立起来 若问三街村任何一位村民,村里什么地方最显眼?答案一定是村委会正门对面的大公告牌,村里无论发生什么大事小情,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在这里。这个大牌子是王洪旗和村“两委”班子实行村务公开的真实反映。这些年,对于村里打井办电、出让土地、整治街道等村务,村委会决策前必须挨家挨户通知,听取意见,之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每家都有代表参加。通过群众参与、讨论和协商,村民会对这些事情有更全面的认识。 只要干部出于公心,任何事情都不必瞒着盖着,知道的人越多,事情反而越好办。为了不使村民对村里财务状况等敏感问题产生怀疑,王洪旗和村干部印制了“明白纸”,逐一分条、分项填写,送到每家每户。有一回,有人议论村里的钱不知道都用到哪了,是不是都进了王洪旗的腰包?听到这样的谣言,王洪旗没有生气,反而思考其中的缘由和解决办法。百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信息不公开造成的。改,一定要改。如今,三街村的村务信息公开透明,并且为进一步消除群众对村里财务的疑虑,现金全部由镇统一代管,干部的报酬也由财政转移支付,不从村里直接拿一分钱。兴办公益事业等一律通过“一事一议”的程序决定。村民的质疑声少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越来越顺畅有序。 在王洪旗担任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的十几年里,他一直奉行“以德治村”原则。他常说,要服人,先服心,一味地压制,不能服众,还会适得其反。在2009年的街道整改过程中,有的村民为获得更多利益,对违章建筑硬是不予拆除。面对这种情况,王洪旗带领下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采取强硬措施,而是白天修路干活,晚上挨家挨户走访,与百姓拉家常,谈村子未来发展,真诚做“钉子户”的工作。看到王洪旗和村干部顶着炎炎烈日,辛苦地在工地劳作,村民们无不动容。大家明白王洪旗的苦心后,不仅支持拆除违章建筑,还在工程队经过自家门口时,送上茶水饮料、防暑药品。 让村子稳起来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三街村是一个回、汉共处的民族村,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也常常会引起误会和摩擦。作为一名回族干部,从上任那天起,王洪旗就将“村里安宁和谐、村民亲如一家”当成干好村里当家人的重要目标。 王洪旗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村里一名回族群众和一名汉族群众因言语不和产生矛盾,双方谁也不肯让步,曾一度闹到镇政府,扬言要告到区政府。如若照此发展,事态将越发严重,甚至可能会由两个人的矛盾演变成两个民族间的矛盾。想到这些,王洪旗主动找到两家人,问清原因,并多次上门劝说调解,终于将矛盾化解。像这种矛盾深、言行激烈的大小争端,王洪旗化解了十几件,维护了三街村的和谐稳定。 王洪旗说:“群众选我们当干部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就要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村里的输电线路级别偏低,一到用电高峰就停电,尤其是夏天,只要一停电,家家户户都要受暑热煎熬。为此,他不知跑了多少趟供电公司,最终为村里新增一台100千瓦的变压器,完成低压线路改造,解决了群众用电紧张问题。村里农田灌溉系统不健全,每到给麦子、玉米浇水时,大家就排起长队等候。为解决这个问题,村里多方筹资20多万元,打了8眼灌溉井供村里农户使用。这些关乎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王洪旗都记在心里。为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美化环境卫生,他带领村干部将大街小巷全部铺砖硬化,安上路灯,并配齐垃圾箱、清洁工;改造村里的土厕所,其中9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冲水厕所;给每户门前建造花坛,栽花种草……一项项举措,让三街村这个昔日“破集烂镇”变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样板村。 十几年里,王洪旗带领村委会干部,团结全村群众,齐心协力,开辟出一条符合村里实际发展的新路,为百姓创造出和谐康乐的生活环境,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去年,王洪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详情]

平平淡淡见真效——记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
平平淡淡见真效——记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洪旗

