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打开算法黑箱,让算法利弊论代替善恶论

打开算法黑箱,让算法利弊论代替善恶论
2021年07月16日 11:17 新浪新闻综合

  未来媒体访谈:两位老师能不能概括下,算法本身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

  武汇岳:从新闻生产流程来讲,传统新闻生产流程过程中,新闻内容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分发之前,是有把关人的,经过信息层层把关。但是在智能媒体系统里面,很多流程都是由机器来完成的,到底收集什么样的信息,对信息怎么样加工,内容怎么生成,分发给哪些用户,都由机器说了算,有时候机器采用的标准比较单一,它可能更多关注怎么样去博得用户眼球,怎么样去吸引更多流量。所以,有的时候它会“作恶”,可能会有Deep Fake(深度伪造)的技术,把人脸给换了,侵犯用户隐私。在智能媒体生产传播过程中,还是要去建立健全“把关人”的机制,开发更高级的智能算法——“智能把关人(Intelligent Gatekeeper)”,对信息进行过滤,推荐一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作恶”的这些技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还有生成对抗的技术。

  张志安:关于算法到底是“善”或者“恶”,其实我跟武老师都没有做选择,它并不必然在善或恶当中选择,我们更愿意去看,算法在不同阶段不同应用中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算法推荐最大的创造性是把人类获取信息过程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

  各大平台都在应用算法推荐,算法推荐已经成为技术的普遍渗透,各种互联网平台和基础设施最内在的机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都变成了一种主流。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仅仅满足于算法推荐。显然,我们的公共政策、政府部门,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对平台过度依赖算法都进行了校正和批评。

  据我了解,这些平台公司对算法的改造,包括向公众开放部分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打开算法黑箱,让大家看到算法有一定的纪律和原则。

  第二,升级算法。通过更多数据,不仅知道你喜欢什么,还知道你是谁,你在不同维度上属于哪些群体。比如,我跟汇岳老师,大学男教授,生活在大城市的中青年男性,我们可能都有共同爱好,喜欢电影,算法会做群体过滤和分发,知道个体需求和群体需求,而且还会把社会认为重要的东西,通过人工的判断方式推送大家。据我观察,算法也在不断升级,算法应用,技术创新背后需要有人文思考,其实只要我们把技术和人文结合在一起,就不存在所谓一定的善或恶,而是我们让它的弊少一些,利更多一些。

  武汇岳: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人机交互领域专家利克莱德(Licklider)就提出了一个观点,人跟机器之间应该是共生关系——人机共生。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应该去讨论谁替代谁的问题,而应该是人跟机器互有所长,他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共生的关系,对张老师的观点,我特别赞同。

  本期《未来媒体访谈》节目邀请到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张志安教授和武汇岳教授一起聊聊智能媒体前沿话题。张志安,毕业于复旦大学,获传播学博士学位。2006-2011年曾执教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4-2020年曾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会会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数字新闻业、新闻社会学、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治理等。武汇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现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智媒体传播、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

  完整版访谈请移步:未来媒体访谈X张志安X武汇岳:算法本善还是算法本恶?

  来源:封面新闻

   

责任编辑:夏维兰

新浪新闻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520066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