  新华社天津1月28日电(记者王晖、李鲲)今年54岁的王洪旗是天津市武清区河西务镇三街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的近20年里,他带领全村人民两次修整道路,让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让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为此,他光荣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提及为村子里做的工作,王洪旗说:“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做事追求平平淡淡中见真效。” “扮靓”乡村凝聚人心 三街村是一个回族和汉族村民聚居村,共有125户人家、490口人。虽然位于京津两座大城市交界处,但过去一直破破烂烂。 “下过雨后,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总是泥泞不堪,有的坑里积水下不去,都变绿了……”王洪旗回忆。 2001年,王洪旗当选三街村党支部书记后,下决心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变村庄的面貌。 “我先抓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王洪旗带领村干部将村里的土路全部铺砖硬化。没有钱,他就带领党员们借砖借钱,自己动手施工,先是铺成了砖路,后来又进一步硬化为水泥路面,还装上路灯、监控摄像头等等。 近两年,王洪旗又带领全村进行“厕所革命”,把村里的土厕所进行了修缮,90%的村民都用上了抽水马桶。一些居民家门口还修了花坛、种了花草,一改过去的脏乱。 “现在我们村环境好,夏天一到晚上,周边村子的居民都来遛弯。”一名村民自豪地说。 “家乡漂亮了,村民人心慢慢就齐了,说泄气话的少了,鼓劲儿的多了!”王洪旗说,大伙儿看到村干部们脚踏实做实事,觉得生活有了奔头,为干事创业打下了基础。 流转土地增加福利 三街村耕地少,只有400亩,而且远近不一,生产劳作很不方便。再加上大部分村民在外做买卖为生,村里仅有的地时常无人耕种、管理。 王洪旗琢磨,如何更好利用这些土地获得更多利益?他开始深入调研,总结土地分布情况,做起土地使用权流转这篇“大文章”。 不久,关于部分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村民代表大会在村委会召开了。王洪旗在会上为村民们详细分析村里土地情况,提出了转、租、自用三种利用方式:靠近河西务镇中心街区部分土地纳入镇区整体规划建设中,可将这部分土地转给镇政府;村民离家一二十里开外的土地,经协商后转给其他村街;离家近、富饶的好地分到各户。 三街村村民赵秀英家的3亩地靠近国道,已将使用权流转出去。“过去种地收入没多少,现在一亩地一年给发1500元,逢年过节还给发钱。”她高兴地说。 赵秀英增加的这些收入来自三街村土地流转给集体增加的收入。记者了解到,流转土地每年可以为集体创收17万元,每逢传统节日,村里老人们按照年龄可以收到村里100元至500元不等的敬老金。 着眼未来助民致富 为了不断增加村民收入,王洪旗不停地想招儿。 村里很多人都在经商,但资金一直是大难题。曾经做过多年买卖的王洪旗跑供销社、去银行,不辞辛劳地为村民申请小额贷款。几年间,经他努力,为村民争取贷款30余万元。有个村民想办养殖场,王洪旗设法帮助他实现了梦想。 2017年,王洪旗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心情激动。“我就是一个农民,和各个行业的精英们坐在一起,深感自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干事创业才行。”王洪旗说,从北京回到村里,他给村民们讲了自己在北京的经历和感悟,鼓励大家在新时代追求新作为。 王洪旗一直激励村里孩子们努力学习,从2005年起,村里开始发放学生奖励,对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给予每年300元至2000元不等的补贴,一名考上天津大学的学生获得了1万元的奖励。王洪旗说,他希望更多村里的孩子出去学习、工作,成长之后再回报家乡。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让王洪旗倍感振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发展做更多实事。 “河西务镇是千年古镇,有十四仓、十三衙门等古迹,也有杨家将等历史故事,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逐步推进,我想,我们村可以和镇上的其他村一起发展采摘农业、生态养老、旅游休闲等产业,争取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王洪旗说。[详情]

微博热议

你还可以输入129
发布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